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方結辯帖
周郎在此代表烽火三國論壇和友方全體以及主辦單位問個好,與很高興和友方進行這場辯論,遺憾的是在自由辯論中似乎友方不太重視真正的學術辯論,口舌之爭倒是不少,呵呵~
在此重申我方立場,並為這場比賽做個結辯論述~
第一點:以蜀國僅有一州之地的國力和資源力量來看,諸葛亮身為蜀國丞相兼負責軍事總指揮,若不懂得主動出擊,與曹魏進行戰鬥,勢必導致兩國力量的不斷拉開。
第二點:以劉備當初交託蜀國給諸葛亮手上之時,乃期望諸葛亮能夠扶助蜀國並不致遭曹魏所滅,進一步的願景則是復興漢室。我們從蜀漢的國名可以得知劉備當初的立國目標在於復興遭到曹魏把持的東漢,甚至是繼承大漢。假設在諸葛亮接替內部的軍事政治後,卻不能帶領蜀漢軍民迎向一個有機會生存並且逐步邁向統一的計畫,似乎全國軍民的士氣和凝聚力量將受到嚴重打擊。正因如此,諸葛亮即便在蜀漢國力整體不如曹魏的情況下,依然必須發動戰爭,才有生存和開拓的機會。
第三點:組織北伐的時間點,引自《諸葛亮傳》:三年春,亮率眾南征,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五年,率諸軍北駐漢中,臨發。
由上面我們可以看到諸葛亮在首次北伐之前已經平定南方亂事並準備妥當,國力上面的飽和導致內部的軍事行動備戰完成,而曹魏正在與東吳抗衡則是蜀漢在外部戰略上有可侵略對手的機會。蜀漢就是在這內外兼有機會的情況下,由諸葛亮組織發動北伐。由此我們可以知道諸葛亮的北伐並非只消耗國力,他存在著更大的戰略價值和意圖,北伐成敗與蜀漢生存復興是絕對相關的。若不主動出擊,必遭到吞滅。
第四點:國力差距的問題。即便諸葛亮在蜀漢國力不如人的情況下依舊開戰,但主動出擊好過讓曹魏把戰場開闢到蜀國境內。第一可以避免內部消耗和城市的毀壞與居民的不安,第二反過來可以讓曹魏內部的環境和軍民受到打擊,第三則可以趁機取得有利的形勢,第四則以戰養戰,不斷讓蜀漢已經飽和的一州國力能夠向上提升最大限度。
假設蜀漢只懂得不斷的防守和囤積資源,但資源終究有飽和的一天,沒經過消耗是不會再度產生的,這就導致了資源上的浪費。諸葛亮正是洞悉這點,明白蜀漢必須藉由戰爭來趁機縮短雙方的差距,因此組織北伐攻勢,企圖取得涼州一帶尚武的民風和戰馬資源,讓蜀漢戰力更加充實。這是戰略上的正確。
結論:諸葛亮在蜀漢的政績和國力富庶導致內部存在著戰爭的基本條件,而曹魏當下與東吳的對抗則讓蜀漢具備了出其不意的外部戰爭條件,即便蜀漢國力本身不如曹魏,但在必須與之抗衡的前提之下,諸葛亮身兼軍政大任依然願意主動發動戰爭,一來能夠給予曹魏國境內的民生打擊,二來可以讓蜀漢軍民上下凝聚戰鬥意志和向心力,三則可以避免魏蜀兩國的國力差距拉大。
正所謂千古一相諸葛亮,其偉大政治情操和治軍復國理念,造就了即便未能功成卻始終令後世景仰的北伐戰事。
故此,我方認為諸葛亮應該組織北伐!再次感謝各位!
我方對於反方在辯題認知不清的補充說明: 友方一直在說蜀弱魏強(但引蜀的數據是亮死後三十年的事,這請評判明鑑><),所以亮不應該北伐。但是,根據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助理教授張錫模先生指出,戰爭發展到一個階段,決勝的關鍵巳不是單純軍事力,而是國力所有要素(人口,資源,經濟力等)的總合。(戰爭論圖解,商周出板社,頁11)這就是總力戰。同時他又指出,美南北戰爭和1904年的日俄戰爭就是人類史上總力戰的先驅。 明顯,三國時代的任何一場戰爭都不是總力戰,亦即決勝的關鍵不在人口,資源等方面,所以友方以此就說亮不應該組織北伐有欠公允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