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信步漫游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玩三国策略游戏 知三国三十六计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07-10-06 10:01:00 | 只看该作者

第三十一计:先发制人——司马懿奇兵破孟达


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九十四回“诸葛亮乘雪破羌兵 司马懿克日擒孟达”。
魏明帝太和元年,魏国新城太守孟达密谋反曹。当他得到孙吴、刘蜀的暗中支持后,便在新城(今湖北房县)举起了义旗。
消息马上传到驻守在宛城(今河南南阳)的曹军元帅司马懿那里。司马懿一听,左右为难。因为按一般程序,举行重大军事行动要获得朝廷的批准,自己应请示报告,得到皇帝诏书才可对孟达进击。但那样一来,从宛城到朝廷所在地洛阳(今河南洛阳)来回有1200里地,快马也要十来天。若孙、刘兵再来相助,那就难征讨了。怎么办?自行采取行动吧,朝廷已有嫌自己权势过大的迹象;等皇帝诏令吧,将对国家不利。思量再三,司马懿觉得还是应以国家利益为重。于是一边上疏报告情况,解释原因,一边率大军即刻进发。
为偷袭敌人,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司马懿让三军偃旗息鼓,分为八队齐头并进,昼夜兼程,1200里地八天就赶到了。
司马懿兵一出现,马上在孟达军中引起一片惊慌。原来计划,司马懿请示朝廷后率兵至此,少说也要一个月。孟达已按一个月的时间安排了加固城墙的任务。新城内粮草充足,而司马懿劳师远进,粮草不可能带多。待坚固工事修成后,则坚壁不出战,等司马懿粮草不济无奈退兵时再突发袭击,定能取胜。哪知司马懿仅八天便到了新城,一下子打乱了孟达的部署,新城目前城墙不坚固的弱点一下子暴露出来。
司马懿稍事休整,便挥师杀来。孟达部将邓贤和李辅等见大势已去,开城门投降。司马懿挥师杀进城去,斩杀孟达,迅速平定了这场叛乱,受到朝廷嘉奖。

[评析]
先发制人,是说先动手就能制服对方,后动手就要被对方制服。战争中最讲先发制人,《兵经百字·上卷智部·先》云:“兵有先天,有先机,有先手,有先声……先为最,先天之用尤为最,能用先者,能用全经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07-10-07 10:57:00 | 只看该作者

第三十二计:空城计——孔明智设空城计


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
三国时期,谙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视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
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教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今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评析]
空城计是《三国演义》里特别精彩的一个计谋,历来为人们津津乐道。空城计是一仲“虚而虚之”的心理战术,在战争的紧急关头和力量虚弱的情况下运用这种战术,故意以空虚无兵之势示敌,就可能使敌人疑中生疑,怕中埋伏,从而达到排危解难的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07-10-07 10:58:00 | 只看该作者

第三十三计:诱敌深入——木门道张郃中计


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回“出陇上诸葛妆神 奔剑阁张郃中计”。
在诸葛亮五出祁山的时候,诸葛亮用装神弄鬼之计割取了陇上的麦子,以充军粮,又在卤城(今甘肃天水西南)伏击了司马懿,并大败魏的西凉援兵。但是驻守永安(今四川奉节)、负责供应大军粮草的李严,却因军粮筹措不好,害怕诸葛亮怪罪,就假造了东吴要进攻蜀国的消息,派人送给诸葛亮。诸葛亮得到报告后,很是吃惊,为避免被东吴抄了大本营,他下令马上撤军回国。他先命驻守祁山大寨的兵马退回西川,然后又令杨仪、马忠领兵在剑阁(今四川剑阁北)和木门道(今甘肃天水西南)两处埋伏,约定炮声为号,塞断道路,两下夹击追兵,又令魏延、关兴引兵断后,又在卤城虚设旗号,然后大军向木门道撤退。
当巡哨兵把蜀军撤退的情况报告给司马懿时,司马懿高兴地说:“现在诸葛亮已经撤退,谁敢去追?”司马懿手下大将张郃要求领兵追击,但司马懿却说:“你性子太急躁,不能让你去。”张郃不服地说:“都督出兵之时,已命我为先锋。现在正是杀敌立功之时,你却又不用我了,我不知这是什么原因?”司马懿说:“蜀军现在撤退,一定会在险阻之处设下埋伏,只有十分仔细的人,才可以去追击他们。”张郃又说:“这点我也晓得,请都督不必挂虑。”司马懿只得说:“这是你自己要去的,到时可不要追悔。”张郃奋然说:“大丈夫理当舍身报国,我虽万死也不会悔恨。”司马懿无法,只好说:“你既然坚持要去,那就带领五千兵马先行,再让魏平率二万部队押后,以防埋伏,我再率三千人在后面接应。”
张郃领命之后,火速率兵追赶蜀兵。走到30余里,忽然背后一声大喊,树林中闪出一支人马,为首大将乃是魏延,张郃一见大怒,引兵交锋,战不几个回合,魏延就大败而逃。张郃引兵又追,又行30余里,并未遇到伏兵,张郃很得意,领兵不停地赶来,哪知刚转过山坡,迎面又遇到蜀将关兴,双方交战不到十个回合,关兴也大败而退,张郃见之,随后又追。追到一片密林中时,张郃担心有兵埋伏,就下令士兵四下哨探,哪知一个伏兵也没有,就又放心追赶上来。没想到此时魏延已抄在前面拦截,双方又战,没有几个回合,魏延又被打败,张郃大怒,挥兵急追,却又被关兴抄在前面,张郃一见,更加恼火,拍马上前来战关兴,关兴不敌,大败而走。蜀军还丢弃了许多衣甲辎重,魏兵一见,都下马争抢。就这样,魏延和关兴轮番阻截,且退且战,惹得张郃大怒,只是奋力追赶。
到得傍晚时分,追到木门道口,魏延又拨回马来,高声大骂道:“张郃逆贼,我本不与你相抗,你却只顾赶来,现在我就和你决一死战。”张郃听了,心头不禁火起,挺枪骤马,直取魏延,魏延也挥刀来迎。打了十几个回合,魏延又被打得大败,只得丢盔弃甲,带领败兵向木门道中逃去,张郃杀得性起,又见魏延大败而逃,于是不加思考,就骤马赶来。此时天色已晚,木门道中漆黑一片。正追之间,只听一声炮响,西边山上火光冲天,大石乱柴不断滚落下来,塞断了前面的山路。张郃大惊,心知中计,急忙后退,哪知后面的山道也被木石塞断,只剩下中间一段空地,两边都是峭壁,张郃被堵在中间,进退无路。忽然一声梆子响,西边山上万箭齐发,张郃和手下100多个部将都被射死在木门道中,随后赶来的魏军也大败而回。

[评析]
诸葛亮在此计中,充分抓住了两点,一是充分利用地形,二是充分激怒骄纵敌人,使对手麻痹大意,轻兵冒进,脱离后续部队,然后在有利的地形下伏击敌人。《孙子兵法·地形篇》称:“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地形是用兵的重要辅助条件,判断敌情,掌握主动,考察地形险易,计算道路远近,这是高明的将领必须掌握的方法。懂得这些道理再去作战,就必然会胜利,否则就会失败。但最重要的还是人谋,因为地形是死的,人是活的,只有想办法诱敌钻入圈套,才能最后取胜。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07-10-07 10:59:00 | 只看该作者

第三十四计:忍辱负重——司马懿忍辱取胜


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一百三回“上方谷司马受困 五丈原诸葛禳星”。
六出祁山时,孔明自己统率一支人马,驻扎在五丈原,一再派人挑战,魏兵绝不出营应战。孔明便取来一套妇人穿的服装,放在一个大盒子里,并附上一封书信,派人送到魏军大营。魏国的将领不敢隐瞒,便将来人引入去见司马懿。司马懿当众打开盒子一看,里面装有妇女服装一套,还有一封信,拆开信一看,见上面写道:
你既出身为大将,统帅中原的大军,不敢武力相斗,以决胜负,却安于躲在土巢之中,小心地防避着刀箭,这与妇人有什么不同?现在我派人送去一套妇女的服装,你如果还不敢出战,便应恭敬地跪拜接受,如果你羞耻之心还没有泯灭,还有点男子汉的气概,便立即批回,定期决战。
司马懿看后,心中大怒,表面上却故作镇静,笑着说:“孔明把我看成了妇人吗?”当即接受下来,并下令厚待送衣的使者。
魏军的众将得知这事情之后,无不气愤,来到大帐说:“我们都是魏国的名将,怎么能够忍受蜀军这样的侮辱?请允许我们立即出战,以决胜负。”马司懿说:“我并不是不敢出战而甘心忍受侮辱,无奈天子早就有了明确的旨意,令我们坚守不战,如果现在轻率出战,便是违抗国君命令了。”众将还是愤怒难平。司马懿说:“你们既要出战,等我向天子申报批准以后,大家同心协力迎敌,你们看怎么样?”众将都答应了。
司马懿便写好表章,派遣使者往合肥军前,奏闻皇帝曹睿。曹睿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道:
臣才能低下,而责任重大,陛下曾经明确指示,令臣坚守不战,等待蜀人自己败亡;无奈诸葛亮送来一身妇人服装,将臣视作妇人,耻辱太重了!臣谨预先奏请陛下:近日臣将拼死一战,以报朝廷之恩,以雪三军之耻。
曹睿看完后,对众大臣说:“司马懿既已坚守不出,为什么又上表求战?”卫尉辛毗说:“司马懿本来不想出战,必定是因为诸葛亮这一番侮辱,众将愤怒,才故意上了这道表章,希望陛下更明确地重申一下坚守不战的旨意,以遏制一下众将求战的心情。”曹睿认为他说得十分有理,便命令辛毗持着皇帝的符节,到渭水北岸司马懿大营传旨,不许出战。司马懿迎接谓书到大帐之中,辛毗当众宣读道:“如果再有人胆敢提出迎战,便以违抗圣旨论处。”众将只好按圣旨的意思去办。

[评析]
这个故事是对“激将法”的一个“反动”,司马懿能忍受侮辱,坚持到底,显示出一个谋略家的卓越见地。兵法上说,不战在我。也就是说,一旦遇到形势于己不利的情况,战与不战的权利在自己手中,此时不是逞一时之勇,而是应牢牢掌握战争的主动权。一个成功的英雄应能屈能伸,能刚能柔,要能够“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这才是真正的英雄本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07-10-07 11:00:00 | 只看该作者

第三十五计:缓兵之计——司马懿缓战破辽东


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一百六回“公孙渊兵败死襄平 司马懿诈病赚曹爽”。
魏明帝曹睿时,辽东太守公孙渊称雄一方,自立为燕王,改年号绍汉,联络东吴,侵扰北方。边官报知魏主曹睿,曹睿决计派司马懿率马步军4万前去平定辽东。
司马懿统帅魏军取得初战胜利后,很快把公孙渊困在襄平城(今辽宁省辽阳市)里。这时已是秋季了,秋雨连绵,一月不止,平地水深三尺,魏军的运粮船从辽河口出发可直接开到襄平城下。由于魏军都泡在雨水之中,行坐不安。左都督裴景见状就向司马懿建议说:“雨水不住,整个军营中泥泞不堪,军营应当移到前面的山上。”司马懿听后怒道:“擒获公孙渊只在旦夕,怎么可以移营?如果再有人说移营立斩不赦!”裴景诺诺而退。过了一阵,右都督仇连又来告诉说:“军士泡在水中苦不堪言,请太尉移营高处。”司马懿听罢大怒,厉声说道:“我军令已发,你胆敢故意违抗!”即令推出斩首,把首级悬于辕门之外,三军军心为之震慑。
司马懿又令南寨人马暂退20里,纵城内军民出城樵采柴薪,放牧牛马。部将陈群疑惑不解地向司马懿问道:“从前太尉您攻打叛将孟达时,兵分八路,八日赶到上庸(今湖北竹山县)城下,很快生擒孟达而成大功;今带甲4万,数千里而来,不令攻打城池,却使久居泥泞之中,又纵贼众樵牧,我真不知太尉打的是什么主意?”司马懿笑着说道:“您是不知兵法。从前孟达粮多兵少,我粮少兵多,所以不可不速战;出其不意,突然攻之,方可取胜。今辽兵多,我兵少,贼饥我饱,何必力攻?正当任彼自走,然后乘机击之。我今放开一条路,不绝彼之樵牧,是容彼自走也。”陈群拜服。后来,公孙渊果然率残兵败将突围,被司马懿生擒了。

[评析]
司马懿在速战破孟达和缓战平辽东这两次军事行动中运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战法。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一书中赞叹道:“八日而取上庸,则以速而神;百日而取襄平,则以迟胜。”“有势不同而事亦不同者:敌粮多而我粮少,则八日而取上庸;敌粮少而我粮多,则百日而后拔襄平是也。或速或迟,随时而易,变化无常,读此可以悟兵法。”但无论速战还是缓战,都要示指挥者能够统筹全局,根据实际情况,不为局部或一时的小利所动。在我方准备尚未充分时,为争取更大的胜利,应采取缓战计策,一但时机成熟,应当机立断速战速决。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36#
 楼主| 发表于 2007-10-07 11:01:00 | 只看该作者

第三十六计:假痴不癫——司马懿诈病赚曹爽


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一百六回“公孙渊兵败死襄平 司马懿诈病赚曹爽”和第一百七回“魏主政归司马氏 姜维兵败牛头山”。
魏明帝死后,幼子齐王曹芳即位。根据明帝遗诏,大将军曹爽、太尉司马懿共同辅政。
起初,曹爽由于司马懿德高望重,又是自己的前辈,每有军国大事,不敢自专,都要由司马懿决断。后来,曹爽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引荐了一些人为心腹,驾空了司马懿。司马懿面对这种情形,一时也无可奈何。自己虽然受明帝遗诏与曹爽共同辅政,但毕竟曹爽是宗室贵族,而自己是远属,太尉兵权又被夺去,做了一个有名无实的太傅,无法与曹爽抗争。此后,司马懿便称病在家,以躲避曹爽的锋芒。
司马懿居家不出,正中曹爽下怀,心病一去,得意忘形。不过,正在放纵欢乐的曹爽也没有忘记司马懿的存在。没过多久,曹爽的心腹李胜出任荆州刺史,曹爽便让他去司马懿处告辞,借机窥探一下司马懿的动静。
司马懿已经知道李胜的真实用意,便让两婢女搀扶着,自己坐在床上。见李胜之后,用手拿衣服,衣服掉在地上,又向婢女示意口渴,婢女送上一碗粥,司马懿喝粥时,粥汁又都顺着口角流到胸前。
看到司马懿如此衰朽不堪,李胜装模作样地哭说:“方今主上尚幼,天下人都依赖明公,过去人们只听说您重病复发,可是没想到病得这么严重。”这时,司马懿长吁了一口气说:“我.年老沉疾,危在旦夕。君屈当并州,并州离胡人很近,好自为之,恐怕我们不能再见面了。”
李胜连忙纠正说:“我是赴任本州,不是并州。”司马懿又装作昏聩地说:“君将要去并州,努力自爱。”这时的李胜,再也顾不得用那些文雅的交际语言了,说:“我是去荆州,不是并州。”司马懿这才稍稍地明白过来,说:“君还本州做刺吏,盛德壮烈,好建功勋,我与你分别以后,以后恐怕再也见不到面了。”
接着司马懿又把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叫出来,并让他们与李胜结为朋友,求李胜在他死后多多照顾,说着,司马懿又呜咽起来。其实,马司懿这时身体状况很好,故意装作昏馈的样子来迷惑李胜。李胜是荆州人,所以把到荆州做刺史说作“当忝本州”,本、并音近,正好被司马懿钻了空子。
李胜从司马懿家出来,复见曹爽,乐不可支地说:“太傅语言错误,口不摄杯,指南为北,肯定活不长了。”从此,曹爽不复以司马懿为意,更加肆无忌惮地恣意弄权。岂知这正是司马氏的诡计。
翌年正月,幼主曹芳按惯例到高平陵去祭把祖先,曹爽兄弟都随驾出行。司马懿立即在城中部署兵马。先占据了武库,控制了都城。随后,屯兵在洛水浮桥,派人向曹爽等送信说:“大将军曹爽背弃顾命,败乱国典,内外专权……天下汹汹,人心危惧。现在皇太后命罢免曹爽兄弟官职,自回家中,不得在外逗留,如果胆敢违抗,便以军法从事。”曹爽兄弟回家之后,司马懿征发民工800人,在曹家宅第四围筑高墙,布置人在上面观察曹爽举动。曹爽兄弟不知道司马懿究竟做什么打算,便给司马懿写了封信,说家中没有粮食了,求司马懿接济一些。司马懿接到书信,马上令人送来100斛,并且又送了一些肉脯、盐、大豆,曹爽兄弟见司马懿送粮给他,又都欢喜起来,以为自己可以免死了。
曹爽又一次上了司马懿的当。这期间,司马懿在朝中翦除曹爽的党羽,将其投入监中;不久,又将曹爽兄弟下狱,以谋反大逆的罪名,诛杀尽净。从而,司马氏与曹氏的权力之争以司马氏的胜利而告终。

[评析]
假痴不癫是一种麻痹对手,待机而动的计谋。《孙子兵法·九地》对此有专论:“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于其途,使人不得虑。”意思就是通过蒙骗和迂回等办法,使人们无法推测你的真正意图。在环境不利于我的情况下,为了避敌锋芒,保护自己,可以采取装疯卖傻、装聋作哑的办法蒙混过关。想办法蒙蔽敌人的视听,不让敌人了解我方的意图,这是取胜的根本保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2007-10-07 11:03:00 | 只看该作者

第三十七计:背水一战——姜维背水破王经


此计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一百十回“文鸯单骑退雄兵 姜维背水破大敌”。
司马师病死后,司马昭以大将军录尚书事,专决中外事务。姜维得讯,以为司马师新丧,司马昭初握重权,必不敢擅离洛阳,可乘机伐魏,以取中原。后主刘禅准其所请,命往汉中作战前准备。征西大将军张翼自以蜀地浅狭,钱粮浅薄,不宜远征。姜维不从。张翼见出兵已势在必行,便向姜维提议道:“以往多不克而还,皆因出兵动作过于迟缓。兵法云:‘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今若火速进兵,使魏兵淬不及防,必然全胜矣。”
姜维于是引兵5万远征,兵至洮水,魏雍州(今陕西西安)刺史王经、征西将军陈泰得到前线战报。王经先率兵马步骑7万人迎战。姜维似已成竹在胸,对张翼、夏侯霸各授机宜,先使二人领兵去作准备,他自己乃引大军背依洮水列阵。王经见姜维此等阵势,回头对其牙将张明、花永、刘达、朱芳四人说:“蜀兵背水为阵,败则将全部投没于水中。姜维骁勇,你们四位可与交战,若其后退,便可追击。”王经企图恃众将姜维逼退,以使覆没于洮水之中。四将领令,分左右杀出,来战姜维。姜维似乎已知王经心意,略战几个回合,拨转马头,望本阵便走,若有难敌的样子。王经不知是计,大驱士众一齐赶上,想要追杀蜀军。姜维率军往洮西而退,待退到洮水岸边,对众将士大呼道:“形势如此急迫,诸将何不努力!”众将听姜维一呼,见后退无路,便掉头奋力杀向魏军。王经支持不住,被打得大败。此时,早已准备好的张翼、夏侯霸又率兵抄了王经的后路,分两路杀来,王经被围在当中。姜维奋武扬威,杀入魏军之中,左冲右突,直如入无人之境。魏兵大乱,自相践踏,死者大半,被逼无路,逃入洮水者不计其数,斩首万余,尸遗遍野,血流成河。王经只率百骑杀出重围,径往狄道(今甘肃临姚)败去。逃入城中,闭门不出。

[评析]
背水列阵,按照兵法,乃是兵家大忌。一代名将韩信在破赵之际,依据对当时的形势分析,敌众我寡,毅然采取出奇制胜之谋,背水列阵,正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使自己身处绝境,故当两军交接时,人人殊死而战,使弱寡变为强大,人人以一当十,最终以弱制强。姜维所用计谋正是背水一战的翻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007-10-07 11:04:00 | 只看该作者

第三十八计:走为上——姜维求计避祸


这个智谋见于《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五回“诏班师后主信谗 托屯田姜维避祸”。
当姜维在祁山一带同魏将邓艾殊死战斗时,后主刘禅在成都,听信宦官黄皓的话,贪恋酒色,不理朝政。朝中大臣因后主荒淫,对国家前途不免忧心仲仲,一时之间,贤人逐渐离去,而小人却乘虚而入。当时有个名叫阎宇的右将军,什么功也没立,只因善于巴结宦官黄皓,居然爬得很高。他听说姜维在祁山战斗不利的消息,便求黄皓对后主刘禅说:“姜维一次又一次出兵都毫无建树,可以让阎宇代替他。”后主自然听从,便派出使臣,携了诏书,召回姜维。姜维正在祁山进攻魏军的营垒,忽然之间一天连来三道诏书,命他班师。他无可奈何,只好从命。
回到汉中以后,姜维安排好人马,便同使臣一起到成都去面见后主。可后主一连十天都不上朝。姜维心中十分疑惑。这一天来到了东华门,正好遇见秘书郤正。姜维问他:“天子要我班师,你知道是什么缘故吗?”正笑着回答:“大将军怎么还不知道,这是黄皓为了让阎宇立功,请求朝廷,发出诏书召回将军。后来又听说邓艾善于用兵,估计阎宇不是他的对手,这事才又搁下不提了。”姜维一听此言,不由大怒说:“我一定要杀掉这个奴才!”正制止他说:“大将军继承诸葛武侯的事业,责任大,职权重,怎么能那么感情用事?如果闹得天子都容不下你,那可就不妙了。”姜维很感激地说:“先生的话很有道理。”
第二天,后主与黄皓在皇宫后花园设宴饮酒,姜维领几个人直接进来。早有人向黄皓通风报信,黄皓慌忙躲到花园的一角。姜维来到亭下,叩拜后主,流着泪说:“臣将邓艾已围困在祁山,陛下接连降下三道诏书,召我回朝,不知陛下是什么意思?”后主默默不语。姜维又说:“黄皓奸邪狡猾,专擅朝政,与东汉末年那些祸乱国家的宦官没什么两样。只有早早杀掉此人,朝廷才可以安宁,中原才可以恢复。”后主笑着说:“黄皓不过是一个供使唤的小臣,就算他专权,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你又何必把他放在心上?”姜维叩头说:“陛下今日不除黄皓,灾祸很快便会降临了!”后主说:“爱一个人便愿意他活下去,恨一个人便要他死,你怎么连一个宦官也容不下?”说着便命人到花园一侧去找来黄皓,让他向姜维叩头请罪。黄皓哭鼻子抹眼泪地说:“我不过是伺候皇上罢了,并不曾干与国政。将军千万不要听信外人的传言,想要杀我。我这条小命就掌握在将军的手里,还请将军可怜可怜我。”说罢,又是叩头,又是哭号。
姜维愤愤而出,见郤正,将这些情况详详细细地告诉了他。正说:“将军将有大祸临头了。将军若有个三长两短,国家也就完蛋了。”姜维说:“请先生教我保国安身的办法。”正说:“陇西有一个地方,名叫沓中,那里土地十分肥沃。将军何不仿效诸葛武侯屯田的事,上报天子,前往杏中屯田?这样,一可以收获粮食以供军中之用,二可以夺取陇右大片土地城池,三可以使魏国军队不敢对我汉中轻举妄动,最后,将军在外握有兵权,谁也不敢算计你,可以避祸。这就是保国安身的办法,将军应早早去实行。”姜维大喜,道谢说:“先生的话真是金玉良言。”
第二天,姜维上表后主,要求去沓中屯田,仿效诸葛亮,后主答应了,他便回到汉中。

[评析]
“三十六计走为上”,这个智谋故事的核心在于一个“避”字,好汉不吃眼前亏,识时务者乃俊杰,有时候还要学会避祸自保,避免与敌手正面相撞,使自己得不偿失。这种谋略的表现形式很多,可以从时间上分为防患于未然和补救于事后,可以从态度分为积极遏制和消极避让,可以从手段上分为正当和担曲。“走”或“不走”有时的确要费一番思量。该走的时候不走,不该走的时候又走了,都会产生困扰。所以,“走”也是一门艺术,既要掌握时机,也要靠点运气,才能走得正是时候,走得理直气壮。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07-10-07 11:05:00 | 只看该作者

第三十九计:暗渡陈仓——邓艾奇兵度阴平


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七回“邓士载偷度阴平 诸葛瞻战死绵竹”。
三国后期,魏蜀吴三国中,魏国地广人多,实力最强。公元263年,司马昭执政时,准备一举灭蜀。于是派出三路人马:邓艾和诸葛绪各统率3万大军,钟会带领10万大军,分路出击。此时的邓艾已是一位身经百战、经验丰富的大将了。
魏军攻势凶猛,连连获胜,不久就攻占了蜀国许多座城池。邓艾一直攻到阴平一带。钟会合并了诸葛绪的人马,兵力更强。他率大军直逼剑阁。蜀军统帅姜维,带领将士,依凭着剑阁险要的地势,顽强地抵挡住了钟会大军的进攻。钟会兵力虽强,却奈何姜维不得。加上军粮供应跟不上,就想退兵回去。
这时,邓艾从阴平赶来。当时,邓艾手下只有3万人马,而钟会却统领着13万大军。他自恃兵多将广,根本不把邓艾放在眼里。
邓艾早已闻知钟会在剑阁受阻。他心里暗自盘算:剑阁过不去,能否找到别的通道可直通蜀国都城呢?于是,在阴平时,他派出。许多探马,让他们查明当地地形、环境,终于探得一条从阴平通往成都的小路。这条小路,四面都是奇山峻岭,很难行走。据说是汉武帝南征时开凿的,已有三四百年无人通行了。
邓艾闻报,心中大喜。心想:真乃天助我也2此路既是有好几百年无人行走,那蜀军必定做梦也想不到我能率军从此路偷袭成都,更不会加以防范了。
于是,他先赶到剑阁,把他的想法告诉了钟会。钟会本来就瞧不起邓艾,又听他讲出这种异想天开的计策,更是只限于嗤之以鼻。但他很想看邓艾出丑,于是也不加阻拦。
邓艾不知这些情况,一心想着完成自己的计划。他马上率人马回到阴平,集合队伍,给大家讲清了他的打算。众人士气很高,都表示愿听邓艾吩咐,为国立功。邓艾派儿子邓忠率5000名精兵,手执斧头、铁凿,作开路先锋。他带领大军,备足了干粮、绳索,紧随其后。途中道路非常险阻,但每个人都坚持下来了。大军每前进100里,就留下几千士兵扎下一个营寨,以保证前进的军队能与后方保持联系。
大军最后只剩下2000余人了。这一天,邓忠匆匆地跑来向邓艾报告说前面碰到一座陡峭的悬崖,人马难以通过。邓艾忙带领将士前去观看,果然看见那悬崖十分陡峭,崖下山谷深不见底。有些士兵胆怵了,心里直打退堂鼓。有人说:“白费了这么多功夫,撤回去算了!”
邓艾见状,严厉地说:“我们已经克服了那么多困难,现在胜利在望,成功与否,就在此一举了。我们要坚持住,就算再难过去,也一定要设法通过。”说到这儿,他忽然计上心来,转身下令让大家先把行装、兵器扔下悬崖,然后自己拿过一条毡毯,裹住身子,高喊一声:“大家照我的样子,滚下悬崖!”话音未落,带头滚了下去。
将士们深受感动,都像邓艾那样,纷纷越过了悬崖。邓艾重新集合队伍,未伤一兵一卒,轻而易举地拿下了江油城。接着又向绵竹进发,经过一番苦战,又胜利地占领了棉竹。
这时,邓艾大军已迫近成都。蜀国皇帝刘禅接到战报,想调回剑阁姜维的人马,已经来不及了,只得出城投降。
邓艾一举灭亡了蜀国。此时的钟会,还在剑阁城外攻城呢!

[评析]
此计出自《史记·高祖本纪》,全称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原是楚汉战争时韩信运用的一个计谋。此计适合在我方不便正面进攻,而又另有可“渡”之路的情况下使用。一明一暗,使敌人不能正确判断我方的意图,从而可以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40#
 楼主| 发表于 2007-10-07 11:06:00 | 只看该作者

第四十计:一箭双雕——司马昭一石三鸟


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一百十八回“哭祖庙一王死孝 入西川二士争功”。邓艾在阴平度险成功之后,紧接着便挥师南下,夺江油、取涪城、克绵竹,最后终于迫使后主刘禅出降,邓艾进据成都。而在剑阁的姜维,却故意向钟会缴了械,邓艾因此痛恨钟会。对于下一步的行动计划,邓艾修了一封书信,致送给在洛阳的司马昭,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对于魏国的军队,在大战之后,将士疲劳,不宜立即又驱上新的伐吴的战场,可暂作休整,并进行伐吴的准备;对已经投降的刘禅,要宽厚相待,建议封他为扶风王,表明投降了的国君依然不失其尊显的地位,这对尚未投降的吴国会产生良好的影响;对于吴国,可采取先礼而后兵的手段,派出使臣,向吴国国君孙休晓以利害,劝他投降,这样便可不战而胜。
司马昭读书信之后,怀疑邓艾有专权的野心,便先写了一封亲笔信送给监军卫瓘,然后给邓艾发去一道诏书,对邓艾的战功大加褒扬,同时封邓艾为太尉。邓艾接受了诏书之后,卫瓘将司马昭那封亲笔信交给邓艾看,信上说,邓艾所提的各种事情,须要等候朝廷的指示,不可擅自作主施行。邓艾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我既然奉了朝廷的命令全面负责指挥这一次的战争,他怎么好阻挡我?”于是又作了一封书信,交给使臣带回洛阳。
当时朝内大臣都传言邓艾有谋反之心,司马昭更加猜疑,正好这时收到了使臣带回来的书信,司马昭拆开一看,只见信上写道:
“邓艾奉命西征,首恶既已降服,我应当有权处理一些事情,以安定刚刚归附的民心。如果什么事情都等待朝廷的命令,道路遥远,往来递送,拖引时间。《春秋》一书上说:‘大将出征,只要是可以安定朝廷,有利国家的事,可以独立作主。’如今吴国还没有归附,有可能与蜀相勾结,因此不应该按照平常的办法行事而丧失时机。兵法说:前进不是为了贪图名利,后退也不畏惧降罪。邓艾虽然没有古人那样高尚的节操,也不愿为了避嫌疑而干出有害国家的事情。特此上报,并要照此施行。”
司马昭读完信后十分吃惊,连忙同贾充商量说:“邓艾居功自傲,一意孤行,谋反之心已经暴露了,怎么处理才好?”贾充说:“主公为什么不给钟会一官职,利用他来挟制邓艾呢?”司马昭接受了他的建议,派出使臣,奉了诏书,封钟会为司徒,同时命令卫瓘监督这两路军马。另外又单给卫瓘写了一封亲笔信,让他同钟会一起监视邓艾,以提防他谋反。给钟会的诏书同样是先大大地夸赞一番他的战功,并封他为司徒。
钟会受封之后,便将姜维请来商议道:“邓艾的功劳比我大,又被封为太尉,现在司马公怀疑邓艾有谋反之心,因此命令卫瓘为监军,让我去对付他。姜兄有何高见?”姜维说:“我听说邓艾出身低微下贱,小的时候给农家放牛,现在侥幸从明平抄小路,攀树爬山,立下了这个大功,不是他的主意有什么高明,实在靠的是国家的福气;要不是将军与我相拒于剑阁,邓艾怎么能立这个功?现在他想把刘禅封为扶风王,这是想要讨蜀地人的好,他那谋反之心不用说也看得出来。司马公之怀疑是很有道理的。”这番话很让钟会高兴。姜维又说:“请让你身边的人退下,我有一件事要单独报告你。”钟会便让身边的人全都走开。姜维从怀里取出一幅地图交给钟会,并对他说:“当年诸葛亮初出茅庐时,将这副图献给了先帝刘备,并且说:“‘成都一带,沃野千里。百姓充裕,国家富足,是建立霸业的好地方。’先帝因此才以成都作为基地,现在邓艾占据了这里,他的野心怎么会不膨胀?”钟会大喜,又指着地图详细询问西蜀的山川地理形势,姜维全部告诉了他。钟会又问:“用什么办法可以除掉邓艾?”姜维说:“应该乘着司马公怀疑他的时候,赶快上表,报告邓艾谋反的种种行为;司马公必然会命令将军去讨伐,这样便可一举将他拿下了。”钟会听了他的话立刻派人送表章去洛阳,说邓艾目无朝廷,为所欲为,结好蜀地的官民,早晚便要谋反。这个消息使得朝中文武大臣十分吃惊。钟会又派人在半道上截获了邓艾给朝廷的表章,然后模仿邓艾的笔迹,改写成十分傲慢无礼的口气,以此来证实自己诬告的正确。
司马昭见了邓艾的表章;又派遣贾充领3万人马向斜谷进发,自己同了小皇帝曹奂御驾亲征。西曹掾邵悌问道:“钟会的兵力,比邓艾多几倍,只要让钟会去收服邓艾便完全可以了,又何必让主公亲自出马?”司马昭笑道:“你忘了前些日子对我说的话吗?你曾经说过,钟会必然会谋反。我这一次出征,不是为了邓艾,实在是为了钟会。”邵悌笑着说:“我怕大人忘了,才故意这么问。现在既然有了这么个打算,一定要严守秘密,千万不能泄露。”司马昭同意他的意见,于是便率领大军出发。当时贾充怀疑钟会可能谋反,悄悄地对司马昭说了。司马昭回。答:“这一次派遣你出征,我难道也要怀疑你吗?先到长安,自然一切都会清楚。”

[评析]
此计最早见于《隋书·长孙晟传》,书中记载,南北朝时期北周有一名武将长孙晟特别善射。有一次他看见两只雕争一块肉,就一箭射过去,两只大雕一起掉了下来。后人概括为“一箭双雕”,比喻采取一种措施,得到两种好处,或者做一件事收到两方面的效果。一箭双雕又称一石二鸟,就是指出一个招数,击倒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敌人。行使这个计谋并不简单,也不容易,因为面临的是几个对手,稍一不慎,就要惹祸招灾。故在事前事后,不要暴露自己,更不能操之过急,否则会不可收拾。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