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安静对三国演义还真不是一般的熟。 曹操爱曹植,为立嗣问贾诩,诩低头不语。曹问其故,诩说,正有所思,未能言。曹再问其所思,诩说,所思者,袁本初,刘景升父子耳。曹操大笑,遂罢废长立幼之念。 贾诩的回答堪称绝妙。 董卓死后,李、郭本欲逃窜,贾诩巧妙说服二贼进兵长安,并用计大败吕布,逼死王允,劫持献帝。后投张绣,屡破曹操;官渡前劝说张绣投降有杀子之仇的曹操。他总能以最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并让人很容易接受,谋略和口才,我觉得远在“刚而犯上”的田丰、沮授之上吧。试想如果曹操问计于田丰立嗣之事,会是怎么样的结果呢? 普净的话。。。乱世之中,想要置身事外,恐怕不是容易的事,所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曹操说本来的愿望是春夏读书,秋冬狩猎,相信也是真切的,只是很多时候身不由己。更何况贪官盗匪横行,黎民涂炭的时候,有才学和武艺的人,又怎么能笑傲风月,空老于林泉之下呢?难道关羽就该贩夫走卒过一身?记得射雕英雄传最后一幕华山上,众人要抓裘千仞,他反问谁没做过错事,杀过人,郭靖、一灯等人皆有惭色;惟洪七公说,杀过XXX个人,个个都是奸恶之徒,千仞闻之失色。同样有一身武艺,洪七公比黄药师更令人景仰。 就算是时至今日,多少人还是要整日要为生计奔波挣扎,哪能有心境细数花开花落,笑看云卷云舒啊。佛教教义固有精妙之处,但过于消极,对那些飞黄腾达、春风得意的人来说,是剂清醒剂。但逆来顺受、寄托来世的想法,扼杀了社会进步的动力。传统的理解,“争”似乎总是有损的,两败俱伤,或成王败寇;但其实“争”也是可以共赢的;西方经济学的观点,每个人都努力谋取自己最大的利益,从而为整个社会带来的巨大的福祗,这一点也在西方社会得到了证明。倒是印度这个国家,我觉得佛教是捆在它身上的一根绳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