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龙城战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国人物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01-23 14:25:00 | 只看该作者

许褚

姓名: 许褚 字号: 仲康 所属: 魏 藉贯: 豫州谯国谯人(今安徽毫州) 官至: 武卫将军 相貌: 长八尺余,腰大十围,容貌雄毅 家族资料: 父: 不详; 母: 不详; 兄: 许定; 子: 许仪; 孙: 许综 其它相关人物: 曹操, 马超, 曹仁

许褚历史简评: 与葛陂贼交战时在箭矢耗尽的情况下掷石攻敌, 后在粮食短缺的情况下诈作与贼和解并以耕牛交换粮食一但在牛突然狂奔的情况下拿着牛反方向行百余步, 由此在淮汝一带的人提起许褚之名皆畏惮。曹操复屯官渡时发现欲谋害曹操者, 更全部杀掉。关中之战时左手拿马鞍, 右手控船令曹操安然成功渡河, 所以与马韩会面时只让许褚相随, 期间马超欲袭曹操, 但听闻许褚之名兼怀疑从骑就是许褚, 便问曹操虎侯安在, 曹操指着许褚; 许褚怒视马超以令他放弃, 自此天下皆以此称呼许褚。当曹操去世时许褚哭至吐血, 曹丕迁作武卫将军, 负责宫中安全。曹叡继位时封其为牟乡侯, 谥曰壮侯。

许褚演义简评: 待补

许褚相关评价: 太祖见而壮之曰:“此吾樊哙也。”<许褚传> 马超乃问太祖曰:“公有虎侯者安在?”太祖顾指褚,褚嗔目盼之。自此始也。军中以褚力如虎而痴,故号曰虎痴;是以超问虎侯,至今天下称焉,皆谓其姓名也。<许褚传> 陈寿评曰:“许褚、典韦折冲左右,抑亦汉之樊哙也。”<魏书十八>

许褚相关年表: 许褚字仲康,谯国谯人。身高八尺多,腰大十围,容貌雄毅,勇力绝人。东汉末年集合附近的青年人及宗族数千家,一同建工事以抵御流寇。当时有汝南葛陂贼约万余人来进攻他们,许褚部寡不敌众,力战至筋疲力尽。连箭矢也用尽时,许褚乃令壁中男女收集形如饮水器和酒器的石头收集起来,堆放在四角,许褚将石头掷出去,所击中之处无不粉碎。有见及此, 贼便不敢再攻。但守至粮食开始缺乏时又不得不诈作与贼和解,更以耕牛与贼交换粮食,当贼来取牛,突然牛不受控制地狂奔。许褚就一手抓紧牛尾后向相反方向行百余步。众贼皆惊且不敢取牛而走。从此在淮、汝、陈、梁之间的人,闻许褚之名皆畏惮。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当曹操经营淮、汝,许褚便率其众归附。曹操壮之曰:“此吾樊哙也。”更立即拜为都尉,引入宿卫。从许褚的部众皆以为虎士。建安三年(公元198年) 从征张绣,先登,屡计斩首达万,迁作校尉。建安四年(公元199年)曹操复屯官渡。其时从士徐他等谋造反,但以许褚侍卫曹操,惮而暂不敢谋变。当许褚离开休息期间,徐他等人怀刀进入。褚至下舍时心动,立即往还曹操帐侍卫。徐他等人对此并不知道,所以当入帐时看见许褚时皆大惊愕。徐他什至连脸色都变了,许褚察觉后立即把徐他等人杀掉。自此以后曹操更加亲近信任他,出入同行,不离左右。建安九年(公元204年)从围邺城,力战有功,被赐爵关内侯。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从讨韩遂、马超于潼关。曹操纳徐晃之议让其率一偏师成功在蒲板津立栅后, 曹操由潼关将北渡,临济河,命军先渡而与许褚及虎士百余人留在南岸断后。马超便率步骑万余人来攻,箭矢如雨。因此许褚对曹操说贼兵来者众,且军队已差不多全部成功渡河,再无必要断后,乃扶曹操上船。马超军进迫得紧时众军士皆想乘船, 但船甲此负荷过重将沉。许褚因此斩攀船者,左手举起马鞍以保护曹操。当操船者亦为流矢所中而死,许褚便以右手控制船只并最终成功渡河。如果无许褚情况就不敢想象,所以此后曹操与韩遂、马超等单马会语时左右皆不得从,唯独是许褚例外。会面期间马超自负其武勇,想上前突袭曹操,但怀疑从骑就是以武勇出名的许褚,便问曹操:“公有虎侯者安在?”曹操便指着许褚,许褚则怒视之。由是马超不敢动,乃各自归去。之后数日交战,曹操大破马超等,许褚以亲身斩首级,有功而迁武卫中郎将(由此独创)。军中以许褚力气如虎而痴,故号曰虎痴;当马超询问虎侯,从此天下则这样称呼许褚。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当知道曹操的死讯时许褚哭泣至吐血。曹丕代汉后,进封其为万岁亭侯,同时亦迁作武卫将军,负责都督中军的宿卫禁兵,曹丕对许褚什亲近。太和元年(公元227年)曹叡继位,进封许褚为牟乡侯,邑七百户,同时亦赐其子一人为关内侯。褚薨,谥曰壮侯。太和中, 曹叡思念其忠孝, 下诏褒赞, 更复赐子孙二人为关内侯。许褚谨慎奉法,沉默寡言。有一次曹仁由荆州来朝谒,曹操仍未出来接见时,曹仁进入府内并与许褚相见于殿外。曹仁叫许褚入内就坐,但许褚说:“王将出。”便还入殿,曹仁因此憎恨许褚。有人以此责备许褚:“征南将军曹仁是宗室重臣,既肯呼叫君,君何故说这些话?”答:“他虽然与曹操亲近且受重用,但亦是外藩。我守备内臣,有事可在众人面前说,岂可因此擅离职守?”曹操知道后更爱待之,迁作中坚将军。(之后曹丕迁作武卫将军) 特此多谢千年主任对一文言文白痴的帮助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01-23 14:32:00 | 只看该作者

于禁

姓名:于禁
字号:文则
藉贯:兖州泰山钜平(今山东泰安)
卒年:魏文帝黄初二年(公元221年)
官至:安远将军 益寿亭侯 谥曰厉
家族:子,于圭

于禁历史简介:
于禁,魏国五良将之一。他最早随鲍信起兵,后来又一起归附曹操,被任为官军司马。从此跟随曹操四处征战。有一次曹操的青州兵四处抢劫,被于禁追杀后就去告发于禁叛变,恰好此时张绣叛变来攻,于禁就先扎下营寨才去见曹操,曹操问他怎么不先来解释,于禁认为分辩事小,退敌事大,曹操因此十分高兴,于是封他为益寿亭侯。后来败吕布,破袁绍,于禁与其它五良将都轮流任先锋官而表现活跃。还有一次曹操厌恶朱灵并想撤掉他的兵权,就派于禁去办,于禁手执文书仅带数十骑就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他就是这样地令人畏惧,被迁至左将军。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包围曹仁,于禁去救援,但被水淹七军而被擒,于禁投降了敌人,而他手下的庞德却不屈被杀。后来关羽被孙权所破,于禁也就归属了吴国,直到黄初二年才被送回魏国,那时他都已经须发皆白,面容憔悴,泪流满面。曹丕就命他去拜见高陵(曹操的陵墓),因为陵中画有他屈膝降敌,庞德不屈的图画,所以于禁不久就羞愧发病而死,死后追谥为厉侯。

于禁演义简介:
曹操于兗州广招人才时引军数百人来投曹操,被命为点军司马。曹操经常称赞其能,跟从曹操经历数次战争。有一次曹操攻张绣时青州兵反,于禁杀之,不去申辩,在百忙中立起营寨。得到曹操赏识,称于禁有将军之才。后来曹操使曹仁讨关羽于樊城,又遣于禁助曹仁。因忌庞德立大功而鸣金收兵召回庞德,错失了杀关羽的良机。到了秋天,下大雨,汉水溢起,不听成何相劝军至高地,结果为关羽决水。于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没有地方可以逃走,关羽乘大船攻于禁等,于禁遂降,惟庞德不屈节而死。后来关羽被孙权所破,于禁也就归属了吴国,送回魏国,但被曹丕羞辱而死。

于禁历史评价:
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于禁最号毅重,然弗克其终。《三国志 魏书十七 张乐于张徐传》
曹操曰:“淯水之难,吾其急也,将军在乱能整,讨暴坚垒,有不可动之节,虽古名将,何以加之!”《三国志 于禁传》
太祖表汉帝,称于禁曰:“武力既弘,计略周备,质忠性一,守执节义,每临战攻,常为督率,奋强突固,无坚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别征,统御师旅,抚众则和,奉令无犯,当敌制决,靡有遗失。论功纪用,宜各显宠。”《三国志 乐进传》

于禁大事年表:
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鲍信招合徒众,于禁附从起兵。
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曹操领兗州牧,于禁与其党俱封为都伯,属将军王朗。王朗异之,向曹操推荐于禁之才可任大将。曹操召见于禁,拜军司马。
初平四年(公元193年)曹操使于禁攻徐州广威,拔之,拜陷陈都尉。
兴平元年(公元194年)跟从曹操讨吕布于濮阳,攻破吕布二营于城南,又与别将破高雅于须昌。
兴平二年(公元195年)跟从曹操攻寿张、定陶、离狐,围张超于雍丘,皆破之。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跟从曹操征黄巾刘辟、黄邵等,屯版梁。黄邵等夜袭太祖营,于禁率麾下击破之,斩刘辟黄邵等,尽降其众。迁平虏校尉。从围袁术将桥蕤于若县,斩桥蕤等四将。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跟从曹操至宛,招降张绣。张绣复叛,曹操与战不利,军败,还舞阴。这时军乱,各间行求太祖,于禁独领所属数百人,且战且退,虽有死伤不相离。虏追稍缓,于禁徐整行队,鸣鼓而还。未至曹操所,道见十余人被创裸走,禁问其故,曰:“为青州兵所劫。”当初黄巾降后精锐被编成青州兵,曹操宽之,故敢因缘为略。于禁大怒,令其众曰:“青州兵同属曹公,而还为贼乎!”乃讨之。青州兵逃走向曹操告发。于禁见敌兵将至,先立营垒,没有时间见曹操。有的人对于禁说:“青州兵已告状,你赶快去申辩吧。”于禁曰:“今贼在后,快已追击至此,不先做准备,何以待敌?且主公聪明,何必申辩!”后来见了曹操,具陈其状。曹操很高兴,对于禁曰:“淯水之难,吾其急也,将军在乱能整,讨暴坚垒,有不可动之节,虽古名将,何以加之!”於是录禁前后功,封益寿亭侯。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复从曹操攻张绣于穰,擒吕布于下邳。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与史涣、曹仁攻眭固於射犬,破斩之。曹操初征袁绍,袁绍兵盛,于禁愿为先锋。曹操壮之,乃遣步卒二千人,使于禁为大将,守延津以拒袁绍,曹操引军还官渡。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刘备在徐州叛变,曹操东征之。袁绍攻于禁,于禁坚守,袁绍不能攻下。复与乐进等将引步兵骑兵五千,击袁绍其他的营寨,从延津西南缘河至汲、获嘉二县,焚烧保聚三十馀屯,斩首获生各数千,招降袁绍将何茂、王摩等二十馀人。曹操复使禁别将屯原武,击袁绍其他的营寨于杜氏津,破之。迁裨将军,后从还官渡。曹操与袁绍连营,起土山相对。袁绍命令士兵向曹操的营中射箭,曹操的士卒多死伤,军中惧。于禁督守土山,力战,气益奋。袁绍破,迁偏将军。
建安十年(公元205年)冀州平。昌豨复叛,遣于禁征之。于禁急进攻昌豨;昌豨与于禁有旧,降于禁。诸将皆以为昌豨已降,当送还曹操,于禁曰:“诸君不知主公令乎!围而后降者不赦。我奉法行令,事上之节也。昌豨虽我旧友,但我可失节乎!”自临与昌豨决,陨涕而斩之。曹操闻而叹曰:“昌豨降不诣吾而归禁,岂非命耶!”重用于禁。东海平,曹操表汉帝,称于禁曰:“武力既弘,计略周备,质忠性一,守执节义,每临战攻,常为督率,奋强突固,无坚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别征,统御师旅,抚众则和,奉令无犯,当敌制决,靡有遗失。论功纪用,宜各显宠。”拜禁虎威将军。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与臧霸等攻梅成,张辽、张郃等讨陈兰。于禁到,成举众三千馀人降。既降复叛,其众奔兰。张辽等与兰相持,军食少,于禁运粮前后相属,张辽遂斩兰、成。增邑二百户,并前千二百户。

这时,于禁与张辽、乐进、张郃、徐晃俱为名将,曹操每次征伐,不是用为行军前锋,就是用为后拒;而于禁持军严整,得贼财物,无所私入,由是赏赐特重。太祖常恨朱灵,欲夺其兵权。曹操见于禁有威重,遣于禁引数十骑,赍令书,往朱灵营夺其军,朱灵及其部众都不敢敢动;曹操让朱灵为于禁部下,众皆震服,其见惮如此。迁左将军,假节钺,分邑五百户,封一子列侯。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太祖在长安,使曹仁讨关羽于樊城,又遣于禁助曹仁。到了秋天,下大雨,汉水溢起,平地水数丈,于禁等七军皆没。于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没有地方可以逃走,关羽乘大船攻于禁等,于禁遂降,惟庞德不屈节而死。降兵被押至江陵。曹操闻之,哀叹者久之,曰:“于禁跟从我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
吕蒙攻破江陵后孙权释放与他会面,于禁乘马与孙权並行为虞翻喝曰:“尔乃降虜,还敢与我主齐马?”还差点挥鞭击之,幸得孙权喝止。后孙权于楼船与群臣会饮,于禁听闻乐声后流泪,虞翻又曰:“汝欲作伪求免罪?”于禁虽为他所恶,但猶赞叹其忠义。
魏文帝黄初二年(公元221年)曹丕称帝,孙权称臣,欲遣送于禁。虞翻谏曰:“斩之以令三军,警惕人臣敢有二心者。”但孙权一心备战刘备的东征而欲曹魏中立,故还是送遣于禁还魏。
文帝曹丕引于禁须发皓白,形容憔悴,泣涕顿首,拜于禁为安远将军。曹丕欲遣使至吴,便命他去拜见曹操的陵墓,陵中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于禁降服之状。于禁见,惭愧病发而死。子于圭封益寿亭侯。谥禁曰厉侯。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01-23 14:33:00 | 只看该作者

周瑜

姓名:周瑜(175—210)
字:公瑾
籍贯:[扬州]庐江舒城 [今安徽舒城]
官至:领南郡太守行偏将军
家族关系:父:周异
母:不祥
妻:小乔
子: 周循 周胤
女:不祥,嫁东吴太子孙登
侄:周峻

以下部分引用自赤壁焰《周瑜人物百科》
简明演义介绍
周瑜自幼与孙策交好,孙策于袁术麾下初崛起时曾随之扫荡江东。后来回去镇守丹阳。袁术心慕周瑜的才干,欲聘周瑜为将,但是周瑜以袁术难成大事而拒绝。其后设法投奔孙策,为中郎将,孙策相待甚厚,又同时迎娶有「国色」之称的二乔,成为连襟。孙策遇刺后,临终嘱咐孙权:「外事不决,可问周瑜。」,周瑜奔丧还吴与张昭一起共同辅佐孙权,并且举荐鲁肃等人,执掌军政大事。赤壁大战之前自鄱阳赶回力主拒曹,后于群英会戏蒋干、怒打黄盖行使离间计、最后指挥全军在赤壁袭击曹军取得胜利,并取得副都督程普的拜服与信任。赤壁大战之后,下南郡与曹仁相持,中箭负伤,与诸葛亮较计赛谋,定下假涂灭虢等计策,最后终于死于巴陵,时年三十六岁。死前上书举荐鲁肃代其位,孙权为其素服吊丧。简明历史介绍
周瑜自幼与孙策交好,孙策于袁术麾下初崛起时曾随之扫荡江东。后来回去镇守丹阳。袁术心慕周瑜的才干,欲聘周瑜为将,但是周瑜以袁术难成大事而拒绝。其后设法投奔孙策,为中郎将,孙策相待甚厚,又同时迎娶有「国色」之称的二乔,成为连襟。孙策遇刺身亡后,周瑜与张昭一起共同辅佐孙权,为中护军,执掌军政大事。赤壁大战期间,力主拒曹,而指挥全军在乌林迎击曹军取得胜利。赤壁大战之后,周瑜谏议孙权将刘备安抚在吴郡,以美女和玩物消磨其意志,但孙权未采纳。孙权后来采纳周瑜的谏议,拟出兵攻取蜀地,消灭张鲁,然后消灭曹操,周瑜在江陵进行军事准备时死于巴陵,时年三十六岁。孙权曾为其素服吊丧。周瑜性情开朗,气度宽宏,深得维恩显着。精通乐律,即使在醉酒时也能听出音律的错误。
周瑜的历史评价
三国志陈寿曰:「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桀……于时议者莫不疑贰。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孙权与陆逊曰:「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子明……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
诸葛瑾、步骘连名上疏曰:「臣窃以瑜昔见宠任,入作心膂,出为爪牙,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故能摧曹操于乌林,走曹仁于郢都,扬国威德,华夏是震,蠢尔蛮荆,莫不宾服,虽周之方叔,汉之信、布,诚无以尚也。」
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孙权谓公卿曰:「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蒋干称瑜曰:「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闲。」
刘备间曰:「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01-23 14:33:00 | 只看该作者
周瑜是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人。其堂祖父周景和叔叔周忠均作过汉朝的太尉,父亲周异是洛阳最高行政长官洛阳令,叔父周尚是丹阳的太守,从小便是世家子弟。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
孙坚参与讨伐董卓时,将家搬到了舒城。孙坚的儿子孙策和周瑜同年,两人关系非常好。周瑜好客,生性慷慨,在征得家中长辈的同意后,便把自己家城南的大房子让给孙策全家住。周瑜对孙策“升堂拜母”,二人遂以兄弟之礼相待。
兴平二年(195年)
周瑜的叔父周尚是丹阳太守,周瑜前去看他,时孙策入历阳(今安徽和县西北),准备渡江时,写信给周瑜。周瑜奉叔父周尚之命,带部队和粮草迎接孙策。孙策高兴的说:“吾得卿,谐也。”
接着周瑜跟从孙策破横江(今天安徽和县东南长江北岸)、当利(今安徽和县东,当利水入江处),接着渡江攻破秣陵乍(今江苏江宁秣陵关),打败了笮融和薛礼,转而攻占了湖孰(今江苏江宁湖熟镇)、江乘,进入曲阿(今江苏丹阳),刘繇逃走。这时,孙策的部队已经发展到了数万人。他对周瑜说:“以我现在的兵力,攻吴会、平山越已经够了。你还是回去镇守吾丹阳。”于是,周瑜率部回到了丹阳
不久,袁术派他堂弟袁胤代替周尚成为了丹阳太守,周瑜随周尚回到了寿春(今安徽寿县)。
建安三年(198年)
袁术发现周瑜很有才能,便想要收周瑜为己将。但周瑜看出袁术不会有什么成就,所以只请求做居巢县长,欲借机回江东,袁术同意了周瑜的请求。周瑜经过居巢回到吴郡(今江苏苏州)。孙策听说周瑜来了,亲自迎接周瑜,并授周瑜为建威中郎将,调了两千士兵,战马五十匹给周瑜。除此之外,孙策还赐给周瑜鼓吹乐队,替周瑜修建了住所,赏赐之厚,没有人能与之相比。而且孙策还在发布的命令中说:“周公瑾英隽异才,和我有总角之好,骨肉之情。在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像在丹阳的时候,他率领士兵,调发船粮助我成大事,论德酬功,现在的赏赐还远不能回报他在关键时候给我的支持。”
这年,周瑜二十四岁,吴郡的人都称他为周郎。因为庐江一带的百姓都信服周瑜的恩德信义,所以孙策令他出守牛渚、后来又兼任春谷长。
建安四年(199年)
不久之后,孙策想要攻取荆州,拜周瑜为中护军,兼任江夏(今湖北新州西)太守(空衔),随军出征。周瑜和周瑜攻破皖后,得到了桥公的两个国色天香的女儿。孙策自己纳大桥,周瑜纳了小桥。孙策对周瑜说:“桥公之女,虽然战乱流离之苦,但有我们两人作女婿,也足以高兴。孙策接着又进攻寻阳,击破刘勋,然后讨江夏,又回后平定豫章(今江西南昌)、庐陵。而周瑜则留下来镇守巴丘。
建安五年(200年)
孙策遇刺身亡,临终之前把国家大事交给了孙权。周瑜带兵从外地回来奔丧,留在孙权身边做了中护军,与长史张昭一起掌管军政大事。
建安七年(202)
曹操自官渡之战打败袁绍后,兵威日盛。曹操下书责令孙权,让他把自己的儿子送到许昌去做人质。孙权召集群臣会议,张昭、秦松等犹豫不决。
孙权不想送儿子去当人质,于是他独自带着周瑜去母亲面前议定此事。周瑜说:“当年楚君刚被封到荆山之侧时,地方不满百里。但他的后辈都很贤能,扩张土地,开拓疆域,最终在郢都建立根基,占据荆杨之地,直到南海,子孙相传,延续了九百多年。现在将军您继承父兄的余威旧业,又统率又郡,兵精粮多,将士用命,铸山为铜,煮海为盐,镜内富饶,人心安定,泛舟举帆,朝发夕到,士风劲勇,可以说是所向无敌。为什么要送人为质?人质一到许昌,我们就不得不和曹操相呼应,相呼应则他让我们怎样,我们就得怎么样,也就必然会受制于曹操。而我们所能得到的,也不过就是一方侯印、十几个仆人、几辆车、几匹马,怎么能跟我们在南方建功立业称孤道寡相提并论呢?为今之计,最好是不送人质,先静观其变。如果曹操能率义而正天下,那个时候我们再归附也不晚。如果曹操图谋生岙,那么玩兵如玩火,玩火必自焚,将军你韬勇抗威,只要静待天命即可,为何要送人质给他呢?”孙权之母说:“公瑾所言是也。公瑾只比伯符小一个月,我一向把他当亲儿子看,你该把他当成兄长才是。”于是,孙权便没有送人质去许昌。
建安十一年(206年)
周瑜率孙瑜等讨麻、保二屯,斩其首领,俘虏敌人万余。
建安十二年(207年)
江夏太守黄祖派邓龙率兵数千攻入柴桑,周瑜率军追击之,生俘邓龙押往吴郡。
建安十三年(208年)
孙权讨江夏,周瑜为前部大督都,打败了黄祖。
九月,曹操挥军入荆州,刘琮率部投降。曹操得到了荆州水军,拥有大军数十万。
这种情况下,东吴的谋士将士都十分惊恐。孙权召集他们商量对策,以张昭为首的大部分人都认为应该“迎曹”。
张昭说:“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而鲁肃等少数却认为应该“拒曹”,但是却不足以扭转局势。于是他们建议孙权把周瑜从柴桑召回。果然,周瑜一回来就说:“不然。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请为将军筹之:今使北土已安,操无内忧,能旷日持久,来争疆场,又能与我校胜负于船楫,可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揖,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擒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坚定了孙权主战的决心。
孙权对周瑜说:“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陡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台,此天以君授孤也”。
当夜,周瑜请见孙权说:“大臣们一见曹操的战书上写着有水陆兵八十万,心中恐怖,也不认真算算虚实,就提出迎曹的建议,这是没有道理的。现在我们来认真核实一下,曹操所带的中原士兵,最多不过十五六万,而且经过长途跋涉而来,肯定是疲惫不堪之众。投降得到的刘表水军,最多也就七八万,而且这些人肯定还心存怀疑。曹操带着这些疲惫病弱、狐疑观望的士兵,人数虽然多,但有什么可以畏惧的?我们只要精兵五万,就足以战胜他了。请将军不要担心。“
孙权拍着周瑜的背说:“公瑾,你的话真是大合我心。子布、文表等人,只顾着他们的妻小,为自己考虑,真是让我失望。只有你和子敬跟我看法一致,这是老天让你们俩人来辅助我啊!五万兵,一时难凑齐。但我已选好三万人,船只粮草和各种战具已经准备好,你和子敬、程普马上带兵出发。我会继续调发人众和粮草,做你的后援。如果你能一战破曹当然好,如果不能,就回来找我,我将与曹操决一死战!”
这时,刘备已经被曹操所打破,正想引兵渡江,与鲁肃在当阳相遇,共图计策。因此刘备进住夏口,遣诸葛亮谒见权,孙权遂遣周瑜及程普与刘备一起共同抗曹。
孙刘联军与曹军在赤壁相遇。正值曹军新至江南,不服水土,疾病流行,士气低落,刚一交战,曹军便败退。只好驻扎江北,而周瑜等着驻扎在南岸。  
周瑜部将黄盖说:“现在敌众而我寡,难与持久。但我看曹操把战船都用铁索锁在了一起,首尾相接,可以火攻烧他。”周瑜认为黄盖说的对,便选了蒙冲斗舰数十艘,里面装满柴草,灌上油脂,外面用布包好,插上牙旗,准备火攻。
而黄盖则先派人送信给曹操,信中说:“我世受孙氏厚恩,地位待遇本不低卑,但是为人当识时务。孙氏要用江东六郡山越之人与中原百万之众对抗,众寡悬殊,胜负已定。江东士吏,不分贤愚,均知此理。只有周瑜、鲁肃执意如此。”他还在信中表示:“交锋之日,盖为前部,当因事变化,效命在近。”
周瑜选了一个刮东南风的日子,命令黄盖带着数千战船,向曹营进发。而曹军都以为黄盖是来投降的,毫不防备,只是指点观看。船队行到距离曹军水寨一里左右,黄盖下命各船同时点火。这时风中盛猛,很快就烧到岸上营寨。顷刻之,烟炎满天,曹军人马烧死溺死者很多,遂败退南郡。曹操合曹仁守江陵,自己则返回北方。
周瑜又和程普进攻南郡,和曹仁隔江相对,两军并未交锋。周瑜派甘宁前去占据夷陵,曹仁分出一部分兵马去攻甘宁,甘宁向周瑜告急。周瑜采用吕蒙的庄重,留凌统守卫后方,自己和吕蒙去救甘宁。甘宁之围解后,周瑜变屯兵于北岸,与曹仁约定日期大战。周瑜亲自骑当督战,却不幸被流箭射中右胁,伤势很重,只得退兵营。曹仁听说周瑜卧病不起,便亲自领兵上阵攻击吴兵。周瑜奋身而起,巡视各营,激厉士兵,用兵杀敌,曹仁只好退走。
建安十四年(209年)
周瑜攻曹仁一年有余,曹仁死伤甚众,只好弃城逃走。孙权任命周瑜为偏将军,兼任南郡太守,并把下隽、汉昌、刘阳、州陵作为他的奉邑,让他屯兵于江陵。
而这时,刘备则以左将军领荆州牧,已攻占了武陵、长沙、零陵、桂阳四郡,驻在公安。刘备为了更进定步扩大地盘,去京口见孙权,请求他把南郡借给自己,使自己能得以控制荆州全境。
曹操派九江蒋干前去说服周瑜。蒋干仪容出众,很有才气,善于辨论,江淮人士,无人能及。蒋干头戴葛巾,身着布衣,装作闲游去见周瑜。周瑜出来迎接,立刻就问蒋干:“子翼真是用心良苦,居然跑了那么远的路,来帮曹操做说客?”过了几天,周瑜带蒋干参观了军营,检视仓库和军资器仗,然后还置酒高会。席间,周瑜还展示了自己的侍者、服饰、珍玩,并对他说:“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祸福共之,假使苏、张共生,能移其意乎?”蒋干只是微笑着无话可说。蒋干回来见曹操,对曹操说:”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能说动的。”
建安十五年(210年)
周瑜上疏孙权说:“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
但孙权认为曹操在北方势力大太,现在应该广揽英雄;而刘备又绝非可以轻易制服的人,所以没有采用周瑜的意见。  
当时,刘璋为益州牧,而张鲁则不断生事滋扰。周瑜对孙权说:“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
孙权当即表示同意。周瑜回江陵,准备出征事宜,但却不幸于巴丘(今湖南岳阳)病逝,享年三十六岁。
周瑜死后,孙权亲自穿上丧服为其兴哀,他痛哭流涕说:“公瑾有王佐之才,如今短命而死,叫我以后依赖谁呢?”他称帝后,也仍然念念不忘周瑜,他对大臣说:“没有周公瑾,我哪能称尊称帝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8-01-23 14:34:00 | 只看该作者
周瑜一生心胸开阔,以德服人,跟《三国演义》中虚构那位截然不同。程普当时和周瑜关系并不好,他认为自己年纪比较大,就多次欺辱周瑜。但周瑜却折节容下,始终不和他计较。程普后来特别敬仰和佩服他,程普对人说:”与周公瑾交往,如同饮美酒,不知不觉就醉了。”
相反,对于周瑜的才干,刘备和曹操心里都很清楚。为了挑拔周瑜和孙权的关系,刘备趁张昭、秦松、鲁肃等为自己送行时。等张昭、鲁肃离开后,孙权独自留下和刘备谈话,刘备说:“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只是他器量太大,恐非久居人下者!”
而在赤壁之战后,曹操则写信给孙权说:“赤壁之战,正赶上我的将士们染病,于是,我自己烧船退走,没想到,这下倒使周瑜成了名。”
周瑜不但在军事上才华横溢,同时也是文采超郡,精于音乐,《三国志》上说周瑜即使是酒后,仍能听出乐人演奏的音乐中很细小的错误,而每当这时,他总要回头看一看。所以当时有谣谚说:“曲有误,周郎顾。”
附: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8-01-23 14:35:00 | 只看该作者

曹丕

曹丕 - 个人档案
个人资料性别 男
籍贯 [豫州]沛国谯县 [今安徽毫州]
容貌 暂无相关记载
官至 魏国皇帝 谥曰文
家族资料父亲 曹操
母亲 卞氏
配偶 甄氏 郭氏
兄弟姐妹 曹昂 曹彰 曹植 曹熊 曹宇
子女 曹叡
相关人物 贾诩 司马懿 陈群 吴质
曾效力过的势力 魏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08-01-23 14:35:00 | 只看该作者
曹丕 - 简明历史传记

曹丕,字子桓,曹操之子,自幼善骑射,好击剑,常从曹操征战。汉献帝建安年间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后立为魏王世子,镇守邺城,常从诸生宴游为乐。曹操去世后,曹丕继位为丞相、魏王,不久代汉称帝,史称魏文帝,在位七年去世。曹丕喜好文学,八岁能着文,有异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有集二十三卷、《典论》五卷、《列异志》三卷,今多散失。明人编有《魏文帝集》,与曹操集、曹植集合称《三曹集》。


曹丕 - 简明演义传记

曹丕,曹操次子,卞氏所生,在争夺继承权问题上处心积虑,战胜了文才更胜一筹的弟弟曹植,被立为王世子。曹操逝世后,曹丕继位成为魏王,以不参加葬礼之罪逼弟弟曹植写下七步诗,险些将其杀害,又顺利夺下弟弟曹彰的兵权,坐稳了魏王之位。不久,曹丕逼汉献帝让位,,代汉称帝,为魏国开国皇帝。刘备伐吴时,曹丕看出刘备要失败,但不听谋士之言,偏要坐山观虎斗,事后又起兵伐吴,结果被徐盛火攻击败。回洛阳后,曹丕大病,临终前托付曹睿给曹真、司马懿等人,终年四十岁。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08-01-23 14:35:00 | 只看该作者
建安十五年(公元二一零年)
曹丕被司徒赵温举荐,曹操认为赵温举荐他的儿子,并不是因为他真实的才能,因此使侍中守光禄勋郗虑持节奉策免去赵温官职。
建安十六年(公元二一一年)
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二一七年)
立为魏太子。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二二零年)
曹操去世,曹丕嗣位为丞相、魏王,改元建康元年。二月,以贾诩为太尉。庚午,汉献帝禅位,改元黄初,大赦。孙权遣使奉献。蜀将孟达率众降。武都氐王杨仆率种人内附,居汉阳郡。
黄初元年(公元二二零年)
十一月癸酉,以河内之山阳邑万户奉汉帝为山阳公。
黄初二年(公元二二一年)
春三月,加封辽东太守公孙恭为车骑将军。夏四月,以车骑将军曹仁为大将军。五月,郑甘复叛,遣曹仁讨斩之。丁卯,夫人甄氏卒。秋八月,孙权遣使奉章,并遣于禁等还。丁巳,使太常邢贞持节拜权为大将军,封吴王,加九锡。
黄初三年(公元二二二年)
三月乙丑,立齐公叡为平原王,帝弟鄢陵公彰等十一人皆为王。夏四月戊申,立鄄城侯植为鄄城王。闰月,孙权破刘备于夷陵。当初曹丕听说刘备率军东下,与孙权交战,树栅连营七百馀里,谓群臣曰:“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忌也。孙权上事今至矣。”后七日,破备书到。八月,蜀大将黄权率众降。冬十月,孙权复叛。曹丕自许昌南征,诸军兵并进,孙权临江拒守。
黄初四年(公元二二三年)
丁未,大司马曹仁薨。六月甲戌,任城王彰薨于京都。甲申,太尉贾诩薨。
黄初五年(公元二二四年)
夏四月,立太学,制五经课试之法,置春秋谷梁博士。
黄初六年(公元二二五年)
冬十月,行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戎卒十馀万,旌旗数百里。魏书载帝于马上为诗曰:“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猛将怀暴怒,胆气正从横。谁云江水广,一苇可以航,不战屈敌虏,戢兵称贤良。古公宅岐邑,实始翦殷商。孟献营虎牢,郑人惧稽颡。充国务耕植,先零自破亡。兴农淮、泗间,筑室都徐方。量宜运权略,六军咸悦康;岂如东山诗,悠悠多忧伤。”是岁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还。
黄初七年(公元二二六年)
丁巳,曹丕去世,时年四十。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08-01-23 14:36:00 | 只看该作者
曹操的长子曹丕,是一位极赋心计和雄才的人,曹操死后,他抛开汉献帝,即位作了魏文帝,改元黄初,迁都洛阳。曹丕称帝后,为了巩固政权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营建宫殿,选投人才,减轻赋税,提倡文学,禁止宦官干政,外戚不得为辅政大臣等,使朝廷内外气象一新,魏国呈现兴盛的气象。

  虽然在政事方面曹丕志满意得,但在感情生活上却一直得不到满足。曹丕不但是一个政治家,也是一个感情丰富的文人,他内心中十分向往两心相悦的真挚情感。然而,当他利用手腕强娶甄妃为妻时,虽然得到了甄妃美艳绝伦的身体,也一直未能拥有她那颗温柔多情的心,因为她的心始终萦绕在曹子建身边。为此.曹丕深感遗憾,但这又不是用手中的权力所能攫取的东西。
  黄初二年甄妃悒郁而死,曹丕为之闷闷不乐,虽然后宫粉黛如云,但却没有一个能让他动情的。这时他听人说起江南有一绝色美人薛灵芸,不但姿色秀美,而且擅长女红,所绣花鸟栩栩如生,所缝制的衣物更是贴身合体,人们誉之为"针神",从而向往不已。
  说起薛灵革芸,乃是浙西常山赞乡地方的一位乡野姑娘,她父亲薛业是赞乡亭长,虽然官职不高,但因为人善良厚道,在当地颇具声望;她母亲是一个心灵手巧的妇人,她的纺织、刺绣都在当地堪称一绝。
  赞乡是一个偏远落后的地方,民风质朴,文风不盛,当地人很少读书识字,亭长家里也不例外。当地盛行养蚕缫丝,所以丝织和刺绣都十分发达。因受母亲影响,薛灵芸从小就学会了绣花,十岁时她所绣的牡丹花,便能引来成群的蝴蝶围着花儿上下翻飞,甚能以假乱真。穷山僻壤的山水居然把薛灵芸养育得灵秀动人,她个头高挑,皮肤白晰,双眸如山泉一般清澈明亮。
  夜里,薛灵芸常和母亲一道,坐在昏暗的蒿火旁,就着篙火的光亮纺丝和刺绣。因她的艳名在四乡里传扬得甚广,于是几乎天天都有好奇的少年借着夜色,从门缝或窗棂间偷看火光下忙碌着的薛灵芸,因为她引人入胜的美貌,和她工作时专注怡人的神情,使得那些窥艳的少年常常要痴痴地看到薛家灭了灯火,才恋恋不舍地离去。但因薛家的声望和薛灵芸的洁身自好,这些少年谁都只敢在外面偷偷倾慕,无人敢起不安份的念头。
  薛灵芸的美名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广,最后竟然连魏都洛阳都有人知道常山出了一个绝世美人,并把这事传到了魏文帝曾丕耳中。曹丕听到传闻后,心中暗暗一动。为什么堂堂一位得意天子,会为遥远山乡的一位山村姑娘而动心呢?因为这时曹丕失去了爱如至宝的甄妃,感情上出现了一片空白,正需有真挚的温情来填补,而这时北方因为连年征战,早已残破不堪,妙龄少女所剩不多,即使幸存下来的,心灵也往往受到重创,多一份冷漠而少一份真情,倒是江南的僻野未曾经过重大战火的波及,女孩的心里应是保留着一种天然的纯真之情,多情善感的曹丕幻想着要在杏花春雨、尊飞草长的秀丽南国,物色一位来经雕琢的亚璞玉。如今薛灵芸的情况正合他的心意,怎么不让他心动呢?
  然而,当时虽然曹丕称帝,但整个中国并不全在他的掌握之下。魏国主要占据了北方地区,西蜀则有刘备,东吴有孙权,薛灵芸的家乡常山郡,正是孙权的势力范围,曹丕心有所往,但却鞭长莫及。
  正当曹丕陷入懊恼时,恰好江东孙权于黄初二年八月底遣国使奉表前来投魏,曹丕大为高兴,一方面为他的政权,一方面也为了他能获得吴国境内的薛灵芸。于是,曹丕派使节往吴国,拜孙权为大将军,封吴王,并加"九锡"之礼。可见他内心的兴奋是不可抑制的。
  既然魏文帝如此看重,孙权着实非常感激,除了把大批的贡品送到洛阳外,还风闻曹丕对于常山郡中一位薛姓美女十分向往,就急忙命令常山郡守谷习着力办成这件事。
  谷习受命后,以郡守身份亲访酂乡亭长薛业,薛业受宠若惊,但听说是要送他女儿薛灵芸到洛阳去作魏文帝妃,心中又有些犹疑,他想:一个乡野俗女到了皇宫,怕是难以伺候好皇帝,那样,小则女儿受冷落,大则牵连全家遭秧。这样想来,他便婉言推辞,谷习放下身份,百般劝导,好说歹说,总算获得了薛业的首肯。于是留下千金聘礼,准备择吉日赶行程,送薛灵芸往魏都洛阳。
  生长在僻乡的薛灵芸,从来就不曾离开过故乡一步,也从未曾离开过父母的羽翼之下;如今即将远离故土,进入皇宫深院,还不知怎样的命运在等待着自己,因此心中倍感惶恐和无助,在临行前的几天里,日日泪水洗面。及至登车上路,她的眼泪更象启闸的泉水,哗哗直淌,随从递上五唾壶给她承接泪水,只见流进壶中的泪水都带着血红;等到抵达洛职,玉唾壶中已盛满了血泪。
  魏文帝曹丕对这位江南美女似乎特别用心,他听到薛灵芸一行动身的消息,就赶紧准备了十辆"安车",派大批兵马护送。直到长江北岸迎接送亲的队伍。
  所备"安车",是曹丕发明的一种华丽而舒适的交通工具,车篷上镶满了各色金玉珠宝,车轮车轭全用粉丹画上漂亮的花纹,前车装饰着龙凤图案,整个车看上去就象一座金碧堂皇的小宫殿;车身四周还安有百子铃,车行之际,叮咚和鸣,令人心旷神怡;驾车的牲畜是尸涂国进贡的青毛骈蹄牛,行走起来快如马又稳似驴。迎亲的大军在长江边接到了薛灵芸一行,薛灵芸换乘上"安车"继续北行,一路上,魏文帝下令各地人在路旁燃烧香草,沿途香气氤氲,缭绕不散,据说可避疫疾。
  曹丕之所以要把迎亲之事办得这样铺张气派,一方面是为了倾慕已久的薛灵芸,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宣扬魏国的实力,更重要的是借以说明对吴土一乡野女子的尊重,来感化东吴臣民,使他们对魏国心悦诚服。
  曹丕还命人在洛阳城外数十里处,筑土为台,台高三十丈,高耸入云;在台下四周布满蜡烛,名叫"烛台",预备在薛灵芸到来之际,自己登高等使之用、薛灵芸抵达洛阳城外正是入夜时分,只因从城郊至城里的沿路上,排满了粗大的红烛,烛光闪烁,把周围照耀得如同白昼一样,生长的僻乡、用惯了幽暗惹火的薛灵芙,见到这种场面,是惊呆了,怀疑自己是不是登上了王母瑶台。
  魏文帝乘坐雕玉皇辇登烛台等候她,遥见车马滚滚,尘埃腾空,迤逦而至,宛如云雾弥漫,因而感叹道:"过去说朝为行云,暮为行雨,今非云非雨,非朝非暮!"于是又称薛灵芸为"夜来"。及见到灵芸,是她娇羞切切,纯朴清雅,象一朵远离尘嚣的荷花,美丽中透满了纯洁,使曹丕欣喜至极,急忙上前握住她的纤纤玉手,同登雕玉辇,进入宫中。
  外夷蓄邦听说魏文帝新娶美妃,特派人送来火珠龙驾钗庆贺,这火珠龙鸾钗乃是域外异宝,白天看上去就象普通的龙凤金钗,但一到夜晚,就闪烁着晶莹的光芒,亮丽夺目。曹丕拿过火珠龙鸾钗,准备替薛灵芸插上发髻,可他掂了掂,心觉此钗太重,戴在纤秀的薛灵芸头上恐怕有累佳人,他顿生怜香惜玉之情,脱口念道:"明珠翠羽尚不胜,况乎龙鸾之重,如何消受得了。"因命人替薛灵芸收好火珠龙鸾钗,仅作观赏,不必戴在头上。曹丕对薛灵芸的关爱之情,从这件小事上就可见一斑。
  薛灵芸就是一块没有人工雕饰的美玉,以她纯朴、自然、善良的风貌生活在宫中。她不懂得宫廷的繁文褥节,也不了解朝廷中的争斗倾轧;她只把曹丕看成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丈夫,以她所能了解的夫妻之情,温柔地、真切地、委婉地、无微不至地侍奉夫君。薛灵芸的到来,仿佛一股原野里清新的风吹进曹丕历经沧桑的心田,使他享受到一般的帝王所难以体味到的真挚相依的夫妻之情。夫妻挚情,在普通的百姓中很容易产生,一般的人也就常常不觉得特别珍贵;但贵为至尊,富拥天下的帝王与后妃因为有着权势、财富、子嗣等因素的影响,反而难以产生纯真的夫妻之情。而魏文帝曹丕偏又对这种纯真之情十分向往,所以薛灵芸对他来说是多么的难得,至此他才算是真正有了情感的归宿。因为有对薛灵芸的真爱,所以他对薛灵芸生活习惯与宫中礼制不合的地方也就很能宽容。例如,薛灵芸在家乡已习惯在昏暗的灯光下缝织刺绣,以便节省灯火;到皇宫后,宫殿灯火通明,她觉得真是极大的浪费,因此也要求全部熄灭,只剩下一支蜡烛照着她缝织刺绣。曹丕也应允了她的要求,常常伴坐在一旁,在幽幽烛光下,默默望着忙碌着的薛灵芸,有时甚至产生幻觉,以为自己与妻子,是一对过着男耕女织生活的乡野夫妻。
  薛灵芸心灵手巧,所缝制的衣物,新颖美观,手工精致,自从她入宫后,曹丕所着服饰,都是由她亲手剪裁缝制,宫女们也纷纷向她学习缝织和刺绣技巧,人们都称她是"针神娘娘。"一次,曹丕不小心,在后花园中挂破了衣裾,他脱下衣服丢在一旁,又换上新装,贵为天子的他已习惯不穿破旧衣装了。薛灵芸见了也不作声,只默默地拾起衣眼,用细针精心地把破口处织补好,并在织补处巧妙地绣上一些花纹,使破口处完全看不出破绽。她把衣服挂好,并不叫曹丕换上。几天后曹丕发现他丢掉的衣服又挂在床头,便拿了过来,一看破处已修补得天衣无缝,他心中一热,知是薛灵芸所为,赶紧把衣服换上身。从此后,他对薛灵芸缝制的衣服穿得更爱惜了。
  为了慰籍薛灵芸的思乡之情,魏文帝下令在后宫中筑起九华台,以便妻子登台远眺,遥思南方的故乡;又开凿了流香池,池中遍植由江南引进的荷花,荷叶田田,花香四溢,曹丕与薛灵芸泛舟池中,仿佛使薛灵芸回到了江南故乡的山水中。为此,曹丕写下了传诵不衰的"芙蓉池"诗:
  乘辇夜行游,巡遥步西园;
  双渠相溉灌,嘉木绕通川。
  卑枝拂羽盖,修条摩苍天;
  惊风扶轮毂,飞鸟翔我前。
  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
  上天垂光彩,五色一何鲜!
  寿命非松乔,谁能得神仙?
  遨游快心意,保已终百年。
  可借好景不长,黄初七年夏天,魏文帝曹丕一病不起,驾崩于嘉福殿,享年仅四十岁。临终前,他遗命尽遣后宫淑媛出宫返家;他死后,薛灵芸也辗转回到故乡常山郡,从此信讯全无。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08-01-23 14:37:00 | 只看该作者

庞德

庞德 - 个人档案
个人资料性别 男
籍贯 [雍州]南安狟道 [今甘肃陇西东南]
容貌 暂无相关记载
官至 立义将军 关门亭侯 谥曰壮
家族资料父亲 未知
母亲 未知
配偶 未知
兄弟姐妹 庞柔
子女 庞会
相关人物 马腾 马超 马岱 曹操 关羽 于禁
曾效力过的势力 魏 张鲁 马腾|超|韩遂


庞德 - 简明历史传记

庞德,字令明,南安狟道人。少年时任郡吏及州从事。从马腾进击反叛的羌、氐等外族,数有战功,迁至校尉。曹操讨袁谭、袁尚于黎阳时,郭援、高干等略河东;庞德时随马腾之子马超拒战郭援、高干于平阳,为军中先锋,进攻郭援、高干,大破其军,更亲斩郭援首级,于是拜中郎将,封都亭侯。后来马腾被征为卫尉,庞德便留属马超。曹操破马超于渭南时,庞德随马超逃入汉阳,保守冀城;不久又随马超投奔汉中,从属于张鲁。曹操平定汉中后,庞德便随众投降。曹操素闻其骁勇,拜庞德为立义将军,封关门亭侯。后庞德领军与曹仁共攻宛城,斩叛将侯音、卫开,遂南屯于樊城,以讨关羽。其时樊城诸将以为庞德之兄庞柔时在汉中,对庞德颇有猜疑;庞德遂奋意力战,深为关羽军所忌惮。军败后庞德誓死不降,结果为关羽所俘杀。曹操闻知此事甚为伤悲,为之流涕,于是封其二子为列侯。


庞德 - 简明演义传记

庞德,字令明,南安人,为西凉马超帐前心腹校尉,于演义第五十八回登场。其时曹操擒杀马腾于许昌,马超誓报父仇,于是攻打长安,庞德与马岱并为左右折冲。双方攻防战中,庞德献策筹画,成功攻陷长安,并亲斩郡守钟繇之弟钟进。后曹操亲征马超、韩遂于渭南,韩遂以庞德为先锋,循河与战,中计遭围;庞德奋勇步斗,破敌突阵救出韩遂,又杀曹仁部将曹永,夺其马护韩遂而走,其悍勇遂知名。后马超兵败,庞德随之逃入汉阳,保守冀城;不久又随马超投奔汉中,从属于张鲁。马超降蜀,庞德因病未随,所以曹操攻汉中时,张鲁功曹阎圃便劝张鲁用庞德以敌曹操手下诸将。曹操素闻庞德骁勇,以计擒之;庞德思张鲁不仁,亦愿拜降。曹操自此待庞德甚厚,庞德亦数卫曹操于危难。后曹仁被蜀将关羽围于樊城,庞德受任为先锋,随于禁引军赴救。其时诸将皆以庞德之兄庞柔、故主马超均在蜀中,对庞德颇有猜疑;庞德遂奋意力斗关羽父子,又箭射关羽,深为关羽所忌惮。然而于禁惧其立功,处处加以制肘。魏军败后,庞德誓死不降,结果为关羽所杀。曹操闻知此事甚为伤悲,为之流涕。


庞德的历史评价

◆文帝赐谥策曰:「昔先轸丧元,王蠋绝脰,陨身徇节,前代美之。惟侯式昭果毅,蹈难成名,声溢当时,义高在昔,寡人愍焉,谥曰壮侯。」(《三国志魏书十八庞德传》)
  ◆陈寿评曰:「庞德授命叱敌,有周苛之节。」(《三国志魏书十八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