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信步漫游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灌水]"智者联盟",智者接龙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7-09-03 09:13:00 | 只看该作者

晕,已经到"传"了

薪尽火传


(傳) chuán (1) ㄔㄨㄢˊ (2) 转(zhu僴 )授,递:~递。~输。~戒。~统。言~身教。 (3) 推广,散布:宣~。流~。~名。~奇(a.中国唐代兴起的短篇小说;b.中国明、清两代盛行的长篇戏曲;c.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乎寻常的故事)。 (4) 郑码:NBZS,U:4F20,GBK:B4AB (5) 笔画数:6,部首:亻,笔顺编号:321154


(傳) zhuàn (1) ㄓㄨㄢˋ (2) 解说经义的文字:经~。《左~》。 (3) 记载某人一生事迹的文字:小~。自~。纪~。~记。~略。树碑立~。 (4) 以演述历史和人物故事为中心的文学作品:《水浒~》。 (5) 古代设于驿站的房舍,亦指驿站上所备的马车:~舍(供来往行人居住的旅舍)。 (6) 郑码:NBZS,U:4F20,GBK:B4AB (7) 笔画数:6,部首:亻,笔顺编号:321154


傳 chuán 〈动〉 (1) 传递;传送 速于置郵而传命。——《孟子·公孙丑上》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 又如:传家(传于后代子弟);传衣(继承衣钵);传首(传送首级);传运(传递运输);传演(传递演变) (3) 传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4) 又如:传度(传授);传派(传授的流派);传旨(传授意旨);传书(传授书籍) (5) 让位;传代 不传于贤而传于子。——《孟子》 (6) 又如:传位(传授帝王权位);传政(传授政权) (7) 留传 功如丘山,名传后时。——《盐铁论·非鞅》 此世所以不传也。——苏轼《石钟山记》 居第当传子孙。——司马光《训俭示康》 (8) 又如:传世(后传到后世);传灯(传留佛法);传祚(流传后世);家传秘方 (9) 充分或确切地表明;表达 传神写照。——《世说新语·巧艺》 (10) 又如:传真(画肖像) (11) 召,叫来。发出命令叫人来 老太太那里传晚饭了。——《红楼梦》 (12) 又如:传嘴(传话);传会(传呼);传答(传达);传证人 (13) 另见zhuàn


傳 zhuàn [名] (1) 驿站所备的车 晋侯以传召伯宗。——《左传·成公五年》 周公旦从鲁闻之,发急传而问之。(急传:特快的驿车)——《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非传非遽(驿马),载奇皮革,罪死不赦。——《韩非子·爱臣》 (2) 驿站;驿舍 昔者赵氏袭卫,车舍人不休传。——《战国策·齐策五》 发人修道,缮理亭传。——《后汉书·陈忠传》 (3) 又如:传车(古代驿站的专用车辆);传吏(驿舍的官吏);传马(驿站所用的马);传乘(驿站的车马);传宰(管理驿站的小官) (4) 符信 凡所达货贿者,则以节传出之。——《周礼》 诈刻传出关归家。——《汉书·宁成传》 (5) 传记 吾已作传。——清·袁枚《祭妹文》 善传游侠。——孙文《序》 (6) 又 为五百人立传。 (7) 又如:自传;外传;别传;传状(传记行状);传叙(人物传记);传诔(传记和诔文) (8) 指以描述人物故事为中心的文学作品。如:《水浒传》;《儿女英雄传》 (9) 注释或阐述经义的文字 六艺经传。——唐·韩愈《师说》 (10) 又如:传注(解释经籍的文字);传诂(解释经籍的文字);传疏(诠释经义的文字);传笺(谓《诗经》的注解)

我接:传班接代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7-09-03 09:21:00 | 只看该作者

哈哈

偶接呆呆相传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7-09-03 09:23:00 | 只看该作者

晕死,不准绕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7-09-03 09:25:00 | 只看该作者

那偶接:

李代桃僵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7-09-03 09:30:00 | 只看该作者
不行哦,代字要在第一个位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7-09-03 09:38:00 | 只看该作者

接龙没有那么难吧

[em03]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7-09-03 15:44:00 | 只看该作者
代代相传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07-09-03 15:44:00 | 只看该作者
代代相传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07-09-04 09:02:00 | 只看该作者

雪MM又来 代代相传

”“”的含义是指一站一站的意思.引申为相传继续,代代相传的意思.“统”,本义是茧的头绪.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众丝皆得其首,是为统
源自: 传统武术在现代化社会中的落差与发展的思考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年 武冬
来源文章摘要:传统武术要在保留技击特征的前提下,适应社会的需求与时俱进地发展。其中,自身科学化是基础,推广是关键,传统武术人才培养是保证。具体途径是认定传统武术的基本标准、利用段位制模式推动各个传统拳种发展、培养现代型的传统武术人才。
”是指时间上的延续性“统”是指其权威性.梁漱溟先生在其《中国文化要义》一开头所说的“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虽然是在给文化下定义其实他所说的正是传统

来源文章摘要:本文把“章句”与“传”、“说”、“记”、“笺注”、“训故”、“条例”做了比较 ,归纳章句具有两个特征 :一是分章析句解释古代经典的意义 ;二是紧密依附所阐释的对象 ,不单行。在此基础上 ,论证了“《白虎通义》是汉代的‘皇家章句’说”不成立 ,因为《白虎通义》在著述形式上与章句没有任何相似之处 ,其阐释经义的思想方法与汉代经师造作章句时所习行的方法也不相同 ,在本质上 ,《白虎通义》不属于章句之学 ,而属于义理之学。

传说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原因所谓传说是指“民众口头创作和传播的描述特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解释某种地方风物或习俗的传奇故事.”那么,为什么在藏区会广为流传“猕猴与罗刹女结合而产生西藏的人类”这样的传说,必定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及原因
源自: 关于藏族起源罗刹女与猿猴结合传说的民族... 《青海民族研究》 2005年 邢海珍

来源文章摘要:本文通过对“罗刹女与猿猴结合”传说产生的历史原因、人物形象、以及故事情节等方面进行民族学的解读,并针对这一传说对藏族的起源说进行分析、探讨。

我再接:传经颂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07-09-04 10:15:00 | 只看该作者

<会意>、<形声>字

小篆:「教」,从 、从孝,是执以教导人者。「孝」音教,作效解,上之以示儆,下顺之而从所施为教,其本义作「上所施下所效」解。即长上对下辈指导督责之意。

其义为:

1.教化曰教。如《管·弟子职》「先生施教,弟子是则」。

2.规矩曰教。如《书·舜典》「汝作司徒,敬敷五教。(注五教: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3.训诲曰教。如受教、就教、请教等。

4.令曰教,命令之称。如《易·管》「圣人以神道设教。」

5.教育曰教。如《诗·周南序》「教以化之。」

6.传授曰教。如《孟·滕文公》「教人以善谓之忠。」,又如

教课、教书等。

7.训练曰教。如《焦仲卿妻诗》「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

8.使曰教。如《朱熹·答梁文叔书》「教人如此发愤勇猛向前。」

小篆「教」,从孝、从是象形文字,像手有所执持之形,含举手做事之义,换句话说,就是实践、落实。故教之原义就是让人们学习如何力行孝道。《孝经》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因此,无「孝」不成「教」,「孝」乃「教」之本。有了孝作为根基,才能受教有地,一切的教育才能扩展开来,才真正能化育人民。

为什么教育的根本,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

人与人之间,不论贫富贵贱,都会自然产生五种关系:父子关系、君臣关系(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夫妇关系、兄弟关系和朋友关系。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人一生都离不开这五种关系。五种关系正常运转的自然法则就是中国传统的教育主旨:父慈子孝、君仁臣忠、夫妇恩爱、兄弟和睦、朋友有信。

如果不了解这五伦关系、违背其运转法则其结果必是:个人难以立身处世、家庭不和、社会秩序混乱、道德沦丧、国家失去了安定兴盛的人道根本。是故,教育的根本就建立在孝道人伦的基础上。

现实为我们证明:

懂得孝的孩子,知道自己要用功读书,不令父母担忧;懂得孝的孩子,会在生活中关心体贴父母,顺父母心愿地点滴做起;懂得孝的人,会爱惜自己的身体,起居有常,不使父母担心;懂得孝的人,知道在工作中,敬业乐群,以请父母宽心。

敬爱父母者,自然会和睦亲朋、尊敬老师、领导与同事;敬爱父母者,自然能自重守法,谨慎做人;敬爱父母者,就有博爱大众,忠诚国家的人品基础……

由此可见,落实孝道才是握住了教育的根本。反观我们现行的教育,不论在家庭抑或在学校和社会都偏重在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如何做人的教导。这样培养出的人,不懂得如何按自然的法则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社会乱象定会愈演愈烈。目前青少年严重的道德问题(如杀父轼母等令人发指的事件层出不穷),这无疑是失去传统做人教育的必然结果。失去了人伦之本的社会,即使科技再发达,也会迷失为人类服务的方向。

教就是孝的落实。从这字的结构,我们可以体会,蕴含在汉字中古人深邃的智慧。《论语》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恢复以孝为本的人伦教育,是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神圣的责任

偶接: 教书育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