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信步漫游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伐蜀(完整版)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05-15 08:09:00 | 只看该作者
八,绵竹

十一月,邓艾军进入连绵一百五十里的左儋道,这段山道位于江由南涪水边,傍江背山、俊俏险狭,人们左肩担担行走,路上竟不能换肩,左儋道即由此而得名。①潘尼《恶道赋》形容此路:道深地狭,坂峭轨长;轮舆颠覆,人马仆僵。不过总比先前凿山开道的阴平道好的多,魏军只得束马悬车,继续前进,一路之上如果有蜀军拦截,想必是进退无门,可是由于诸葛瞻的固执,魏军终于畅通无阻的来到涪关。

邓艾以兵不满二万,束马悬车,自投死地,而不战连下江油、过左儋,有如神助,魏军个个勇气陵云,将士乘势直前。②仗着这股锐气,甫一交锋,就打垮了蜀军的前锋。在涪关北面为山地,而一过涪南至绵竹可就是平原地带了。昔日刘备入川,就是先据涪关,打退刘璋军的数次进攻,然后长驱直下,迫降绵竹。③由此可见涪关是下成都的关键,可是诸葛瞻一闻前锋被破,就引兵自涪关后撤一百多里,退守绵竹。又把涪关当大礼送给了邓艾。

进屯绵竹后,诸葛瞻才意识到自己在战略上已经铸成大错,长叹:“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而反?”诸葛瞻于绵竹列阵,黄崇“帅厉军士,期於必死”,蜀军“埋人脚步而战”以示死战无退之心。④时蜀军不下数万之众,此刻如果魏军不足两万,若在此溃败,无需剑阁姜维前后夹击,光凭绵竹蜀军就可将其歼灭。邓艾也知硬拼无益,就效仿钟会,作书于诸葛瞻劝降:“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邓艾也不想想,司马昭当时也不过晋公,诸葛瞻就算真降,又有何德能忝居王爵。诸葛瞻得书大怒,斩杀来使。⑤魏军只得一战,邓艾派遣其子惠唐亭侯邓忠等攻蜀军右翼,派遣司马师纂等攻蜀军左翼。但是由于蜀军怀着必死之心,把在数量上处于劣势的魏军击退,邓忠、师纂战斗不利,一齐退还见邓艾说:“贼未可击。” 邓、师此言,无外乎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等到蜀军三鼓,彼竭我盈,再去交锋。可是不想想如果磨下去,“背水一战”的魏军士气垮的更快。邓艾大怒,叱骂道:“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下令要将两人斩首了。左右是个死,不如死中求活,邓忠、师纂等只得跑回去拼命,两支哀兵在绵竹城下血拼。最后没退路的魏军大败有退路的蜀兵,是役蜀军伏尸数万,⑥诸葛瞻和黄崇、尚书张遵(张飞之孙),羽林右部督李球均战死沙场。诸葛瞻之子诸葛尚叹曰:“父子荷国重恩,不早斩黄皓,以致倾败,用生何为!”于是飞马冲入敌阵战死。⑦

本来蜀军完全可以进军江由,据险把守,那么魏军就是插翅也难度阴平。可是最后的结果却是在绵竹平原上和魏军决战。这一切都是诸葛瞻的战略导致,那么他是出于何种心理选择了这么糟糕的战略,百年后的燕国慕容镇曾说:“昔成安君不守井陉之关,终屈于韩信;诸葛瞻不据束马(注一)之险,卒擒于邓艾。” ⑧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楚汉之际,成安君陈余以二十万军战韩信,不从李左车之言,弃守井陉之险,想光凭优势兵力足以战败韩信。陈余动的就是据险不过打退敌军,会战则可全歼敌军的主意。结果是被“背水一战”的汉军大败,脑袋搬家。诸葛瞻正好和陈余打的是一个算盘,所以弃守江由之马阁山、左儋道,只想以优势兵力全灭魏军,最终也被魏军“背水一战”解决掉了。

呜呼!苍天无意绝炎刘,只是忠臣独少谋。江油之道险于井陉之关,邓艾之军疲于韩信之兵,黄崇之计无逊左车,然诸葛瞻之智并列于陈余。晋人干宝云:“瞻虽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敌,而能外不负国,内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 ⑨这大概是对诸葛瞻最中肯的评价了。

①《益州记》云:“阴平县有左肩道,其路至险,自北来者,担在左肩,不得度右肩。”

②《晋书,段灼传》:蜀地阻险,山高谷深,而艾步乘不满二万,束马悬车,自投死地,勇气陵云,将士乘势,故能使刘禅震怖,君臣面缚。

③《三国志,先主传》:引兵与忠、膺等进到涪,据其城。璋遣刘跂、冷苞、张任、邓贤等拒先主於涪,皆破败,退保绵竹。璋复遣李严督绵竹诸军,严率众降先主。

⑤《元和郡县志》:邓艾以景耀六年征蜀,大破诸葛瞻于绵竹,筑台以为京观。初瞻在涪而艾已入江油,瞻日:‘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而反?’进屯绵竹,埋人脚步而战,父子死焉。

⑥《三国志,邓艾传》,《晋书,羊祜传》:蜀之为国,非不险也,高山寻云霓,深谷肆无景,束马悬车,然后得济,皆言一夫荷戟,千人莫当。及进兵之日,曾无籓篱之限,斩将搴旗,伏尸数万,乘胜席卷,径至成都,

⑦华阳国志曰:尚叹曰:“父子荷国重恩,不早斩黄皓,以致倾败,用生何为!”乃驰赴魏军而死。

⑧《晋书,慕容超传》:慕容镇曰:“昔成安君不守井陉之关,终屈于韩信;诸葛瞻不据束马之险,卒擒于邓艾。”

⑨《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注

注解一:“束马”当为“马阁”。马阁山,位于今四川平武县东南,《资治通鉴》卷七十八胡三省注云:此山“峻峭崚嶒,极为艰险。邓艾军行至此,路不得通,乃悬车束马,造作栈阁,始通江油,因名马阁。”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05-15 08:09:00 | 只看该作者
九,空冢

邓艾破诸葛瞻入绵竹,不久这消息就传到成都刘禅和剑阁姜维那,诸葛瞻如此快的败亡,势必成都和剑阁都没有心理准备。值此形势下,死守剑阁已经失去了战略意义,据守雒城、拱卫成都才是当务之急。由于成都、剑阁两地直接通路绵竹、涪城均被邓艾占据,消息不通。一下谣言满天飞,有的说刘禅要死守成都,有的说刘禅要往东吴、南中跑。姜维只得决定率军撤退,先南入巴中,再“由广汉、郪道以审虚实” ① 。《三国志,钟会传》云:“维等闻瞻巳破,率其众东入于巴”。可是看其后钟会派遣“参军皇甫闿、将军王买等从涪南出冲其(姜维)腹”,可见姜维走的是涪城南面,那么姜维军走的路线当为,先有剑阁南下至梓潼县,再沿潼水顺流至广汉,然后由广汉往西就到郪、五,这也是当时最快捷的行军路线。姜维撤军郪县自有用意,如果刘禅真的往东吴跑,就必经郪县,如果刘禅不打入吴的主意,五城离开雒城仅七十里,姜维也可以由此西入成都、雒城抵御魏军。

对于姜维当时态度及其和成都的关系,《三国志》和《华阳国志》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解释:

维等初闻瞻破,或闻后主欲固守成都,或闻欲东入吴,或闻欲南入建宁,於是引军由广汉、郪道以审虚实。寻被后主敕令,(《三国志,姜维传》)

姜维未知后主降,谓且固城。素与执政者不平,欲使其知卫敌之难,而后逞志,乃由巴西出郪、五城。会被后主手令,(《华阳国志,刘后主志》)

前者姜维是出于“以审虚实”的动机,后者却成了“欲使其知卫敌之难,而后逞志”。从军事角度,姜维的战略是当时最佳方案。从政治角度,姜维就算要报复,但是这支蜀军是由姜维、廖化、张翼、董厥四路会合的。《汉晋春秋》云:“景耀五年,姜维率众出狄道,廖化曰:“‘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少於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诗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今日之事也。”《三国志》云:“十八年,与卫将军姜维俱还成都。维议复出军,唯翼廷争,以为国小民劳,不宜黩武。”由此可见廖化、张翼和姜维均有不合,要发生“素与执政者不平,欲使其知卫敌之难,而后逞志”的情况是不可能的。就史料上,陈寿写姜维完全是时人写时事,《三国志》对姜维可是贬的够意思了,如果姜维真如《华阳国志》所为,那陈寿安能不大书一笔,以暴其丑。故此常氏之说,正如《华阳国志校补图注》所云:“此说颇谬实际形势。”

姜维撤军后,钟会大军随后通过剑阁,此刻钟会却做了一件事,他在营垒中为自己掘了一个墓冢,以示此去居死地当死战。②在现在看来,当时魏军形势一片大好,钟会此举有点不知所云。其实当时形势对蜀汉固然不利,但对那十几万魏军来说,也没什么好果子吃。

首先,现在的形式象极当年刘备入川的时候,刘备下涪关、降绵竹,可是其后却在雒城血战了一年多,连庞统在中流矢而亡。当时刘备军还是以北路、东路两面夹击,现在魏军却只得北面一路,东面非但没如张飞、诸葛亮的援军,倒是蜀汉的增援东吴军随时会赶到。而且比起当年的刘璋,蜀汉还多了南中霍戈这一路援军。③

其次,对于魏军来说,粮草是个大问题,钟会、邓艾近二十万大军的粮草完全靠关中方面转运。先前钟会就因为这个问题打退兵的主意,这次更好,由于通过剑阁,使得魏军的补给线又增加了一长段“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先前正始五年,曹爽乃西至长安,大发卒六七万人,从骆谷入。是时,关中及氐、羌转输不能供,牛马骡驴多死,民夷号泣道路。④曹爽的兵力没钟会、邓艾多,其战斗过程也不过是去骆谷转了个圈。尚且把关中、氐、羌弄个劳民伤财、怨声载道。那么这次钟会都杀过剑阁,一耽搁就几月,恐怕关中、氐羌的境遇比上次还惨。只是曹爽可以不遗余力的骂,司马公有那个敢说他弄得“民夷号泣道路”。后来袁宏在《袁子》里就那当时情形说了一下:

方邓艾以万人入江由之危险,锺会以二十万众留剑阁而不得进,三军之士已饥,……国家前有寿春之役,后有灭蜀之劳,百姓贫而仓禀虚。

最后,就是先前说过的问题,黄金、乐城、汉城三处要隘是时全部在蜀军手里,此前历代伐蜀没那个会在后面有这三根芒刺的情况下安然往成都进军的。同时东吴援军却又向汉中进发,如果丁奉等一到,和汉中诸城池营堡的汉军里应外合,钟会真个退路就没了。

故此钟会有“既度剑阁,居死地,遂掘冢决为死战”之举,无疑是起鼓励军心士气的作用。

还是十一月,姜维率领蜀军已出郪、五城,郪县至成都94公里,五城至雒城35公里。当时邓艾军末到雒城,钟会驻扎涪城,追击部队还未超过邓艾军,可以说及时赶到。姜维自剑阁一路过梓潼、广汉出郪、五,真个路途遥远,可邓艾自绵竹到雒城却只是咫尺之路,却还不到雒城。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那是因为毕竟邓艾只有万余疲兵,要是直接进攻雒城、成都。一者坚城难下,二者姜维要是从后面杀出,邓艾只有玩完了。所以在姜维撤退、钟会进军的这段时间,邓艾只有驻屯在绵竹修整是最妥当的。邓艾再度前进应为得知姜维并没从后路出现,钟会也进驻涪城之后。

魏军怀着死战之心进军雒城,谁都当一场大战迫在眉睫,那知道恭候他们的不是坚城弩箭、滚木擂石,而是蜀汉侍中张绍、光禄大夫谯周、驸马都尉邓良拿着印缓,、来通告蜀汉天子刘禅的投降。

①《三国志,姜维传》:维等闻瞻巳破,率其众东入于巴。《三国志,姜维传》:维等初闻瞻破,或闻后主欲固守成都,或闻欲东入吴,或闻欲南入建宁,於是引军由广汉、郪道以审虚实。

②《元和郡县志,剑南道》:钟会故垒,一名开远戍,在县东北五十三里,晋钟会军至此,既度剑阁,居死地,遂掘冢决为死战。既无所埋,故曰空冢。后魏改名开元戍。

③《三国志,先主传》:先主军益强,分遣诸将平下属县,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将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阳,惟关羽留镇荆州。先主进军围雒;时璋子循守城,被攻且一年。

④《三国志,曹爽传》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05-15 08:09:00 | 只看该作者
十,奈何早降

景耀六年冬,魏大将军邓艾克江由,长驱而前。而蜀本谓敌不便至,不作城守调度,及闻艾已入平,百姓扰扰,皆迸山野,不可禁制。①

从《三国志》看,是时成都平原是一片大乱,其实上文只述说了一半事实,实际情况还需从其他资料凑合方能得窥全貌。《华阳国志》云:“魏征西将军邓艾伐蜀,破诸葛瞻于绵竹,威振西土,诸县长吏或望风降下,或委官奔走。勖独率吏民固城拒守。得后主檄令,乃诣艾,故郫谷帛全完。”

“诸县长吏或望风降下,或委官奔走”故此邓艾破诸葛瞻后得下绵竹,但是从“故郫谷帛全完”可以知道其他诸城无论降走,粮食是没留下给魏军的。因此钟会出剑阁、邓艾下阴平,其军纪有八字可云——“钟邓之役,放兵大掠”②粮草转运艰难的钟会军尚且如此,那根本没有粮草转运的邓艾,要喂饱肚子就只得打当地主意。好听点叫就地征收,难听点就是大肆掳掠了。自刘禅即位至今,成都平原几不被兵戈四十载,面对如此魏军,“百姓扰扰,皆迸山野,不可禁制”、“ 诸县长吏或望风降下,或委官奔走”那是自然。但也不能认为全部官民都开溜了,上文郫县县令常勗独率吏民固城拒守就是一例。当时成都四面形势如下:

西——郫县位于成都西北六十里,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后西晋李雄就是占据郫城,方能下成都,建成汉。③时郫县令常勗固城拒守,而成都西除了郫县还有汶山郡之汶山、龙鹤、冉駹、白马、匡用五围牙门之兵可用。④

东——有姜维大军进于郪、五。更有罗宪在江州。

南——霍戈镇守南中六郡,本来就部署好部队北上,随时可以增援成都。

北——重镇雒城尚未失陷,姜维军离此不过七十里。汉中诸围守也在柳隐、蒋斌、王含等将领坚守。

两百二十七年前,光武伐蜀,北下绵、涪,西克郫、繁,东入广都,两路大军会合成都,公孙述只剩成都孤城一座,光武不计前嫌,屡次叫降。公孙述终抱一念——“废兴命也。岂有降天子哉!”其背城一战,大破吴汉。逼得汉军“余七日粮,阴具船,欲遁去”的地步⑤。要不是吴汉听张堪之言,公孙述又碰巧被汉骑士高午刺伤而死,鹿死谁手真难料。五十九年前,刘璋亦是孤城一座,在守城数十日后方出降。此刻的成都,虽魏军兵入平地,但是从上情况看,蜀汉主力部队尚存,周边要隘一个没丢,半壁江山依在,内军心士气均可一战,外东吴援军指日可到。最终却是一片降旗,这是钟会、邓艾、姜维三人都没料到的。

《三国志》将成都出人意料的态度归结与谯周一人的作用。的确当时成都乱成一团,有说入东吴、有说跑南中。提议投降的就谯周一人。⑥也是他一人鼓动如簧之舌说动刘禅。可是观谯周所云破绽百出。如其云:

“昔王郎以邯郸僭号,时世祖在信都,畏逼於郎,欲弃还关中。邳肜谏曰:‘明公西还,则邯郸城民不肯捐父母,背城主,而千里送公,其亡叛可必也。’世祖从之,遂破邯郸。今北兵至,陛下南行,诚恐邳肜之言复信於今。”

试想光武虽从邳肜之言未曾南行,可是光武又那门子去开门投降了。如此之语尚多,不一一指出,但看谯周最后总结说什么:

“原陛下早为之图,可获爵土;若遂适南,势穷乃服,其祸必深。”

谯周结语其意不外早降早升天,可是先前建安二十年,北面汉中张鲁被曹操杀到南郑,其“奔南山入巴中”,后来才出降却享以被曹操拜为镇南将军,待以客礼,封阆中侯,邑万户,五子皆为列侯的高规格待遇!!

《汉晋春秋》曰:后主将从谯周之策,北地王谌怒曰:“若理穷力屈,祸败必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后主不纳,遂送玺缓。刘禅从谯周之谬论,不纳刘谌之语。恐怕还是因为一边“早为之图,可获爵土”,一边却是“背城一战,同死社稷”。谯周嘴巴再能说,其实下决定的还是刘禅。蜀汉之降非谯周之言,而是刘禅之心亦不会存什么“爱民全国为贵”的念头,归根结底就是怕死罢了。刘禅遂遣侍中张绍、驸马都尉邓良和谯周奉赍印缓出降。是日,北地王刘谌哭於昭烈之庙,先杀妻子,而后自杀,左右无不为涕泣者。⑦

谯周一行与邓艾相遇於雒县。邓艾见降书“大喜”,试想邓艾怎能不大喜?邓艾忙不迭写回信叫张绍、邓良带回成都,信中自然是大肆褒扬刘禅。刘禅见信更是放心,一边派遣太常张峻、益州别驾汝超去邓艾那受节度。一边派遣太仆蒋显敕命姜维投降,同时下令诸郡县围守出降。又派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

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米四十馀万斛,金银各二千斤,锦绮采绢各二十万匹,馀物称此。⑧

邓艾即使本来有所怀疑,也放心了进军了,公元263年11月,邓艾至成都城北,汉后主刘禅坐骡车,舆榇自缚,率太子、诸王以及群臣六十余人,至于魏军营门前。邓艾持节解缚焚榇,延请相见。⑨在成都“舆榇自缚,诣军垒门”的时候,接到降令的蜀汉军中却是“将士咸怒,拔刀砍石”⑩。

自孝愍委弃万国,昭烈播越岷蜀,汉家宗庙复得血食四十二年。刘备一生转战天下所得三分基业至此而终。

①《三国志,谯周传》

②《华阳国志,大同志》

③《晋书,李雄传》:特起兵于蜀,承制,以雄为前将军。流死,雄自称大都督、大将军、益州牧,都于郫城。

④初,蜀以汶山西五部北逼阴平、武都,故于险要置守,自汶山、龙鹤、冉駹、白马、匡用五围,皆置修屯牙门。晋初,以御夷徼,因仍其守。

⑤《后汉书,张堪传》

⑥《三国志,谯周传》:或以为蜀之与吴,本为和国,宜可奔吴;或以为南中七郡,阻险斗绝,易以自守,宜可奔南。惟周以为…….

⑦《三国志,后主传》注引《汉晋春秋》

⑧《三国志,后主传》注引《王隐蜀记》

⑨《三国志,后主传》:艾至城北,后主舆榇自缚,诣军垒门。艾解缚焚榇,延请相见。因承制拜后主为骠骑将军。诸围守悉被后主敕,然后降下。

⑩《三国志,姜维传》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05-15 08:10:00 | 只看该作者
十一,“称焉”、“笑之”

邓艾率军进驻成都,开始对蜀汉政权的上上下下进行接收。本来魏军入城,成都可是人心惶惶。毕竟邓艾征西将军所部颇多羌胡,在那年头羌胡入城等同流寇光顾,“中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纵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长驱入朔漠,回路险且阻”,① 之前魏军一路杀来,也不是什么秋毫无犯、倒是纵兵大掠。故此成都士民也怕自家落个文姬诗中下场。可是前面刘禅奉上的那张清单上军粮物资就邓艾那区区万余“大军”来说,过个新年不成问题。况且对于新主子,总有人会去巴结逢迎的,牛酒金帛、劳军物资自然流水价的送入魏军大营。故此邓艾一受降之后,就“检御将士,无所虏略,绥纳降附,使复旧业”,蜀人本以为要来一班赤眉掠长安,却变成一出沛公下咸阳,于是个个忙不迭的称赞邓将军英明。②

邓艾入城自然要除旧布新、招降纳叛,先学既是同乡又是同姓邓禹的招,承制拜刘禅行骠骑将军,太子奉车、诸王驸马都尉。蜀群司各随高下拜为王官,或领艾官属。为了安抚刘禅一众蜀汉人员,刘禅获准仍居成都宫中,邓艾还亲自登门拜访。③接着“以师纂领益州刺史,陇西太守牵弘等领蜀中诸郡。使於绵竹筑台以为京观,用彰战功。士卒死事者,皆与蜀兵同共埋藏。”安置好刘禅上下,任命好自家大小,死了的垒成京观入土不安,活着的自然要好好恣意一番了。邓艾下绵竹之后“兵不逾时,战不终日,云彻席卷,荡定巴蜀”,面对如此成就、运气、功绩,是人难免脑子发热,一发热就会说“胡话”,邓艾也不能免俗,于是对着一班蜀中士大夫大吹:““诸君赖遭某,故得有今日耳。若遇吴汉之徒,已殄灭矣。”又吹:“姜维自一时雄儿也,与某相值,故穷耳。”他也不想一下吴汉带了多少人马进成都,自家又只有多少。要凭它那万余人马干吴汉的“伟业“,恐怕蜀郡这些个家家坐拥部曲上千过万的士大夫们不会乖乖的被你“殄灭”。所以邓艾此番高论一说出口,别指望再来什么“蜀人称焉”,换来的却是“有识者笑之”的下场。④

为何邓艾入成都不过一时,蜀汉人士对其态度却从“称焉”转变为“笑之”,那当然不是几句“胡话”的结果。而是邓艾在这段时间的所作所为实在令有识之士寒心汗颜。

要知道成都城里大家最恨的就是黄皓,此公恶名播于中外,邓艾刚一入城,也听到黄皓所为,马上将其收监起来,准备杀了了事。那知道黄皓破财消灾,先拿出钱来买通邓艾左右亲信,到最后连邓艾都收了黄皓的贿赂。得人钱财、替人消灾,邓艾当然不好意思再动黄皓。⑤如果邓艾真杀黄皓以谢蜀人,那么蜀汉士民必感激涕零,不杀黄皓那么蜀汉士民也必骂你不长眼。

征西将军收受贿赂、徇私枉法,那么征西部下也自然横行霸道。牵弘领蜀郡太守,还没到任,蜀郡原太守本该和其交接之后再走,但却听功曹杜轸的话拔脚开溜,总算躲过一劫,杜轸最后亦靠嘴皮子哄过了牵弘。⑥按杜轸的话:“今大军来征,必除旧布新,明府宜避之,此全福之道也。”可见对于邓艾手底下那大大小小前来接收的仁兄,如果您象黄皓那么有钱,自然能“逢凶化吉”的。蜀郡太守乃南阳人,当时蜀汉臣子非益州人士的,个个穷的叮当响,还是“避之则吉”好。

正因为邓艾上下的得意忘形、胡作非为,蜀汉有识之士亦不屑与其为伍,只怕跟着遭灾,如杜轸就对牵弘的功曹任命固辞不受。日后名动天下的李密也对邓艾避而不见,更拒绝了当邓艾的主簿。试想蜀郡功曹、征西主簿在当时成都都是令人垂涎三尺的要职,可是杜轸、李密却不为所动。但他们的行为并不是因为忠于故国,不愿出仕,因为后来杜轸察孝廉,当到晋朝犍为太守,李密亦应诏征为太子洗马。⑧可见两人并不反对成为新主的官员,只是不想和邓艾沾边罢了。

故此邓艾初入成都是“蜀人称焉”,结果却是蜀人“有识者笑之”。

①《后汉书.董祀妻传》

②《三国志,邓艾传》

③《三国志,后主传》

④《三国志,邓艾传》

⑤《华阳国志》:执黄皓,将杀之。受贿而赦之。《资治通鉴》:艾闻黄皓奸险,收闭,将杀之,皓赂艾左右,卒以得免。

⑥《晋书,良吏》:杜轸,字超宗,蜀郡成都人也。父雄,绵竹令。轸师事谯周,博涉经书。州辟不就,为郡功曹史。时邓艾至成都,轸白太守曰:“今大军来征,必除旧布新,明府宜避之,此全福之道也。”太守乃出。艾果遣其参军牵弘自之郡,弘问轸前守所在,轸正色对曰:“前守达去就之机,辄自出官舍以俟君子。”弘器之,命复为功曹,轸固辞。

⑦《华阳国志》:李密,大同后,征西将军邓艾闻其名,请为主簿,及书招欲与相见,皆不往。以祖母年老,心在色养,拒州郡之命。独讲学,立旌授生。

⑧《晋书,孝友》,《晋书,良吏》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8-05-15 08:10:00 | 只看该作者

十二,总百揆、太保、太尉、司徒

邓艾兵近成都之时,钟会度剑阁立空冢以誓其志,一入涪城立遣夏侯咸、胡烈、爰青彡、句安、皇甫闿、王买等将对姜维是围追堵截。本以为总得恶战连连尚不知鹿死谁手。那知道邓艾侥天之幸,不战功成。钟会坐拥大军十余万于剑阁几欲回师,却让邓艾以万余人马功成名就,可谓颜面无存。可是现在钟会就是肋生双翼,也赶不及区成都和邓艾一并受降了。正当钟会一众在涪城干急时候,天大喜讯从胡烈那传来了。他们穷追围堵却连边都没沾到的姜维已令部下解甲释兵,送节传於胡烈,随后自己从东道到涪县投降钟会。

按理姜维等已至郪五,离成都近、至涪城远,却跑到钟会那投降,倒真是舍近求远。其实这得要感谢刘禅,原来刘禅在去邓艾军中投降同时,也下令各郡县和围守的部队都罢兵投降。遣使给姜维军的敕令却是让其向钟会缴械投降。①倒也并不是刘禅特别关爱钟会,而是邓艾之军不过万余,如果姜维的四五万大军跑去成都就降,只要一临阵翻脸,邓艾根本没还价余地。故此为让魏军不起疑心,刘禅才命令姜维军去拥兵十余万的钟会那。

褒斜道是关中至汉中的主要通道,上回魏军虽然全师通过,可身为主帅的钟会自家都差点因塌桥跌死,那栈道被跟着他后面马步军兵、辎重车马一折腾,必然又得不塌上几段,也摇摇欲坠。所以也别指望是什么坦荡通途,故此道路状况一直不怎么好,运送粮草十分困难。此前因为汉中各地蜀军据点都未拿下,魏军战线绵延数百里,前后城关均未拿下,根本无法抽调工匠全面修缮,致使“粮道悬远”成为了挂在钟会头上的一把利剑。然而随着后主的敕令,不光姜维,乐城王含、汉城蒋斌、黄金柳隐及汉中各围守的将领也都来涪城就降。②魏军后顾无忧,终于可以全力整修栈道了,钟会派了荡寇将军浮亭侯李苞率领两千中军兵石木工整修褒斜道,于十二月十日道路开通。③前面有蜀中物资供应军需,后面关中粮道也一路畅通,芒刺尽消、强敌解甲,天大的功劳掉在眼前,镇西将军幕府上下自然大喜过望,钟会马上润色表章、飞驰洛阳向司马昭表功:

“贼姜维、张翼、廖化、董厥等逃死遁走,欲趣成都。臣辄遣司马夏侯咸、护军胡烈等,经从剑阁,出新都、大渡截其前,参军爰青彡、将军句安等蹑其后,参军皇甫闿、将军王买等从涪南出冲其腹,臣据涪县为东西势援。维等所统步骑四五万人,擐甲厉兵,塞川填谷,数百里中首尾相继,凭恃其众,方轨而西。臣敕咸、闿等令分兵据势,广张罗罔,南杜走吴之道,西塞成都之路,北绝越逸之径,四面云集,首尾并进,蹊路断绝,走伏无地。臣又手书申喻,开示生路,群寇困逼,知命穷数尽,解甲投戈,面缚委质,印绶万数,资器山积。昔舜舞干戚,有苗自服;牧野之师,商旅倒戈:有征无战,帝王之盛业。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用兵之令典。陛下圣德,侔踪前代,翼辅忠明,齐轨公旦,仁育群生,义征不譓,殊俗向化,无思不服,师不逾时,兵不血刃,万里同风,九州共贯。臣辄奉宣诏命,导扬恩化,复其社稷,安其闾伍,舍其赋调,弛其征役,训之德礼以移其风,示之轨仪以易其俗,百姓欣欣,人怀逸豫,后来其苏,义无以过。”

本来若非邓艾下绵竹成都不守,刘禅苟且欲为降天子,钟会根本无奈姜维何,但是被钟会上表这么天花乱坠的大吹一番,姜维一下变成了“蹊路断绝,走伏无地”。而数路大军所谓“分兵据势,广张罗罔,…….四面云集,首尾并进”却根本因为围剿失败而未曾和姜维一战,被钟会极尽言辞,吹嘘成“有征无战,帝王之盛业。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此刻魏军已经无须靠掳掠补充军需,上表又说要对蜀人“导扬恩化,复其社稷,安其闾伍,舍其赋调”,为使“言行一致”钟会马上下禁令约束魏军不得钞略。时有知人之鉴的裴楷,曾对钟会作出“如观武库森森,但见矛戟在前”的品藻。④前文已提及钟会出兵伊始就杀功臣许褚之子许仪,吓得部下诸军,莫不震竦。可见钟会平时是一副杀气腾腾的德行,可是这回为了“训之德礼以移其风,示之轨仪以易其俗”,钟会一反常态,不象邓艾那样目空一切,而是一派谦虚宽厚接待蜀汉亡国臣子,真是老虎也挂念珠了。

刘禅投降,巴蜀悉平的消息到达洛阳,对于司马昭等这也是一个意外惊喜的讯息。一时间洛阳朝堂乱成一团,任免、大赦、新置州郡……各类诏书流水般的颁下来:首先当然要为有功之臣加官进爵,第一大功臣当然是司马昭本人,按司马昭那路人皆之的心,当然最好把自家升级为晋王。可惜在十月司马昭刚刚进位晋公,到现在两月时间还没到,就算脸皮再厚,也不好意思在同一年里不到两月就当了晋公再当晋王,只好另想办法慰劳自家了。于是司马昭假惺惺的上节传,去侍中、大都督、录尚书之号,又把一个挖空心思想出的“相国总百揆”头衔加在自家头上。⑤“百揆”为上古总领国政之殊位。百揆为尧帝别置,舜就担任此职“总领百事”。⑥看来司马昭虽然没当上晋王,却当起了大舜,单等禅让了。只是司马昭没想到才过一百五十余年,当这“相国总百揆”就是刘裕,只是这次遭殃的是他自家子孙。日后在中国历史上举凡要搞“禅让”活剧的,都会先给自己挂上这“相国总百揆”的大招牌。就连顶风臭十八里的侯景、宇文化及、朱温也不例外。

在司马昭前番几次假惺惺固辞不受相国、晋公、九锡中,天子使太尉高柔授司马昭相国印绶,司徒郑冲致晋公茅土九锡。这两位三公来回跑了多次,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司马昭进位晋公没,现在又当上“相国总百揆”后,“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自然不会忘记劝进中出了大力气的两位“天使”。太尉高柔从袁绍、投曹操、附司马,先后事汉献帝、魏文帝、魏明帝、曹芳、曹髦、曹奂六朝,历任三公,封邑四千,只消多活年半就可再事司马炎一朝,当回晋臣了。不巧是年九月,伐蜀刚行,此老就真个以九十高龄“升天”了。剩下那位司空郑冲却更加卖力,在十月还拉出了阮籍去写《劝进表》。他老人家已经位列三公了,高过“三公”空缺只有大司马、大将军,可是郑冲又是出名的“位阶台辅,不预世事”,为官数十年,上得史书的也就给曹髦教授《尚书》一件事,安能就任大司马、大将军??故此这次为酬劝进之劳,司马昭特意又置太保之位予郑冲。古周天子之三公为太师、太傅、太保,魏国在明帝方置太傅,进位太傅的有锺繇、司马懿,现任的是司马孚。《晋书,职官志》云:“太傅太保皆为上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无其人则阙。”这个位置倒象是给郑冲量身定做的。于是十二月庚戌(十九日),诏书以郑冲为太保,位在三司之上,封寿光侯。

壬子(二十一日),司马昭又将蜀汉国土之巴蜀以巴为梁州,以蜀为益州,从益州中分出汉中、梓潼、广汉、涪陵、巴郡、巴西、巴东七郡设置梁州。癸丑(二十二日),特赦益州士人百姓,又下令在五年之内免除一半租税。这两道诏书既是为了稳定巴蜀局势,防止益州士民生乱,也是要防止钟邓之间摩擦。因为钟会驻梓潼涪城、邓艾驻蜀郡成都,而益州刺史、太守各职务均被邓艾部下包揽了,如果邓艾那主管州事的命令下到钟会军驻屯的郡县,无论当地驻扎的钟会部下予不予以执行都会闹出矛盾。故此把巴蜀一分为二,钟会管梁州、邓艾管益州,如此方能相安无事。

晋鼓吹《惟庸蜀》乃鼓吹司马昭灭蜀之曲,其词有云:文皇愍斯民,历世受罪辜。外谟籓屏臣,内谟众士夫。爪牙应指受,腹心献良图。良图协成文,大兴百万军。…….故此“论功行赏”完自己和郑冲五天后,终于轮到应指受的“爪牙”邓艾和献良图的“腹心”钟会了,好在高柔寿终正寝,郑冲进位太保,太尉、司徒两职等于虚位以待。乙卯(二十四日),诏书以邓艾为太尉,以钟会为司徒。⑦是月诏书至涪城:

“会所向摧弊,前无强敌,缄制众城,罔罗迸逸。蜀之豪帅,面缚归命,谋无遗策,举无废功。凡所降诛,动以万计,全胜独克,有征无战。拓平西夏,方隅清晏。其以会为司徒,进封县侯,增邑万户。封子二人亭侯,邑各千户。” ⑧

这份招数措词“全胜独克,有征无战”和钟会上表“有征无战,帝王之盛业”倒是一吹一唱,配合默契。位列三公、封候万户、二子千户,钟会一番云山雾罩的上表终于得偿所愿。

①《三国志,钟会传》:艾进军向成都,刘禅诣艾降,遣使敕维等令降于会。维至广汉郪县,令兵悉放器仗,送节传於胡烈,便从东道诣会降。

②《三国志,蒋琬传》,《华阳国志》

③汉中褒谷石门南《李苞通阁道》摩崖石刻:景元四年十二月十日,荡寇将军浮亭侯谯国李苞字孝章,将中军兵石木工二千人,始通此阁道。

④《晋书.裴秀传附从弟楷传》

⑤《晋书,文帝纪》:天子命晋公以相国总百揆,于是上节传,去侍中、大都督、录尚书之号焉。

⑥《后汉书,百官志》:古史考曰“舜居百揆,总领百事”。说者以百揆尧初别置,于周更名頉宰,斯其然矣。

⑦《三国志,三少帝纪》:是月,蜀主刘禅诣艾降,巴蜀皆平。十二月庚戌,以司徒郑冲为太保。壬子,分益州为梁州。癸丑,特赦益州士民,复除租赋之半五年。乙卯,以征西将军邓艾为太尉,镇西将军锺会为司徒。

⑧《三国志,钟会传》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8-05-15 08:11:00 | 只看该作者
十三,梦醒就缚

十二月,洛阳诏书亦到成都,书曰:

“艾曜威奋武,深入虏庭,斩将搴旗,枭其鲸鲵,使僭号之主,稽首系颈,历世逋诛,一朝而平。兵不逾时,战不终日,云彻席卷,荡定巴蜀。虽白起破强楚,韩信克劲赵,吴汉禽子阳,亚夫灭七国,计功论美,不足比勋也。其以艾为太尉,增邑二万户,封子二人亭侯,各食邑千户。”①

要知魏国封建,如不算司马兄弟那号自家授意朝堂下诏增邑自肥的,惟有任城王曹彰黄初二年以鄢陵侯食邑万户。②邓艾本有封邑六千六百户,这次增邑二万,并前达到二万六千六百户。邓艾以一屯田掌犊之出身,得司马懿赏识而拔于农隙之中,如今进位三公之首,封邑侯国之最,可谓人臣之极、功成名就。数十年前曹操降张鲁、取汉中之后,司马懿进言乘势攻取益州,曹操却不同意,答之:“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③曹操那是嘲讽司马懿得陇望蜀而不知足,邓艾今日之成就已经陇蜀并得,也当知足了。可惜他不愧是司马懿所赏识提拔的人,亦和司马懿一样不知足。只是司马懿劝曹操得陇望蜀,邓艾却要劝司马昭得蜀望吴。邓艾制定好灭吴计划,写信与司马昭说:

“兵有先声而后实者,今因平蜀之势以乘吴,吴人震恐,席卷之时也。然大举之后,将士疲劳,不可便用,且徐缓之;留陇右兵二万人,蜀兵二万人,煮盐兴冶,为军农要用,并作舟船,豫顺流之事,然后发使告以利害,吴必归化,可不征而定也。今宜厚刘禅以致孙休,安士民以来远人,若便送禅於京都,吴以为流徙,则於向化之心不劝。宜权停留,须来年秋冬,比尔吴亦足平。以为可封禅为扶风王,锡其资财,供其左右。郡有董卓坞,为之宫舍。爵其子为公侯,食郡内县,以显归命之宠。开广陵、城阳以待吴人,则畏威怀德,望风而从矣。”④

邓艾上书之后,自以为万事皆备、只欠东风,一心一意等司马昭回信同意了。那知道司马昭不但不同意,连亲自回信拒绝邓艾也不做,倒让监军卫瓘告诫邓艾:“事当须报,不宜辄行。”没等到司马昭的回书,却等来了卫瓘那官腔十足的告喻。邓艾一番苦心筹画,全等于好眉目做给了瞎子看,换那个都会光火,既然司马昭拿卫瓘当传声筒和邓艾蘑菇,邓艾就干脆不理会卫瓘直接上书司马昭:

“衔命征行,奉指授之策,元恶既服;至于承制拜假,以安初附,谓合权宜。今蜀举众归命,地尽南海,东接吴会,宜早镇定。若待国命,往复道途,延引日月。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专之可也。今吴未宾;势与蜀连,不可拘常以失事机。兵法,进不求名,退不避罪,艾虽无古人之节,终不自嫌以损于国也。”⑤

在这封上书里先申辩自己承制拜假乃是事出有因,随后语气就转强,“若待国命,往复道途,延引日月”之语简直把司马昭那“事当须报,不宜辄行”的八字方针直当耳边风,更申明自己这回灭吴是势在必行了。当初太和元年,孟达谋叛,本以为司马懿会“事当须报,不宜辄行”,表章由洛阳宛城往返就得一月,那知道司马懿就是来了“不报辄行”。邓艾的“若待国命,往复道途,延引日月”和司马懿的不采取“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间也”的手段完全一致,不愧是仲达门下出来的。⑥

邓艾把晋公司马昭、监军卫瓘直当过耳清风,自以为“虽无古人之节,终不自嫌以损于国也”,在成都吃得下、睡得香,一脸不做亏心事,不怕鬼上门的样子。那知道在他睡得香的时候,司马昭已经叫卫瓘这“鬼”半夜来上门了。

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大年三十晚上,成都里外魏军都在庆祝新年,毕竟对于这些征战多年的将士,今年新年是最好的一个新年。但是这时有一个连年都不过的不速之客卫瓘乘夜来到成都,于城外扎下营盘。卫瓘手头有魏帝诏书核司马昭手笔令各一,“理”所当然的拿出司马公手笔令宣喻邓艾军:“奉诏收艾,其余一无所问;若来赴官军,爵赏如先;敢有不出,诛及三族!”

等到鸡鸣之时,也就是魏咸熙元年大年初一(壬辰日),邓艾的部下都先后跑到卫瓘那,只剩邓艾父子犹自高卧未醒。平旦开门,卫瓘乘使者车,径入至成都殿前,来到邓艾的住处,邓艾依旧高卧未醒、一副任君宰割的样子。⑦虽然史书未详细记载接下来的情况,后来司马炎登位之时,诏书称邓艾:“然被书之日,罢遣人众,束手受罪,比于求生遂为恶者,诚复不同。”邓艾部下镇西司马段灼为议郎时候,上疏为邓艾申冤,声称当时是:“艾被诏书,即遣强兵,束身就缚,不敢顾望。”⑧试想卫瓘长驱直入到邓艾床头,邓艾尚且睡得迷迷糊糊,故那“被书之日,罢遣人众”,“艾被诏书,即遣强兵”那纯属是子虚乌有。至于“束手受罪”、“束身就缚,不敢顾望”却未必是假。试想卫瓘是有备而来,其又当过廷尉卿,审犯人不是头一次了,训斥起邓艾来自然是义正词严、气势汹汹。邓艾在美梦方酣的时候被人吵醒,接着听到卫瓘宣读诏书知道自己已成阶下囚,换谁都是晴天霹雳、目瞪口吃。况且邓艾本来就是出名的“口吃难言”,碰上卫瓘出名的“伶牙俐齿”,估计也只能“束身就缚,不敢顾望”了。卫瓘抓了邓艾父子,关入槛车,此刻邓艾一些部下试图劫回邓艾,他们全副武装涌到卫瓘营前。卫瓘倒也镇静,轻身出见,假装作表为邓艾申辩,这些将士根本不知道构陷邓艾的几人中,就有面前这位监军大人的一份。还真相信卫瓘会主持公道,于是一出劫囚车草草收场。新年伊始、除旧迎新,扎起灯笼,敲响钟声,成都城里也扎邓(灯)迎钟,换了一个新的“胜利者”。

①《三国志,邓艾传》:

②《三国志,任城王传》:诏曰:“先王之道,庸勋亲亲,并建母弟,开国承家,故能籓屏大宗,御侮厌难。彰前受命北伐,清定朔土,厥功茂焉。增邑五千,并前万户。”

③《晋书,宣帝纪》

④⑤《三国志,邓艾传》

⑥《晋书,宣帝纪》:初,达与亮书曰:“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闻吾举事,当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军足办。则吾所在深险,司马公必不自来;诸将来,吾无患矣。”及兵到,达又告亮曰:“吾举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

⑦《三国志,钟会传》:监军卫瓘在会前行,以文王手笔令宣喻艾军,艾军皆释仗,遂收艾入槛车。《晋书,卫瓘传》:夜至成都,檄艾所统诸将,称诏收艾,其余一无所问。若来赴官军,爵赏如先;敢有不出,诛及三族。比至鸡鸣,悉来赴瓘,唯艾帐内在焉。平旦开门,瓘乘使者车,径入至成都殿前。艾卧未起,父子俱被执。

⑧《三国志,邓艾传》,《晋书,段灼传》

⑨《晋书,卫瓘传》:艾诸将图欲劫艾,整仗趣瓘营。瓘轻出迎之,伪作表草,将申明艾事,诸将信之而止。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08-05-15 08:12:00 | 只看该作者
十四,目论者

卫瓘收邓艾,本是钟会的算计,钟会派其先行到成都拘捕邓艾,是因为卫瓘本兵不过千人,想让邓艾杀掉卫瓘,再借此事让邓艾罪名更大。(注一)卫瓘明知其意,但却无法推托。于是就出现了上文卫瓘半夜偷至成都。①可卫瓘自以檄文宣喻诸军,到平明入城、直趋床前,邓艾父子还在睡梦中。这只能证明邓艾军的将士没有一个去给邓艾报信,致使邓艾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束手就擒。这个离奇现象还得从邓艾的性格以及待人处世说起。

邓艾死后,司马昭以为其久在陇右,必然素得士心,如今一死,边境恐怕要发生骚乱,就派相府铠曹属唐彬去陇右暗访,结果唐彬回报:“邓艾忌克诡狭,矜能负才,顺从者谓为见事,直言者谓之触迕。虽长史司马,参佐牙门,答对失指,辄见骂辱。处身无礼,大失人心。又好施行事役,数劳众力。陇右甚患苦之,喜闻其祸,不肯为用。今诸军已至,足以镇压内外,愿无以为虑。” ②

段灼在灼上疏追理邓艾开篇就说:“故征西将军邓艾,心怀至忠,而荷反逆之名;平定巴、蜀,而受三族之诛,臣窃悼之。惜哉,言艾之反也!以艾性刚急,矜功伐善,而不能协同朋类,轻犯雅俗,失君子之心,故莫肯理之。臣敢昧死言艾所以不反之状。” ③

从上可看出邓艾虽然一代名将,但是性格上有其缺陷,唐彬暗访得出他为人嫉妒刻薄、诡诈狭隘、骄傲自负(忌克诡狭,矜能负才)。而其部下段灼也承认其为人粗暴急躁,嫉妒刻薄,居功自大、骄傲自负(性刚急,矜功伐善)。这样的脾气、性格势必使得其不能与大众处理好关系。于是在对同僚关系上,邓艾根本不能和同僚协同合作,而“轻犯雅俗“之“雅”为士大夫、君子,“俗”为卒伍、小人,是当时两个主要阶级,可邓艾对两个阶级都是“轻犯”,造成失君子之心。对待部下“顺从者谓为见事,直言者谓之触迕。虽长史司马,参佐牙门,答对失指,辄见骂辱。处身无礼,大失人心”,完全没有一个名将该有的公正严明。昔日蜀汉关张并称“万人敌“,可是关羽善待卒伍而骄於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两人均因此付出生命的代价。邓艾是“不善待卒伍而骄於士大夫,不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两者皆全,有过之而无不及,安能幸免??

唐彬又指出邓艾在陇右“好施行事役,数劳众力,陇右甚患苦之”。按《邓艾转》云:“艾在西时,修治障塞,筑起城坞。泰始中,羌虏大叛,频杀刺史,凉州道断。吏民安全者,皆保艾所筑坞焉。”邓艾所为无非“修治障塞,筑起城坞”,这是对付姜维游击战术的方案,即使在近代清军对付捻军,日寇防御八路都还用上。只是是时没想到会在泰始中羌氐大乱时候还派上用场。但凡干这种大造防御工事的军事行动,必然劳民伤财,当地百姓士卒怨声载道也属正常。

既然陇右将士为邓艾驱使征战,也就指望那天灭亡蜀汉,苦尽甘来。而邓艾此前在招募羌胡凉州人为军时候,也许以重报。的确魏国的对待伐蜀将士上是不吝封赏的,后来王浑在灭吴之后就在伐蜀灭吴上的赏赐没一碗水端平提出抗议:

吴国临战牙门将张泰、黄辰、骑督綦毋倪,勇捷效武,破贼制胜,此三人之所致也。泰、辰已亡,今倪独在。昔伐蜀有小功,斩牙门数人,使加鼓吹,至于灭一国而有未得鼓吹者。臣愚昧,请圣诏赐倪鼓吹,存录猛将,以尽武人之力也。④

“昔伐蜀有小功,斩牙门数人,使加鼓吹”,如此优厚的赏赐,使得陇右将士以为总算熬出头了,那知道这回是“那边风景独好,却与你无缘”。一道《乙亥诏书》把他们的希望彻底灭绝:

昔伐蜀,募取凉州兵马、羌胡健儿,许以重报,五千余人,随艾讨贼,功皆第一。而《乙亥诏书》,州郡将督,不与中外军同,虽在上功,无应封者。唯金城太守杨欣所领兵,以逼江由之势,得封者三十人。自金城以西,非在欣部,无一人封者。苟在中军之例,虽下功必侯;如在州郡,虽功高不封,非所谓近不重施,远不遗恩之谓也。⑤

从上可知魏国对伐蜀有功将士是分三六就等的,隶属中军的待遇最为优厚,“下功必侯”,隶属州郡的下场却是“功高不封”,那些“斩牙门数人,使加鼓吹”想必是轮不到州郡兵的。而邓艾所都督士卒,和中军占大多数的钟会不同,除了他自家的少数亲兵部曲是中军,其他王欣、牵弘、杨欣部众全部是陇右兵马。被邓艾招募许以重报的五千陇右将士,偷渡阴平、血战绵竹,几死还生之后却只有金城太守杨欣所领之兵因为江油之功,才算为特例有三十人得以封赏。这些边军跟随邓艾拒姜维、灭蜀汉,比谁都苦、比谁都玩命,图的还不是邓艾的“许以重报”,结果却落了个“虽在上功,无应封者”、“功高不封”。
比起被如此漠视的生者,还有更被漠视的,那就是死者。魏军在绵竹先败后胜,“为国捐躯”的烈士自然不少,邓艾开始急于进军成都,除了还记得把诸葛瞻等的脑袋割下来记功,在入成都之前对于其他早已经无价值的尸首当然是无暇打理。这段时间内蜀军的尸体还可能有亲族乡梓收敛一部分,魏军的尸首搁在那自然无人关爱。等到邓艾想到他们时候,却是一道“使於绵竹筑台以为京观,用彰战功。士卒死事者,皆与蜀兵同共埋藏” ⑥的命令。古时表彰战功堆京观是把敌军尸首封土埋藏堆成一高冢,用意炫耀武功。而“皆与蜀兵同共埋藏”,也就是说魏军尸首和蜀军尸体(脑袋通常割了报功,故不称尸“首”)一起当做垒京观的材料。在我国常用“死无葬身之地”来形容悲惨,可怜那些陇右健儿,生战死沙场,死还不能魂归故里,真是比“死无葬身之地”更倒霉十倍。要知道在古时候最讲究死葬故土,邓艾如此下令,铁定是对死者的最大不敬。(注二)

生者九死一生、有功无赏,死者堆尸异乡、入土不安,况且生者里面不少是死者的亲朋故友、宗族同乡,而死者的亲族、故旧又何止千万。结果是一见到收捕邓艾的诏书下来,平日同僚、麾下将士、没得封赏的幸灾乐祸,有了封赏的因为其轻犯骂辱而不愿出头、明哲保身,当然没有一个肯为邓艾卖命的了。最后那部分“图欲劫艾,整仗趣瓘营”的将士想必是“顺从者谓为见事”的亲信,但亦与事无补了。

收邓艾,无人报信!死邓艾,陇右不变!终究还是邓艾自取。

昔年吴诸葛恪围合肥新城,不克,退归。邓艾与司马昭景王云:“孙权已没,大臣未附,吴名宗大族,皆有部曲,阻兵仗势,足以建命。恪新秉国政,而内无其主,不念抚恤上下以立根基,竞於外事,虐用其民,悉国之众,顿於坚城,死者万数,载祸而归,此恪获罪之日也。昔子胥、吴起、商鞅、乐毅皆见任时君,主没而败。况恪才非四贤,而不虑大患,其亡可待也。” 邓艾能看见诸葛恪不念抚恤上下以立根基等毛病,却不能看见自己同样的毛病,因此陈寿在《三国志》中为他下了以下评语:

邓艾矫然强壮,立功立事,然闇于防患,咎败旋至,岂远知乎诸葛恪而不能近自见,此盖古人所谓目论者也。⑦

史记曰:越王无疆与中国争强,当楚威王时,越北伐齐,齐威王使人说越云,越王不纳。齐使者曰:“幸也,越之不亡也。吾不贵其用智之如目,目见毫毛而不自见其睫也。今王知晋之失计,不自知越之过,是目论也。”⑧

①《晋书,卫瓘传》:诏使槛车征之,会遣瓘先收艾。会以瓘兵少,欲令艾杀瓘,因加艾罪。瓘知欲危己,然不可得而距。

②《晋书,唐彬传》

③《晋书,段灼传》

④《太平御览》卷五百六十七注引《请赐綦毋倪鼓吹表》

⑤《晋书,段灼传》

⑥《三国志,邓艾传》

⑦《三国志,邓艾传》

⑧《三国志,魏书二十八》裴松之注

注一;云钟会欲借刀杀人但见《晋书,卫瓘传》,观其后钟会谋反之初,尚对卫瓘信任有就加,视之为同谋。如早有除之后快之心,安能如此待之??疑《卫瓘传》所云为其粉饰之言。——立此存疑。

注二,邓艾如此作法,还有一可能是因为蜀军尸体大多被蜀人收敛,材料不够,故此以自家死者尸体充数。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08-05-15 08:12:00 | 只看该作者
十五,取死有道

对于邓艾一案,后世史家都抱以同情,而魏晋时人多认为这是一桩冤案,和邓艾同时代的人陈寿在《三国志》里写:“锺会、胡烈、师纂等皆白艾所作悖逆,变衅以结。………会内有异志,因邓艾承制专事,密白艾有反状,於是诏书槛车徵艾。”(尚有卫瓘,陈寿因何不录见“注一”) ①段灼上表云:“故镇西将军钟会,有吞天下之心,恐艾威名,知必不同,因其疑似,构成其事。”可见当时人们是把邓艾一事归结为钟会的陷害,陈寿更写明胡烈、师纂乃是同谋。其实不然,因为以邓艾的所作所为,可以说自投死地。

无论钟会等上书还是收邓艾诏书上,承制擅封都是邓艾的一大罪名,邓艾自己说是以东汉邓禹之例,而段灼为邓艾辩护时提出:“艾以禅初降,远郡未附,矫令承制,权安社稷。虽违常科,有合古义,原心定罪,事可详论。”③可见段灼也知道矫令承制是犯法的,但是段灼以“远郡未附”、“有合古义”来辩解。

所谓“远郡未附”指的是南中三巴各郡,当时蜀汉南中六郡守将霍弋在听闻刘禅投降后,诸将咸劝宜速降,就说:“今道路隔塞,未详主之安危,大故去就,不可苟也。若主上与魏和,见遇以礼,则保境而降,不晚也。若万一危辱,吾将以死拒之,何论迟速邪!”一待刘禅东迁,就马上上表表示:“国败主附,守死无所,是以委质,不敢有贰。”⑤可见霍弋也只需魏国保证刘禅人身安全、见遇以礼罢了。

所谓“有合古义”,无非是拿邓禹做挡箭牌,但邓禹承制封隗嚣、李文等时,正与赤眉陷入苦战,屡遭败绩,如无隗嚣襄助,鹿死谁手,尚未可知。刘秀方称帝无时,天子非他一人,所据未及天下五分之一;隗嚣却拥兵十万、雄霸陇右、名震西州,闻于山东,势足以与光武分庭抗礼。故此邓禹承制封隗嚣,隗嚣受了还是大给刘秀面子。④再看邓艾承制之时,魏国占天下三分之二,成都不守、刘禅不过降虏也,司马之势,远迂光武;刘禅之境,安及隗嚣??因此“依邓禹故事,承制拜刘禅行骠骑将军” ,“以安初附,谓合权宜”,其实根本是有违常科,无理可依,不合时宜。

况且邓艾矫令承制封授的不光有蜀汉君臣,还大肆委派自己部下担任益州刺史、各郡太守。汉末群雄割据时代,承制封拜倒也不少,如袁绍封乌丸,公孙度自领辽东;更有甚者如东吴孙策威逼议郎王誧承制拜自家明汉将军,步骘、吕岱在交州也承制大封地头蛇。他们的所谓承制当然没通过汉室许可,可以说个个都是无法无天,目无朝廷。而曹魏自家查魏国草创以来,承制封拜的汉魏各有其一,汉是天子命魏公曹操承制封拜诸侯守相;⑥魏是魏兴太守申仪,其“久在魏兴,专威疆埸,辄承制刻印,多所假授”,以申仪之官位,其所委者结果被司马懿活逮回洛阳。⑦邓艾明显是申仪一类,相较两人所委官衔,邓艾罪名更大。由此可知,除非你当时是魏公曹操级别的,才有承制封拜的权力,谁都知道到了曹操级别就意味着什么。故此邓艾自认承制合理,就是自比曹操,不合理而承制,就是想学袁绍、公孙度,无论要学是袁曹公孙,想必都不为司马公所乐见,不被打入囚车才怪!!

由上可见,处于当时,承制对邓艾来说是货真价实的大罪,不过那只是导致邓艾身陷囹圄的原因之一,邓艾在别的方面也犯了不少致命错误。前文中已叙以下两事:

艾遣书诱瞻曰:“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瞻怒,斩艾使。⑧

以为可封禅为扶风王,锡其资财,供其左右。郡有董卓坞,为之宫舍。爵其子为公侯,食郡内县,以显归命之宠。开广陵、城阳以待吴人,则畏威怀德,望风而从矣。⑨

要知邓艾许诺表诸葛瞻琅邪王、建言封刘禅扶风王时,在洛阳的司马昭爵位还只是晋公。试想毋论开广陵、城阳为王国待孙休,但诸葛瞻真为琅邪王爵所动,归顺大魏,又真让刘禅当上扶风王。界时两人至洛阳受封,一琅邪王、一扶风王联袂上晋公府邸道谢,司马昭以晋公之公爵见两王爵当行何礼?是时开宴设席,岂不扶风王上席、琅邪王次席,区区晋公只得敬赔末座了,那可不成了“一人向隅,满座为之不欢”。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08-05-15 08:12:00 | 只看该作者
又看邓艾蜀亡后上灭吴之策云:

留陇右兵二万人,蜀兵二万人,煮盐兴冶,为军农要用,并作舟船,豫顺流之事,……..须来年秋冬,比尔吴亦足平。

再观司马昭在洛阳所定蜀亡后灭吴之策:

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后,在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此灭虞定虢,吞韩并魏之势也。⑩

先时司马昭提出灭蜀吴方案时,邓艾是大唱反调。如今却积极参与,同样取蜀之后的灭吴之策,司马昭三年之后方可顺流灭吴,邓艾却说灭蜀后来年秋冬可行,一脸表明你邓艾才高司马公两年。

最后,邓艾是时虽然为太尉,不再是征西将军,却和钟会皆持节、都督诸军如故,⑾官位为三公之首、封邑为侯国之最。段灼云邓艾“功名已成,亦当书之竹帛,传祚万世。七十老公,复何所求哉!”可七十老翁却不知功成身退,复求灭吴、留兵蜀中,司马昭安能不疑邓艾有贰心之意。若邓艾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以邓艾今日官爵,恐怕司马昭已无位可封了。所以对于邓艾要求伐吴,司马昭当然一口回绝。

那知道邓艾却还执迷不悟,竟然回信:“若待国命,往复道途,延引日月。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专之可也。” 如果邓艾真能“专之可也”,那就不是一鹰犬了,而成了第二个曹操或者司马昭。邓艾处处以为自己为国家、为社稷,把自家当成朝廷大臣、国事为重,却忘了你归根到底还是司马家的鹰犬、爪牙、奴才。国家社稷之利安及司马昭之利,只有在不触犯司马昭的情况下你才能“安社稷,利国家”。

后人《世语》说钟会派人拦截邓艾上书,司马昭回复,模仿两人字迹,篡改文字,⑿实乃小说家言,试想邓艾以上数行,有其一足以大辟灭族,邓艾全部犯上,不劳钟会构陷,司马昭也不会放过邓艾了。而钟会、卫瓘、胡烈、师纂四人,最后一个师纂本来就是司马昭派去监视邓艾的,上奏当然是出于司马昭授意。而前三者钟卫两个是名门世家,胡烈家族则是将门。⒀当时屯田出身的邓艾、州泰、石苞出将入相、都督一方,势必引起士族出身的朝臣红眼,自 魏末到晋初,两派摩擦辄扎不断,前有上文叙及钟会之兄钟毓和州泰的乞儿猕猴之对讽,那时两派不过口角纷争,到了后来随着邓艾他们加官进爵,两派内耗趋于升级,晋初时石苞官居大司马镇守淮南,监军王琛轻视其出身,故捕风捉影诬陷石苞私通东吴,胡烈也跟着落井下石,结果导致石苞免职。第二年卫瓘却当上了征东大将军,取代石苞成了东线军阶最高的人。⒁

可见出于朋党之争,钟会、卫瓘、胡烈就是没事也会空穴来风、栽赃陷害,三人均为司马昭亲信,特别是钟会,和司马昭狼狈为奸,陷人牢笼也不是第一次了。邓艾如此“开罪”司马昭,他们当然要一起“白艾所作悖逆,变衅以结”了。身处洛阳的司马昭也就等他们的告发表章一到,好名正言顺的下令收捕邓艾了。所谓邓艾冤案,其幕后黑手不是钟会,更不是卫瓘、胡烈、师纂,而是司马昭。

洛阳诏书称颂邓艾“虽白起破强楚,韩信克劲赵,吴汉禽子阳,亚夫灭七国,计功论美,不足比勋也”。 四人中邓艾最看不起吴汉,对着蜀人大云:“诸君赖遭某,故得有今日耳。若遇吴汉之徒,已殄灭矣!”白起韩信周亚夫,下场均为功成身灭,唯有吴汉善终。直至束手被缚,行将押解洛阳,自知无望,方仰天长叹:“艾忠臣也,一至此乎!白起之酷,复见於今日矣。” ⒂

①《三国志,邓艾传》

②《三国志,钟会传》:会内有异志,因邓艾承制专事,密白艾有反状,於是诏书槛车徵艾。

③《晋书,段灼传》

④《三国志,霍峻传》注引《汉晋春秋》:及成都不守,弋素服号哭,大临三日。诸将咸劝宜速降,弋曰:“今道路隔塞,未详主之安危,大故去就,不可苟也。若主上与魏和,见遇以礼,则保境而降,不晚也。若万一危辱,吾将以死拒之,何论迟速邪!”得后主东迁之问,始率六郡将守上表……..

⑤《后汉书,隗嚣传》:建武二年,大司徒邓禹西击赤眉,屯云阳。禹裨将冯愔引兵叛禹,西向天水,嚣逆击,破之于高平,尽获辎重。于是禹承制遣使持节命嚣为西州大将军,得专制凉州、朔方事。及赤眉去长安,欲西上陇,嚣遣将军杨广迎击,破之,又追败之于乌氏、泾阳间。

⑥《三国志,武帝纪》:天子命公承制封拜诸侯守相。注——孔衍汉魏春秋曰:天子以公典任於外,临事之赏,或宜速疾,乃命公得承制封拜诸侯守相,

⑦《晋书、宣帝纪》:初,申仪久在魏兴,专威疆埸,辄承制刻印,多所假授。达既诛,有自疑心。时诸郡守以帝新克捷,奉礼求贺,皆听之。帝使人讽仪,仪至,问承制状,执之,归于京师。

⑧《三国志,诸葛亮传》

⑨《三国志,邓艾传》

⑩《晋书,文帝纪》

⑾《三国志,钟会传》:初,艾为太尉,会为司徒,皆持节、都督诸军如故。

⑿《三国志,钟会传》注引《世语》:会善效人书,於剑阁要艾章表白事,皆易其言,令辞指悖傲,多自矜伐。又毁文王报书,手作以疑之也。

⒀《晋书,后妃传上》:帝尝与之摴蒱,争矢,遂伤上指。帝怒曰:“此固将种也!”芳对曰:“北伐公孙,西距诸葛,非将种而何?”帝甚有惭色。

⒁《晋书,石苞传》:淮北监军王琛轻苞素微,又闻童谣曰:“宫中大马几作驴,大石压之不得舒。”因是密表苞与吴人交通。先时望气者云“东南有大兵起”。及琛表至,武帝甚疑之。会荆州刺史胡烈表吴人欲大出为寇,苞亦闻吴师将入,乃筑垒遏水以自固。………….苞用掾孙铄计,放兵步出,住都亭待罪。

⒂《三国志,邓艾传》注引《魏氏春秋》

注一:《晋书,卫瓘传》云:蜀既平,艾辄承制封拜。会阴怀异志,因艾专擅,密与瓘俱奏其状。

陈寿但书钟会、胡烈、师篆三人而不书卫瓘。盖因陈寿著《三国志》时钟会、胡烈、师篆俱已不得善终,唯卫瓘尚健在,时为司空领太子少傅,加千兵百骑鼓吹之府,可谓权倾朝野。陈寿区区、安能对抗,故此不书其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08-05-15 08:13:00 | 只看该作者

十六,幽而复明

魏咸熙元年(公元264年)一月十五日,钟会到达成都,随行大军二十余万中除了自家将士外,还包括姜维等人率领的蜀汉军队。此刻邓艾的亲信就是想动手也没机会了,邓艾理所当然的被钟会派人押送洛阳,征服者被打入囚车离去,亡国者却骑着高头大马进驻,姜维、邓艾在陇蜀争战多年的结果成了一场没有胜者的战斗。但这不代表延续了半个世纪以上的曹刘之战也已经划上句号,虽然在曹髦死亡后魏国形同灭亡,可刘禅的投降却不会使炎汉的历史就此结束,似乎苍天不会以无血开城而默默了却汉家四百年的天下,而是让姜维用血来谱写汉家最后一段历史。

“驿骑进羽檄,天下不遑居。姜维屡寇边,陇上为荒芜。”这是后日晋朝鼓吹曲里对姜维的形容。①可见在魏人眼里,姜维理所当然是一个违君徇利、捐亲苟免、害加旧邦、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卖国贼、杀人魔王。作为魏人、钟会耳渲目染那些舆论,对姜维自然没什么好感,故此在初见姜维时候就嘲弄道;“来何迟也?”对于钟会明显有戏弄性质的提问,姜维正色流涕回答:“今日见此为速矣!”若无刘禅苟且,姜维安能在今日与钟会相见!!姜维的回答令钟会大是惊讶,钟会不得不重新估计面前这个降将作为士大夫的一面了。虽然蜀汉的刘禅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二世祖,可是主子昏庸不代表臣子无用。是时,蜀汉官属皆天下英俊,而姜维又是里面的第一人。②钟会也发现了这一点,于是在对待姜维等人上钟会十分优厚,本来降将当上缴军队的指挥权,可钟会却允许姜维等暂时保留对蜀军的指挥权,把他们上缴的印绶、符节、车盖等都“物归原主”。③钟会与姜维更是出则同轝,坐则同席。

钟会如此礼遇降将,势必引起部下不解,为此钟会找上了自己的长史杜预。杜预一代学者,注解《左传》更是千古闻名,乃是当时中原一等一名士,更巧的是后来和钟会一样有“武库”的称号。钟会对杜预说:“以伯约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胜也。”④公休是诸葛诞、太初是夏侯玄,两人都为司马氏之敌,但诸葛诞当时俊士、名列八达,夏侯玄更可以称中原第一名士,为司马师所杀之日,司马昭都为其请命。如今 “钟武库”却在 “杜武库”面前将姜维和诸葛夏侯做比,无疑表明即使姜维曾是敌人,但也要以士大夫之礼待之,而将姜维置于两人之上,已经等于在和杜预说姜维是天下第一名士了。其他汉臣如蒋琬之子蒋斌,此前在守汉城时对钟会劝降的回书已让钟会嘉许感叹。后钟会到达涪城,真按其信修敬蒋琬坟墓。蒋斌奉后主赦令来降后,钟会待以交友之礼。其弟蒋显,时为太子仆,钟会亦爱敬其才学。⑤从上可知,无疑姜维等的风度、才学已经折服了钟会。故钟会不象邓艾那样一副“以亡国之礼待蜀人”的派头,开口“诸君赖某未遭殄灭”,闭口“姜维与某相值,故穷耳”,而是以“国士之礼”、 “交友之礼”平等待之。

昔人有云: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丧。司马昭是时虽然才五十四岁,可已去日无多,其子司马炎和司马攸之才,无一是邓艾、钟会对手。故此灭蜀邓艾居功至伟,然一有倨傲之意便被司马昭以囚车报之。七十老翁,尚难免祸,年富力强的钟会在邓艾一去,一跃成了第一功臣,没了前面的“挡箭牌”, 而他自“淮南已来,算无遗策,晋道克昌,皆其之力”,俨然一副良弓走狗谋臣相,下一个也许就是他了。在这个废乱更迭的时代,上头曹魏和司马屡屡上演要挟天子令诸侯的闹剧,下面朝臣们前日当汉臣,昨日为魏官,今日拜晋公。什么廉耻忠义、士风气节早就抛到九宵云外了。既然曹氏父子、司马父子能这么做,那么钟会的条件并不比他们差,蜀中魏蜀大军二十余万尽归麾下,“独统大众,威震西土”,其兄钟毓曾都督徐州诸军事,现假节、都督荆州(注一)。一则为免成下一个邓艾,二则冲着君临天下,钟会当然也能效仿曹家司马。

姜维当然也瞧出这点了,他旁敲侧击地试探钟会说:“闻君自淮南已来,算无遗策,晋道克昌,皆君之力。今复定蜀,威德振世,民高其功,主畏其谋,欲以此安归乎!夫韩信不背汉於扰攘,以见疑於既平,大夫种不从范蠡於五湖,卒伏剑而妄死,彼岂闇主愚臣哉?利害使之然也。今君大功既立,大德已著,何不法陶朱公泛舟绝迹,全功保身,登峨嵋之岭,而从赤松游乎?”姜维向钟会推荐本地隐退名胜峨眉山,可钟会正春风得意、只会激流勇进,安能学范蠡、张良知足而退,他以“君言远矣,我不能行,且为今之道,或未尽於此也!”来回复姜维。“为今之道,未尽於此”,处于钟会的地步,既不学范蠡、张良,又不当文种、韩信,那么他的“为今之道”就只有一条了。姜维心知肚明,亦不点破,答以:“其他则君智力之所能,无烦於老夫矣。”

钟会很快就向姜维摆出了为今之道:“先派姜维等蜀汉将领率蜀兵先行出斜谷,自统大军随后至长安,然后骑兵从陆路,步兵顺渭水入黄河,五日可达孟津,再与骑兵会师洛阳,一战而定天下。”⑦钟会对姜维是“情投意合、以心相交”了。可惜姜维受诸葛孔明知遇之恩,居汉数十年,“官据上将之重,位处群臣之右”,汉家待其之厚,虽粉身碎骨亦无以报之,怎会去成就钟会的皇帝梦?他一心想的是重兴汉室,⑧对钟会只是虚以委蛇、加以利用,只待计划让钟会螳螂捕蝉,自家便可黄雀在后,到时来个卸磨杀驴,还我社稷。

姜维既降之后密与刘禅表疏:

“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⑨

①《晋书、乐下》

②《三国志,姜维传》注引《世语》:时蜀官属皆天下英俊,无出维右。

③《三国志,姜维传》

④《三国志,姜维传》注引《干宝晋纪》

⑤《三国志,蒋琬传》

⑥《三国志,姜维传》注引《汉晋春秋》

⑦《三国志,钟会传》:欲使姜维等皆将蜀兵出斜谷,会自将大众随其后。既至长安,令骑士从陆道,步兵从水道顺流浮渭入河,以为五日可到孟津,与骑会洛阳,一旦天下可定也。

⑧《华阳国志》:恃维为爪牙,欲遣维为前将军伐中国。维既失策,又知会志广,教会诛北来诸将;诸将既死,徐欲杀会,尽坑魏兵,还复蜀祚。

⑨《三国志,姜维传》注引孙盛《晋阳秋》:盛以永和初从安西将军平蜀,见诸故老,及姜维既降之后密与刘禅表疏,说欲伪服事锺会,因杀之以复蜀土,会事不捷,遂至泯灭,蜀人於今伤之。
《华阳国志》:密书通后主曰:“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注一:《三国志,钟会传》云:“会兄毓,以四年冬薨,会竟未知问。”则是时钟毓已逝,但由于当时东道吴军正狂攻巴东,消息须绕道汉中传递,故此钟会在谋反之前势必将其兄荆州考虑在内。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