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打天下的那些岁月——刘备正传》 第十一回:一失徐州(1) 如果我们没有忘记刘备的起点是多么低的话,那么我们就会清楚刘备在兴平元年(194年)年底或转年年初领有徐州,是他人生中一个里程碑的事件。此时,在黄河以北,袁绍与公孙瓒的战争远未分出胜负,曹操还在为夺回兖州而与吕布苦斗,孙家第二代少年英雄20岁的孙策此时还没有拿下江东。在很大程度上,刘备似乎追了上来。 但第一次做州牧,的确不是好玩的。在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里,围绕徐州,象走马灯一样,刘备经历了徐州迎、袁绍收、公孙分、曹操合、吕布投、袁术攻、曹豹反及吕布叛。结果,弹指之间,徐州就丢了。 刘备得了徐州,除了公孙瓒的死敌袁绍以及徐州官僚、士绅举额相庆外,恐怕没有什么人感到高兴了。在短短的豫州刺史任上,刘备就已开始向袁绍靠拢了,最重要的证据是他将袁绍的长子袁谭举为茂才。老袁家的家乡在豫州汝南,身为豫州刺史的刘备正好有这个权力。虽然此举对已经身为高级干部的袁潭未必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但举茂才毕竟是仕途正路。也就是说对于一个局级干部来说,现在有人替他补上一个正规本科学历以及党票,毕竟是一件好事。既然刘备向袁家示好,袁家以后也真的没有一次亏待他。总的来说,袁绍其实是一个好面子的厚道人。有权力就敢用,这也是刘备的英雄本色。英雄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非此他以后就不会有胆量做出一生中最帅的举动——虎口拔牙,硬夺徐州。 做上徐州牧,刘备第一件事是就封官加委,封的第一个人是有拥戴之功的前北海相孔融。孔融是海内名士,刘备自然不能让这样的人做自己的部下,于是就向朝廷表荐他做了一个挂名青州刺史,就象几天前自己做的那个挂名豫州刺史一样。而此时的青州刺史,还是刘备的老上级田楷,而且他还占据着半个青州。刘备此举似乎是不给公孙瓒面子,也好像是与公孙瓒彻底决裂,但其实隐藏了更深的用意。表面上看是报恩以及提拔名士,但实质上是刘备想把青州圈进自己的势力范围。此举凸显刘备其志向不小,也露出枭雄本色。 刘备领了徐州,投靠袁绍,对于公孙瓒也不算十足的背弃。毕竟刘备在公孙瓒集团内始终处于一种独立性很强的半部属状态,并不是公孙赞的铁杆亲信。毕竟是自负盈亏的市场经济时代已经开始了嘛,现在刘备自己把分公司做大了,谋求独立法人资格也是应该的。只要不与公孙瓒直接为敌,便不算撕破脸。何况表荐孔融为刺史,毕竟也隐隐含有限制袁绍势力染指的深意,估计公孙瓒也会心领神会,甚至把刘备当作卧底也有可能。 现在,到是公孙瓒自己混得越来越不像做大哥的样子了。他跟袁绍打了N多年,结果家里还留着一个老上司还没摆平。他这一路诸侯在三国时代做得最为奇特,尽管早已是幽州实质上的NO1,但脑袋上还顶着一个随时爆炸的雷——州牧刘虞。三国时代精彩无比,就在于没有一个雷同的故事。在刘备援助徐州的前一年,公孙瓒终于找个茬子解决了刘虞,但他给这位三国时代最忠厚正直的人加以谋反罪名却太过牵强,结果谁也不信。最终,公孙赞别说南下跟袁绍争锋,就是为了收拾刘虞残部无休止的复仇都忙活不过来。公孙瓒是越想图清净,还清净不了了。由此,这个阳光大男孩在斗争中感到社会的复杂、人世的艰辛,身心俱疲,深感自己真的无法应对这个变换不定的世界,对付汉人要比对付胡人难得多,不是一码事呀。于是他竟然效仿起当年的董卓,筑垒自守,一头扎进女人堆里,还不出来了。老哥哥既然已经混成这样,就不怪小弟另立码头了。 刘备得了徐州,最不爽的到不是公孙赞,而是另外两个人。第一个肯定是本来即将拿下徐州的曹操。要是没有张邈他们在背后捅刀子,估计此时的徐州已经姓曹了。这口气老曹早晚是要出的。 当然,恼火的还有袁术。这个四世五公的后裔,最看不上卖草鞋出身的刘备了。虽然袁术极其骄横平庸,但他到有一个必须承认的优点,那就是斗志旺盛,不过这也许仅仅是肝火太旺的表现。由于自孙坚死后东南始终没有英雄人物出现,孙坚也还没有做大,因此袁术始终是东南半壁的第一号人物。假如他好好经营江东,后来在江东分鼎一方的也许就是他袁术了。不过,那时他肯定还不那么想,以为用不了那么麻烦,自己就会统一中原。于是尽管他不会用兵,却不停地浪费源源不断的兵马钱粮对中原发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攻击。结果在豫州吃了曹操的闭门羹,只好改道徐州。事实上,在陶谦未死之时,袁术对徐州已经垂涎三尺了,而等到陶谦一死,他就立即自称徐州伯。袁术是一个有创意的人,当人家最多做个州牧的时候,而他已经自称半官半爵的“伯”了。虽然这个提法最早来自刘焉,但敢于实践的却唯有他袁术。不过他以后还要提出一个更大的创意方案,那就是干脆自称皇帝了。 现在,袁术对刘备是恨之入骨。你刘备拣了个便宜做了徐州牧也就做吧,还故意把俺拎出来晃陈登他们,结果还引出孔融一句经典台词——冢中枯骨,难怪现在淮南的老百姓都骂俺棺材瓤子呢。 刘备,你等着,看俺如何与你善罢甘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