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斯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8月7日烽火三国VS中华历史网辩论专用贴

[复制链接]
101#
发表于 2006-08-07 21:19:00 | 只看该作者

之前巳說了蜀漢的實力巳足,現說諸葛亮為什麼應該組織北伐。

荆州丢失、刘备亡故之后,三国局面正式形成,形势对蜀汉并不理想——固然可以凭借山川之险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固守自保,但如果分析当时蜀汉的人才储备,就会发现固守不过是一种慢性自杀的手段而已。

论诸葛亮北伐前的三国形势:

夷陵之战是继袭取荆州、联盟破裂之后孙、刘之间的又一次大规模火并;其结果是曹魏坐观虎斗,孙刘的实力都遭到损害,三国形势一强两弱的局面愈加明显。

在这种情况下,曹丕抛开国主新亡、后顾未除的蜀汉不管,于公元222、223、224年连续发动伐吴战争,虽然未获成功,但在客观上压迫孙权重新谋求与蜀汉联合,共同抵御曹魏。

从224年起,两国盟好正式恢复,往来使命不绝于路,并中分天下,建立了比较巩固的联盟关系,使曹魏陷入两面受敌的境地。

蜀汉方面,诸葛亮在积极谋求与孙权联合的同时,加强对内政的处理。在一定程度上选拔了人才,改革里吏治,任用了杨洪、秦宓等一批贤士,协调了统治集团内部关系,创造了比较平稳的政治局面;并于225年平叛南中,收服孟获,稳定蜀汉后方。

经过诸葛亮在外交、内政方面的努力,蜀汉出现了“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的富强局面。
 
曹睿即位之后,孙资提出守险致敌的策略,重点防吴的趋势更加明显,司马懿也确定宜用水陆两路大举伐吴.

夷陵战后,魏国已经不把蜀汉放在眼里,"国家以蜀中惟有刘备.备既死,数岁寂然无声,是以略无备预".蜀道艰险,又为东吴所败,曹魏的方针先吴后蜀,关中空虚,对于诸葛亮的北伐,确是良机.

因此,诸葛亮北伐并非是不合时宜的卤莽行为,而是经过周密筹划和准备的军事行动。

从结果来看,曹魏"朝野恐惧,陇右,祁山尤甚",于是"南安,安定,天水三郡叛魏应亮",起到了预计的作用.

至于其后发生的各种变故,正如诸葛亮所说"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但出师北伐的战略并没有错.

不以成败论因胸,不能因为北伐没有成功就否定北伐的积极意义.

诸葛亮之所以屡次北伐,正是看到拖的越久形势越是对蜀汉不利。纵使在敌我双方的客观情况都不适合进行北伐的前提下,诸葛亮仍然选择了北伐。

诸葛亮北伐的成绩有目共睹。魏国一直苦于边事,乃至明确影响到国内治生,麦谷不收,天下少食。

选择北伐,犹有一线生机;被动防守,只能是坐以待毙。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02#
发表于 2006-08-07 21:20:00 | 只看该作者

对方不要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我们说香港特别行政区富裕,我们也可以说广东省,华南乃至我们祖国富裕啊!

但用富裕就可以体现出GDP吗?用富裕就可以体现出经济总量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03#
发表于 2006-08-07 21:21: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I]烽火A寒魂[/I]在2006-8-7 21:14:00的发言:[BR]<p>回82樓</p><p>木牛流馬不是解決了問題嗎</p>

木牛流马?这还是个历史之谜!还没有确认!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04#
发表于 2006-08-07 21:21:00 | 只看该作者
我是杭州人,请对方辩友不要使用不文明的用语形容我们吴越先民!!!!!!!!!!!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05#
发表于 2006-08-07 21:22:00 | 只看该作者
笑,如果你能找到魏国的GDP,我就能告诉你蜀国到底有多富。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06#
发表于 2006-08-07 21:22:00 | 只看该作者
我方以礼相待,以辩会友。对对方使用侮辱性语言十分遗憾和愤怒!!!!!!!!!!!!!!!!!!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07#
发表于 2006-08-07 21:23:00 | 只看该作者
毛在杭州话里不文明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08#
发表于 2006-08-07 21:23:00 | 只看该作者

回91

是你見識淺還是避而不見,拜託看看蜀漢北伐前的形勢

唉,誰拿不出证据来,又对我方的历史史实进行无理批驳很清楚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09#
发表于 2006-08-07 21:24:00 | 只看该作者

回103

魏 氏 春 秋 曰 :亮 作 八 務 、 七戒 、 六 恐 、 五 懼 , 皆 有條 章 , 以 訓 厲 臣 子 。 又 損 益 連 弩, 謂之 元 戎 , 以 鐵 為 矢 , 矢 長 八 寸 , 一 弩十 矢 俱 發 。 亮集 載 作 木 牛 流 馬 法 曰 :「 木 牛 者 , 方 腹 曲 頭 , 一 腳 四 足, 頭入 領 中 , 舌 著 於 腹 。 載 多 而 行 少 , 宜可 大 用 , 不 可小 使 ; 特 行 者 數 十 里 ,群 行 者 二 十 里 也 。 曲 者 為 牛 頭 ,雙 者為 牛 腳 , 橫 者 為 牛 領 , 轉 者 為 牛 足 ,覆 者 為 牛 背 ,方 者 為 牛 腹 , 垂 者 為 牛舌 , 曲 者 為 牛 肋 , 刻 者 為 牛 齒 ,立 者為 牛 角 , 細 者 為 牛 鞅 , 攝 者 為 牛 鞦 軸。 牛 仰 雙 轅 ,人 行 六 尺 , 牛 行 四 步 。載 一 歲 糧 , 日 行 二 十 里 , 而 人 不大 勞。 流 馬 尺 寸 之 數 , 肋 長 三 尺 五 寸 , 廣三 寸 , 厚 二 寸二 分 , 左 右 同 。 前 軸 孔分 墨 去 頭 四 寸 , 徑 中 二 寸 。 前 腳孔 分墨 二 寸 , 去 前 軸 孔 四 寸 五 分 , 廣 一 寸。 前 杠 孔 去 前腳 孔 分 墨 二 寸 七 分 , 孔長 二 寸 , 廣 一 寸 。 後 軸 孔 去 前 杠分 墨一 尺 五 分 , 大 小 與 前 同 。 後 腳 孔 分 墨去 後 軸 孔 三 寸五 分 , 大 小 與 前 同 。 後杠 孔 去 後 腳 孔 分 墨 二 寸 七 分 , 後載 剋去 後 杠 孔 分 墨 四 寸 五 分 。 前 杠 長 一 尺八 寸 , 廣 二 寸, 厚 一 寸 五 分 。 後 杠 與等 版 方 囊 二 枚 , 厚 八 分 , 長 二 尺七 寸, 高 一 尺 六 寸 五 分 , 廣 一 尺 六 寸 , 每枚 受 米 二 斛 三斗 。 從 上 杠 孔 去 肋 下 七寸 , 前 後 同 。 上 杠 孔 去 下 杠 孔 分墨 一尺 三 寸 , 孔 長 一 寸 五 分 , 廣 七 分 , 八孔 同 。 前 後 四腳 , 廣 二 寸 , 厚 一 寸 五分 。 形 制 如 象 , 靬 長 四 寸 , 徑 面四 寸三 分 。 孔 徑 中 三 腳 杠 , 長 二 尺 一 寸 ,廣 一 寸 五 分 ,厚 一 寸 四 分 , 同 杠 耳 。」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10#
发表于 2006-08-07 21:24:00 | 只看该作者
笑也是侮辱性语言?是的话对不起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