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作者罗贯中站在“刘汉”立场,倾尽心血,用浪漫主义手法,把诸葛亮塑造成为一个能够呼风唤雨、预知吉凶的的半人半仙似人物。第三十八回诸葛亮第一次正式出场,作者就借助于刘备的眼睛,对诸葛亮的体貌特征作了一番描述:“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清初文学批评家毛宗岗先生把诸葛亮看作是“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鲁迅先生对诸葛亮也有“状诸葛之多智而仅妖”的客观评价。
赤壁之战前夕,面对周瑜“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困扰,诸葛亮胸有成竹的说:“亮虽不才,曾遇异人,传授奇门遁甲天书,可以呼风唤雨。”其实,诸葛亮本人也是血肉之躯,没有什么特异功能,自己的学识、见识多半是从他老婆那里学来的,“呼风唤雨”不过是他能够对未来天气进行比较准确地判断而已。在当时科学技术不够发达的年代,这种本事是很让人难以理解,并捉摸不透的。
博望坡首次大捷后,曹操派十万大军前来报仇,诸葛亮算定“来日黄昏后,必有大风”,所以安排军士“火烧新野”,使曹军“自相践踏,死者无数”,造成了曹军的严重“失利”。这是诸葛亮出山后在军事活动中成功利用天气变化,把握战局并获得胜利的第一次经典之作。
赤壁之战前夕,周瑜看到诸葛亮才能在他之上,“心怀妒忌”,欲除之而后快,于是设下圈套,让诸葛亮在十天之内监造十万只箭,否则军法处置。诸葛亮早就算定三天后有大雾,于是欣然受命。在第三天晚间,诸葛亮借着大雾,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万只箭,提前七天完成了任务。“草船借箭”是诸葛亮利用天气变化进行军事活动的又一次成功实验,并且获得了不菲的胜利成果,这让诸葛亮在对天气变化的预测和判断上信心大增。在以后的几次实验中,诸葛亮多次成功预测天气阴晴,利用天气变化,及时把握战机,有效提高胜算,并且屡试不爽,不曾出现过差错。
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利用自己对天气变化的准确判断,在南屏山上成功地向老天爷借得“三天三夜东南大风”,周瑜趁机利用火攻,使曹操的连环战船在三江口顷刻间“樯橹灰飞烟灭”;又准确推断出“来日”有“倾盆大雨”,让张飞趁机用兵,使狼狈逃窜的曹操再次损兵折将,最后灰溜溜的逃回许都。赤壁之战的胜利,再次验证了诸葛亮对天气变化的了如指掌,和利用天气变化寻找战机的得心应手。
常年的征战和多次对天气情况的预测,使葛亮养成了“夜观天象”的习惯,也使诸葛亮积累了准确预测天气变化的丰富经验。建兴八年,魏国都督曹真率领四十万大军进犯蜀国,诸葛亮因“昨夜仰观天文,见毕星躔于太阴之分,此月内必有大雨淋漓”,考虑到魏兵不敢冒雨深入山险之地,所以只派一千兵马守在陈仓古道,结果曹真军队在恶劣天气的自然条件下,“马无粮草,死者无数”,最后无功而返。蜀兵则以逸待劳,不费一兵一卒,不战而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