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信步漫游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张飞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03-20 09:06:00 | 只看该作者
古代武将,大抵以武见长,通常被称之为武夫,归入粗人一类。张飞也是个武将,勇猛异常,虽有其粗的一面,可不是个一味粗鲁的莽汉。他粗中有细,巴西大战中智取瓦口隘大败张合阝,就是一例。入川攻取江州(今重庆市)计捉巴郡太守严颜,壮其临刑不惧而释之,也不是粗人的表现。《三国志》作者陈寿并称赞张飞义释严颜“有国士之风”。张飞还喜好结交文人雅士,自己能写会画,是古代武将中第一位书画家。

  武将之中书画家

  张飞的字写得好,现今四川东部渠县的八氵蒙山摩崖石刻《张飞立马铭》,就是他留下的真迹。

  八氵蒙山位于渠县东北七里处,是川东军事要衔。史载当年张飞据守巴西时,魏将张合阝自汉中率大军前来进攻,在八氵蒙山一带的宕渠、蒙头、荡石与张飞相拒五十余日。张飞率精卒万余人,从他道截住合阝军交战。山道狭窄,合阝军前后不得相救,逼得张合阝弃马沿山间小路逃遁,身边只有十余人相随,回南郑。经此一战,巴西地区(今川东盆地一带)从此安定,刘备才得以在益州立足。这是一场关系到蜀国安危存亡的关键之战。

  张飞大破张合阝后,设宴欢庆胜利,乘着酒兴用长矛在石壁上凿下两行隶书: “汉将军飞,大破贼首张合阝于八氵蒙,立马勒铭。”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03-20 09:07:00 | 只看该作者
这一铭文,反映出张飞大破张合阝的喜悦之情。他能取得这个胜利很不容易,关键是利用有利地形切断了魏军联系,然后率精兵歼灭对方主力,使张合阝尾首不及相救,落了大败。

  现今,石刻铭文仍在,只是已多次作了修复补刻,但仍可看出字体的雄健有力。清代雍正、乾隆年间的著名书法家杨法,其作品中有件条幅为《张飞破张合阝铭》,据考证纯系汉碑体势,当是临原刻(原刻约发现于明代)所书,只是个别文字稍有不同,“八氵蒙”书作“荡渠”,“立马勒铭”书作“立马勒石”,不知原刻是否就是如此。但铭文总的内容是一致的。

  张飞会作画,见清代《历代画征录》记载:“张飞,涿州人,善画美人。”如今涿州人说涿州鼓楼北墙上的《女娲补天图》是张飞所画,张飞故里附近房树村万佛阁的壁画,也出自张飞笔下。涿州人告诉游客:“这是绝对可信的。”

  张飞故里的父老乡亲都说张飞确实是个书画家,还说张飞善画美人是有来历的。原来张飞小时候就性情刚强,脾气暴躁,他父亲给他请了几位老师,都被他气走了。他舅舅特地推荐了一个叫王养年的先生来教他。王老先生做过朝廷将官,兼有文武之才,鉴于朝政腐败弃官回乡,以教书为生。张飞对这位先生十分敬佩,在其指点下练文习武,十三岁时就练出一身好武艺,同时通过读书明白不少道理,越发对世道不满,立志要荡平天下救百姓。王先生担心张飞惹出祸来,于是想出一个办法:教张飞练书法、画美人,以有助于融化他的刚烈性格。三年下来,张飞的书画果然大有长进,特别是他的书法别具一格,大受乡人称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03-20 09:08:00 | 只看该作者
 原《长江日报》记者龚学孺调《人民中国》杂志社后,曾赴涿州寻访刘备、张飞故里,听当地人讲过上述故事,后收入其所著《三国遗迹探秘》一书(1995年1月西苑出版社出版)。龚将此书赠给《长江日报》陈总编,陈总与笔者系复旦新闻系同届好友,他知我在研究三国,遂转送于我,使我从中得到张飞年少时习练书画的一些材料,对张飞会书画进而有所认识。

  关于张飞能书善画,前人亦曾提及。清代纪晓岚并有一诗称赞:

  慷慨横戈百战余,桓侯笔札定然疏;

  哪知榻本摩崖字。车骑将军手自书。


  由于《三国演义》极事夸张张飞勇猛、鲁莽的性格,使人误以为张飞只是个猛将、莽汉,殊不知张飞还有文雅的一面。作为一员武将,胸有文墨又会书画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爱敬君子遭冷遇

  张飞年少时习武读书练书画,受过一定的文化陶冶,所以他粗中有细,并非只有匹夫之勇。也许正因为他自己能舞文弄墨,所以他平时喜好结交文人雅士。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03-20 09:09:00 | 只看该作者
陈寿《三国志.蜀书.张飞传》说张飞“爱敬君子”,看来是有原由的。这是张飞个性上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可惜陈寿没有很好展开去写。裴松之对《三国志》的注引则提到张飞“爱敬君子”的一个实例,见《三国志.蜀书.刘巴传》所引《零陵先贤传》。

  零陵在汉代是荆州所属一个郡,位于今湖南南境与广西接壤处。零陵历史悠久,秦时所置,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仍是湖南一个县名,现改为永州市,大概跟柳宗元贬居永州有关。

  刘巴是零陵人,字子初,祖父、父亲都曾做过太守,他年少时即以才学出名。当时的荆州牧刘表曾数次请他做官,他没答应。曹操征取荆州时,荆州士人纷纷跟随刘备南走,刘巴却北投曹操,做了曹操的属官。曹操让他回去招收长沙、零陵、桂阳三郡,正好刘备赤壁破曹后南征荆州之地,占领了这三郡,刘巴回不去交差,遂南至交趾(今越南),又转到蜀中,在益州刺史刘璋手下供职。刘璋让法正去邀请刘备入川,辅助自己,他力谏不可,说刘备“入必为害”。刘备入川后,刘璋让刘备去攻打威胁益州的汉中割据者张鲁,刘巴又进谏反对,说这是“放虎于山林。”后来刘备与刘璋反目,攻取了益州,刘巴不得不向刘备请罪。刘备从广揽人才出发,对刘巴不加责备,还派军队把刘巴家宅保卫起来,命令对刘巴不得加害。

  刘巴确有文才,诸葛亮数次向刘备推荐,刘备遂封其为左将军(刘备当时以左将军大司马名义开府治事)西曹掾,负责文书工作。刘备称为汉中王,刘巴进为尚书。法正病故后,又代法正为尚书令。刘备称帝时所有文诰策命,全出自刘巴手笔。诸葛亮自谦在运筹划策方面不如刘巴。在当时,刘巴有“才智绝人”的“高士”之称。因为刘巴是个大才子,名气很大,“爱敬君子”的张飞很想跟他交往讨近乎,主动造访刘巴,提出在其府上住宿,没想到遭受冷遇,大丢面子。这事大概发生在刘备初定益州之时。

  《零陵先贤传》记载说:“张飞尝就刘巴宿,巴不与语,飞遂忿感。”诸葛亮为此对刘巴说:“张飞虽实武人,敬慕足下。主公今方收合文武,以定大事;足下虽天素高亮,宜少降意也。”刘巴说:“大丈夫处世,当交四海英雄,如何与兵子共语乎?”

  张飞造访刘巴,想在刘巴处住宿,以便相互交谈,本抱着一片诚意。正如诸葛亮所说,完全是出于敬慕刘巴,可刘巴不领情,竟然不予理睬,摆出一副高傲姿态,难怪张飞忿恨。刘巴拒绝张飞住宿连腔也不答,关键在于张飞是员武将。张飞在刘备集团的地位不低,也算是个英雄,可在刘巴眼里只是个“兵子”,没有共同语言,不屑与之交往。这太有些自命不凡,也太没有大局观念。诸葛亮对刘巴说的那番话,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说张飞造访求宿在于“敬慕足下”,你不该拒绝;二是说刘备“今方收合文武,以定大事”,从有利事业出发你也应该屈尊答应,少摆架子,其用意是很深的。实际上,是对刘巴不遵礼仪、不顾大局、不讲团结的一种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8-03-20 09:09:00 | 只看该作者
《零陵先贤传》还记述,刘备得知这件事后很气愤,发怒说:“孤欲定天下,而子初专乱之。”并说刘巴本想北还曹操处,假道于益州,他哪里想成就我的大事啊!象刘巴这样的人只有我刘备可任用他,除了我别人是不会重用他的。刘备所以生气,主要也因为刘巴对张飞的态度不利于他的事业,是拆他的台。

  这件事传到吴国,吴国老臣张昭与孙权议及此事,也认为刘巴太偏狭了,“不当拒张飞太甚。”

  以上史实均出自《零陵先贤传》。刘巴作为零陵人,入传地方先贤,作者没有为他们的先贤避讳,大概刘巴的家乡人也觉得刘巴实在做得太有些过份了。

  张飞“爱敬君子”吃了刘巴的闭门羹,虽然气愤,但并没有因此怀恨在心,跟刘巴过不去。按张飞的地位,要想报复刘巴并不是做不到,但他没有这样去做。两相比较,“兵子”张飞的品质、器量,倒是“高士”刘巴所比之不及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8-03-20 09:10:00 | 只看该作者
《零陵先贤传》还记述,刘备得知这件事后很气愤,发怒说:“孤欲定天下,而子初专乱之。”并说刘巴本想北还曹操处,假道于益州,他哪里想成就我的大事啊!象刘巴这样的人只有我刘备可任用他,除了我别人是不会重用他的。刘备所以生气,主要也因为刘巴对张飞的态度不利于他的事业,是拆他的台。

  这件事传到吴国,吴国老臣张昭与孙权议及此事,也认为刘巴太偏狭了,“不当拒张飞太甚。”

  以上史实均出自《零陵先贤传》。刘巴作为零陵人,入传地方先贤,作者没有为他们的先贤避讳,大概刘巴的家乡人也觉得刘巴实在做得太有些过份了。

  张飞“爱敬君子”吃了刘巴的闭门羹,虽然气愤,但并没有因此怀恨在心,跟刘巴过不去。按张飞的地位,要想报复刘巴并不是做不到,但他没有这样去做。两相比较,“兵子”张飞的品质、器量,倒是“高士”刘巴所比之不及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08-03-20 09:11:00 | 只看该作者
张飞“爱敬君子”尽管有的“君子”不领其情,讨了个没趣,但毕竟无伤大雅,也不是他的一个短处。张飞的致命弱点在于“不恤小人”,最终被“小人”所算,导致身首异处。

  陈寿在《张飞传》中指出:“(关)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张)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这两个人的个性特点正好相反,最后都“以短取败”,令人惋惜,如果能互补一下那有多好。

  刘备对关、张的短处是了解的。他知道关羽爱面子,有过于自负的毛病,但他不迁就,自称汉中王后封黄忠为后将军,明知关羽会不高兴,仍坚持提拔黄忠与关羽(前将军)、张飞(右将军)、马超(左将军)并列,便是一例。他对张飞“不恤小人”的毛病更是常常告诫,希望张飞能引起注意,加以改正。他说:“卿刑杀既过差(过度),又日鞭挝(打)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张飞没听进去,硬是不改,结果被帐下将张达、范疆杀害。

  史书中对张飞被害的原由未作具体交待,只是说刘备决定伐吴,夺回荆州,张飞时在阆中(今四川省阆中市),按令应率兵万人前往江州(今重庆)与刘备大部队会合,张飞就是在阆中临发之时被张达、范疆杀害的。《三国演义》第81回写张飞遇害,是因为急于为关羽报仇,鞭打部下所致。当时张飞下令军中:限三日内制办白旗白甲,三军挂孝伐吴。负责此事的帐下将范疆、张达报告张飞,说三日之内难以筹措,须宽限些时方可。张飞大怒曰:“吾急欲报仇,恨不明日便到逆贼之境,汝安敢违我将令!”当即叱令武士把这两人缚于树上,各打五十大鞭,打得两人满口出血。范疆、张达回营,于是商定夜杀张飞。演义这样写,为刘备对张飞的告诫作了最好的注释,是合乎张飞“取祸之道”的。张飞“不恤小人”是刘备一直为张飞担心之处。当张飞遇害后营中都督上表报告刘备时,刘备闻听张飞都督有表上奏(而不是张飞有表上奏),第一反映就是:“噫!飞死矣。”

  张飞被害后,跟关羽一样也是身首异处。世传张飞“头在云阳,身在阆中”。按《三国志》等史书记载,张、范二人杀害张飞后,“持其首级,顺流而奔孙权。”据此,张飞首级应在东吴荆州(时孙权在公安),而不在云阳,但一般都认为在云阳,其中有多种说法。民间传说张、范二人投奔东吴时,将张飞首级抛入江中,首级不下沉,顺江飘浮至云阳境,被一渔翁捞起,葬于云阳长江南岸飞凤山麓。这是张飞头在云阳的普遍说法。也有说是因为孙权害怕刘备伐吴,为向刘备求和,将张飞首级送还蜀国,时值刘备大军已东下,遂将张飞首级葬于军旅之中的云阳。

  现重庆市云阳的三国风物胜景张飞庙,就建在飞凤山麓。四川省的阆中城内,则有墓冢巍巍的张飞墓。墓前有桓侯庙,庙堂宏阔,历史悠久。北宋的曾巩在《桓侯庙》中说:“张侯之冢,至今已数百年而庙祀不废”。清嘉庆年间,列入国家春秋祀典。至今,四方游人不绝。

  综观张飞英雄一生,只因“不恤小人”而终酿祸患,是够使人感叹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08-03-20 09:12:00 | 只看该作者
唐代李商隐有两句诗:“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后一句是说魏国大将邓艾是个结巴,有一个词叫做期期艾艾,形容人说话不利索,典故就出于此;前一句所谓“张飞胡”,恐怕有胡来、莽撞的意思。后世对张飞的印象,多半也是这个样子,顶多用一个好听一点的词,叫做勇猛。

  张飞确实够勇猛。曹操尚未同他打照面,就已经怕他三分了。那是在关羽白马坡斩颜良时,曹操称赞他为神人,关羽则自我谦虚,说:“某何足道哉!吾弟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耳。”操大惊,交待左右,今后遇着,得小心点。并将此事记于衣襟袍底。

  不久曹操就撞到了枪口上。《三国演义》“张翼德大闹长坂桥”这一回,写得十分精彩。张飞怒目横矛,立马桥上。张飞是个大嗓门,书上说他“声若洪雷,势如奔马”。这个气势,令曹操立即想起了前不久关云长的话。正惶惧间,张飞又是一嗓子:“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是何故!”如此虎豹之吼,竟能将人活活吓死——曹操身边夏侯杰肝胆俱碎,倒撞于马下。于是,百万大军望风而逃。曹操本人,更是狼狈,“冠簪尽落,披发奔逃”。后世有诗赞曰:“长坂桥头杀气生,横枪立马眼圆睁。一声好似轰雷震,独退曹家百万兵。”戏曲中的唱词说得更是过火,说他“长坂桥上一声吼,桥梁喝断水倒流。”

  史志上对张飞的勇猛,也是不吝词藻,常有:“熊虎之将”、“万人敌”、“世之虎臣”等赞誉。事实上,世人常常忽略了张飞性格中的另外一面,张飞除了勇猛之外,还是一个颇有谋略的人。就拿长坂桥退敌一事来说,当时他手上的底牌只有二十余骑,面对百万敌军,若还不用计,嗓门再大,喊破天也不管用。他懂得布置这二十多个骑兵,马尾巴上绑起了树枝,在树林里跑来跑去,一时“桥东树林之后,尘土大起”,曹军都勒住马头,不敢近前。显然这个计策奏了效。可耐人寻味的是,曹军诸将并不把这功劳记在张飞头上,以为“又是诸葛孔明之计”。可见,在人们心目中,眉头一皱,计上心来,那是诸葛亮的专利。其实,张飞的眉头也大大皱过几回的。“张翼德义释严颜”这一回,张飞就懂得散布假消息,并用替身之计,把个老奸巨猾的严颜弄得晕头转向,最后将他生擒活捉,立下入川第一功。接下来的七十回“猛张飞智取瓦口隘”,他竟懂得用酗酒装醉来迷惑敌人,还搞了一连串的将计就计,把号称智勇双全的张郃搞得一败涂地。倒是诸葛亮非常看好他,表扬他“张将军能用谋”。

  张飞不仅能用谋略,而且在历史上还是一个名气不小的书法家。关于张飞书法的最早记载见南北朝陶宏影的《刀剑录》,说张飞拜新亭侯,亲书刀剑铭文:“新亭侯,蜀大将也。”明代《丹铅总录》还记载:“涪陵有张飞刁斗铭。其文字甚工,飞所书也。”可是这些物证已殁,无可稽考。不过现存清光绪年间一个拓本,为《张飞立马铭》,铭曰:“汉将军飞,率精卒万人,大破贼首张郃于八蒙,立马勒铭。”相传张飞打了胜仗之后,乘着酒兴,用丈八蛇矛在崖壁上穿凿而成,其字为隶书,笔力十分雄健,今川东渠县尚存摩崖,虽千年风雨剥蚀,字迹尚依稀可辨。对于此事,清纪晓岚有诗赞曰:“哪知拓本摩崖字,车骑将军手自书。”

  张飞不仅字写得好,而且还善画画,明代卓尔昌编《画髓元诠》说张飞:“喜画美人,善草书。”清代《历代画征录》亦有记载:“张飞,涿州人,善画美人。”如今涿州人说涿州鼓楼北墙上的《女娲补天图》是张飞所画,张飞故里附近房树村万佛阁的壁画,据说也出自张飞笔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08-03-20 09:14:00 | 只看该作者
张将军的这番风雅,就是放在文人身上,也算得一番成就了。

  可是人们为什么还是一个劲地叫他猛张飞甚至莽张飞呢?这是一个十分值得玩味的问题。我想,这恐怕与《三国演义》开头的描写以及野史、民间传说和戏曲的渲染造成的先入之见有些关系。演义的开头,介绍张飞的相貌,用了“豹头环眼,燕颌虎须”,身份又是个杀猪沽酒的屠户。后世的匠人,一般都喜欢在自己的行业上寻根问祖,比如木匠奉鲁班为祖,鞋匠奉刘备为祖,做毛笔的奉蒙恬为祖,做豆腐的奉淮南王刘安为祖,杀猪的便奉张飞为祖,还编了故事说,张飞杀猪,只杀一刀,号称张一刀,如果那猪不死,就用手活活捂死,粗鲁得叫人咋舌。在演义中,张飞一出场就动不动要杀人,先是要杀押解卢植的官员,被刘备劝住;董卓无礼,张飞提刀进帐要杀那厮,又被刘备拦住;再就是鞭打督邮,一连打断十数根柳条,又被刘备救下(此事史书上说是刘备动的手,罗贯中先生拿来安在张飞头上)。《三国志评话》更说他不仅随便杀人,还把袁术的儿子活活摔死,莽撞得简直不可思议。戏台上的张飞,是一个黑头花脸。桂剧《三气周瑜》里,张飞奉孔明之命在芦花荡中等候周瑜,出场几句定场诗,很有气势:“涿州来了翼德张,披头散发一员将。三老子来了,我叫你拿命来!”打败周瑜后,还将臭口水一把一把地喷甩出来羞辱他。观众在大笑之后,只能得出张飞乃是口臭熏天粗人一个的印象。这方面登峰造极的是一个地方小戏,黑脸张飞一出场就说:“大字黑麻麻,小字我认不得它!”这样的胡说八道,竟然博得满堂喝彩。

  武张飞,文张飞,到头来还是一个莽张飞。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08-03-20 09:15:00 | 只看该作者

张飞喜欢打手下.结果让手下干掉了。连刘备都知道-令在左右-叫张飞注意.可见此人打人已经出名了。
......
打了就打了呗,和能力又没有关系。帖子上应该注明:云迷与啥不得入内的。下次一定注意这个问题


作者: happyjacky 2007-4-12 17:02   回复此发言
--------------------------------------------

张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 为大将者,士卒不能以死效命.反而是死在自己手下手里.----
这个就是你所谓的 打了就打了呗的后果.
你也就那水平还好意思说什么云迷.有力气去说那些假云迷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