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88|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斗胆尽储亡国恨"-姜维 [为了忘却的纪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6-06-08 16:2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士为知己者死”,纵观姜维一生,正是这句话最忠实的注脚。


  刘备白帝托孤时对阿斗说:“汝事丞相如父。”而事实上后主与诸葛亮之间却远无“相父”一词表面的亲近,可能是毕竟有着君臣的界限,也可能是个性不合,却不想,六年后,48岁的诸葛亮遇上了年方27岁的姜维,那年是建兴八年,是姜维乃至整个蜀汉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姜维以魏国降将的身份投效了诸葛亮,两人一见如故,既打消了姜维原先不得已而降蜀的勉强,也引发了诸葛亮对培养后备力量的心愿。《三国志》中记载:诸葛亮多次在给蒋琬、张裔等朝廷重臣的书信中称述姜维,这对品评人物向来谨慎,绝少美誉的诸葛亮之词的诸葛亮而言是极为罕见。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更是把这种信重之情加以敷衍,让诸葛亮在处遇时便有“教授平生所学”的感慨;临终时又托付兵书,谆谆相嘱。元《三国志白话》则明点出“维拜武侯为父”,以至使的明朝散文大家李贽批点姜维“又一孔明”,称其为诸葛精神的传人。而直至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他的独子诸葛瞻也还只是个不经人事的8岁孩童,因此,可以说是这种情如父子的关系奠定了蜀汉军政两代领袖之间的信契。诸葛亮发现人才:把姜维从魏国边境的一个微末将领的地位提升为辅汉将军,当阳亭侯;培养人才:此后6年北伐中,任姜维为中护军,时有共商军中大事的采决;重用人才,把蜀汉三军的重担交付给羁旅中归降的姜维,而那年姜维也不过33岁。诸葛亮的识才、爱才、信才、用才勾划出“知己”二字的全部意蕴,再加之亲如父子,密如师徒的感情交织,使姜维把整个后半人生义无返顾交付给诸葛亮的夙愿:收复中原。

  姜维是士,因此,他在摇摇欲坠的王朝里独力苦苦支持大局;在浮华的世俗里守者清素的本心,忍着得志小人的颐指气使;受着昏君莫名的冤屈。悲愤难耐了,引兵退往沓中去屯田,原离你们的构恶和怀疑总可以了吧。他忽略,或者说是根本没考虑过一条道路——权臣的道路。

  刘禅的才能不如周成王,刘禅的风骨不如高贵乡公,他的君权被诸葛亮架空了十二年之后,蜀汉的政治土壤上是极容易诞生出又一个周公,又一个伊尹的;或者又一个曹操,又一个司马昭的。而放眼朝野内外,有名望,有实权,有地位,有兵势,除了姜维亦不做第二人想;况且他本是魏人,迫不得已而降蜀,进则拥兵自立,退则挟天子以令诸侯,远有曹操,近有司马,鲜活的例子就在眼前,但姜维,到底还是没有这么做。为了他心中的士道,更为了“知己”二字。于是,他为了一句褪色的遗言九伐中原,而放任朝中大权于不顾;他为了一个腐朽的王国呕心沥血,却招来穷兵黩武的责难;他为了一腔热血酬答知己的热血,苦心经营,反落得身死宗灭的下场。姜维的北伐动力和诸葛亮有着根本性的区别,他生长在曹魏统治较为稳定的北方,刘汉的正统观念也相形淡漠,蜀国政权于他并没有特殊的恩典,刘家宗室于他也缺乏休戚相关的命脉维系。诸葛亮是创业者,他不过是个守成者,守成对他而言是尽为人臣子的本分,更是为士为知己的报恩。姜维最明确而最坚定的目标是为诸葛亮遂愿,而非为蜀汉江山立业,他效忠蜀汉很大程度只因为诸葛亮在蜀汉。由是,他的九伐中原,石营勒兵无可避免地带上了异化的机械性。一而再,再而三,重复到了最后,行为的全部意义幻化在了过程中,而行为的真正目的却忽略为虚无。我有时会想,如果姜维真能实现诸葛亮的夙愿,克服中原,一统天下,那么此后他又将如何定位自己,他始终把自己置于诸葛亮的精神支柱下,在自身的生命中打下了非己性的深刻烙印,一旦支柱消失了,烙印褪除了,他将何去何从,清末大儒王静庵先生激起的水声犹在时空中回响,象征着为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一种文明的殉葬。因此我又庆幸,姜维到底没有实现诸葛亮的愿望,这是一个王朝,一个政权,一个信念的不幸,但却是姜维本人不幸命运的大幸。

老子有两句很著名的话: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天水城外,受到卧龙赏识,得蒙知遇之恩的姜维是幸运的,他得以开始能展示自身的才能,真正踏上前景灿烂的仕途;但那时,沉浸在幸福之中的姜维没有意识到,这种幸运将堆积成一种大不幸,使他走上了一条悲惨的不归路。炎兴元年,蜀汉亡国。刘禅敕命,姜维不得已而降魏奖钟会,伪与联结,意欲复国。史载,他与钟会出则同车,坐则同席,把酒言欢,情爱日密。只是,谁也无法知道,在着背后姜维真正的心情。他不为自己成了亡国之将而沮丧,反是因为辜负诸葛亮的信托而惭伤;他不会为忠义二字就那么简单地杀身成仁,他记住的是一句话:将以有为也——蜀汉虽亡,但他肩上的重托并没有消失,他的奋斗还要继续进行下去,于是,他写密表给后主:臣定使日月幽而复明,社稷危而转安,这不仅是向后主的承诺,更是他坚持士道的宣言。“士为知己者死”,这句话足以解释此后姜维的一切行为。他不会投降,不去退隐,不能自杀。北地王在祖庙自尽,那只是凭着血气之勇的逃避;郤正在舞筵前落泪,那也不过是故作姿态的感伤,逃有什么用,哭有什么用?!蜀汉亡了,几滴血,,几点泪,就能令它复国吗?当然不能!姜维深深意识到这点,他要的不是虚名的忠烈,他该做的是如何去酬答知己的愿望。囚禁邓艾,巧说钟会,他选择了最艰险难行的方法,成则名扬千古,败则身死宗灭,非但身死宗灭,他甚至将被扣上不忠和叛臣的称号,真正的用心良苦却沉埋于邈邈时空。也几乎如此,要不是常璩的《华阳国志》,这段历史将永远沉冤莫白。姜维只犯了一个错,他高估了钟会的能力,结果导致全局失控,钟会的叛乱彻底失败,他的从中取事也因而成了水月镜花。《三国演义》中姜维见大势已去,遂于乱军从中仰天长叹道:“吾计不成乃是天命!”而拔剑自刎。《世说新语》则补充了血淋淋的一笔:维妻子皆伏诛;维死时见剖,胆如斗大。这无疑是整部三国中最悲惨的死法了。但也许姜维宁可选择这样的结局一千次,也决不会选择苟安于世而寿终正寝。江怀庭诗赋姜维:“斗胆尽储亡国恨,九泉应诉武乡侯。”姜维虽未完成诸葛亮的遗愿,但毕竟无愧于心,无愧于知己,无愧于士道,他带着复兴蜀汉的愿望战斗到了最后一刻,因而,从某忠庖宥?裕?窈壕?竦拿鹜霾⒉辉诤笾饔吖壮鼋档纳材牵??窃诮???匙载氐乃布洌?徊恢?彼?τ谏?澜唤绲哪歉銎?淌保??难矍笆欠窕嶂赜指∠种罡鹆恋囊羧菪γ病?

  魏晋交替的时期是士风衰微的黑暗时期。几乎就在姜维最后一次兵伐中原的同时,一个不羁的文人集团:竹林七贤冲散了这片黑暗,在史册上重新定义了“风骨”二字。他们是士,可惜他们没有知己可以显示自身价值的沉重,可以把潇洒掺揉入动人心魄的悲壮,依次,他们只能算通脱的名士,不能算负重的侠士。

  还有一点要提及的是姜维的起止生活,郤正评论为“清素节约”,这与诸葛亮“内无余帛,外无赢财”的风格很是相似:他们二人同样位及人臣,却都以俭持身,不靡不奢,这也正应了诸葛亮著名的那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是《诫子书》中的话语,诸葛瞻有否心领不得而知,姜维倒是真正意会了。

  听说浙江兰溪的八卦村,内居诸葛亮的后裔,外居姜维的后裔。姜维的宗族尽灭,这自是不稽之谈;更何况,本是士为知己者死的狭烈何期成为世代卖身的家奴,姜维地下有知,亦当相斥。

  不久之前,一个朋友对我说:“要不是你偏爱姜维,三国中我真要忽略此人了。”不由心下恻然:伯约何其悲哉!蜀汉后期的重要将领竟不为人知,不为人解。复思之,又不禁哑然暗笑:伯约又有何悲?人生在世,得遇知己,得偿知己,毕生之愿足矣,旁人如何看待又与我何干?!

  由是欣然命笔,虽不期为伯约知言,然士为知己,夫复何求!


信念之旅----姜维何以「胆大」?


《三国演义》是一部让人津津乐道的小说,书中的人物个性鲜明,当是最大的卖点之一。但在众家好汉之中,姜维却是个极重要而常被忽略的人,作者罗贯中花了许多篇幅在描写他,一般人却往往忽略了这层,只在意几个家喻户晓的角色,姜维和罗贯中如果地下有知,免不了要徒呼负负了。

《三国演义》第一一九回记姜维被杀,魏兵将他开肠剖肚,发现「其胆大如鸡卵」,都吓了一跳。罗贯中还写了一首诗哀悼他,其中有两句是:「大胆应无惧,雄心誓不回。」这应该就是「其胆大如鸡卵」的最佳注脚。

「其胆大如鸡卵」的说法固然夸张,固然是小说家笔法,但也不全然是罗贯中自己编的,《世语》这本书中早有记载,罗贯中不过援用之罢了。

不过,也正因为如此,我对姜维「大胆应无惧」的原因起了兴趣。照说,能在乱世中混出一点名堂的,胆子都不可谓不大,甚至可说,大胆应是一种基本的条件,曹操、关羽、陆逊之流,谁不如此?似乎大可不必特别强调。但按罗贯中的意思,姜维又当是胆大者中尤为大胆的。他的话到底对不对呢?如果对,事实的根据又在哪里?这便成为我急於想知道的问题。一般论著既然不谈,我只好自己想办法了。

大三的时候,我曾蒐集了不少关於姜维的原始资料,当时便依此草拟出一份姜维年表,如今重看,倒有一些惊人的发现。

从《三国演义》里,我们很难看出纵向的历史,毕竟这是一部历史小说,不是《资治通鉴》之类的严谨史书,因此作者在撰写时,不免在时间上作太大的跳跃,以防小说的精彩度流失了。我们在阅读时,只能注意到事情发生的先後,而难以顾及到时间先後代表的意义。

以姜维而言,他在二十七岁时遇到了诸葛亮,尽得孔明真传,照理说,是少年得志,有极大的发挥空间了。但在我整理出的年表中,却不尽然是这种情况。事实上,在两人相遇的六年後,诸葛亮病死五丈原,临死前作了许多交代,却没有把姜维摆在重要的位置上,反而是看中蒋琬和费禕的治国守成的能力,把今後国家大权都交给了两位稳重的大臣。

令我不解的是,诸葛亮毕生的志业是什麼?不外乎就是北伐中原,恢复汉室,以报刘备知遇之恩吗?从他的两篇出师表和他晚年连年用兵的情况来看,便知道他对心中这个久悬的梦想,有著多麼急切的盼望,深恐时不我与!而在他死後,还有谁能继承这个遗志的?环顾当的蜀汉,老将凋零,新枝青黄未接,除了姜维,还有谁能担负此如此重任?

但孔明生平处事慎重,不打没把握的仗,因此,他在临终之前,内心可能经过一番挣扎:一方面思索姜维当他接班人的可能性,因为只有姜维才能完成他的心愿;但另一方面,他又想到,姜维只是个三十三岁的毛头小子,年轻人血气方刚,不知道会不会干下什麼冲动的事情来,反而坏了大事,那就功亏一篑了。

基於慎重其事的个人行事风格,诸葛亮最後还是决定:让姜维多磨练几年,多沈寂一段时日了。

唯有这样解释,才能对诸葛亮的决定,有一些体会。换成是你我,这也会是个很大的难题吧。

可惜的是,人算不如天算,如果以结果论来说,诸葛亮这步棋显然是下错了、失算了,蒋琬和费禕两人,守成固然有馀,但进取不足,几十年窝在老巢里,完全不思「反攻大陆」,有负诸葛亮的厚望。

更要命的是,两人不想「反攻大陆」,也就算了,但他们还拼命拦阻姜维「反攻大陆」,这就更对不起诸葛亮了。尤其是费禕这老头,甚至跟姜维把话讲明了:「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这是什麼鬼话呀!诸葛亮交代托付给费禕的江山社稷,难道就是要他偏安一隅吗?更何况,孔明和蒋琬、费禕这些人,在巴蜀努力了十几年,连一个本土的人才、「能者」都没培养出来,王夫之早已认定这是蜀汉後继无人的主因。唯一一个能打大规模战争的,正是姜维这个「外省人」。如今,外省人姜维肯替你们「反攻大陆」,你费禕反而在一旁说「以俟能者」这种风凉话,诸葛亮若地下有知,难道不会从坟墓里跳出来,大骂:「TMD,所托非人啊!」蜀汉的气数至此已尽,当非虚言。

诸葛亮死的时候,姜维才三十三岁,但只要有蒋、费两位党国元老在位,他就不可能有发挥的机会。姜维等了十二年,等到四十五岁时,蒋琬总算挂了。蒋琬一死,他马上跃跃欲试起来,想要举兵北伐。但费禕这只拦路虎横阻於前,除了讲风凉话,偶而扭不过姜维的要求,只得给他不到一万人的兵力,任由他去。

一万人要怎麼跟魏国的大军开打?然而姜维并不气馁,四十六岁时,绕道陇西一带,联合胡人,小胜胜了魏军。隔年,又出兵攻击雍州,这次虽无功而返,但魏国的大将夏侯霸来降,算是一大收获。隔年,再度沿著旧路线出击,因为兵力实在不足,又退了回来。

经过这几次折腾,姜维知道费禕不死,大事难成。但姜维不失正人君子,他不像蒋介石一样,喜欢搞暗杀的把戏,他用自己的青春岁月去和费禕耗,只求费禕先他而死。

终於,皇天不负苦心人,在他五十二岁时,费禕总算死了。费禕一死,他没时间办法会、追悼会,他赶紧带著大军再度北伐。可惜中途粮食吃光了,全军为陈泰所败。

隔年,姜维再度出兵陇西,大胜,鉴於蜀地人丁太少,他把攻下的三个县市的老百姓都带回国,以充实户口。

隔年,姜维、夏侯霸这两个外省人联手出击,在洮西大获全胜,大喜之馀,犯了躁进的错误,又被陈泰打败。

隔年,北伐再度失败,这会儿败在他的天敌邓艾手中。

隔年,雄心不已的姜维又出骆谷,与司马望、邓艾对恃於长城,拖了一阵子之後,兵疲马困,徒劳无功,只得撤回国去。这时,他已是五十七岁的老人了。

自费禕死後,姜维连年出征,一方面显示了他的抗魏决心,但一方面也因败多胜少,民怨开始出现。迫於情势,他只好休兵几年。

回顾姜维这几年的作为,他屡败屡战,偶而战胜了,也无法深入敌境,更上层楼。我们可以据此分析出两个原因:一是本土人才不足,只靠姜维和夏侯霸两个外省人在卖命,是不够的。二是北伐的时机已过,蜀汉已如强弩之末。

关於第二点,还可以再解释一番。诸葛亮生前频频北伐,固然耗损蜀汉的国力至钜,但魏国也不堪其扰。诸葛亮死後,到姜维第一次北伐,之间有十三年的空档,魏国仗著先天的条件好,国力已经复原得比蜀国还快。加上费禕只愿给姜维不到一万的兵力,所以姜维的北伐,无异以卵击石,毫无投资报酬率可言。尔後,费禕死了,姜维可如脱韁野马,尽情发挥,但蜀国每次北伐所花费的人力物力,都要远比只守不攻的魏国来得多,谁在做赔本生意,不言可喻了。

这种毫无胜算的战争,相信诸葛亮的关门弟子姜维,是不会不知道的。既然心知肚明,还要「明知不可而为之」,姜维的苦心、忠心,不难明白矣。

四年後,当姜维已是个六十一岁的老人时,他再度出兵,结果这次又败了。而晋国开始打算认真对付蜀汉,派邓艾、锺会分两路前进,大军南下直扑成都。邓、锺两人都是不世出的大将,反观蜀汉只有姜维一人,在顾此失彼的情况下,蜀汉亡国已是时间的问题。

但姜维是个永不放弃的人,在後主阿斗投降,并要姜维也跟著投降後,姜维并不搞自杀、殉国这一套的传统把戏,他知道邓、锺两人不合,锺会且有政治野心,他不妨将计就计。於是,他诈降了锺会,准备实行他的「大逆转四部曲」:借锺会之手杀掉邓艾、劝锺会申讨晋国、锺会自立为王、杀掉锺会,蜀汉复国。

这是他的如意算盘。他之所以敢在锺会身上押宝,除了前面所说,锺会有政治野心外,锺会对他的言听计从,也使他信心百倍。

果然,邓艾斗不过这两个各怀鬼胎的阴谋家,真的被害死了。接下来,第二步也顺利实行了,却有令人意外的发展。原来,锺会带来的那些阿兵哥,并不想和祖国作对,更不想留在异乡为锺会卖命。加上时局太乱,谣言不断,有一种风声说,姜维打算活埋锺会的十万大军,大家更是人心惶惶。於是,阿兵哥先发制人,把姜维宰了。姜维失算了。

综观姜维的一生,二十七岁得到诸葛亮的赏识,好运得令人眼红。三十三岁开始,受制於蒋琬、费禕两位党国元老,无法一展长才。我们甚至可以说,双方的关系,是一枚硬币的关系。硬币有两面,当蒋、费两人这一面老是朝上时,姜维这一面只好一直被压在底下,不得翻身。等蒋、费两人一一死去,他能全面作主时,他也五十二岁,老了。.

但一个半百之人,能够不甘老骥伏枥,能够想尽办法,非得要完成「不可能的任务」不可,并在蜀汉亡国後,来一记临去秋波,弄死了两位敌国大将,他的胆子,真不是普通大的。

当日的形势好比今天。今天,再也没有人提反攻大陆了,犹如当日连费禕讲出那种窝囊话一样,偏安已是一种主流。姜维生当此时,却要逆流而上,「虽千万人,吾往矣」,即使当人民公敌也不在乎,这种勇气,这种「胆大妄为」,连奸雄曹操,也会自叹不如吧。

曹操当然也面对过人生的大泥淖,比方说官渡之战吧,他的敌人是北方霸主袁绍。袁绍拥兵百万,旗下谋士大将无数,天下无人可比。曹操则初出茅庐,未成气候。但别忘了,当时曹操底下已有不少良将和军师可供使唤,可资差遣,他还有一些资本可言。

姜维则不然,北伐一事,他以一人敌两国,对内要对抗主和的声浪,对外要独自面对强敌。打胜仗了,没有掌声;打败仗了,民怨四起。一个人孤独地走完信念之旅。

我们试想,他曾经意气风发过,那是诸葛亮还在世的时候,为时甚短。其後,他寂寞了数十年,而数十年如一日。他没有时间难过,没有垂头丧气,他只是坚持他的信念,跌倒了再爬起来,在爬起来之前,还要看看地下有没有钱可以捡。

由得志到落寞,由落寞到更落寞,这一段从云端上摔下来的历程,他是怎麼度过的?怎麼训练自己的?这不禁令人好奇,也使人感佩。

我们相信,一定有一种信念在支持著他。这种信念,当然不是迷信各种怪力乱神,怪力乱神只能使人心生杂念,而不能产生信念。《傅子》说姜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脩布衣之业」,这是说他不甘於作小老百姓,他要的是建立功名,名垂青史。孙盛的《杂记》说姜维遇到诸葛亮之後,他妈妈叫他归隐,他悍然地说:「良田百亩,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他遇到了诸葛亮这麼好的良师,有机会施展他的「远志」,还管什麼鸟归隐?

但我们仍有疑问,姜维既然以求功名为志,为何没有走入奸邪一途,成为攀龙附凤之流?《三国志》提供了我们一点线索,说他「好郑氏学」,喜欢读郑玄注解的经书,因此对圣人之道、君子之德,有所向往。极有识人之明的诸葛亮,当时已对姜维有很好的评价,说他「忠勤时事,思虑精密」、「甚敏於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义」、「心存汉室,而才兼过人」。由这些评语,可以想见诸葛亮得到姜维时,是何等的雀跃。

姜维是「天水冀人」,「天水」这地方是那时胡汉杂居的交界地带,姜维有可能是具有胡人血统的人,也可能他是汉人,但兼染胡风。无论如何,成长背景中,胡人的豪迈性格必然对他有所影响,使得他虽读过儒家的圣贤之书,也不致於变成一般读书不化的迂儒,他的个性和思想境界会比较开阔,以後在面对人生困境时,心态能较坦然、洒脱。

因此,我们可以说,支持姜维「一路走来,始终如一」的信念,无疑是「好立功名」但又「心存汉室」这两点,加上有坚强的意志力、洒脱的人生观,才能成就往後的事迹,博得「大胆」的美名。

荆州飞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8 16:32:52编辑过]
回复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06-06-08 16:30:00 | 只看该作者
以前看过了   支持楼主观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8 16:30:31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06-06-08 16:31:00 | 只看该作者
难得抢不到SF。。。。。。。。。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6-06-08 16:32:00 | 只看该作者
不是我的观点. 我只是比较同情姜维, 就贴了一把.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6-06-08 16:36:00 | 只看该作者
板凳,此文章在其他三国论坛看过,有其独到的见解,可惜,可叹,可悲[em06]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