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信步漫游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奉孝比文若到底差多少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08-07-02 12:25:00 | 只看该作者
(12)

“你知道我为什么特别喜欢你么?”
一次酒醉,丞相说。
我摇头。

“因为你很特别——别的女人也会拒绝赏赐、册封,但是她们还是想要的。
而你不同,你是真的视荣华如无物,这世上,似乎真的没有你想要的东西。
一颗心净的,清水一样……”

“……女人是很懂得适应,很懂得委曲求全的。
只要十天半月,她们就会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男人。
而你不同,你是半点不肯让自己的心受苦的……我说的可对?”

我忍不住微笑:
“丞相又何尝肯让步呢?”

他听了豪爽的大笑。
顺手抓起桌上的一只酒尊把玩。
“对,也许我自己也是这样的。”
言毕突然把目光离开杯子,飞快的扫了我一眼,又转瞬离开。
“……‘他’也是如此……
外物不萦于心,自己坚持的东西,却寸土不让,死不低头!
我视他为挚友、知己、手足,可他呢?
他为什么总是逼我恨他!”

丞相的语气突然间拔高,转头对我怒目而视。
我神情不变,望着他的眼睛。
他的神色渐渐缓和……

“丞相,您醉了。”我轻声说。

(13)

丞相说错了。
人的心,是不可能像一泓清水那样。

我是个女人。
女人是可悲的,也是可怕的……
女人的可悲,在于她们不得不把一生的命运寄托在一个男人身上。
  ——她们希望梦醒时,自己的手,被人握着;
  ——她们害怕孤独。

女人的可怕,在于她们可以放任自己的心与身体,朝向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
  ——我依旧深爱着荀令君,想到他就会落泪;
  ——但我也不得不承认,在丞相身边,无比安心。

“今天的瑶姬,还是自己么?”
我抚摩着脸上的伤口,长跪在铜镜前苦笑。
快二十年的岁月洗礼,让那片伤淡的几乎看不清了。

“那是你人生的‘变数’……背弃了上天安排的道路,从此一切都要靠自己……”

“这世上有些东西我们无能为力,我们只有旁观……”

师父,奉孝先生,瑶姬会替你们看着。
——亲眼看到结局。

(14)

建安十七年十月十七,望日。
我随着丞相在濡须。
那天他回来的很早,我如常奉上晚膳。

“荀令君没了……”他突然说。
声音很低,看着我。
我的双手颤抖了一下,险些捧不住青瓷酒尊。

奇怪的,那一刻竟然不觉得悲伤,只是心里被掏空了似的。
只是忍不住抬头向上望
——别馆的屋顶遮住了天空;
  我看不见上苍的眼……

“……你恨我么?”他问。
我摇摇头。

“我不恨任何人的……”
只是突然想感谢奉孝先生。
是他,给了我七年的时间去准备,准备接受这个事实。

他教给我命运的绝望;正如师父教了我命运的希望一样。
有些事情你一定要争取;有些事情你必须顺从。
你必须目睹着一次又一次的死亡,然后努力活下去。
——这就是人生。

……

“丞相还记得十年前,文华阁上那场欢宴么?
……上首是您,左边是郭先生,右边是荀令君……”

“……记得。”

“那天,您没有天下,您有的只是两个可以推心置腹的朋友……
而如今,您有了天下,他们都不在了……
这里空荡荡的,您寂寞么?”

“……瑶姬。”
“丞相。”
“把酒斟满,再弹一次吧……我要敬,奉孝和文若一杯……”

我从匣中抱出琴来,匣底有一方微微泛黄的雪白丝巾。
我把巾子取出来,拢在袖子里。

直到那一刻,撕心裂肺的疼痛才如潮水般席卷而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08-07-02 12:25:00 | 只看该作者
(16)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洛阳。

丞相躺在榻上,抚摩着我的右脸。
“……瑶姬么?”他问。他已经看不见了。

“是我,丞相。”
我跪近了些,扶住他摇摇欲坠的手,努力遏止着自己的泪水。
再如何“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再如何“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他都不再是夕日的丞相了。
在岁月面前,其实我们谁都没有赢。

“……我就要去了……到了那边,见到文若和奉孝……要替你带什么话么……”

我泪落如雨,早已无言。
(17)

六天后,丞相薨了。
那时的我,已经在去许昌的路上。

丞相替我安排的归宿。是回到那个住了十二年的旧府邸里去。
在生命的最后,他也许终于明白了我想要的是什么。

十二岁入府,到今天二十三年了。
师父、荀令君、奉孝先生、他……
我看到了太多的故事,也许也看的太清楚。
我已经累了——
只想守着回忆终此一生;
我已经没有兴致再面对未来。

(18)

在路上,我遇到一个曹氏宗族里的女人。
——不再年轻了,但风韵犹存。

她不知道我是谁。
看到我带着琴,说想听。
我就弹了那曲《青青河边草》: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上复何如?上有加餐食,下有长相忆……

——她听着听着,已经是泣不成声……

我不知道她有什么样的故事;
我也不知道这乱世中有多少痴情儿女;
第二天我们一言不发的别离,走向各自的去处。

——人生就是这样:萍水相逢,如云相聚,然后散了,相忘于江湖……

(19)

文华阁——
终于是回来了。

回来了才发现,其实自己的一生,
早已被禁锢在这里了。
只要一闭上眼睛,
我就能看见纤腰楚舞,华灯初上。
歌——是乐府;酒——是肚康。

——后来,左首那个玄袍古袖的狂士走了。
  犀角觥翻倒在席上……

——后来,右首那个温淳如玉的君子也走了。
  几畔是他遗落的一方素巾……

——再后来,那个朱衣豪笑的英雄从主位上站起来,
  寂寞的踱向远方……

(20)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

这辈子,我是永远不会睁开眼睛了——

(21)

蛛网尘封之中——
文华旧殿之上——
一个白发宫人,寂寂的弹琴……

(下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08-07-02 12:26:00 | 只看该作者
这个人是不常为人留意的,他充满智慧,手上却没有一把鹅毛扇可供上镜;胆识过人,血雨腥风的沙场上又难觅他的踪影;天生一个美男子,却从来不像宋玉、潘安那样将自己的阳刚壮美书写上简帛汗青,此外他还是那样谦退沉稳,简朴本分,不与人争,在三国群英争相辉耀自己在历史星座中的光芒时,他却躲在遥远天幕的尽头,仿佛一颗晦暝的四等星。
  
  他就是荀彧,字文若。至少曹操知道,在自己熠熠烁烁的谋士团里,荀君是最璀璨的一颗,当真是才华丰茂,郁郁葱葱;曹操有所不知的是,就命运而论,荀君又是最背晦的,临终前的荀彧,其心情之郁郁难平,煞是让人叹息不已。"郁郁乎文若",这个句法上有欠斟酌的句子,于是便成了我对荀君的临时概括。
  
  宋朝洪迈在那本被坊间爆炒为"毛泽东生前最喜爱的书"《容斋随笔》中,曾论及地利之要,略谓古今欲争天下者,必赖地险之利,如战国时"秦宅关、河之胜,齐负海、岱,赵、魏据大河,晋表里河山,蜀有剑门、瞿唐之阻,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吴长江万里,兼五湖之固,皆足以立国",以是观之,三国时代,"刘备不下山,孙权不出水,"似乎唯独只有"荡平群雄"的曹操长期处于"无险可据"的境地。洪迈先生虽有所不愿(他曾在另一处将曹操说成"汉鬼域"),但仍不得不将原因归结为曹操的德行出众。我们知道曹操戎马半生,扬鞭万里,以四海一统为己任,非如寻常割据之雄,不思进取,只满足于守住自己一方田地。不过话说回来,曹操若没有自己的田地(即让刘备耿耿于怀的所谓"基业"),他的四处征伐若没有一个稳固的后方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和物质支援,那也是很难想象的。粮草就是一个现实问题,倘深入敌境,自可如兵法所云"因粮于敌",但别忘了时间是在公元二世纪,当时整个世界都在闹灾荒,整个中国都在嗷嗷待哺,以至袁术的部下只能整天靠容易坏肚子的河蚌充饥,到处都有"人相食"的情况发生,曹操倘粮草不能自给,他的十万大军当真会在十日内不战自溃。曹操当然有自己的后方,一个使他免除后顾之忧的基业。看来,这一基业的牢固与否不在于"得地险之利",而在于由谁去掌控。
  
  说到帝国的守护者,没有人比荀彧更合适了,事实上多年来曹操已习惯于将大本营,连同受自己挟制的汉献帝,无限信赖地交给荀彧全权掌管。如果荀彧有意专权的话,他所处的尚书令高位倒是非常恰当的(荀彧常因这一官衔而被人称为"荀令君"),后来曹魏政权之所以毁于司马氏之手,起因正在于曹丕讨吴时,一不留神,将看家护院的"尚书令"角色赋予了司马懿。
  
  权力世界从来只有两种人,有人执意于破坏,有人则志在恢复。虽然"破"与"立"的辩证法常被人提到,但具体到个人身上,往往并无辩证可言,比如暴戾恣睢的董卓,便是有破无立的典型;与荀彧同为曹操谋士的贾诩,也是"破"有余而"立"不足;鼠窜寿春的袁术和坐镇荆州的刘表,"破"力不够却想"立"字当头,其难以成一番大事业,亦属必然。至于天秉"王佐奇才"的荀彧,则又是匡复大师的代表。荀君决计不会对旨在毁坏汉家宫阙的任何行为感兴趣,他的志向在于恢复,尽己所能地恢复。他选择曹操是因为他相信,曹操代表着实现自身道德理想和事业追求的全部力量,只有曹操才有能力翦除播乱江湖的各路诸侯,"收拾旧山河。"也正因此,当绝大多数谋士都如过江之鲫般投奔袁绍时,本身受到袁绍极高礼遇的荀彧,反而在袁绍势力最为昌盛之时,决然引去,投奔当时不过区区一东郡太守的曹操。举例来说,这便仿佛扔下了部长级待遇,到一家处级单位里讨一口副处级饭碗。
  
  附带提一下,由于郭嘉也是从袁绍府邸出走的,那么,当袁绍府中两个最具才华的谋士不约而同地投奔了曹操,这便已经预示了日后袁、曹决战的结局。事实上正是这两个谋士的杰出智慧,加上曹操本人的精警果断、机变万方,才左右了官渡之战的成败。——再提一句,向曹操率先提出迁都许昌的著名谋士董昭,最初也曾经在袁绍帐下效劳。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08-07-02 12:26:00 | 只看该作者
 曹操手下谋士众多,且各具特色,各擅胜场。相比较而言,除了郭嘉和一度号为"谋主"的荀攸(荀彧的侄子,但年长荀彧六岁),最为曹操倚重的,便非荀彧莫属。区别是,郭嘉和荀攸常年不离曹操鞍马左右,随时献计供策,荀彧则始终远离战场烽火,一面治理后方,一边远远地通过传书递简的方式为曹操输送谋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用以形容荀彧的工作风格,实在是再适合不过了。
  
  荀彧出生在颍川一个极有名望的家族,不仅父辈皆名震当世,时人号为八龙,众位兄弟亦个个气宇不凡,知名当时。荀彧的风采雅量,大概弱冠时即已名播遐迩,当时知名的人物鉴赏家何颙,很早就对荀彧下了"王佐才"的评价。由于帝王属世袭,若非执意起义造反,若不想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掉脑袋问题,凡人在人间的最大荣耀,便莫过于出将入相了。拜将之威,时人皆以淮阴侯韩信为楷模;入相之荣,则辅佐汉高祖刘邦的留侯张良,不失为一个现成的榜样。在准确评价荀彧的能耐上,何颙至少与曹操取得了一致,曹操见了荀彧后的第一句话就是:"此吾之子房也。"子房,正即张良。虽然曹操的话中隐然已有拿帝王自居的嫌疑,但就荀彧而论,他毕竟获得了人臣的最高评价。
  
  儒雅俊美的荀彧,虽小曹操九岁,种种迹象显示,心高气傲的曹操长时期来一直将他视为畏友,对他敬重有加。他被曹操委以重任时年仅二十九岁,没过多久,他就以自己处变不惊、智勇双全的才能,挽救了曹操。
  
  那是在曹操最狼狈的时刻。当时曹操初获兖州,又刚刚在对袁术的讨伐中获胜,大功初建,不觉想念起家中的老父兄弟,寻思着将他们接来,共叙天伦之乐。然而正是这一番孝子美意,引来一场家门惨祸,他的合家老小被徐州牧陶谦新近收罗的一名黄巾降将张闿尽数杀害。曹操气懑填胸,立即率领大军,以报仇雪恨之势,杀气腾腾地扑向徐州。孰料祸不单行,他多年旧友陈宫、张邈恰在此时陡然翻脸,联络了西北独狼吕布,欲在曹操背后捅上一刀。由于陈宫、张邈在兖州极有势力,吕布的虎狼之师又勇冠三军,所以短短数天之内,曹操赖以自立的根据地便落入敌手。这一下变起仓促,人鬼难防,在徐州作战的曹操除了对当地百姓犯下屠城血罪外,本来就没有获得多少实质性的战果,现在又突然面对无家可归的境地,曹操受到打击之大是不言而喻的。何况,就说背叛曹操的张邈吧,那本来竟可算是曹操最知心的朋友,曹操甚至对家属讲过这样的话:若我在外面遇到不测,你们可以投靠张邈,只有张邈是我最可靠的朋友。
  
  家门惨痛继之以祸起萧墙,曹操一时还没弄清楚眼泪该为谁而流,泪眼迷离之际却蓦然发现,留任后方的荀彧已如南天一柱,拔地而起。
  
  负责镇守兖州的荀彧,兵微将寡,面对数倍于己的强敌,处变不惊,指挥若定。他充分显示了运用有限人力资源的高卓能力,在骤然煮成一锅乱粥的时势面前,荀彧像一个高明的棋士,一瞥之下便洞悉了全部利害:何处宜弃,何处宜保,何人可寻求互助,何人可使之不敢轻举妄动。在借助程昱之力,为曹操先行确保了三座县城之后,一天,豫州刺史郭贡又统帅数万大军兵临城下。郭贡在城下高声叫荀彧答话,约荀彧当晚赴郭贡营帐一晤。所有人都断言郭贡乃吕布同谋,兵士皆惴惴不安。黄昏过后,星云惨淡,荀彧穿戴齐整,决定出城。协助荀彧留守的曹操心腹爱将夏侯敦大惊,"先生乃一州之主,去了一定会有危险,断断不可。"荀彧轻拍着夏侯将军的宽肩,说道:"将军不必介意,郭贡与张邈等人,本来就貌合心不合,他这么快就到我城下,肯定还没来得及与张邈、陈宫、吕布等人勾结上。我估计他是来试我斤两的,我如果怕他,只会促使他倒向张邈,这叫因怒成计。相反,如果我今晚就对他晓以利害,劝他眼光放长远点,则他即使暂时不至于向我投降,至少也能确保中立?quot;"如此",夏侯敦说,"我当率卫兵为先生保驾。"荀彧连连摆手,"我正要让郭贡知道,荀彧纵无一兵一卒,也全无惧色。"众人都知"关云长单刀赴会",且不说此事并无史料为证,即有此事,则荀彧此番的赴会,外无一将相卫,内无一刃相藏,无疑更见凛然。郭贡当面目睹了荀彧的胆识,怯意大炽,当晚便拔营退去。(插一句,夏侯敦后来倒曾被敌人扣留为人质,曹操花了一大笔赎金才把他赎回)。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08-07-02 12:27:00 | 只看该作者
  曹操戎马生涯中有很多重要的关节点,几乎每一个关节点,我们都能看到荀彧的智慧。荀彧的智慧与郭嘉不同处在于:郭嘉更擅长以猎豹般的机敏,捕捉稍纵即逝的战机,荀彧则更像一位治国大师,统览全局,所提的方案往往周赡完备,切实可行,极具长远的战略眼光。曹操回到兖州后,还没来得及当面对荀彧表示感谢,便先洗耳恭听了荀彧下面一番教诲:
  
  "当年汉高祖保关中,光武帝据河内,为君临天下都是先力求深根固本,以便进能够胜敌,退足以坚守,所以即使不断遭到挫折和失败,仍然能够成就大业。将军本以兖州创业,今天虽然有些残坏了,其实仍然不难自保,这便正好像将军的关东与河内,务必先求安定。将军若先分一支兵东击陈宫,陈宫必不敢西顾,我们正好乘这段空闲时间把麦子收了,待到粮草丰足,吕布便可一举而破。破吕布之后,将军再与南面的扬州结好,共讨袁术,届时将军兵临淮、泗河上,大业可传檄而定。倘若将军暂时放下吕布,先去征讨陶谦、袁术,多留兵守备则将军难免兵员不足,少留兵则大家先去保城,无法收麦。吕布必乘虚而入,大肆劫掠,民心难免有变,虽然鄄城和范、卫三县仍然可以保全,其余诸县自将改弦易帜,不复为将军所有了,到那时,将军又何去何从呢?quot;这段被我精简过的陈述,体现出一套完整的战略方案。曹操一一依法施为,不多久就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转眼间已从当年处级地位的东郡太守,上升为俨然可与袁绍分庭抗礼的部长级军事集团。
  
  被曹操由衷地赞许为"略不世出"的荀彧,这时又以自己独具的战略眼光,向曹操奉献了一个更加卓越的建议:打皇帝牌。
  
  需要在这里对皇帝补充几句:苦命的东汉末代皇帝刘协,当时别说无人参拜朝觐,简直就是无人问津。波澜壮阔的黄巾军起义,本身虽以失败告终,却从根本上颠覆了汉家基业。至少从董卓进驻长安开始,汉献帝便基本上不再享有皇帝的威权,这以后不仅"御座的高温"日趋寒冷,流民乃至难民的滋味,皇帝倒没少体验。他终于跌跌撞撞地来到了残破的洛阳,靠一个名叫张杨的老臣子替他拾掇出一间屋子,皇帝才与其说有了一个临朝视政的所在,不如说有了一块遮风蔽雨的栖身之地。皇帝周围不断有粗鄙的军阀进进出出,他们中的每一个人,不管是李傕还是郭汜、杨奉还是韩暹,似乎都有着随意处置君王的能力。"汉朝大势已去",这成了当时不少人的共识,诸侯各怀异心,心存篡逆者(如袁术者流)甚至觉得把皇帝废了都属多此一举。
  
  然而汉朝三百多年的基业,本身就是一笔宏大的精神力量,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一个皇帝,不管多么不成器,不管政权多么飘摇,只要一天不倒,其潜在的精神号召力,仍可能是不可估量的。与荀彧差不多同时看到皇帝还有废物利用价值的,还有袁绍的著名谋士沮授。只是,观察袁绍可笑的为人,我觉得简直不妨归纳出一个"袁绍定律":一个建议,只要同时具备远大和切实可行的特点,便必不采纳。这一次当然也不例外。而当荀彧向曹操提出同样的建议时,"徘徊蹊路侧"的曹操可没有丝毫犹豫,他立刻捷足先登,"先占要路津",在自己尚无暇从战场上脱身之际,让部将曹洪统率一支兵马,急赴洛阳护驾。
  
  说荀彧"打皇帝牌",荀君估计不会高兴,因为他的本意并非将皇帝看成一副牌。他确实从心底里认为,曹操在道义上也应该维护汉室江山,他当年投奔曹操与此时劝曹操迎奉天子,思维上本是一脉相连的。只是,由于这一建议本身也极具谋略价值,再联系曹操本人日后对待皇帝的态度,我们才感觉出其中"打牌"的意味。
  
  即使仅从谋略的角度考察,"挟天子以令诸侯"几乎也算得曹操平生最重要的决定。他成了皇帝的代言人,他的东讨西伐,南征北战从此也有了一个令人生畏的借口。当反抗曹操常被等同于对抗朝廷时,泛泛诸侯常会不由自主地生出一股凉意。曹操是打皇帝牌的高手,当他需要暂时安抚某人,使自己不至于在出军时遭到背后偷袭,他一般只需假借皇帝名义,分封他一个官衔就能把对手稳住。皇帝"当其无,有有之用",自此以后,曹操的用兵便愈加游刃有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36#
 楼主| 发表于 2008-07-02 12:27:00 | 只看该作者
 起初,袁绍大军向曹操开拔过来时,考虑到双方实力上的巨大差距,曹操一度显得信心不足。据说郭嘉曾慷慨陈辞,向曹操提出了"公有十胜,绍有十败"。在上一章里,我曾提到这段长篇大论不仅内在逻辑性不强,有钱锺书先生曾指摘过的"词肥义瘠"之弊,也不符合郭奉孝以直觉见长的思维风格。我认为这样的话出自荀彧倒是比较容易解释的,何况,史料里也确有记载。当然不是大而无当的"十胜十?quot;,而是更具针对性的"四胜四败"(分别为"度胜、谋胜、武胜和德胜")。由于荀彧在袁府多年,亲兄弟也在袁绍处效力,所以他对袁绍及其手下众谋士武将的判断,甚至较郭嘉更准确,更神奇。在与"臭嘴"孔融的一次辩论中,荀彧不仅一一指出了袁绍手下众人的性格特征和能力局限,更对他们日后的结局——应该说下场——做了精准的预言。唉,"尽信书不如无书,"若我们相信陈寿的记述,则荀彧在这里简直显示出一种超级巫师的才能:所有经他评点过的人物,一个也没有摆脱他预先为之设计的结局。
  
  曹操在官渡与袁绍相持已有半年,曹军粮草堪堪不济,形势日见危急,曹操不免有些胆怯。曹操每当心绪不宁,计策未定之时,便有给荀彧写信的习惯。远在许昌的荀彧见曹操信中流露出回军退守的意思,火速修书一封,遣快马送与曹操,竭力表示反对。因自己不在前线,不谙具体地势,所以荀彧的回信中并无一计一策,但他提到了一个重要概念:时机。荀彧坚信,目前正值曹袁实力消长的关键时刻,双方都有困难,只要坚持,再坚持十天半月,必然会出现决定全局的可贵战机。实力对比已不重要了,现在是双方主帅比拚智力的重要关头,智高一筹者,有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曹操再次听从了这位奇佐,不多久,他就觅得了稍纵即逝的战机,一举击败袁绍。
  
  荀彧除了出众的管理才能,卓越的大局观,在识拔人才上,也显示出高出群侪的眼光。曹操手下不少著名谋士,都由荀彧举荐而来,包括郭嘉、钟繇、司马懿。荀彧赖以威服众人的,还有自己风高节亮的道德风范。他为人谦和,"折节下士,"居高不傲,为官不贪,一心为公,散尽家财。不仅曹操对他充满敬仰,同事下僚也多对他崇敬有加。后来曾被曹丕称颂为"一代伟人"的著名谋士钟繇,对荀彧就佩服得五体投地,称他为颜渊再生,所谓"能备九德,不贰其过,唯荀彧然"。司马懿更不避美言地认为:无论在书籍中还是自己"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
  
  摘引曹操致荀彧的书信,我以为是颇有兴味的。曹操赏罚分明,极少贪功,战事一了,常会在庆功宴上作一番点评,将分属于各位谋士武将的功劳,一一指出,此乃"荡寇将军张辽之功也","此乃贾诩之功也","此乃钟繇之功也",不一而足。下面这段话,最能概括曹操对荀彧的评价:"侍中守尚书令荀彧,积德累行,少长无悔,遭世纷扰,怀忠念治。臣自始与举兵,周游征伐,与彧戮力同心,左右王略,发言授策,无施不效。彧之功业,臣由以济,用披浮云,显光日月。……天下之定,彧之功也?quot;荀彧的功绩既如此远超群英,曹操也许竟觉得自己不配加以封赏,所以往往通过向皇帝请示的方式,再以皇帝的名义予以颁赏。曹操亲自执笔,写了一封又一封《请封荀彧表》文。由于荀彧"谋殊功异,臣所不及",曹操又总觉得"前所赏录,未副彧巍巍之勋",隔不多久又会要求皇帝重新"评议",增加赏赐。每当荀彧有所推辞,曹操必写信劝慰,言词恳切至极。由于荀彧每次必推辞三次以上,所以曹操的劝慰信也就一封没少写。信中曹操常不惮烦琐,一件又一件地将荀彧的功劳细细罗列。"你为我贡献的谋略何止百数,而我只不过对皇上提了其中区区两件,你都要向古人学风格,一味拒绝,你不是存心要我难堪吗?窃人之财,犹谓之盗,更何况剽窃他人的奇谋呢?请先生千万不要再推辞,不然,曹某真成小人了。"拒绝封赏,在中国古代(部分也包括现代)常常是一种仪式化的行为,当不得真。但荀彧大概是一个例外,当曹操欲表封荀彧为三公时,荀彧直到第十次拒绝,才使曹操不再坚持。
  
  没法读到荀彧致曹操的信,颇让人遗憾。临死前,据说荀彧将自己的所有书简均付之一炬,"奇策密谋"遂"不得尽闻也",我相信这也是中国谋略文化的一大损失。荀彧似乎是在一种极为压抑、苦闷的心情下,郁郁而终的。当时曹操权力鼎盛,睥睨四方,"固一世之雄也,"在谋士董昭的建议下,遂萌生了"进爵国公"的想法。所有人都认为曹操"九锡备物"乃当之无愧之事,只有荀彧坚决反对。
  
  荀彧真会是曹操杀死的吗?有一种来源可疑的传说:曹操曾托人送给荀彧一只食品盒,打开后空无一物,荀彧立刻明白了对方的用意,遂服毒自尽。当然权威的说法(陈寿)也颇为笼统含混,说荀彧五十岁时"以忧薨",时为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
  
  荀彧当时的忧容忧貌我们无法揣知,相反,他的笑容我们倒见到一回。在征讨孙权之时,曹操向汉献帝请求,让荀彧参与劳军。在魏文帝曹丕后来的追忆中,路上他曾与尚书令荀彧谈书论剑,由于曹丕不断地夸耀自己的射术和摔跤术,把荀彧逗乐了。——不久,也许三天,也许十天,荀彧神秘去世。
  
  一年前,即建安十五年末,曹操写过一篇自传体文字《让县自明本志令》。讨论它不是本章的义务,但这里有必要指出一点,曹操的自传里不时流露出一种遭到他人冤曲的愤懑,反复强调自己所受到的不公正评价。由于此前曹操对荀彧的态度堪为楷模,他甚至将两人之间的上下级关系谦称为同事关系,对荀彧的抬举、揄扬可谓不遗余力。作为投桃报李,曹操难免会想,荀君你身为尚书令,却不思有所报答,是否也有点不够意思?我们知道,提议曹操为魏公,荀彧本该是最合适的人选,原轮不到董昭出面。
  
  荀彧死后第二年,曹操进封为魏公。曹操终究没有用自己的强力废除汉朝,终究没有做过一天皇帝,隐隐中是否慑于荀君来自黄泉之下的逼视呢?
  
  将曹操与荀彧的故事搬上舞台,我相信肯定会比《曹操与杨修》更耐人寻味一些。
  
  但这个故事是写不了的,两人机心博大,城府深沉,既彼此敬重,交互为用,又互相设防,大异其趣。一"破"字当头,一"立"字为先,致使朋友间的无上佳话,陡转为君臣间的极端猜忌,遂使史籍中一时布满无穷的嗟叹和疑团。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2008-07-07 14:36:00 | 只看该作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38#
发表于 2008-09-04 13:24:00 | 只看该作者
[em12][em12][em12][em12][em12][em12]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39#
发表于 2008-09-04 13:24:00 | 只看该作者
[em12][em12][em12][em12][em12][em12]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2008-09-04 13:24:00 | 只看该作者
[em12][em12][em12][em12][em12][em12]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