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另有戴复古的《赤壁》前四句则是,“千载周公瑾,如其在目前。英风挥羽扇,烈火破楼船。”他的后四句紧跟着写道,“白鸟沧波上,黄州赤壁边。长江酹明月,更忆老坡仙。” 文武赤壁交相辉映,如同赤壁与周瑜的难以分割,赤壁与苏轼也被联系在一起,穿过数百年的悠悠岁月与长江逝水,苏轼在诗词中成为周瑜的知音。 周郎、赤壁、东坡,经常在诗词中组合出现。 宋自逊的《贺新郎》上半阙写“唤起东坡老。问雪堂、几番兴废,斜阳衰草。”下半阙则写,“周郎英发人间少。谩依然、乌鹊南飞,山高月小。” 乌鹊南飞典出曹操的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 许月卿的《春潭》八首中,则不仅有文武赤壁,还混入苏东坡另一首名词,“公瑾风流酹江月,孔明礼乐中兴年。君臣可谓逢千载,南北须教总一天。水调歌中休惜别,月明千里共婵娟。” 收尾句正是出自苏轼另首以清旷见长的名词《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有宋一代,对苏轼的才学极为倾倒,以至元好问论诗时曾道,“奇外无奇更出奇,一波才动万波随。只知诗到苏黄尽,沧海横流却是谁?”之句,认为苏轼在诗词中过于显示才学,后人又没有他的笔力,苏黄开宋词坛不良之风。 不过元好问的诗词本也就倾向于婉约一路,对苏黄有微词也是正常,元好问是写情高手,“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就是出自于他。 苏轼的影响力在赤壁词上尤其显著,黄州赤壁出后,一时间文赤壁名声大燥,甚至有盖过武赤壁的势头。 亦即文彩风流与军功赫赫,何者更高? 赤壁文武之争,不仅指具体地点在哪里的争论,也有这个含义在内。 如徐经孙《鹧鸪天》里“长歌赤壁动坡赋,又咏归来元亮词”这样淡淡提一笔还罢,到甄龙友,“来向东坡游戏,人间世、著不得。去国谁爱惜。在天何处觅。但见尊前人唱,前赤壁、后赤壁。” 这个赤壁已和武赤壁没什么关系,彻底指苏轼以及他的前后赤壁赋。 王以宁《 满庭芳》则更进一步,“ 千古黄州,雪堂奇胜,名与赤壁齐高。” 雪堂指苏轼贬居黄州时将居所题名雪堂,奇胜通常指战功,这里的雪堂奇胜没有任何军事含义,完全指苏子的文才风流,苏东坡凭着手中一枝笔,就已大获全胜,功名与赤壁齐高。 陆文圭另有赤壁图二首说的更直白,“公瑾子瞻二龙,文辞可敌武功。欲怪紫烟烈焰,不如白月清风。” 说是文辞可敌武功,但又说白月清风胜过紫烟烈焰,那就是文学家的儒雅风流,胜过了英雄名将间的豪杰对垒。 不但宋抑武崇文之风盛行一时,明代袁宏道也有《过赤壁》“周郎事业坡公赋,递与黄州作主人”。 周郎的事业不过尔尔,真正成就的是苏公的文彩。 喜欢三国的日本人也就文武赤壁之争发过感叹,汉学家结城蓄堂有诗《赤壁》,“功名不若文章力,风月江山无尽藏。”苏东坡的文章比周公瑾的战功更高。 如果宋朝仅仅只是宋朝,也许文赤壁真的会在诗词中彻底盖过武赤壁,就如宋王炎有《题徐参议赤壁图》,“乌林赤壁事已陈,黄州赤壁天下闻。”三国赤壁变成陈迹,名动天下的是黄州东坡赤壁。 然而,历史从来在不动声色间风起云涌,苏东坡时代,没有人能够预知,等宋朝漫步进入历史,它不仅只叫宋朝,又被称为北宋、南宋。 靖康之耻,国破家亡,金兵南下胡马窥江,南宋朝庭偏安一隅,凭借的是长江天险,历史恍惚间似有巧妙的重叠。 因为这个变故,诗中以抗金主战派陆游为代表,词中则南宋派各豪放派词人都有涉猎,另一位一代名将岳飞的孙子岳珂也曾做诗歌周郎赤壁。 在这些诗篇中,三国赤壁,以及周瑜的形象又有了的新的延伸与变更。 这段文武赤壁之争因为局势骤变而告一段落,难以论定谁输谁赢,也许军事与文化本该在历史中各有其定位,不论如何,放下文武之争不提,苏东坡的一词二赋至少使周瑜与赤壁在诗词中固格了一些模式。 诗词中论及赤壁之战时虽然还有,但越来越少涉及正统之争,更多赋予一种浪漫主义的英雄情怀。正统与否的影响慢慢去向民间故事演义里寻求发展。 其次,周公瑾的名将风彩再难淹没,周瑜与赤壁之胜已然无法割裂,纵使《三国演义》妙笔生花,也最多凭空添出个孔明借东风,而不能掠美周瑜总指挥官的功绩。 笔与剑,名将与才子,文章与战火,在赤壁融为一体,即交相辉映大放异彩又似在暗自较量,问文武孰高孰低,谁是真英雄,这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观,也许可以选李曾位《沁园春》中的一句做总结。 “ 赤壁功名,东坡文字,俯仰人间无古今。”
六、雪洗虏尘 宋靖康元冬,公元1126年,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俘徽宗、钦宗和宗室、后妃等数千人,北宋至此灭亡,史称靖康之难、靖康之祸或靖康之耻。南宋迁都临安,借天险与金庭隔江对望。 辛弃疾曾有词,“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 说的是《晋书.王戎传》中桓温北伐时言,“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桓温在此指责西晋士大夫清谈误国,辛弃疾也未曾没有借古讽今意。 “神州陆沉”一词,沉痛悲愤之意无以复加。 国难当头际,诗人再有巨笔如椽,挡不过狼烟峰火,借长江御敌也与当年孙刘联军凭江抗曹的局势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南宋年间,三国周郎武赤壁的功绩在诗人词家笔下重新焕发光彩。出现大量吟诵诗篇。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赋诗《曹公》,“二袁刘表笑谈无, 眼底英雄不足图。赤壁归来应叹息, 人间更有一周瑜!” 平心以论,这首诗体现不出太多艺术价值,话近平白,但在平白中另有一番雄烈,尾句更是掷地有声,极颂周瑜功绩,纵使曹操谈笑间灭了二袁刘表,但是人间还有周瑜在,恍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陆游还有一首《再用前韵不以次》,“壮心虽迫者,吏责未妨书。言议思公瑾,英雄陋本初。”这首诗与杨学李《题汪水云诗卷》中的“横槊思公瑾”句一般,都是在“思”英雄。 其中“言议思公瑾”中言议词,出于《三国志.吴书》中孙权有吕蒙“言议英发不及”周瑜的评语。 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 年11月,虞允文在采石矶大败金庭,金主完颜亮督因这次战败被部下缢杀,这是宋室南渡近四十年来一次振奋人心的大捷。 这场战役发生在长江,也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被顺理成章与三国赤壁之战联系起来。 南宋豪放派词家张孝祥的 名作《水调歌头》因此而生。 “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胜喜然犀处,骇浪与天浮。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其中的周与谢分别指周瑜与谢玄,赤壁之战与淝水之战的将领,它们都是以少胜多、南客胜北人的经典战役。 小乔初嫁延续自苏轼,香囊未解的故事出自《 晋书.谢玄传 》,“少年时好佩罗香囊”。 “剪烛看吴钩”则是唐李贺诗“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相比,这首词少了几分旷达意,却更添金戈铁马英雄气概。 另有词人戴复古《满江红》也是气势激烈,“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把赤壁、淝水之战并列而称的词作不少,除张孝祥外,葛立方另有《闻我师大捷骑宵遁上时宰五十韵》,“据鞍来马援,烧舰得周瑜。淝水奔余烬,乌江复旧郛。”也将赤壁淝水并列。 另一位南宋豪放派名家刘过刘改之则有《舣舟采石》,“周郎未战曹瞒走,谢安一笑苻坚危。黄云如屯夜月白,箭痕刀痕满枯骨。” “周郎未战”与“谢安一笑”是以夸张手法,形容我之从容敌之闻风丧胆。 与此同时,帝蜀寇魏风在南宋诗词作中仍有反应,金朋说《赤壁鏖兵》述,“西北楼船烈焰中,周瑜于此破曹公。孙郎不是刘豚犬,百万兵消一阵风。” 刘克庄的《即事十绝》更干脆,“老贼顺流下,周郎凭轼观。不干春水事,一蹙走曹瞒。” 曹操从阿瞒直接成了“老贼”。 从《三国志》起始,三国赤壁一路走到南宋,到这个时候,诵周郎赤壁的诗词虽极多,但更多在借古喻今,三国赤壁之战不再仅是历史事件,而是一种关于英雄的意向,关于胜利的响往。 史书中周瑜究竟是什么样的人,赤壁大战终究如何起始终止,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如同那个“顾曲周郎”的典故,周郎赤壁也是如此,历史事件慢慢融入文化中,不断被发展赋予新的人文含义。 韩淲在《 贺新郎》里说,“ 叹都把、生民膏血,尚交胡虏。吴蜀江山无自好,形势何能尽语。但目尽、东南风土。赤壁楼船应似旧,问子瑜、公瑾今安否。” 刘辰翁也有《唐多令》,“听欸乃、数声秋。赤壁舞涛头。周郎还到不。”词人殷殷询问周郎的讯息,其实是在期盼三国的周郎,能在南宋以另一种方式、另一个名字归来。 吕胜己《 瑞鹤仙》也说,“长江上、驻旌节。待胡尘有警,纶巾羽扇,谈笑周郎事业。” 周瑜败的曹魏跟胡尘无关,这里纶巾羽扇谈笑周郎事业代指名将。 宋庆之另有《武昌怀古》,从三国周瑜到思念宋名将岳飞,“风生战舸周郎过,月落南楼庾老归。神州北望知何处,父老犹能话岳飞。” 历史上岳飞不但是一代名将,也极具文彩,一阙《满江红.怒发冲寇》壮志激昂,近代史在抗日期间每有吟诵这首词时,令人闻之落泪,岳飞还有《小重山》则走婉约清致一路,“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岳飞的孙子岳珂禀承家风,官至户部侍郎、淮东总领兼制置使。尤工诗文,他在《赤壁》中歌道,“周郎二十四年少,盖世功名随一燎。亲提三万走曹瞒,不以敌勍恨兵少。” 这里的二十四不是指赤壁大战时周瑜的年纪,只是突显周瑜的年少英姿,也是为了要避开下句中的三万的三。“恨兵少”出自《三国志.江表传》,《江表传》里记载刘备听说周瑜只有三万人时道,“恨少。” 词人岳甫,据传是岳飞的后人,但缺少详细资料,他在《水调歌头》一词中写道,“望樊冈,过赤壁,想雄图。寂寥霸气,应笑当日阿瞒疏。收拾周黄策略,成就孙刘基业,未信赏音无。” 周黄策略指周瑜与黄盖,比较少见的在诵赤壁时提到黄盖功劳。 南宋所有怀想周瑜、思慕名将的诗词中,最令人唏嘘的也许是这首,“市人半伧父,竖子亦将军。蛟哭金洲雨,猿啼玉观云。周郎坟土上,回首泪成痕。” 虽有强敌迫境,南宋朝庭却不可避免的走向腐败,文天祥满怀悲愤写下这首《临江军》,昔日的江东儿郎早已不见踪迹,现在连匹夫竖子都敢称将军,在周郎的坟土上忍不住泪流。 公元1283年,文天祥被元兵拘囚两年后不肯屈服被杀,留下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此之前的公元1279年,南宋实际已然灭亡。 宋以靖康之变分北宋、南宋,南宋立朝以来,从开始尚有北复之心到偏安一隅,再到蒙古崛起,汉唐雄气至此荡然无存,这个朝代忧心仲仲地从历史中走过。 无数诗人词家借三国周郎赤壁,来表达思慕名将的情怀,但是,即使有了名将又能如何?宋也曾有过岳飞、韩世忠、刘光世、张浚出,最终却是韩世忠被解兵权,岳飞父子以“莫须有”罪名处死。 南宋诗词中,武赤壁即另有一番慷慨当歌,文赤壁的别种含义也被越来越提练,不再是文幍武略哪个更高的争论,而是把周瑜赤壁与东坡赤壁结合起来,师承“人间如梦”的慨叹,抒怀英雄枯骨、青冢黄昏、千古兴亡悠悠事的怅然情怀。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