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算的結果, 张贺 的代表武將是《張魯》。
張魯(?~216)字公祺(一作"公旗"),沛國豐縣(江蘇豐縣)人,為東漢大科學家張衡的兒子,其祖張陵為五斗米道的創始人。因此,張魯是五斗米道的第三代傳人。
東漢初平二年(191)劉焉任命他為督義司馬,與別部司馬張修帶兵同擊漢中太守蘇固。張修殺蘇固後,張魯又殺張修,奪其兵眾。劉焉死後,其子劉璋代立,以張魯不順從他的調遣為理由,盡殺魯母家室。張魯一氣之下,遂割據漢中,以五斗米道教化人民,建立起政教合一的政權。根據史書所載,張魯在漢中,因襲張修教法,並增飾之。自稱師君。來學道者,初稱鬼卒,受本道已信,則號祭酒,各領部眾;領眾多者為治頭大祭酒。不置長吏,以祭酒管理地方政務。
張魯繼承其祖的教法,教民誠信不欺詐,令病人自首其過;對犯法者寬宥三次,如果再犯,然後才加懲處;若為小過,則當修道路百步以贖罪。又依照《月令》,春夏兩季萬物生長之時禁止屠殺,又禁酗酒。他還創立義舍,置義米、義肉於內,免費供行路人量腹取食,並宣稱,取得過多,將得罪鬼神而患病。因此,有人說張魯是中國社會主義的最早實行者(有此一說)。
東漢末年,群雄蜂起,社會動亂,不少人逃往相對安定的漢中地區,如關西民從子午穀逃奔漢中的就有數萬家。張魯還得到巴夷少數民族首領杜濩、朴胡、袁約等人的支持。他採取寬惠的政策統治漢中,民夷便樂之。流移寄在其地者,不敢不奉。五斗米道憑藉政權的力量擴大了影響。
當時曹操把持的東漢政權無暇顧及漢中,遂封張魯為鎮民中郎將(一作鎮夷中郎將),領漢甯太守。張魯統治巴、漢近三十年。建安二十年(215),曹操親率十萬大軍西征漢中,張魯弟張衛以數萬人馬據陽平關堅守,為曹操所破,張魯避走巴中,不久降操。因本有降意,拜鎮南將軍,封閬中侯(一作"襄平侯"),邑萬戶。其五子皆封侯,且與曹操聯姻。後世道教徒稱張魯為『張鎮南』。次年,張魯卒,諡原侯,葬於鄴城(今河北臨漳)東。他投降曹操後,大量徒眾北遷,使五斗米道的勢力發展至北方和中原地區。
張魯以《道德經》為該教的主要經典,主張治國之君務修道德,忠臣輔佐在行道。因此他尤其重視道徒的自身修養,倡導誠信,有病則懺悔己過。相傳他又創塗炭齋等齋醮儀式。
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追封張魯為太清昭化廣德真君。
張魯代表什麼意義呢?其實張魯降曹,不僅沒有失去權威,還讓自己的地位更穩固,勢力更擴張。因此,張魯代表的不僅是投降的智慧,也是投降的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