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信步漫游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俺打天下的那些岁月——刘备正传》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08-04-28 09:45:00 | 只看该作者
今天已经添加一篇,值得一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08-04-30 11:20:00 | 只看该作者
《蒿里行——徐州逐鹿》
  第二章 兖州乱(3)
    
  白马是东郡郡治濮阳的西大门,距离濮阳只有一百多里的路程。此时正是傍晚时分,夕阳斜照,吕布领着手下高顺、张辽、臧霸、郝萌、曹性、成廉、魏续、宋宪、侯成、薛兰等一干猛将与白马县令赵盛,在白马南门外二十里等候张邈和陈宫大军的到来。中午时分,张邈的从事王观已先一步把大军即将抵达的消息带了过来。
  在三国历史上,有两个苦孩子,一个是刘备,一个是吕布。他们都来自边地,中原本不属于他们,他们注定了只是这里的匆匆过客。幸好他们出世的本钱就没几个,尽管屡败屡战,辗转无依,却总是斗志昂扬,精神抖擞。他们几乎同时分别在兖州和徐州受到了当地豪强的拥戴,尽管他们的捧到手里的都是烫手的山芋。不过,他们的生命的华彩乐章都是从这一刻开始的。吕布此时还不清楚自己将迎来生命中最后的辉煌,而刘备恐怕更想不自己将来会成为皇帝。在三国历史中也许吕布和刘备的命运最能体现当时的特点,极其惨烈而变幻。
  在烈烈狂风、漫漫黄沙之中,吕布与他手下的八、九员大将伟岸地站立着,每个人的斗篷都被风掀得张扬起来,哗啦啦直响。这是三国时代一只奇怪的打天下的队伍,他们的主公是一个不世出的猛将,而他的手下也是一群武将,然而他们多年东拼西杀,却始终找不到立足之地。吕布已经四十出头了,但岁月几乎没在他的脸上刻下多少沧桑,看上去还像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
  “文远,你带几个兄弟,前驱十几里再迎迎看。”吕布对身边的张辽说道。
  “遵命!”张辽唱个肥诺,随即招呼宋宪、侯成等人打马往南而去,他们的数十名亲兵也紧紧跟上。
  十几天前,吕布接到陈宫的书信,在信中陈宫为吕布描绘了一幅极具诱惑的蓝图。勇猛异常的吕布,其实心很软。现在,他觉得最对不起的就是深爱自己的女人和身边这些跟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可是,自从被李傕、郭汜二人从长安赶了出来,他的女人和兄弟们没跟他过上一天好日子。袁术不敢收他,袁绍利用了他,最终赶走了他。只有张扬看得起他,但迫于李、郭二人的压力,也不敢让他显山露水,只把他当作一个门客养着。此外,张藐也对他不错,可是也不敢收留他。现在不一样了,陈宫竟然给他指出一条光明前程,来兖州做堂堂的州牧。
  张辽他们的坐骑还没走出多远,远处征尘大起,旌旗招展,显是张邈和陈宫领着大军到了。吕布一抖精神,没让自己残存的几百骑兵地毯动弹,而是一挥手,与那十来个久经生死的兄弟,打马便迎了上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08-04-30 11:22:00 | 只看该作者
《俺打天下的那些岁月——刘备正传》
  第九回:初入徐州(1)
    
  第九回本来写的是《三国大势》,但没有情节,那就请大家将之当作背景资料来看吧。
  前八回可视为刘备人生的第一阶段,即起步阶段。应该说,在这一阶段,刘备虽然曾经沦落到织席贩履的境地,但这并不代表他家底的全部,他还有一个汉室宗亲的名头,还有厚待并供给他读书乃至游学的族人,甚至还有互为援引的党校同学。否则他不会以“兵”,而只能以“贼”的面貌走进三国的历史,这一点至关重要。多大的英雄,在三国时代要是没有一个基本的出身之阶,那是很难成事的,最多就是跟着黄巾混了。但在三国时代,流寇是无法成事的,英雄们灭他们当玩!由此对应的是,明末那些流寇到是成“事”了,他们灭起士人来当玩了,不过他们做的那些事真是禽兽不如!那时怎么就出不了三国那样的英雄呢?跟那些流寇一比,反到是努尔哈赤的子孙,很侠很世家,至少像是收拾江山的样子。
  三国时代最有趣的一点就在于,文化以及上层社会的秩序不但没有毁灭于战火,反倒更加灿烂勃发。天下虽乱,但文化传承体系以及一个英雄惜英雄的上流社会评价体系却依然存在。三国想不精彩,也难。究其原因,那时专制还不够强大,甚至在版图上郡县乡亭还相伴着王侯之国。王权还没有强大到把士人完全制约住,没有吓破他们的胆,他们不迂也不傻,能文能武,敢作敢当,活活泼泼,如此能不出英雄吗?真是英雄想出多少就出多少,想要什么类型就有什么类型!最终分鼎的三位英雄,就是三类不同英雄的典型代表。读三国读到这一层,那就真读懂了。
  闲话少叙,俺接着写第九回《初入徐州》。从这回开始,刘备踏上了崭新的生命历程。
  
  刘备进入徐州,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偶然的,这是在同盟国(公孙瓒—陶谦—袁术)与轴心国(袁绍—曹操—刘表)两大争霸集团直接抗衡背景下发生的。
  兴平元年(194年)夏,正是两大集团斗争白热化的时候。作为公孙瓒的属下,刘备是以陶谦盟友的姿态出现在徐州的。在陶谦死后,刘备得以领有徐州,那则是由于另外一个历史逻辑,这与吕布得以被举为兖州牧的道理是一样的。什么逻辑呢?那是因为兖州与徐州的土著势力都希望获得安宁,而不希望陷入无休止的争霸战争,他们都把曹操的血腥征服视为不义,而把刘备和吕布视为救星。
  事实上,在刘备援助徐州的两年前(192年),也就是初平三年的冬天,同盟国与轴心国之间就进行了第一次大会战,刘备已经参与其中了。在北线,作为田楷的部下,在高唐的刘备和在平原的单经,对袁绍发动了进攻。在东线,陶谦从徐州同时进兵东郡的发干,主动向曹操发起进攻。当时曹操刚刚大胜黄巾,大概还没有修整完毕,更没来得及消化好黄巾军,有点力不从心,于是袁绍立即派部将朱灵前来支援他。在南线,袁术也向刘表发起攻击。但最终,轴心国获得胜利。
  然后同盟国并不甘心,仅仅隔了半年,也就是转年(193年)的夏天,盟军再次发动进攻。陶谦主动进击兖州,攻占了泰山郡的华县和费县,并进击任城国。但到了秋天,曹操从对袁术的战争中摆脱出来,腾出手来还击征陶谦,陶谦不敌。曹操趁势杀入徐州,并连下十几座城池,最终双方在彭城展开大战,陶军惨败,死了一万多丹阳兵,尸体狼籍,泗水为之不流,陶谦也吓得龟缩在郯城里不敢出再冒头。这一回,估计是曹操带着青州军来练兵的,因为来的人太多,粮食不够吃,于是在结束所有演练科目后,曹操胜利回师兖州。
  在兴平元年(194年)夏天,刘备援助徐州时,正是在陶谦与曹操之间的第三次战争期间。说是战争,其实是曹操一面倒地扫荡徐州,而战争的起因据说是由于曹操的父亲曹嵩被陶谦杀害。曹操这个老父亲,我们已经提到过,就是那个与袁家斗富,花了一亿钱过了几天太尉瘾的那位宦官的干儿子。
  曹操的老爹离休后,住在风景秀丽的徐州琅邪郡。现在,曹操已经成了陶谦的死敌,再住在那里就不合适了,于是曹操让老爹从琅邪搬到自己控制的兖州。结果,满载着无数金银财宝的庞大车队走到与兖州泰山郡华县交界处时,曹嵩却不明不白地被害身亡。《三国志•武帝纪》、《后汉书•应劭传》和《世语》上说他是被陶谦派兵截杀的。而《后汉书•陶谦传》却说是他是被陶谦的阴平将士杀害。而《吴书》则说当曹嵩向兖州迁移时,陶谦还专门派了部将张闿带兵护送,而张闿在半路上因为受不了这位亿万富翁的金银财宝的巨大诱惑而动了杀机。
   有人说陶谦与曹操已经打了好几年战,因此陶谦派兵护送根本不可能。还有人说曹操已经两次大败陶谦军,因此陶谦怀恨在心,派兵截杀也属正常。但我看以陶谦一个老官场的经验,派人护送一说到有可能。经过二次对决,陶谦已经知道曹操的厉害,应该不会主动与曹操结下杀父之仇。
  无论曹老爹怎么死的,无论是否由陶谦指使,无论是官兵杀的还是强盗杀的,反正不是陶谦歹毒,就是陶军军纪太坏,要不就是徐州地面太乱,总之陶谦都有无可推卸的责任。也许正是因为原因不清不楚,曹操才更加恼恨。
  总之,曹操怒了,他亲自率兵杀入徐州。首先,他对他父亲殒命的琅邪郡实施三光政策,然后一路横扫东海郡。看来,曹操这次来徐州,并不想杀死陶谦,而是——吓死他。在曹操的三光政策下,郯城已经成为孤城一座。就在陶谦差一点被吓死的时候,盟友田楷和刘备来到了郯城。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08-05-03 20:36:00 | 只看该作者
继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08-05-04 08:26:00 | 只看该作者
《俺打天下的那些岁月——刘备正传》
  第九回:初入徐州(2)
  
  
  说起公孙瓒派田楷和刘备支援陶谦,是当时两大集团争霸时期的一件有趣的事情,同盟国之间的团结互助精神至今读来仍令人感叹。现在,公孙瓒、陶谦与袁术属于同盟国阵营,假如他们日后真的战胜了袁曹轴心国集团,同盟国内部未始不会发生新的争端,就像袁绍与曹操后来进行对决一样。但现在他们还想不到这些,从同盟国的大局出发,田楷和刘备还是无私地亲自领兵火速增援徐州。他们只带了一千骑兵,那是因为他们的家底的确不多了。一开始田楷和刘备不可能抱着并吞徐州的企图,事实上青州已经让他们忙不过来了,而且他们当时也绝不会料到徐州的局面将会那么复杂。唇齿相依的陶谦有难,盟国的支持那是一定的。
  历史上的陶谦,当然不是《三国演义》里的那个谦谦君子,而是一个也不太好惹的主。陶谦生长在民风刚健的丹阳(今安徽省宣城),古代有个伟大的仙人广成子据说就出生在丹阳。也不知是因为广仙人的面子大,还是这个地名太帅了,先秦时就有三个地方争着叫丹阳,就像现在有两个地方都说隆中在他们那一样。到了汉朝,朝廷干脆以丹阳为名设了好几个郡和县。
  陶谦从小就很是“不羁”,也就是说像脱缰的野马一样根本管不住,都十四了还骑着一个竹马跑来跑去,说是练习飞行。如此酷而且执着的举动,弄得街坊邻居的孩子们都纷纷效仿,也都弄了把扫帚排成一个长龙跟在他屁股后面一块瞎跑。做个孩子王也就罢了,但陶谦的能耐还不止于此,很快连大人也看出他的不凡来。前苍梧太守(谁?)的同乡甘老太爷,一次偶遇陶谦,奇其表,异其言,怎么看怎么喜欢,于是不顾妻子的阻挠,硬是把女儿许配给了他。这个故事到是有点像公孙瓒的经历,看来将女儿、妹妹许配给英雄或候补英雄,在那个时代是一件非常风雅的惯常做法。
  陶谦的家底不薄,到他父亲时还做过余姚长。不过,陶谦自己也很能混,仕途一帆风顺,又做诸生,又仕州郡,还举了孝廉,更举了苦孩子们绝对不敢奢望的茂才。真是又有学历,又有党票,想不进步都不行,想进步不快都不行。结果,陶谦在地方上做过两任县令,便被选派到中央去镀金了,然后立即外放到幽州做了纪委书记(幽州刺史)。虽说没有太大权力,但凭借这个职位已身居当时名人之列,毕竟整个大汉朝加在一起也不过十三、四个刺史。
  更重要的是,在乱世到来之时,陶谦还被朝廷当作知兵大员来用,至少中央觉得他可以被培养成为文武双全的后备干部。这与现在的各级团干部一样,都是年纪轻轻就登上高位,并时刻准备着被补以肥缺。中央果然没有放弃任何一次锻炼后备干部的机会,陶谦先是被派到征西将军皇甫嵩帐下做了一名扬武都尉,结果在抵御西羌的战事中还真没掉链子,经受了一些考验。随即,又入司空张温幕,再次来到西凉平定边章、韩遂之乱。现在看来,张温那次出兵,真是一次小小的群英会,江东基业的拓荒者孙坚、乱世的开启者董卓以及在乱世中创下第一个大势力的公孙瓒都曾被征入幕。作为一颗政治新星,那时的陶谦脾气已经不小了。本来张温待他不薄,可少壮派陶谦就是看不上自己的上司。有一次喝酒,大概因为陶谦年轻轻、职务低,张温就让他给大家行行酒。这本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陶谦却一下子怒了,在众目睽睽之下当场顶撞张温。大概他那时来了这么一句:“什么,让俺给他们行酒?要去你去!俺不伺候!”
  张温这个人还真是厚道,那时既没听孙坚的话而宰了不听号令的董卓,也没有因酒宴事件而重惩陶谦,只是下了一道令远远地把陶谦发配到一个偏僻小城驻防去了。在别人的劝说下,张温很快就把陶谦招了回来。后来,那个和事佬又跑到陶谦那里和稀泥说:“公祖呀,你在酒桌上把政治局常委(三公)都骂了,可人家现在人家都原谅你了,你好歹也得给人家服个软呀。”陶谦一听是这么个理,当时也就答应了。可是等到他跟张温见面时,却梗着脖子仰着脸说了一句:“现在我回来了,要谢,也得谢朝廷,关你屁事!”好在张温真是超级厚道,也只好打个哈哈,说了一句:“小陶呀,你的痴病还没有过去呀?是不是停药了?”事情也就这样揭过去了。
  我们很难想象,像陶谦脾气这么大的干部为什么能够仕途亨通。大概是因为随着黄巾乱起,知兵大员异常稀缺,朝廷在人才任用上走了“白专道路”,陶谦即使有才无德,但在当时也属紧俏产品,不用不行。果然,陶谦回到中央不久,因黄巾在徐州那边闹事,陶谦又被派到徐州做了刺史,主持镇压大计。要说陶谦也不简单,从彪悍尚武的丹阳家乡招来了一帮人马,三下五除二地还真把当地的黄巾军给平了。丹阳兵的确骁勇善战,但就是军纪恶劣,与黄巾相比很难说谁更像强盗。不过那时能够完成镇压黄巾的任务,就能成为合格的独当一面的大员。各路诸侯的竞争,第一环节是比赛谁镇压黄巾更有办法。兖州的第一任州牧,就是因镇压黄巾不利而早早出局的,而陶谦与公孙瓒、曹操、刘备等人则都通过了这项赛事的佼佼者。
  此后,陶谦在政治上的表现也越来越成熟。在讨董联盟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陶谦却没有参加;而当董卓将汉献帝劫持到长安,“四方断绝”与伪朝廷的联系时,陶谦却按时缴税缴贡。于是,他得到了董卓的赏识,不久就做上了东安将军、徐州牧,并封了溧阳侯。此时,对于镇压叛乱,陶谦也驾轻就熟、游刃有余,甚至都不用动武了。当下邳的阙宣发动叛乱时,陶谦使出了四两拨千斤的招数,假意宽恕阙宣,却趁其不备将其擒杀,然后将他的部属尽数吞并。
  陶谦的成熟都都表现在玩人上了,对徐州百姓竟然也是如此。徐州本来战乱不多,人口殷盛,粮食丰足,各地的流民也因此纷纷迁居于此。但自从陶谦到来后,由于“背道任情”,几年时间就把徐州弄得“刑政失和,良善多被其害,由是渐乱”。出现这种情况,大概是因为过于志得意满,而开始注重生活享受,顾不上老百姓了。
  志得意满的陶谦,在初平三年(193年)参与了盟国与轴心国的第一次会战,向曹操发动了攻击,一度打到了兖州的发干。显然,此时的陶谦还不知道自己的悲惨命运,更想不到自己仅仅还有两年的寿命。转年,他第二次向曹操发动攻击,结果他的军纪很差的土匪兵被曹操已经改造好的前黄巾兵打得落花流水。这一次陶谦终于知道曹操的厉害了,连气带怕,龟缩在郯城不敢出来,他的寿命大概是被曹操整整打短了二十年。大概是想完成让陶谦早死而给刘备腾地方的历史使命,曹操竟然主动打上门来,没办法,陶谦现在只有最好一招了——向盟友求援。那时,袁术根本靠不上,曹操对付袁术似乎有绝招,一打一个准,很早就把袁术打跑了。跑到扬州的袁术,从此不敢再碰曹操,却打起了徐州的主意。因此,招袁术这样的“盟友”,岂不是引狼入室?
  因此,陶谦的求助对象,只能是公孙瓒。事实上,陶谦与公孙瓒以及刘备都有点交情。陶谦曾经做过幽州刺史,在名义上是公孙瓒的老上级。而在盟国与轴心国的第一次会战时,陶谦曾配合田楷、刘备一起对袁曹发动过攻势,对刘备应该也有所了解,甚至在幽州时或洛阳时就认识刘备也未可知。
  有趣的是,刘备辗转流离那几年到也不是盲目地瞎晃悠,他不仅对徐州并不陌生,甚至还去过丹阳。那时,刘备曾随都尉毋丘毅一起去募兵,目的地就是丹阳。在半路上,刘备还勇杀贼寇,保护了毋上校,而他立功的地方就是徐州的下邳。因此,刘备一到郯城,陶谦就像见了救星,立即从箱子底拿出四千丹阳兵补充给刘备,还让他与丹阳兵的最高将领曹豹一起在郯城以东进行守备。不死守郯城,而另立前进基地与郯城形成犄角之势,这都是最基本的军事招数,估计用不找刘备教,陶谦自己也想得出。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陶谦为什么如此信任刘备?其实,现在也说不上是信任不信任,只是陶谦确实被曹操打怕了,现在想的问题已不是如何战胜曹操,而是自己如何得以善终,自己的两个儿子如何还能看到明天的太阳。陶谦把丹阳兵放心地交给刘备指挥,其实是把身家性命托付给了刘备,也是把一个烫手的热山芋——徐州抛给了刘备。
  刘备的特点是不会创造奇迹,在该赢的时候赢,在该输的时候一定会输。他果然没能救了徐州,因为他的确没有这个军事能力。他和曹豹被曹操打得大败,领着残部败回郯城。事实上,陶谦也没有更多指望刘备,他现在的想法是干脆逃回老家丹阳以多祸几年。正当陶谦办理行李托运的时候,曹操的大军却在郯城之外像水银泻地似地一夜之间撤得干干净净。此时,曹操的老窝兖州发生了惊天之变,他的发小张邈在他的背后狠狠地捅了他一刀,并只给他留下了三座城池,让他回来接着玩。事实上,不是刘备救了徐州,而是陈宫、张邈和吕布救了徐州。
  现在,我们又可以看到刘备的另外一个特点了,军事能力不怎么样,但运气奇佳。不过运气总是给有准备的人预备的,刘备这几年没干别的,就是一直准备来着。不过,我还是深深怀疑似有天意在眷顾刘备。
  虽然刘备没有救下徐州,但他现在还走不了,因为积惊成疾的陶谦行将就木,徐州有人主持大局。现在,徐州上下,从病入膏肓的陶谦,到徐州超一流人杰陈登,徐州大企业家首富糜竺,都看刘备异常顺眼。由此,刘备还真走不了,并瞬间成为与当时一流巨头袁绍、袁术、公孙瓒、曹操等人齐名的一路诸侯。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第十回:封疆大吏。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36#
 楼主| 发表于 2008-05-04 08:27:00 | 只看该作者
《俺打天下的那些岁月——刘备正传》
  第十回:封疆大吏(1)
    
  刘备领着自己的那一千抗曹援陶志愿军和四千丹阳兵虽然没有战胜曹操,但能够在曹操大兵压境、连连屠城的白色恐怖下,前来支援徐州,并毫不畏惧地在对敌斗争的最前线与曹军大干一场,已经谱写了一曲勇敢仗义的英雄传说了。现在,曹操虽然一时撤兵,但陶谦肯定难展笑颜,因为他跟曹操的梁子哪能如此了解,已心力交瘁并成惊弓之鸟的他自然满心满意地希望刘备留下来。
  保卫徐州,自然是盟国的共同事业。不过,现在青州在袁谭的攻击下也岌岌可危,田楷见徐州围解,于是马不停蹄地赶回青州救火去了,而让他的副手刘备留下来了。陶谦也不让刘备跟着自己白混,立即向朝廷表荐刘备领豫州刺史。那时,朝廷是管不了这么多的,哪个封疆大吏只要上了一道表,他所推荐的人就等于得到了这个职务。刺史职务,论级别并不比刘备已经拥有的国相更高,但就其含金量来说,却使刘备得以荣登封疆大吏的地位。
  当然,豫州现在并不在他们手里,刘备仅仅控制了豫州最东边的小沛一带,以此“遥”领全州。豫州各郡国没谁会听他的,要想做上一个真正的豫州刺史,得自己去拿。不过,刘备的命运好像总跟天命有点关系,他现在防住小沛,正是当年高祖刘邦起家的地方;而刘备日后称王的汉中,也正是刘邦再次起兵争天下的地方。不知刘备想没想到,自己将在中国的版图上转上一大圈,而且也将去一趟汉中。身在小沛的刘备,没有获得“沛公”的称号,却获得了一个响亮的新称谓——“刘豫州”,后来一直叫了很长时间。
  好事还没完,刘备在“豫州刺史”的位置上没坐几天,陶谦按照老天的旨意,识趣地死去了。刘备因此得以在人生之路上又跨了一大步,从一个挂名刺史,成为一名实职州牧。陶谦之死,很像后来的刘表之死。那时,刘备在新野不死不活地趴了七、八年,如果刘表不及时死掉,曹操一时半会也未必会抢攻荆州,刘备又怎能获得与孙权联合破曹并趁机得到大半个荆州的机会。假如曹操不是在荆州受挫,又怎能熄了统一之心,而让刘备终于三分其鼎。此命也,还是天也?诸葛亮的《隆中对》其实根本就是无稽之谈,三分天下哪里是他诸葛亮设计出来的,那是刘备自己走出来的。刘备的命运其实始终是自己和老天决定的,诸葛亮何能为也!
  但话得说回来,即使陶谦死了,但这个徐州牧未必抡得上刘备来做。但最终的确是刘备做上了,在此我们得承认,在机遇面前,刘备的确是做好了准备的主。
  假如陶谦有很好的助手,并积累了一定威望,他也可以继承陶谦的位置。但是,这种情况没有出现。由此可见,心高气傲的陶谦,平常都用的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徐州名士能人不少,却没有人能够接愿意接陶谦的班,可见陶谦用人不当。再从陶谦从丹阳带来的那些人来找,我们也只能发现一个摆不上桌面的武将曹豹,而他在郯城阻击战中就已乖乖地听候刘备调遣了。陶谦也没有绝后,还有两个儿子,一个叫陶商,一个叫陶应,但陶谦甚至都没让他们出仕做官,看来他们哥俩也都不是干事的料,估计能够在乱世保全性命就得念佛了。在这种情况下,陶谦在临终前对徐州别驾(省委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糜竺说:“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不久,“谦死,竺率州人迎刘备。”这是兴平元年冬天的事,那时刘备到徐州还不到半年。陈寿写《三国志》时,没有把一些白话“翻译”成文言文,对于这几句大白话,我就不必再通俗化了罢。
  陶谦不让自己的部属或子孙继承徐州之位,的确是“让”贤了。但我们看到,一方面这是陶谦不得不“让”,另一方面这是徐州士人主动选择了刘备。也就是说刘备得以当上徐州牧,主要是徐州人自己的抉择。陶谦的弊政,丹阳兵的扰民以及惨遭屠戮,都使徐州士民对陶谦厌弃已久,估计都巴不得他早死呢。而早以仁义宽厚闻名的刘备,一时间成为徐州人民的救星。
  就说糜竺吧,他是徐州本地东海人士,也是徐州商界首屈一指的人物。糜家世代经商,到他这一代已经资产过亿,光僮仆就超万数。那时谁要能养上两三千兵马就能过一把诸侯瘾了,而作为成功企业家和农场主的糜大商人之气派绝不亚于一路诸侯。自然,把买卖做到这个份上,不跟政治挂钩那是不敢想象的,特别是在这个大乱之世,特别是在曹操狠毒地屠戮过徐州以后。当年的富家翁曹嵩,即使拥有那么强的一个儿子曹操,还不是难免死于乱军之手吗?于是,糜竺迫切需求政治靠山,以保护自己的家产和事业。于是,他在陶谦手下取得了省政协主席的政治地位,同时还兼了一个别驾的行政职位。陶谦让刘备来继任,当然也符合糜竺的心意。对于徐州的未来,给徐州惹下塌天大祸并即将就木的陶谦恐怕说话已经不大算数了,麋竺假如不想让刘备入主徐州,陶谦的遗嘱就等于空气。而假如麋竺已经决定迎请刘备,即使陶谦没说,糜竺也可以当陶谦说过了。
  于是陶谦一咽气,糜竺就率领徐州工商界的士绅们敲锣打鼓地来到沛县迎请刘备回徐州任州牧。对此,刘备却再三推辞。显然,面对徐州的危机局面,刘备一是顾虑重重,二是也觉得光有陶谦的遗命和工商业的支持,似乎还不够分量。刘备于是又等了几天,果然他很快等到了两个一流人物:陈登和孔融。
  陈登其实是三国时代少有的一流人杰,资兼文武、智谋过人,完全有成为一路诸侯的潜质,只是他志不在此罢了。此时他正做着徐州的典农校尉(省农委主任),在徐州的名望和地位就像当年鲍信和张邈在兖州的一样。不过长久以来,他对陶谦并不怎么买账,而对刘备却推崇有加。早在刘备在平原为相的时候,陈登就注意到他,并说他“雄姿杰出,有霸王之略”。值此徐州生死存亡之际,自然少不了陈登的身影。于是他赶到小沛焦急地劝进:“汉室倾颓,天下大乱,大丈夫能否建功立业,就看你今天的抉择了。徐州虽然被陶谦祸害有年,不过还是富庶殷实,户口百万,就请您屈尊来当这个徐州牧吧。”
  听到陈登这样的说词,刘备心里哪能不暗喜,但还是没有答应,接着探他的口风,于是说:“那怎么可以?袁术大人近在寿春,人家四世五公的家底,提起他的名头谁人不知,这个州牧你们还是让给他来做吧。”
  陈登一听急了:“你提袁术干什么,他骄奢淫欲,哪里懂得什么治国安邦?他哪能跟您相提并论?您是一代王霸之主,只要您一声号令,我们可以召集十万大军供您驱使。进可匡主济民,成五霸之业;退可裂土分疆,做一方霸王,留名青史。您要是不听我的建议,那么我还真不能听您的,这个徐州牧您是非当不可了。”把拥戴的话说到这个程度,自古也不多见了吧。
  不过刘备还嫌不够,于是一代名士孔融也来到了小沛。孔融是刘备第一次实施志愿行动的见证人和受益人,但他后来还是把北海丢了,而寄居徐州。他也从袁术说起:“袁术不就是一个棺材瓤子(冢中枯骨)嘛,你们提这个SB干什么?刘使君你就别推辞了,你再装B,我可跟你急了。”名士就是名士,出口成脏,把大家从一脸严肃的状态中化解出来,轻描淡写地就袁术打入地狱。
  孔融是天下名士,陈登是徐州政界名流,糜竺是徐州商界大鳄,有了这些人的支持,刘备的确难以推辞了,否则真成了惧怕曹擦的孱头了,于是点头应命。
  不过除了这些,刘备最终得以领有徐州,其实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他得到了袁绍的认可。作为交易的一部分,刘备必须完成从公孙瓒集团脱离出来,而改投袁绍。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2008-05-04 12:28:00 | 只看该作者
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008-05-04 15:59:00 | 只看该作者

《俺打天下的那些岁月——刘备正传》
  第十回:封疆大吏(2)
  文/周舆(罗衾不耐)
  
  
  其实,当麋竺、陈登等在决定迎请刘备之时,他们对徐州的未来已经筹划好了,那就是让徐州归顺袁绍集团。曹操荼毒了徐州,但也震慑了徐州,徐州上下被吓破了胆子了。自然,徐州士人不想直接归顺曹操,而且曹操毕竟还是袁绍的伙计,因此徐州即使要卖也得卖给袁绍,不能卖给曹操。于是陶谦一死,徐州方面的第一要务就是向袁绍集团求和。但求和也得讲点技巧,一是得越过曹操直接去找袁绍,二是先得给徐州找个代理人,这样才能在袁绍那谈出一个好价钱。有趣的是,徐州方面此时大概已经猜到袁绍未必希望曹操染指徐州并继续做大,徐州完全可以推选出自己满意的代理人。事实证明,陈登他们的算盘是打对了。但现在要实现这个计划,还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刘备必须离开公孙瓒、袁术集团,而改投袁绍集团。
  对刘备而言,在袁绍的默许下接手徐州,的确意味着对公孙瓒的背弃。事实上,当他在小沛做着豫州刺史之时,并没有想到陶谦会那么早地死去,也没想到自己会接手徐州,而且将以背弃公孙瓒的发方式。于是,现在想问题还是着眼长远。既然已经与盟友袁术的地盘接壤,刘备于礼自然主动去联络。
  正史未载刘备与袁术的交往,但《裴子语林》却记载了下面一个故事。那时只有十四岁的孙策还寄寓在袁术处,一天去拜见袁术,见面还没说几句话,有人来报说刘备来了,孙策连忙说,不不行,我得走。袁术感到很奇怪,问道:“他来了有什么关系,你坐你的,慌什么吗?”孙策答道:“不是呀,刘备可是英雄,他可非常会看人算计人呀。”说完马上出了大厅,低着头沿着东侧的台阶慌忙而下,而此时刘备正好从西侧台阶上来,一看有人出来,刘备回过头定睛看了许久,神色大变。(“吴孙策年十四,在寿阳诣袁术。始至,俄而刘豫州备到,便求去。袁曰:“刘豫州何关君?”答曰:“不尔,英雄忌人。”即出,下东阶,而刘备从西阶上,但转顾视孙之行步,殆不复前。)这个故事品的是人,从中却透露出刘备与袁术交往联络的消息。
  既然与袁术本来就是盟友,似乎有过交往,刘备在接手徐州之前,因此一再推脱并建议让袁术来接任。其实,这一方面是给自己改换门庭遮个羞,另一方面也是在试探麋竺、陈登等对袁术的真实态度。一看,他们都把袁术视为“冢中枯骨”,自己弃公孙、领徐州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刘备当即表示,脱离公孙瓒,而愿与麋竺、陈登等在袁绍的旗帜下保持着徐州半独立的状态,而与曹操则保持较为平等的盟友关系。与陈登等的这笔私下交易,是刘备一生的重大转折,但陈寿在《先主传》里自然不能明说,于是不置一词。
  不过,对于徐州改换门庭如此重大的历史事件,当时的其他史书是不能不说的。徐州方面如何去袁绍那里投诚并取得支持的经过,裴松之在注引《献帝春秋》里,就说了个详详细细、明明白白。
  袁绍看到这样的信,不由得喜不自禁,于是痛痛快快地表了态:“刘玄德这人不错,宽厚仁义,我也久仰其名了。现在徐州人民拥戴他,那是名至实归,我也没有什么不同意的。”(绍答曰:“刘玄德弘雅有信义,今徐州乐戴之,诚副所望也。”)
 袁绍这么爽快地接受刘备领徐州的事实,自然不是从徐州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打着自己的算盘。刘备领徐州一是可以断去公孙瓒一臂,并使青州陷入绝境,这是袁绍对公孙瓒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二是徐州成为袁绍集团的属地,也可避免曹操染指徐州、继续做大,因此这也成为遏制曹操发展的一步妙棋。这是很容易看清楚的事,袁绍怎能不爽快答应呢?但有人会问,袁绍为什么不派自己的人去领徐州呢?那时,各地早有归属,想成为刺史或州牧,必须自己打下来,或要当地实力派或士民的拥戴,同时也要有一定的资望,那时袁绍在自己的阵营里岂能找得出这样的人选,因此暂时让刘备先占住徐州就顺理成章了。

 我们现在可以看见,陈登把活干得多么漂亮,一封书信就给刘备捞了那么大的面子和实惠。反观后来诸葛亮出使东吴孙权,其实不过是央求人家与以联合,而家孙权其实本来就有这个打算。跟陈登一比,诸葛亮差了很多呀。其实,三国历史最妙曼的时代,诸葛亮并没赶上。即使到了火烧赤壁之时,诸葛亮也仅仅充当了一个小小的配角,其地位及作用也远远不及庞统。要是庞统、法正不死,在西蜀哪里抡得上诸葛亮说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39#
发表于 2008-05-05 21:43:00 | 只看该作者

你写的吗? 有意思哈

you

you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40#
 楼主| 发表于 2008-05-06 13:59:00 | 只看该作者
 刘备得以领有徐州,原因有三。一是原领有人陶谦猝死并后继乏人,二是得到徐州当地人的拥戴,三是主动向袁绍集团投靠,完成了徐州由公孙瓒集团向袁绍集团的转移。
  不过当刘备从豫州的小沛启程去徐州赴任之前,有一个高人对刘备连说不可。这位高人,也是一个姓陈的,即刘备的别驾陈群。陈群是三国时代的又一位英杰。孔融是一位目过于顶的人,却与陈群交好。后来,陈群历仕曹操、曹丕、曹睿三代,不仅官做得大,也办不少事,“九品官人法”就是他提出的,而且他还是曹操、曹丕两代托孤重臣。自然现在的陈群还年轻,不过名头已然不小了。刘备现今已是“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他自己是杰出人才已经不需要跟谁证明了,他现在要做的是发现人才。到了小沛,刘备就请陈群做自己的别驾。能让陈群这样的人服侍自己,刘备的确不一般。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其实早在徐州时代,刘备就已经吸引了很多人杰。只可惜他没能在那里站稳,那些人无法再跟着他继续走下去了。假如刘备能够早来徐州几年,并得到“湖海之士”陈登、人杰陈群以及老狐狸陈珪的辅佐,那该演绎多么精彩的故事呢?遇到诸葛亮以后的那些事,精彩程度其实已经大打折扣了。诸葛亮的“精彩”是罗贯中虚构出来的,而陈登、陈珪和陈群的精彩却是历史的真实。刘备败走后,吕布据了徐州,但陈珪、陈登父子却根本看不上他,因此活活把吕布玩死了。
  当刘备要去徐州上任时,陈群却连连摇头,劝阻道:“尽管袁术不是东西,但他的兵马还不少,您要是去做这个徐州牧,肯定与之发生冲突,他惦记徐州也不是一天两天了。那时,假如您迎术于前,而吕布却在袭击于后,您该如何应对呢?恐怕您能坐镇徐州于一时,却不能成事呀。”(《三国志 陈群传》:“刘备临豫州,辟陈群为别驾。时陶谦病死,徐州迎备,备欲往,群说备曰:‘袁术尚强,今东,必与之争。吕布若袭将军之后,将军虽得徐州,势必无成。’”)
  陈群说的话,固然也有道理,但从长远来看,刘备去徐州还是对的。做不做徐州牧,刘备在那块地方都是呆不长的,除非他有搬倒曹操的实力或能力。做了徐州牧,刘备身价倍增,成了一个封疆大吏,而他后来能够分鼎的资历,就是从这一刻开始获得的。中原,刘备来得太迟了,注定不能在这里成事。他现在要做的,就是扩大自己的声望,继续完善仁义的道义形象。因此,徐州焉能不去?
  三国时代,上层社会似乎构建并把持了一个英雄认证体系,进入不了这个认证体系的早晚都得出局。曹操后来的统一大业半途而废,不过未必觉得很亏。因为,他曹操是处死战之地东挡西杀的混世英雄,江东孙家是根深蒂固的世家英雄,而刘备则是百折不挠的孤胆英雄。英雄惜英雄,三分天下,大家一起多玩会,也是好的!
  不过,这个徐州牧的确不好当。刘备仅仅做了一年零九个月,便把徐州丢了,又沦为光杆司令了。不过别急,他还将上演一系列精彩故事:一失徐州,二入小沛,青梅煮酒,二领徐州、二失徐州。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第十一回:一失徐州。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