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5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历史无间道:三国最大的桃色诽谤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03-27 09:0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的小乔(何 晴饰)

“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这是曹操之子曹植曾奉父命所作《铜雀台赋》中的一句辞赋,然而令曹操父子始料不及的是,这样一句浪漫之作竟成为三国最大的桃色诽谤案的最有力的证词,而这起桃色诽谤案的制造者就是未出隆中而知三分天下的诸葛亮。

二乔者,乃当时江东名门望族乔公膝下的一对姐妹花,姐姐大乔,妹妹小乔。当时盛传“江东有二乔,河北甄芙巧”,也就是说三国时期最著名的美女有三名:大乔、小乔和甄洛。二乔到底有多美呢?史书对二乔美貌的描写着墨极为吝啬,只有《三国志》中说“皆国色也”,《江表传》中也只有三个字:“貌流离”,就是光彩照人的意思。总之是国色天香的二位美女。三国时期是个青梅煮酒论英雄的男人时代,原本处于弱势的女人,在这样一个时代就更加边缘化和泡沫化了。所以三国时期关于女人的历史记载实在是少得可怜。如果不是后人像罗贯中这样的文学大家纵横挥笔泼墨,那可看的故事就更少了。

二乔的父亲乔公,本在汉献帝的手下做官,当时的汉朝早已名存实亡。丧妻后的乔公辞官归乡,带着二乔姐妹俩隐居于安徽皖城。东汉建安四年,东吴的少年英雄孙策和周瑜带着军队攻下皖城。当时江东二乔的美名早已是家喻户晓,孙策和周瑜二人在打了胜仗之后,双双抱得美人归。孙策娶了大乔,周瑜娶了小乔。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这是北宋著名诗人苏轼对周瑜的描写。当年,雄姿英发的周瑜和孙策都是二十五岁,而大乔十八,小乔十六,都是青春年少。这两段婚姻看起来都无限光彩,美人配英雄,花好月圆。孙策曾说:“桥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

孙策和周瑜婚后不久,孙策便不幸身亡,其弟孙权掌握了东吴的军政大权,而周瑜却坐上大都督的宝座,统领起东吴九郡八十一州的兵马。而此时志在鲸吞江南的曹操在北灭袁绍、南夺荆州之后,率领八十三万大军饮马长江,虎视江东。偏安江夏一隅的刘备和诸葛亮深感唇亡齿寒的危机,便再商量之后由诸葛亮出使东吴,申述了孙刘联合、共同破曹的构想。但东吴君臣大都谈虎色变,对诸葛亮的构想深表怀疑,因而犹豫不决。为了尽快建立孙刘联盟,以实施破曹大计,诸葛亮便制造了这起震惊东吴上下的桃色诽谤案。

在一次商谈孙刘联盟可行性的讨论会上,诸葛亮面不改色心不跳地告诉周瑜说:“亮居隆中时,即闻操于漳河新造一台,名曰铜雀,极其壮丽;广选天下美女,以实其中。操本好色之徒,久闻江东乔公有二女,长曰大乔,次曰小乔。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操曾发誓曰:‘吾一愿扫平四海,以成帝业;一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恨矣。’今虽引百万之众,虎视江南,其实为此二女也。”恐怕周瑜不信,诸葛亮又添油加醋说:“曹操的儿子曹植曾奉曹操的命令作《铜雀台赋》,文中写道‘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诸葛亮此言一出,便引起周瑜的勃然大怒。他大骂曹操欺人太甚,当下决定孙刘联手,攻破曹操。于是,便有了以后群英会、草船借箭、苦肉计、借东风等一系列军事上的操作,结果大破曹操于赤壁。这一战不仅曹军八十三万人马损失殆尽,就连曹操自己也是丢盔卸甲,落荒而逃,若不是关羽放其一条生路,曹操必成为诸葛亮的刀下之鬼。然而,曹操并不知道,自己兵败赤壁、折戟沉沙是因一起桃色诽谤案而导致的结果,而自己恰是这起桃色诽谤案的男主角。

其实,《铜雀台赋》中的所谓“二乔”指的就是铜雀台内的两座廊桥,诸葛亮制造了这起桃色诽谤案,硬是生生地把曹操和江东二乔扯宰了一起。当然,周瑜之所以相信诸葛亮的诽谤,也决非是一时冲动,脑子进水。曹操的好色,乃世人皆知。他不仅妻妾如云,并且经常寻花问柳,而铜雀台正是他的美女集中营。建安十五年,曹操修建铜雀台,并在台内的每个房间里都配有一名绝色美女,以供自己享乐。即便在临死时,曹操还遗令这些美女每逢初一、十五要在铜雀台上对着他的陵墓大唱颂歌。而以二乔在当时的美名,他岂有不日夜思慕的欲望?再说,曹操在灭了袁绍之后,就曾传出他与曹丕、曹植父子三人争夺袁绍的儿媳妇、河北美女甄洛的绯闻。若是曹操攻占了东吴,那一定是“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而诸葛亮刻意制造的这桩桃色诽谤案便要变成现实了。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晚唐著名诗人杜牧借古兴叹、想象奇绝的《赤壁》诗,为诸葛亮制造的这桩桃色诽谤案又涂上了一抹玫瑰的色彩。虽然二乔与曹操素未谋面,也没有任何实际的瓜葛,纯属莫须有的关系,但它不仅使铜雀台更加声名远播,而且也使火烧赤壁的故事更加生动。

回复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03-27 13:36:00 | 只看该作者
曹操的儿子曹植曾奉曹操的命令作《铜雀台赋》,文中写道‘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08-03-27 15:33:00 | 只看该作者

其实史实并不是如此的

《三国志.魏书十九.任城陈萧王传》中收录的《铜雀台赋》:

铜雀台赋
从明后以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
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
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
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
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
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
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蝃蝀。
俯皇都之宏丽兮,瞰云霞之浮动。
欣群才之来萃兮,协飞熊之吉梦。
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
天云垣其既立兮,家愿得乎双逞,
扬仁化于宇宙兮,尽肃恭于上京。
惟桓文之为盛兮,岂足方乎圣明?
休矣!美矣!惠泽远扬。
翼佐我皇家兮,宁彼四方。
同天地之规量兮,齐日月之辉光。
永贵尊而无极兮,等君寿于东皇。
御龙旗以遨游兮,回鸾驾而周章。
恩化及乎四海兮,嘉物阜而民康。
愿斯台之永固兮,乐终古而未央!

孔明用计激周瑜时把铜雀台赋中的‘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蝃蝀。’改成了‘揽二桥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以此激怒周瑜,坚定他作战的决心。在原诗中,蝃蝀就是虹,二桥指从铜雀台出发链接金虎台和玉龙台的两座桥。古代‘乔’和‘桥’是一回事。刚好周瑜和孙策的妻子姓桥。所以很容易产生错觉。但是,周瑜老早就下定决心一战了,岂是诸葛亮激出来的?

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中的《铜雀台赋》:

从明后以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
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
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
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
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
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
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俯皇都之宏丽兮,瞰云霞之浮动。
欣群才之来萃兮,协飞熊之吉梦。
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
云天亘其既立兮,家愿得乎双逞。
扬仁化于宇宙兮,尽肃恭于上京。
惟桓文之为盛兮,岂足方乎圣明?
休矣美矣!惠泽远扬。
翼佐我皇家兮,宁彼四方。
同天地之规量兮,齐日月之辉光。
永贵尊而无极兮,等君寿于东皇。
御龙旗以遨游兮,回鸾驾而周章。
恩化及乎四海兮,嘉物阜而民康。
愿斯台之永固兮,乐终古而未央!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