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回、汉室倾坍(3)讨伐董卓 董卓进京五个月后,迎来了新的一年(公元190年)。董卓为小皇帝取了一个新年号:初平。从这个年号也可以看出董卓的确没啥文化。“中”平刚过,怎么又返回去变成了“初”平呢?既然乱是“初”平,看来以后少不了还要平上一阵子。 不过初平的年号,对于袁绍却是一个好兆头,因为他的字(本初)也含着一个“初”字。于是在初平元年正月,袁绍向各州郡发出了讨董的倡议。经历了讨黄巾、诛宦官两役,各州郡对于派兵勤王的程序早已不陌生了,更何况现在各州郡新任的刺史和太守们不少都是周、伍二人特意安插的袁绍铁哥们。于是各州郡纷纷起兵响应,就像当年的黄巾起事一样,也弄出了一个“八州并起”的动静,不过上回是贼人打官军,而这回是官军打叛军。 各州郡起兵的强人还真不少,名单如下:冀州是渤海太守袁绍和刺史韩馥。兖州是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山阳太守袁遗、东郡太守桥瑁、济北相鲍信和行(代理)奋武将军曹操。豫州是刺史孔伷、颍川太守李旻、陈国相许玚。徐州是广陵太守张超。青州是刺史焦和。荆州有后将军袁术、刺史王睿、南阳太守张咨和长沙太守孙坚。并州是西河太守崔钧。司隶是河内太守王匡。 各州郡起兵后,分头向洛阳方向挺进。但各路人马在距离洛阳大致一天路程的地方都不约而同地止步不前,扎营安寨。于是,在洛阳的北面、东面、东南方以及西南方汇聚成四大方面军,遥遥地形成了一个战略包围圈。 第一方面军,是华北方面军,由驻河内(今河南省武陟县南)的袁绍、王匡部和驻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的冀州刺史韩馥以及屯于漳水一带的张杨、於扶罗部组成。一方面军的主力是王匡的泰山兵,其前锋已抵达黄河边上的河阳津,与洛阳隔河相望。一方面军的统帅是袁绍,他也是关东联盟的盟主。 第二方面军,是华东方面军,由进驻酸枣(今河南省延津县)的刘岱、张邈、张超、桥瑁、袁遗、鲍信和曹操等部组成。除了张超(张邈的弟弟)所部是广陵子弟,其他都人马都来自兖州。第二方面军,人多势众,但群龙无首,后来发生流血火并。 第三方面军,也就是华中方面军,由进驻颍川(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孔伷、和李旻所部组成。第三方面军以豫州兵为主,战斗力较弱。由于孔、李二人也都是弱者,后来孔伷部并入第二方面军,李旻部并入第四方面军,第三方面军番号取消。 第四方面军,也就是华南方面军,由进驻鲁阳(今河南省鲁山县)的袁术和孙坚部组成。四方面军的主力是孙坚手下强悍的长沙兵,孙坚虽奉袁术的号令,但基本是自行其事,同时也不奉袁绍号令。 未来三分天下的三位创业者,在这次讨董行动中都露面了。第一位是隶属第二方面军的曹操,第二位是隶属第四方面军的孙坚,第三位是给曹操临时打工的刘备。曹家和孙家未来各分一鼎绝不是偶然,在这次讨董行动中,他们二人有最杰出的表现。而这回刘备总算勉勉强强又追上了一步。在曹操第二次募兵的路上,刘备与曹操相遇,像上次帮助毋上校一样,这次刘备又给曹操帮了点小忙,并因此得以参与讨董会盟。 现在,董卓自己也认为遇到麻烦了。一方面关东联军来势汹汹,另外一方面黄巾余部白波军也在黄河以北虎视眈眈,随时有可能南下截断董卓退往关西的退路。于是,初平元年二月董卓决意挟持献帝西迁长安。临行前,他将伍琼、周毖这俩的卧底给宰了。这两个嘎小子说是要讲和谐,忽悠得老董五迷三道,把袁绍的一大堆哥们都封了刺史和太守,结果他们现在没有一个不反董卓的,你说董卓能不火冒三丈吗?董军还把洛阳城里所有富豪集中到一起,随便找了罪名,然后来了个洛阳大屠杀,并没收他们的财产。然后,董卓率大军强迫群臣和洛阳城内外数百万人口西行,一路上放纵车骑随意践踏残害百姓。加之饥病交迫,百姓死亡相继,从洛阳到长安不过几百里路程,而老百姓的尸体几乎把路都填满了。董卓临走前还实施了“焦土政策”,一把大火使洛阳城二百里以内的宫殿、寺庙、官府和民居都化为瓦砾和灰烬。董卓把地上的一切要不带走,要不毁灭,但还不甘心,他又把眼睛瞄准了地下。他让吕布率兵发掘历代帝王及公卿的陵墓,掠夺珍宝。由于上述惨绝人寰的做法,京畿一带积累一两千年的文明成果荡然无存,中国最富庶的地方竟然变成虎狼成群、野狗遍地的无人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象正是拜董卓所赐。董卓因袁绍起兵,到了长安还杀了袁绍那个著名的叔叔太傅袁隗和太仆(交通部长)袁基及袁家老小50余口,连怀抱中的婴儿都没放过。 董卓罪恶滔天,跟袁家也结下了血海深仇。现在他示弱西去,联军一、二、四方面军(三方面军已经取消)已集结待毕,蓄势待发,按理说作为盟主的袁绍应带领联军趁势西进,直捣长安。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联军总前委每日只知纵酒高歌,大搞军民一家亲的联欢,进军的事却无一人提及。 对于一个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和名士,面对群雄会聚、旌旗猎猎、十万之众集结的场面肯定是激动不已,他们觉得自己正在创造历史了。他们每天置酒高会,也许是因为他们自己被自己感动了,他们在细细地体味和享受生命。然而,他们没人明白自己应该承的历史使命。 我曾经说过,英雄就是那些敢于承担责任的人。在这一时刻,敢于承担历史使命的,却只有曹操与孙坚两人。因此,他们都是真英雄,天下不让他们得,那才怪呢。而且老天的确公平,既然曹、孙都出了力,就都不会亏待他们。刘备现在还没有崭露头角,不过等到徐州时代,自有需要刘备承担的使命,而且他也的确敢于担当。 曹操看到各路诸侯不敢与董卓争锋,于是在第二方面军的总前委会上痛切陈词:“我们发起义兵是为了消弭暴乱,名正言顺,天下响应,现在大军集结于此,但我们为什么还不赶紧采取行动呢?”(“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什么是胆识,这就是胆识。有胆识的首要一点,就是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 曹操继续说:“假如董贼在我们起兵以后,遵奉天子使我们投鼠忌器,据守洛阳、长安之险阻,然后东出函谷以攻天下。尽管他是无道之师,但到那时他也不容易收拾了。现在他倒行逆施,焚烧宫室,夷平洛阳,挟持天子,逃奔长安,人神共愤,可以说现在是上天要灭亡他。只要我们奋勇出击,一战可定天下,我们为什么要错过这样的大好时机呢?”(“使董卓闻山东兵起,倚王室之重,据二周之险,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今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什么是胆识,这就是胆识。有胆识的重要一点,就是不仅知道自己做什么,而且还要知道怎么去做,知道成败利钝的根源。 曹操言之谆谆,但诸将却闻之渺渺。他们现在既害怕董卓兵威,又想保存实力,真是各怀鬼胎。但曹操不是口头革命家,而是说到做到的人,于是立即做了一件气壮山河的事情——独自引兵西进!我相信,此刻曹操心里既充满了建功立业的万丈豪情,又装着匡扶汉室、诛奸除暴、重拯山河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就是要给十几路诸侯上一课:虽然现在我不能左右大局,但我知道应该做什么事情,而且无论如何必须去做。虽千万人,吾往矣!一个曾经那么尚武的民族,一个曾经“虽远必诛”的大汉民族,现在出现的景象却是处于绝对优势的十万勤王之师却畏缩不前,哪怕前面等待他们的是正义和胜利。不过,那时最终还有曹操和孙坚拼命向前,给历史留下一点正气。在以后的历史中,这样的英雄很难见到了,这也是其他乱世无法精彩的重要原因。 曹操指挥着手下七拼八凑的几千人马,向西挺进,想一举占据军战略要地成皋。诸将对他都不肯施以援手,只有鲍信带了所部五千人马随同曹操西进。此外,曹操的发小张邈也派卫兹带领千把人前来支援。曹操领兵进到荥阳(今河南荥阳县东北)西南的汴水,遭遇董卓手下大将徐荣的埋伏,于是打了一场异常惨烈的遭遇战。曹操的部下都是新兵蛋子,但由于曹操指挥有方,面对强悍的西涼老兵油子,竟然结结实实地扛了一整天。最后曹军伤亡殆尽,曹操本人也被流矢射中,战马也挂了。幸亏族弟曹洪把自己的战马让曹操骑了,他们才趁夜色逃回酸枣。这场仗曹操虽败犹荣,虽处绝对劣势却义无返顾,让徐荣觉得关东联军似乎也不是泥捏的,于是引兵撤退。曹操以一场败战为联军挽回了不少面子。 曹操带着半条命和箭伤退回酸枣。一看第二方面军的张邈等人还是天天置酒高会,不图进取。曹操通彻入骨,以“诸君听吾计”开场,向张邈等人详陈进兵方略,至今读来我们还能深切感受到曹操那急切的报国之心。最后他严厉谴责诸将:“今天我们打着义旗来到这里,十万大军却畏缩不前,只知喝大酒、洗桑拿,我们已经成了天下人的笑柄,我真替你们没脸!”(“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望,窃为诸君耻之!”)曹操的痛切陈词,依然打动不了第二方面军诸将的心。张邈虽然跟曹操是发小,但也不愿意拿自己的老本开玩笑。光杆司令曹操也不跟他们废话,随即离开酸枣,带着曹洪、夏侯惇日夜兼程地赶往扬州一带募兵,准备码齐人再大干一场。扬州刺史陈温和丹阳太守周昕对曹操也由衷钦佩,于是给了他四千兵马。不料在归途中,新兵叛乱,火烧营帐。曹操又一此险些丧命,在亲手撂倒了几十个叛卒后才从大火中杀了出来。后来沿途又陆陆续续募到一些人马,加在一起有三千余人,带着这支部队再度北上。不过,现在曹操已经对第二方面军彻底失去信心,于是率军渡过黄河,与盟主袁绍会合。 在联军中,第二个有胆有识的人是第四方面军的孙坚。曹操进军重在识,而孙坚重在胆。我在上文已经说过,孙坚与董卓曾在张温帐下共过事,孙坚早就看出董卓这王八蛋不地道,并建议张温宰了董卓。可惜张温不听,致使养虎成患。孙坚是武官出身,其成长经历也是一段英雄传奇(此处先略过),后来积功做到长沙太守。关东起兵讨董,一心要干大事的孙坚自然积极响应。那时荆州刺史王叡向来轻视孙坚,因此孙坚起兵之时顺手把坚王叡宰了,出了一口鸟气。孙坚率军来到南阳,部队已达数万之众,粮草接济不上,但南阳太守张咨却拒绝为孙坚提供粮草,孙坚一怒,也把张咨斩了。现在的确是乱世了,孙坚连杀朝廷两名高级干部,也没人治他的罪了。孙坚英勇无敌,但名望不高,行至鲁阳(今河南鲁山县)于是投靠了袁术。袁术表荐坚行(代理)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孙坚此后有了一个响亮的外号:孙破虏。孙坚在中原暂时有了自己的地盘,便以鲁阳为据点,进兵讨卓。毕竟同事一场,孙坚对于董卓看得很清楚,也知道怎么对付他。在初平元年的冬天,孙坚为我们上演了比空城计还惊心动魄的一幕。一天孙坚与属下在鲁阳城外会饮,身边也没带多少士兵,而董军步骑数万突然兵临城下。这时,孙坚竟然对数万敌军视若无睹,继续喝酒欢笑,却暗令部队整顿行列,不得妄动。后来敌骑越来越多,孙坚才缓缓站起,指挥队伍整整齐齐地退入城中。董军见孙坚队伍整肃,一副有恃无恐的样子,怕有蹊跷,于是不攻而退。这时孙坚才对部下说:“刚才我们不让你们马上起身,那是怕士卒看咱们惊慌他们更加慌乱无措,到时互相拥挤践踏,假如敌人趁机来攻,那样咱们都进不了城了。”孙坚如此胆识过人,焉能不开创一番基业。 后来,孙坚率军向洛阳挺进,与董军在梁县(今河南临汝西)一带展开激战。开始孙坚败了一阵,但他毫不气馁重整旗鼓,继续发动攻击,终获大胜,并斩杀董卓手下悍将叶雄。后来,《三国演义》把斩华雄的故事安到了关羽身上。事实上那时即使刘备跟随曹操到过第二方面军,不过最多也是看客。孙坚的英勇无敌,不仅令董军胆寒,更令袁术心怀忌惮。袁术眼见孙坚实力不断壮大,大有反客为主之势,于是开始使绊子,停止给孙坚供应军粮。孙坚哪里是好欺负的,立即飞马来见袁术,怒道:“我孙坚之所以奋不顾身与董军作战,上为国家讨贼,下为将军报家门私仇,不是我孙坚与董卓老贼有什么不共戴天的私仇,我是一心为国呀!你为什么要听信谗言,对我大加猜疑?”袁术被问得哑口无言,只好给孙坚调拨军粮。 董卓一见拿勇猛无畏的孙坚没办法,只好换招。于是他派人去与孙坚讲和,答应可以跟孙坚联姻,并许诺可以让孙坚的子弟担任刺吏、郡守之类的高官。孙坚则坚定地回答说:“董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假如我不夷灭他三族,悬示四海,我死不瞑目,怎么会与这个狗贼和亲呢!”于是继续奋力向洛阳前进,最终连败董卓和吕布,打到洛阳。一到洛阳,他就让部下打扫汉室宗庙,结果部下从一口井中找到了用和氏壁刻成的传国玉玺。他还想扩大战果,分兵几路连破董卓军。这时董卓告戒他的部下说:“关东联军几次败给我,估计胆子都吓破了,他们蹦达不了几天。可是孙坚这个愣头青,很会用人,他的部下都能给他卖死力,真不好对付。吩咐下去,以后再遇到孙坚的部队,一定要小心谨慎,最好能闪就闪。”(“关东军数败矣,皆畏孤,无能为也。惟孙坚小戆,颇能用人,当语诸将,使知忌之”)然后,董卓令诸将分守战略要点,自己引军退回到长安。可以说,正是由于孙坚艰苦卓绝的努力,才使董卓的嚣张气焰有所收敛,才不致乘机反攻关东。 进了洛阳的孙坚,还做了一件很帅的事情,表明他绝对不是一介武夫。那就是他让部下把东汉诸帝的陵墓休憩了一番。这才是勤王之师,忠义之师,打仗是为了匡扶王室,那么如何忍心看先帝的陵墓破败如斯呢?但孙坚毕竟孤军深入,不能久持,于是全军班师回到鲁阳根据地。 声势浩大的关东联军,最后仅仅靠孙坚的胆和曹操的识,才撑起一点点的局面。现在,各路诸侯早已无心恋战了,而只想早回乡了。讨伐董卓、匡扶汉室似乎已经是遥远的传说,而他们所据的一州一郡,才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在那里进可争天下,退则保一方。皇权失去也就失去吧,至少现在各路诸侯反落个逍遥自在,要不他们怎么天天饮酒高会呢。于是,关东联军在把粮食吃光后不战自散,各自回家。 联军如此虎头蛇尾上演了一此闹剧,袁绍要付主要责任。那时天下豪杰都看好袁绍,唯有才智过人的鲍信对袁绍嗤之以鼻,并对曹操说:“过人的胆识不是随便哪个人都能有的,最终能够拨乱反正肯定是你。假如才干和地位不相称,那么即使现在再强大,最终也一定完蛋,难道是上天派他们为你开路的吗?”无疑,这个“才干和地位不相称”的人,就指的是袁绍。 袁绍大概对军事和战争太过陌生,而总是喜欢玩弄政治。此时,他的对策是另立新君,于是伙同韩馥想把幽州牧刘虞扶上帝位。但刘虞是忠厚长者,而且头脑清晰,认为这个提议简直是“逆谋”,断然拒绝。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袁绍又盯上了冀州刺史韩馥的位置。我们说袁绍的胆识是二流的,问题是韩馥的胆识是三流乃至四流的。韩馥的手下人还算强硬,但他自己极其软弱,竟然真的将冀州拱手相让。得了冀州的袁绍,脾气也涨了,张邈曾经因好意劝了他几句,他不顾多年的交情,竟然指使曹操杀掉张邈,幸好曹操没答应。此时,鲍信已经看出袁绍其实就是董卓第二,于是与曹操商议“规大河之南,以待其变”(《三国志•鲍勋传》注引《魏书》)。由此,曹操为了天下大计,在黄河以南开始了自己的奋斗。 袁绍的第一方面军,完成了权力整合,占据了冀州。而群龙无首的第二方面军则闹得不可开交。兖州刺史刘岱本来是一个以“孝悌仁恕”著称的谦谦君子,起兵以来脾气也突然暴涨,因与东郡太守桥瑁一语不合,便杀了桥瑁,还兼并了桥瑁的地盘。此后,他还怒气未消地给冀州治中刘子惠写了封信:“卓无道,天下所共攻,死在旦暮,不足为忧。但卓死之后,当复回师讨文节(韩馥)。”(《后汉书•袁绍传》注引《英雄记》)也就是说刘岱杀了桥瑁还不算完,以后还要杀韩馥。 第四方面军的袁术也根本辖制不住孙坚,后来孙坚持领兵到江南开辟基业去了。 大家都以为诗史是杜甫,其实曹操是更早的一个,曹操在很多诗作中都如实记载了三国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他在《蒿里行》里,就有头有尾地描述了诸侯讨董的过程:“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笔锋一转,曹操不无讽刺地写道:“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曹操用“势力”这个词,把诸侯讨董失败的根源说透了。天下已乱,诸侯各据势力,势如水火,相互征伐。现在,历史使命是,需要再打出一个最强者,重新一统天下,别的都是扯淡。 第七回是额外增加的,本来是可以用几句话就可以带过去的背景,写起来还是写多了。从第八回开始,书归正传,还是着力刻画刘备,而且进一步增加文学性。但请注意,本文不是文学作品,而是历史研究,只是在行文方面增加了文学色彩。也许写完刘备正传会尝试创作关于三国的历史小说。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平原发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