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xunhuanre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玩笑

[复制链接]
391#
发表于 2009-05-28 23:23:00 | 只看该作者
【个人简介】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汉族人。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魏朝建立后,曹操被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详细介绍】

  

()

 曹操祖父曹腾汉桓帝时担任官职,封为费亭侯。父亲曹嵩据考本姓夏侯,后成为曹腾养子并改姓继承侯爵。曹操小名阿瞒、吉利,故而有曹阿瞒之说。年轻时期的曹操机智警敏有随机权衡应变的能力,而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社会上没有人认为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有梁国桥玄等人认为他不平凡,乔玄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阳何颙对他说:“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许劭,字子将,以知人著称,他也曾对曹操说过:“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此说乃裴松之注引孙盛《异同杂语》,待考)于公元184年汉末黄巾起义时显露头角,后被封为西园八校尉之一,参与了天下诸侯讨伐董卓的战争。董卓死后,独自发展自身势力,纵横乱世,南征北战,先后战胜了吕布袁术,并接受了张绣的投降。公元200年10月,曹操在官渡河南中牟县东北)以少胜多挫败河北袁绍10万军队,公元201年在仓亭(河南管县东北)再次击破袁绍大军,并于公元207年十二月北伐三郡乌桓,彻底铲除了袁氏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中原地区。公元208年,成为东汉政权丞相。公元208年7月,曹操南征荆州刘表,12月于赤壁与孙刘联军作战,失利。公元211年7月,曹操领军西征击败了以马超为首的关中诸军,构筑了整个魏国基础。公元212年又击败了汉中张鲁,至此,三国鼎立之势基本成型。公元213年,汉献帝派御史大夫郗虑册封曹操为魏国国王,于邺城建立魏国王宫铜雀台,享有天子之制,获得“参拜不名、剑履上殿”的至高权力。公元220年,曹操于洛阳逝世,享年66岁,谥号“武王”,葬于高陵。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谥为“武帝”。

  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392#
发表于 2009-05-28 23:24:00 | 只看该作者
韩馥(141年—191年),东汉末年的军阀。字文节。颍川郡人[今河南禹县]。
  韩馥[1]担任过东汉的御史中丞,之后被董卓派为冀州牧;在各诸侯起兵讨伐董卓时,韩馥也是其中之一的参与者。韩馥与袁绍也曾经有意立刘虞皇帝
  当时冀州民殷人盛,兵粮优足,于是袁绍便用计夺取冀州,韩馥被迫投靠张邈;之后张邈与袁绍的使者见面,韩馥以为是要来杀害自己的,于是在厕所中以拆信用的刀自杀。  

三国演义中的韩馥

  东汉的冀州牧。率军参加讨仗董卓联军。同盟决裂後,被寻找根据地的袁绍夺取了冀州,抛下妻儿去投奔张邈。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393#
发表于 2009-05-28 23:24:00 | 只看该作者
【个人简介】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汉族人。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魏朝建立后,曹操被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详细介绍】

  

()

 曹操祖父曹腾汉桓帝时担任官职,封为费亭侯。父亲曹嵩据考本姓夏侯,后成为曹腾养子并改姓继承侯爵。曹操小名阿瞒、吉利,故而有曹阿瞒之说。年轻时期的曹操机智警敏有随机权衡应变的能力,而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社会上没有人认为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有梁国桥玄等人认为他不平凡,乔玄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阳何颙对他说:“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许劭,字子将,以知人著称,他也曾对曹操说过:“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此说乃裴松之注引孙盛《异同杂语》,待考)于公元184年汉末黄巾起义时显露头角,后被封为西园八校尉之一,参与了天下诸侯讨伐董卓的战争。董卓死后,独自发展自身势力,纵横乱世,南征北战,先后战胜了吕布袁术,并接受了张绣的投降。公元200年10月,曹操在官渡河南中牟县东北)以少胜多挫败河北袁绍10万军队,公元201年在仓亭(河南管县东北)再次击破袁绍大军,并于公元207年十二月北伐三郡乌桓,彻底铲除了袁氏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中原地区。公元208年,成为东汉政权丞相。公元208年7月,曹操南征荆州刘表,12月于赤壁与孙刘联军作战,失利。公元211年7月,曹操领军西征击败了以马超为首的关中诸军,构筑了整个魏国基础。公元212年又击败了汉中张鲁,至此,三国鼎立之势基本成型。公元213年,汉献帝派御史大夫郗虑册封曹操为魏国国王,于邺城建立魏国王宫铜雀台,享有天子之制,获得“参拜不名、剑履上殿”的至高权力。公元220年,曹操于洛阳逝世,享年66岁,谥号“武王”,葬于高陵。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谥为“武帝”。

  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394#
发表于 2009-05-28 23:25:00 | 只看该作者
华雄(?-190),关西人(据《三国演义》),东汉末年武将,于董卓手下为都尉之职。
  《三国志》中记载孙坚参与讨伐董卓之役,一度败北,但后来收拾败军,进行反击,将华雄斩首。
  《三国演义》中有关羽温酒斩华雄之说,对华雄这个角色有较多的发挥,描写华雄为董卓的猛将,自荐抵抗山东地区反对董卓的诸侯联军于汜水关前,他先后斩杀济北鲍信之弟鲍忠、孙坚部将祖茂、以及袁术部将俞涉韩馥手下潘凤等人,最后关东联军派出关羽与之一对一决斗而被杀。《斩华雄》也成为京剧中的一出著名的剧目。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395#
发表于 2009-05-28 23:26:00 | 只看该作者
【个人简介】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汉族人。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魏朝建立后,曹操被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详细介绍】

  

()

 曹操祖父曹腾汉桓帝时担任官职,封为费亭侯。父亲曹嵩据考本姓夏侯,后成为曹腾养子并改姓继承侯爵。曹操小名阿瞒、吉利,故而有曹阿瞒之说。年轻时期的曹操机智警敏有随机权衡应变的能力,而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社会上没有人认为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有梁国桥玄等人认为他不平凡,乔玄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阳何颙对他说:“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许劭,字子将,以知人著称,他也曾对曹操说过:“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此说乃裴松之注引孙盛《异同杂语》,待考)于公元184年汉末黄巾起义时显露头角,后被封为西园八校尉之一,参与了天下诸侯讨伐董卓的战争。董卓死后,独自发展自身势力,纵横乱世,南征北战,先后战胜了吕布袁术,并接受了张绣的投降。公元200年10月,曹操在官渡河南中牟县东北)以少胜多挫败河北袁绍10万军队,公元201年在仓亭(河南管县东北)再次击破袁绍大军,并于公元207年十二月北伐三郡乌桓,彻底铲除了袁氏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中原地区。公元208年,成为东汉政权丞相。公元208年7月,曹操南征荆州刘表,12月于赤壁与孙刘联军作战,失利。公元211年7月,曹操领军西征击败了以马超为首的关中诸军,构筑了整个魏国基础。公元212年又击败了汉中张鲁,至此,三国鼎立之势基本成型。公元213年,汉献帝派御史大夫郗虑册封曹操为魏国国王,于邺城建立魏国王宫铜雀台,享有天子之制,获得“参拜不名、剑履上殿”的至高权力。公元220年,曹操于洛阳逝世,享年66岁,谥号“武王”,葬于高陵。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谥为“武帝”。

  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396#
发表于 2009-05-28 23:28:00 | 只看该作者
徐晃(?-227)字公明河东杨县(今山西洪洞县东南)人。三国时期曹魏名将,曹操部下“五子良将”之一。原为军阀杨奉的部下任骑都尉。公元196年,曹操击败杨奉后投靠曹操。参加过多次重大作战,智勇双全,战功卓著,治军有方。曹操曾称赞徐晃:“徐将军可谓有周亚夫之风矣。”(《三国志魏书徐晃传》)。在曹操军中历任裨将军偏将军、横野将军、平寇将军。官渡之战中烧毁袁绍的后勤粮草有功,加封都亭侯。曹丕称帝登基后官拜右将军,封逯乡侯,后进封杨侯。击败刘备于上庸后,驻守阳平关,改封阳平侯,假节钺,食邑3000。徐晃对曹氏集团忠心耿耿,曾说过:“古人患不遭明君,今幸遇之,当以功自效,何用私誉为!”。公元227年病死,死后谥壮侯。

简明演义传记:徐晃原为杨奉手下,使用大斧,武艺过人,曾协助杨奉保护献帝,击退郭汜的追击。后曹操与杨奉相争,曹操很赏识徐晃的武艺,遂派满宠说服徐晃来降。徐晃自此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平吕布,灭袁绍,战马超,降张鲁,多有战功。关羽围樊城之际,徐晃奉命解围,与曹仁里应外合,成功完成了任务。后孟达叛乱,徐晃作为司马懿的先锋前往征讨,被孟达射中额头,医治无效而亡。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397#
发表于 2009-05-28 23:28:00 | 只看该作者
【个人简介】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汉族人。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魏朝建立后,曹操被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398#
发表于 2009-05-28 23:29:00 | 只看该作者
袁熙(?-207)字显奕,袁绍之子,袁谭之弟,袁尚之兄。幽州牧。曹操平定河北之时,他与弟弟袁尚逃往辽东太守公孙康帐下,却被公孙康杀死,首级也被献给曹操。其妻即为绝世美女甄宓,袁绍败亡后,甄宓成为曹丕之妻。
  袁熙 - 简明历史传记
  袁绍的次子,粗通文武,幽州刺史。在袁绍死后未参与袁谭、袁尚两兄弟的争权。后来接纳袁尚,并为曹操所败,率军投靠公孙康。后来预谋夺公孙康之位,而被公孙康杀于宴席中。
  袁熙 - 简明演义传记
  袁绍的次子,幽州刺史。接纳败给曹操後前来投奔的兄弟袁尚,但是由于属下背叛而逃往乌丸。後来投奔辽东的公孙康,却被公孙康斩首献给了曹操。生年不详,根据三国志.武帝本纪,卒于建安12年,公元207年农历8月。让公孙康砍了。应该也就不到三十岁。因为建安初年,他估计也就17、8岁,出阵幽州。
  这个人在历史上地位不是很重要,所以史料上没有生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399#
发表于 2009-05-28 23:29:00 | 只看该作者
【个人简介】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汉族人。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魏朝建立后,曹操被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400#
发表于 2009-05-28 23:39:00 | 只看该作者
【个人简介】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汉族人。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魏朝建立后,曹操被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