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戊寅(公元1878)仲冬(十二月),长安信士潘矩墉题:
大业定三分,伊吕洵堪称伯仲;
奇才真十倍,萧曹未许比经纶。
解释:诸葛亮全力辅佐弱蜀,使之与魏、吴形成三分天下,其盛大业绩与功名,实在可以和伊尹、吕望比肩而论; 诸葛亮是真正完美少有的特殊人才,萧何与曹参二人也不可能比得上他的政治才能。
光绪癸未(公元1883)仲冬(十二月),署沔县典史,冯锡龄敬题:
汉祚难延,忠魂痛裂三分鼎;
军山在望,高冢灵通八阵图。
解释:蜀汉的帝业难以延续,使诸葛亮忠君的灵魂仍痛心天下分裂成为三足鼎立; 定军山举目在望,高高的武侯坟墓似灵应贯通着诸葛亮推演的八卦阵法。
光绪戍子(公元1888)仲冬,豫章(今江西南昌)萧执中题 :
古石幽香名士骨;
苍松翠柏老臣心。
解释:古老的碑碣石刻,散发出诸葛亮高尚气质与品格的清香; 青绿色的松柏树,象征着诸葛亮忠于蜀汉帝业的高杰心灵。
嘉庆七年(公元1802)夏,钦命陕西提刑按察使司文濡题:
故国不归,山河未遂中原志;
忠魂犹在,道路争瞻汉相坟。
解释:诸葛亮死后不归葬于故乡,是因为没能完成统一河山的志愿; 诸葛亮忠君的灵魂还在,过往的行人都争相瞻仰拜谒武侯墓。
光绪庚辰(公元1880)冬,蜀州(今四川崇庆县)李士瑛题:
生为兴刘尊汉室;
死犹护蜀葬军山。
解释:诸葛亮生前一切都是为了兴复刘氏帝业而尊敬事奉蜀汉王室; 诸葛亮死后仍然为保护蜀汉国土和事业而遗命葬汉中定军山下。
嘉庆七年(公元1802)夏,钦命提督、甘肃全省军门杨遇春题:
二表竭忠臣,鞠躬尽瘁不负南阳三顾;
一心扶汉祚,拓土开疆卒书正统两朝。
解释:前、后《出师表》竭尽了诸葛亮的忠心。恭敬谨慎,不辞劳苦,为的是不辜负刘备茅庐三顾之恩; 一心扶持蜀汉帝业,扩展、开辟疆域和领土,终于使史籍记载了刘氏国统的刘备、刘禅父子两代。
清\麦凤岐题: 虽知天定三分鼎; 犹竭人谋六出师。
解释:诸葛亮虽然知道魏、蜀、吴三国鼎立是不可抗拒和改变的客观规律; 但是,他仍然竭尽人为的谋略,六出祁山进行伐魏而力求统一。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