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莹爱至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三国人物和杂事趣谈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06-01-09 09:31:00 | 只看该作者
从斩张任看刘备的用人策略
俗话说“西蜀无大将,廖化充先锋”。众所周知人才凋零成为西蜀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实际上,早在杀张任时起就埋下了西川人士与西蜀刘氏离心离德的祸根。

  四川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战火纷飞,刀兵四起的东汉末年一度远离战火。刘璋虽然懦弱,却也能把益州治理得井井有条依靠的是两群人,文的靠以法正、许靖为首的一班谋士贤臣;武的仗着张任、李严、严颜为首的一班武将。

  对于刘备的入川,益州文武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文官以张松献地图为代表是热烈欢迎,刘皇叔的名望势力,雄才大略,对于有政治战略眼光的文人来说,更是“良木”,值得择而栖之。武将以张任为代表,从军人角度,只知道保家卫国,大摆“鸿门宴”强烈抵触刘备的入侵。

  “攻城其次,攻心为上”,刘备进占西川原本就名不正,言不顺,理应用怀柔政策安抚益州文武之心。大概是因为庞统之死的刺激,亦或是对于自己的“仁义”在西川没有取得他所期望的那种回应,刘备充满了复仇心理,当泠苞诈降再次被擒时,刘备气冲冲毫不犹豫地把他推出去斩首。可惜!泠苞的降而复叛确实理亏,他再次被绑入中军帐时脸上有惭愧之色,泠苞武功并不弱,可以和刘封、关平匹敌,如果刘备能给他一个机会,必定以死相报。同时也可以彰显刘皇叔的仁义,令人失望的是刘备没有这样的度量。

  反而是粗暴好杀的张飞在捉住顽强抵抗的严颜时,没有去计较严颜的强硬态度以及让自己吃够苦头的旧帐,而是从大哥的西川大计考虑,好言相劝,终于使钢板一块,视死如归的严颜归降,留住了正在失去的益州武将的心,张飞入川进兵的速度因此超过了老谋深算的诸葛孔明,《三国志》中更是因此而称赞张飞有“国士之风”。只可惜严颜已经老迈,他的号召力和利用价值远不及张任

  《益部耆旧杂记》记载:“张任,蜀郡人,家世贫寒,少有胆量,有志节,仕州为从事。”张任是西川武将的首领,以忠勇而闻名,也是益州武将中最出类拔萃的一位。他文武双全,白马银枪,弓刀石,马步箭无所不精,他的武艺和程普、于禁等在伯仲之间;且他兵书战策样样通晓。是一位不可多得帅才。《三国演义》中正是他的指挥部队在雒城外围设伏,巧妙利用地形将大军师凤雏庞统射死在落凤坡(史实中是有出入的)。而使刘备的大军进退两难,不得不向荆州紧急求援。涪城、雒城战役显示出了张任卓越,甚至超越身经百战、久历沙场的刘备的指挥才华和精湛的武艺。

  经过增兵(其实《华阳国志》等资料显示,孔明方面军于建安十九年夏雒城攻破后才与刘备方面军会师于成都,并没有参与雒城攻城战。)后的刘备军在雁桥战役擒获了张任张任厉声说,“老臣终不复事二主。”(和黄忠、严颜一样,)刘备还想劝说,而诸葛亮却阻止了刘备,命人把他推出去斩首,美其名曰“成其名节”。事后刘备后悔惋惜不已。是啊,这种所谓的“成其名节”并不能对刘备的霸业有太多补益。其实在张任问题上刘备完全有另一种更好的选择,暂时将张任收监,等到刘璋投降后还怕张任不降?当年老黄忠就是这么被招降的。在国家远远还没有统一的情况下,这样做既可以收买益州的人心,又可为西蜀保留了一员大将。

  刘备为什么没有坚持劝说?张任很需要这样的名节吗?张任并非士族出身,恐怕是他被斩的另一重要原因,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三国时期封建门第等级观念对于君主起用人才的影响。

  我们能看得到这样做的后果,斩掉张任并没有使益州人很恐惧,起不到诸葛亮预想的那种吓阻作用,顽强的抵抗仍然在继续,有的人即使被迫投降后也不是心悦诚服,后来就有怀才不遇的彭漾竟然想出唆使马超谋反(未遂)这样明显带泄恨性质的事件,彭漾尽管一再表示忏悔,但仍然被处死。我们在《三国演义》中再也看不到对于刘备“仁义”的歌颂了。只是因为后来发生了援兵马超部投降和另一位益州重量级人物李严的投降事件,才导致大批益州武将不假思索地倒戈,促成了西川的平定。

  随着法正、严颜等得宠益州旧臣的病故,西蜀政权的任人唯亲,等级森严,派系斗争,山头主义的现象愈演愈烈。一朝天子一朝臣,翻开《三国志•蜀书》,除刘氏家族外,立传者有59人,其中刘备荆州嫡系派的有近40人,原益州本土系的只有19人。而在这19人中,所授予的官位也不过是一般的郡守、将军和谏议大夫等职务,没有几个人进入了西蜀的最高决策层,因而也不会有人去代表益州本土系的利益来说话。占其地而不用其人,西蜀的江山怎么可能稳固?在荆州嫡系派当权后,原西川文武和刘氏政权的离心离德更加凸显。

  因此我们看看在战局或形势不利时,益州本土系的将领的表现和遭遇:

  巴西阆中名士周群因为言语冒犯刘备,被刘备借故杀死。

  因关羽被杀负有救援不力责任的孟达,害怕刘备的报复和部将申氏昆仲将上庸献给曹魏;

  夷陵战役中,刘宁、杜路投降东吴,倍受器重的黄权尽管有妻室在西川也选择投降曹魏;

  刘备尸骨未寒,南中西川旧将雍恺、高定就勾结孟获叛乱;西蜀在面对北面强大的曹魏进攻的同时,还不得不抽调兵力来安定自己的后方,并有数名重要将领死于平叛;

  后主刘禅与蜀中旧臣都乡侯刘琰的妻子胡氏有染,这种羞辱大臣的事一时闹得满城风雨;

  李严是西蜀后期的五虎将之一,武功略逊色于魏延,因为和诸葛亮不和,他从来就没有真正被重任过,最后在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面前扯谎被诸葛亮贬为庶民。

  蒋舒向兵力并不占优的邓艾投降。

  曹魏大将邓艾率军兵临成都,西川本土系唯一一个高官实权派谯周力主投降,后主听从,蜀汉灭亡。

  任人唯亲,嫉贤妒能更是西蜀后期人才策略的一个致命伤。为了使刘禅能够顺利继承皇位,刘备不惜借关羽事件斩杀战功彪炳的干儿子悍将刘封;外来的”和尚”无门无派的号称为“吕布第二”曾纵横于西凉的虎将马超虽然被冠以骠骑将军凉州牧“五虎上将”这样的虚衔,但一直不予兵权,最后在西蜀壮志难酬,郁闷而终;马谡这样没有什么实战经验的将领凭着和诸葛亮的私人关系,却担纲要职,最后害人害已;诸葛亮看不顺眼的后期的重要将领魏延更是以反叛罪名满门斩杀。

  诸葛亮以后的费炜、杨仪及宦官黄皓专权更是把西蜀带向可怕的深渊

  上述事件虽然各有自身的原因,但我们还是能从中总结出其中的共同点,以斩张任为典型事例,刘氏政权不尊重人才,或不能正确使用、发挥人才的特长,搞“山头主义”派系斗争最终使西蜀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再看西蜀后期人才凋零,无人可用的窘境,就不足为奇。

  怀着美好愿望的诸葛亮的六出祁山,姜维的九伐中原(甚至十三伐中原),在客观上只能是穷兵黩武,耗竭国力,更加加速了西蜀的败亡。

  (转自三国龙潭里的贴子,该贴原作者是xixi9944.)

  这篇贴子所讲的内容我比较赞同,毕竟历来的君主都是信任自己的亲人多一点,所以本书中刘备就会是这样一个角色.请大家周知.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06-01-09 09:32:00 | 只看该作者
三国武将解析

一吕布、二赵云、三典伟、四关羽、五马超、六张飞、七黄忠、八夏侯、九姜维!(传统)

  三国武力排行的魅力就在于争论不休。一些网友试图一统三国武力排行纷争的局面,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原因是武评中必然或多或少存在猜测成分,有猜测便有分歧。一些网友采取了相对严谨的论证方法,在一些公理和原则上得出比较合理的武力排行,但毫无疑问的是,这些所谓的公理往往不能令人信服,也很容易得出悖论。

  三国武评反映了大家的喜好和审美标准,没必要刻意去统一网友们的思想。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武力排行给大家的感觉是不严谨和闹家家。中国近代科技落后于世界的一个原因是轻视数学。这也反映在不少网友的三国武评上——洋洋洒洒写了成千上万字的武力点评,却拿不出什么可参照可对比的数据,这样得出的结果随意性必然很大。

  有网友统计出了演义中的全部单挑,这是严谨的体现,但做起排行时,又不得不掺杂入个人的主观成分。这也是三国武力排行魅力的体现——谁都有道理,谁也没道理。即使是最有名的“一吕二赵三典韦……”也存在这样那样的版本,随着时代和人们审美观的变化,排名也会发生变化。

  为了给大家一个相对满意的排行,本文的排行将尽量回避一些容易引入任何主观成分的问题。具体地说,就是不拘泥于回合数的比较;不去猜测对战的有效性;也不讨论多打一时是全包围还是半包围,是逐个上还是一齐上;也不去推测先鸣金、先诈败以及年龄和状态等意味着什么;更不去讨论战败是真是假,是气力不加还是料敌不过,或者是策略需要;等等。以上这些问题在各论坛中都曾引起过争执,无法得到统一结论,故避而不谈。

  统计参数为【战】、【擒】、【杀】、【伤】、【被伤】、【被杀】、【被擒】、【擒杀率-被擒杀率】、【杀伤率-被杀伤率】。完全根据大家熟知的毛本三国演义(由于回避了主观问题,由毛本和罗本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因为在战例上这两版本结果基本相同,只是描述手法和回合数等存在差别)来进行客观统计,并得出一些分歧不大的结论。

  到底什么是单挑,什么是严格单挑?有网友统计说演义中共357场单挑,但里面很多战例显然不是单挑。若说到最严格单挑,即不带士兵且不用暗器和弓箭的那种,在演义里也没有多少常因为单挑的概念没有统一,要统计演义里的单挑次数,就必然带有主观成分。为此在下面作统计时,统计的不是单挑数,而是对手数。【战】指演义里那些有名字的将官间发生了攻击行为的战例。演义里吕布与17个对手交过锋,则记为【战17】。这样就避免了三英战吕布是否该统计,张飞和吕布到底算对打了多少次这些问题。

  那么马岱斩魏延算不算战例呢?若说算,多数网友会感到不妥。但若不算,恐怕那些有争议的快马、冷箭和偷袭等战例也说不清楚。三国武将武力是被神话了的,能单挑数十上百回合,能在千军万马中无伤冲杀,主观说他们对付背后和身侧的袭击不应该没有任何反应。为此采取一个可以判别的标准,定义除了睡觉和被捆绑时,其余各种情形的交锋都算有效战例。这样在统计上就不会存在什么争论,尽管标准有些问题。

  进一步定义如下:【擒】即擒拿到有名字将官的战例,与士兵和其他武将贴身共擒的也都承认有效,否则在统计时会存在很多问题。但纯粹由士兵擒拿的战例则不进行统计。【杀】和【伤】没太大分歧,强调一点就是因为伤重而导致战后死亡的战例在这里也归为【杀】,由士兵和无名武将所杀和伤的战例不进行统计。

  两武将间【擒】、【杀】、【伤】只统计一次。如孙策擒于糜同时导致其死亡,仅在【擒】里进行统计。黄忠曾分别擒、伤过夏侯尚,也只统计【擒】。【擒】>【杀】>【伤】,仅取大者。所幸演义里不存在两武将这次你擒或伤我,下次我擒杀或伤你的情况。

  平手和普通败退(既不死亡,也不受伤)的战例数不专门进行统计分析,因为这会涉及到一些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

  最后强调一点是,只统计三国君主和那些对手数超过四的武将。对高览和曹仁等对手数恰好为三的,只能向他们道个歉了。

  统计的结果是:

  【一】与赵云交锋过的有名字将官数量最多,为40个。紧接着依次为:(2)关羽27、(3)张飞24、(4)许褚22、(5)吕布17、(6)马超16、(7)张辽13、(8)魏延12、(9)徐晃11、(10)黄忠10、张合10、姜维10,其余均在10个以下。

  评:这个结果在某种程度上也反应了武将们的知名度。赵云、关羽出场最多,是最红的明星演员,难怪他们的拥护者也非常多。

  【二】带主观因素地说,与许褚交过手的武将综合质量最高,“吕布赵云马超张飞典韦关羽庞德周泰徐晃”这一排名字,足以让其他武将汗颜。吕布的对手榜“张飞典韦许褚关羽夏侯惇夏侯渊”质量也不错,但估计只能排第三,比张飞的对手榜“吕布马超许褚张辽张任张合徐晃夏侯渊”恐怕要差些,关羽和马超的对手榜可以分列第四第五,再往下就更不好排了。

  评:过去有些小看了许褚,如今对手榜一出,感觉虎痴果然名不虚传,和最有名气的几个武将都有过交手,作为武将不会感到有什么遗憾了。

  【三】擒杀武将数排行(能擒必能杀,擒优于杀,但制定其权重必然涉及主观,故暂且把擒和杀同等看待)为:(1)赵云26、(2)关羽17、(3)张飞12、(4)许褚7、甘宁7、(6)关兴6、徐晃6、马岱6、(9)马超5、孙策5、黄忠5、夏侯惇5。

  评:甘宁能进入第四名,实在出乎我的意料。而吕布落选,估计会出乎不少网友的意料。

  【四】擒杀武将质量排行:主观(强调主观是因为:没人能证明方悦、穆顺和武安国的武力不如颜良、文丑和华雄)的说,关羽冤魂榜里的“颜良文丑华雄”无疑为大家熟悉,居榜首;马忠冤魂榜里的“关羽黄忠”相信会让许多新网友眼前一亮,可以并列第一;杀人王赵云手下也有几位硬汉的冤魂,第三名就排定了;其余象丁奉杀张辽,黄忠杀夏侯渊、沙摩可杀甘宁、周泰杀沙摩可等,质量都还可以;往下就不容易排了。

  评:演义里最具备杀手味的当推马忠莫属。马岱擒杀了四个少数民族,不愧是羌人天神马超之弟,外战内行。

  【五】兵油子系数(擒杀率-被擒杀率+杀伤率-被杀伤率,只取对手数超过5的武将进行排比)排行为:(1)孙策0.83、(2)马岱0.75、(3)赵云0.70、甘宁0.70、(5)关兴0.67、张苞0.67、(7)魏延0.62、(8)关羽0.54、张飞0.54、(10)夏侯惇0.50、华雄0.50。

  评:孙策不愧是霸王再世,除了太史慈,其余对手全部被他擒杀。马岱是当之无愧的老兵油子,太会投机取巧了。关兴、张苞两位小朋友居然混进兵油子的队伍里了。不排不知道,魏延也很油。

  【六】其他

  被有名武将造成的受伤数当推曹操和关羽最多,都为3次,看来想当“公”,必须多受些伤。

  擒敌数马岱第一,为5个;赵云第二,为3个;夏侯惇第三,为2个;其余都不到2个。

  统计武将里,兵油子系数最低的为曹操-0.5,其次为太史慈0、祝融0、文丑0、于禁0,典韦0.11也非常低。

  三国君主里,刘备表现不俗,杀1伤1,还战过吕布,综合表现君主里仅次于孙策,武将里也绝对排位较高。尽管比三国志里的表现还差了一截,他也无愧于天下第二大英雄了。曹操成了受伤王,但杀过1名武将,还曾有刺杀企图,表现还算可以。孙权没有任何作战表现,可惜。

  【七】武力排行(带主观)

  在排除暗器和马匹等因素的最严格单挑里,有十五人不仅曾有非常突出的表现,也无任何败绩。我把他们分为五个层次,各层之所以凑在一起,都是根据演义为基础的,物以类聚。同层武力数值的差别在于看名气和民意,不再根据也无法根据演义提供的细节分出高低。

  第一层:吕布(100)赵云(99)『技术最全面最稳定最少失误和破绽。』

  第二层:马超(99)张飞(99)许褚(98)典韦(98)『马张、马许、许典三场大战。』

  第三层:关羽(98)黄忠(97)庞德(97)『关黄、关庞两场对刀。』

  第四层:太史慈(97)孙策(97)张辽(96)甘宁(96)『太孙、太张两场大战,以及“魏有张辽,孤有兴霸”』

  第五层:颜良(96)文丑(95)『颜文齐名,及颜徐、文徐的优势。』

  排起来就是:

  吕布、(赵云、马超、张飞)、(许褚、典韦、关羽)、(黄忠、庞德、太史慈、孙策)、(张辽、甘宁、颜良)、文丑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06-01-09 09:33:00 | 只看该作者
三国中最精辟的十句话
第十位:“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一共八个字却称赞了两件事物,足可见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而且朗朗上口,妇孺皆宜。后来关羽虽然也得到了赤兔,但也没听别人这么说过,估计作者肯定是吕温侯的FANS,否则也不会这么肉麻。精辟指数:5.5


第九位:“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老马家五个儿子,为大家熟知的只有马良,马谡哥俩。马良的确才华出众,为刘备坐稳西川出了不少力,可惜死得较早。马谡虽说智商较高,也一度取得诸葛亮的赏识,只可惜后来一步棋走错,丢了街亭。因此当人读起这一句话时,一则叹马良死得过早,二则叹马谡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精辟指数:6


第八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有人说《后出师表》不是诸葛亮写的,先不论是谁写的,这里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诸葛亮真实的写照,也是最能表现诸葛亮后期六出祁山无力回天时的心情,也成为现代人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精辟指数:6.5


第七位:“既生瑜,何生亮”


  在《演义》里,周瑜是心胸狭窄,永不服输的代名词,也只有当他病入膏肓,不久于人世时,才会由口及心地发出这样的感慨。只不过这句话过于自卑,长了诸葛志气,灭了自己威风。使得二人的形象在人们主中格式化了。精辟指数:7


第六位:“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这是赵云迷们最津津乐道的评语,原因是在《演义》里赵云并不是作者重点描写的对象,但由于他每回出场都是英姿飒爽,攻无不克,能得到主子这么一句肯定,当然是高兴得找不到北了。不过也可以看出刘备没有知人之能:赵云跟了自己这么多年,到这时才知道他的胆识,平时只给他一些压粮运草,打扫战场,保护家属的杂活,真是埋没英雄。精辟指数:7.5


第五位:“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司马徽一向看好诸葛亮和庞统,曾经把诸葛亮比成姜尚,张良,所以这话从他嘴里说出来一点也不奇怪。二人倒也有些经天纬地的本事,因此这么说也不过份。奇怪的是刘备二人皆得,反倒不能安天下了,不能不引人思考。精辟指数:8


第四位:“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孙策当政时常常霸气有余而策略不足,想不到他倒还有些识人之能,前者信任太史慈回城招降众人,临死时还给孙权留下了这样的忠告,深刻看出了两人的处事风格。事实也验证了他的准确性,张昭主外事时主张投降曹操;周瑜主内事时把孙权的妹子糊里糊涂地嫁给了刘备。而二人各行其事时却做得近乎完美。精辟指数:8.5


第三位:“生子当如孙仲谋”


  小时候看三国,很不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倒底是在夸孙权还是在骂孙权。稍大了一点后才知道,曹操其实和孙权他爹孙坚是一辈的,这么说没什么不可以。另外曹操的主要意思是夸孙权能守住父兄基业,跟袁绍和刘表的那几个败家子不同。怪不得辛弃疾很是欣赏孙权,并在自己的词里引用了这句话。精辟指数:9


第二位:“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个人认为,在曹操说过的所有的话里面,这句话是最精辟的。难怪刘备会吓掉勺子,连苍天也打了个冷战,以为泄露了天机。其实曹操也就是这么一说,试探一下而已,后来又被刘备一糊弄,否定了自己有生以来说过的最正确的一句话。精辟指数:9.5


第一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这一句话,不仅给曹操的一生定了性,也道出了曹操的能力,在治世是治国安邦之臣,在乱世则是独霸一方的军事首领。而曹操听到这话面露喜色的原因还有一点,就是没有说他能成为皇帝,而他也不愿登基称帝,在史书上成为王莽、董卓一类的人。精辟指数:10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06-01-09 09:35:00 | 只看该作者
三国人物传--混世父子兵

我老爹叫陈珪,在下陈登,我们是天下最和睦的父子。对于世人所谓的“慈”和“孝”,我们很不屑,我们的“慈”和“孝”,更看中沟通、宽容甚至认同。

我们一直居住在徐州,黄巾为祸诸侯割据,乱世出英雄,扬名立万的机会来了。那天我们父子二人在凉亭饮酒,乡下佃户送来杨梅泡的酒,酸甜怡人。

“你最近有些烦躁,天下乱了。”父亲说。


“是啊,我想,机会来了。”最近我的确想了很多,现在是个浑水摸鱼的好机会。


“我们跟袁氏兄弟公孙瓒孙坚他们不一样,他们是世袭门阀,拥兵自重。”


“可以先夺下徐州啊,这不就有条件了?”


“我们凭什么夺徐州呢?我们手里没兵啊,那些将军,各有各的心思,不会轻易听我们的挑唆。而且陶谦这个人口碑太好,就算我们得了徐州,也是为他人做嫁衣,只怕到时候还要遭人唾弃,名声坏了就不好混了。”不得不承认,父亲比我考虑得周到,更让人感动的事,父亲一直在说“我们”,这不仅是我的心思,也是父亲的心思,我们的想法是一样的。


“那么我们就学刘备吧”。连刘备都能召集到人马,我们的财力能召集到更多。


“你我都不是豪侠之人”。父亲啜了口酒,“哎,你我二人中若有一个能习武就好了”。父亲虽然没指责我,但是这已经让我很惭愧了,当初为什么就听不进父亲的劝告呢。


“那么我们就做个张良陈平之流吧”。我承认我是个有野心的人。


“你我才智不足以料敌决胜,做不成陈平反倒成了俪生。”父亲一直不认为我很聪明,对此我有些不服,但是又不得不服,至少,从习武这见事上,父亲就看得比我深远。


“最近曹嵩要路过徐州。”我想,我们可以和曹操取得联系,各路诸侯中我只看好曹操。明哲自保独善其身,这也是个不错的办法,只要衣食无忧,其他不过虚名。父亲的话很有道理,我们不能文又不能武,何必去做大人物?


“你可以劝说陶谦派人护送曹嵩。”父亲微笑着说,他一定很欣慰我不再躁动了。


可惜,可惜,护送曹嵩的差使派给了张任,哎,我要是会一点武功,这差事是无论如何也落不到张任头上的。


陶谦惹了祸,要把徐州让给刘备,刘备却再三推迟,本来我对他还有些好感的,现在,我很讨厌他。三个贩夫走卒靠着虚情假义的表演竟然闻名天下,世人的眼睛莫非都瞎了?


“刘备是个英雄”父亲对我说。


“他是个奸雄”。刘备这个人虚伪得很。


“他对皇上忠诚对百姓仁爱,怎么会是奸雄?”


“你难道就没想想他三让徐州的目的?” 父亲只看到了表面。


“哦……,不过当婊子立牌坊也没什么错啊,两全其美,这是会混事的做法”。父亲的处世原则还停留在过去,现在已经流行厚黑了。


“当婊子和立牌坊本来是没冲突,但是过分看中牌坊,这婊子自然当得不舒坦。”


“但是立了牌坊再当婊子就会有人拥护了。”哎,父亲还是老观念。


“当婊子的目的是实在,牌坊无非虚名,刘备要的是实在还是虚名?”我认为我这句话简直说到了刀仞上,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晤……看来刘备会为他的牌坊丧失很多机会。”父亲说,的确,刘备也不可靠,还是曹操前途光明。


“这么看我们还是要尽量和曹操取得联系,但是刘备这边,不妨尽心尽力,假如我们百无一用,曹操又怎么会看得起我们?”父亲说,“享受什么样的待遇就要付出相应的劳力和智力,这是做人的根本,刘备虽然不足以依靠,但是目前我们端的毕竟还是他的碗。不过,相信曹操会给我们更高规格的薪资”。


“那么这二虎竞食之计,我应当给刘备说破。”曹操以天子的名义让刘备攻打吕布,我相信,吕布手里也有封天子诏书,让他去攻打刘备。


“说破,曹操不是狭隘之人,贾文和若非差点要了他的命,他怎么会把老贾奉为上宾?”看来父亲并非不闻窗外事。
刘备到底被吕布赶跑了,吕布不是个成大器的人,我们父子俩在吕布的问题上观点一致,我们需要尽快和曹操取得联系,否则就来不及了。


吕布让我去曹营下书,这是个好机会,父亲叮嘱我,千万要不卑不亢沉着冷静,先摸透曹操的秉性再吐实情。没想到曹操那么爽快,什么都没说就把徐州的事托付给我了,世人都说他疑心重,我不这样认为。


父亲说,曹操吞吕布已经是易如反掌了,“东方事尽付与汝”,其实是对你的试探,也罢,这徐州迟早是曹操的,我们见机行事吧。只是……曹操亦非明主,我们将来最好是留在徐州,只要衣食无忧也就行了,你我狼性不足,成不了大事的。
我越来越认同父亲的观点了,我们终究只能做个小人物。


机会来了,我对父亲说,假如吕布回徐州,您不要让他进来,父亲却有些顾虑,徐州城有很多吕布的心腹,这个问题我早想到了,我劝说吕布把家人转移到下邳。“那你怎么脱身呢?”父亲还在犹豫,他老人家放心不下我。“我有办法,陈宫在萧关吕布在下邳,这其中可做手脚……”“明白了”父亲不等我说完就明白了,父亲的信任对儿子来说是莫大的鼓舞。
我和父亲完成了一次精彩的配合,吕布完蛋了。曹操留下车胄把守徐州,问我们愿不愿一同去许昌,父亲说他老迈行不得远路,我说,父母在不远游,曹操对车胄说,父慈子孝,堪为表率。当然,曹操肯定在心里嗤笑我们迂腐,这是再好不过的,迂腐的人不会对他产生威胁。


现在,车胄对我们很客气很优厚,徐州城的百姓把我们当楷模学习,日子过得真舒坦。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2006-01-20 15:04:00 | 只看该作者
怎么好象在看《三国演义》?作者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36#
 楼主| 发表于 2006-02-12 21:58: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可可在2006-1-20 15:04:00的发言:
怎么好象在看《三国演义》?作者是???

呵呵,没事时就来看看呗,调节心情,增长点历史常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