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236|回复: 4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三国演义》与经营谋略(再发,请加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1 12:1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战略篇
1.“不谋万世,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不足谋一域”——高度重视战略经营
2.“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预测是战略决策的前提
3.“三分割据纡筹策”,“先取荆州后取川”——谈战略目标
4.“凡事当以利害较之”——谈决策方案的选优
5. 环环紧扣,逐浪推进——谈决策的实施

二.较量篇
1.“贾文和料敌决胜”的启示——审时度势,以变制胜
2.“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突出特色,以奇制胜
3.“智者贵于乘时,时不可失”——兵贵神速,以快制胜
4. 陆逊为什么迟迟不出战?——后发制人,治气制胜
5. 千里送人头的用心——集中兵力,重点制胜
6. 从吕蒙不争徐州谈起——趋利避害,扬长制胜
7.“先知迂直之计者胜”——螺旋上升,迂直制胜
8.“十面埋伏”和“犄角之势”——风险分担,多角制胜
9. 撮土成城奏奇功——不辞点滴,积微制胜
10.“兵有先声而后实者”——树上开花,造势制胜
11.“借”字的妙用——呼风唤雨,借力制胜
12.“攻心为上”,“心战为上”——抓住根本,信誉制胜
13.“善进为能,善退亦为能”——善败不亡,退中求胜
14.“强中自有强中手,用诈还逢识诈人”——防间识诈,因间制胜

三.伐交篇
1. 只因诸葛扁舟去 致使曹兵一旦休——伐交在竞争中的六大作用
2.“纵横舌上鼓风雷,谈笑胸中换星斗”——《三国演义》中的九大谈判术
3. 使于四方,不辱使命——“智将型”外交人员的五个条件

四.人才篇
1.“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人才的价值和爱才
2.“不忠不孝不要紧,只要有才便可以”——选才用才的一条挑战性口号
3.“兵不在多,在于调遣耳”——孜孜以求用人艺术
4.“请将须行激将法”——激励与人尽其才
5.“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谈人才流动

五.素质篇
1. 曹操为什么不当皇帝?周瑜为什么要加害孔明?——高层次的管理者要胸怀全局,目光远大
2.“既得陇,复望蜀”——高层次的管理者要有永不枯竭的进取精神
3.“平生谨慎,必不弄险”对吗?——高层次的管理者要有冒险精神
4.“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的再思考——高层次的管理者要有民主作风
5.“三杀”、“三气”之类的启示——高层次的管理者必须具备创新能力
6.“随机应变信如神”——高层次的管理者要具备应变能力
7. 好谋无断酿悲剧——高层次的管理者需要具备决断能力
8.“非学无以广才”——高层次的管理者要具有“T”型战略性知识结构

回复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49#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1 17:29:00 | 只看该作者
这篇帖子留个纪念吧[em12]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48#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1 12:55:00 | 只看该作者

不得不又一遍

苦命人求个精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47#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1 12:50:00 | 只看该作者
7. 好谋无断酿悲剧——高层次的管理者需要具备决断能力
在“三国”人物中,袁绍是好谋无断的典型。当他刚起兵不久,他的主要谋士沮授就建议他:“今州城初定,宜迎大驾,安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蓄士马 (聚集军事力量)以讨不庭(不向邺城称臣的人),谁能御之(阻挡)!”袁绍的另外两个谋士郭图、淳于琼反对说:“若迎天子以自近,动辄表闻(动不动就得上表请示),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者也。”(《三国志·袁绍传》注引《献帝传》)这正好迎合了志大才疏的袁绍的心理,得到他的采纳。结果曹操抢先一步,把皇帝劫持到许都,使袁绍陷入政治上被动的地步。《三国演义》中还有两个情节。当曹操带领20万大军,兵分五路到徐州攻打刘备时,刘备致书袁绍向他求救,袁绍的谋土田丰提出乘虚袭击许昌的建议。袁绍却为小儿子生了疥疮而愁得“形容憔悴,衣冠不整”,心灰意懒地叹道:“我将死矣”,“吾有何心更论他事乎”?决意不肯发兵。气得田丰以杖击地,跺脚长叹:“遭此难遇之时,乃以婴儿之病,失此机会!大事去矣,可痛惜哉!”(第24回) 在官渡大战之前,许攸根据曹操后方力量薄弱的情况,又一次提出袭击许都的方案,同样被袁绍拒绝(第34团)。就这样,袁绍总是象出洞的老鼠一样,东张西望,犹豫不决,丧失了许多本来可以夺取战略性胜利的大好时机,让曹操从容不迫地实施自己的一个个方案,直至最后消灭自己。
与袁绍无独有偶的另一个笨伯叫何进,《三国演义》 开篇不久就描写了这位宫廷政变中的悲剧人物。当时他执掌着朝廷大权,剪除一小撮宦官本是小事一桩。但仅仅由于他妹妹何太后的阻拦,他就束手无策,下不了决心。这时袁绍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秘密召集外地将领举兵进京,逼迫何太后诛杀宦官。主薄陈琳表示反对,他建议何进当机立断,迅速行动。如果召来外兵,等于引狼入室。曹操认为问题更简单,把几个为首的宦官抓起来,交给狱吏审明罪行,依法严惩就行了,“何必纷纷召外兵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料其必败也。” 对于这些意见,何进不认真分析,反而斥陈琳的意见是“懦夫之见也”,说曹操的主张是“怀私意”,唯独对袁绍的“引狼入室”的建议倍加赞赏,夸曰“此计大妙”,并星夜派人往各镇引兵,造成了不堪设想的后果。当时的凉州刺史董卓,早已对中原地区虎视耽耽,怀有吞并的野心,得诏后正中下怀,乘机率兵入关。御史郑泰又一次劝何进:“董卓乃豺狼也,引入京城,必食人矣。”何进回答:“汝多疑,不足谋大事。”卢植也反对道:“植索知董卓为人,面善心狠,一入禁庭,必生祸患。不如止之勿来,免致生乱。”对于这些正确的意见,何进仍然充耳不闻。于是郑泰、卢植弃官而去,朝廷大臣跟着去者大半,以示反对。昏庸无能的何进仍不知醒悟,竟派人到渑池迎接董卓。没过几天,何进召董卓等进京的消息果然泄漏,十常侍先下手为强,把何进赚到宫里,关起门来砍为两段。何进部将便在宫门外放起火来,袁绍、曹操带兵攻入宫中,不分青红皂白,见到宦官及其家属便杀,“多有无须者误被杀死”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场外戚与宦官的厮杀刚刚结束,董卓便乘两败俱伤之机;轻而易举攫取了朝廷大权,并纵兵在洛阳奸淫掳掠;到处烧杀,百姓纷纷逃难,繁华的洛阳被践踏得残破凄凉。从此,东汉王朝名存实亡,军阀混战益演愈烈;正如曹操曾预言的:“乱天下者,必进也。”何进当断不断,断而有错,不仅自己受其乱,而且开启了数十年战乱的祸端。
历史的教训,值得现代的管理者深刻反思;他警示人们,管理者必须敢于决断,善于决断。管理者的决策总是针对着一定时空和一定条件的。这不仅要求决策方案的制定要有创造精神,而且要求决策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要讲究时效。同一个方案,早制定、快实施,可能得到巨大的效益;晚制定、慢实施,就可能减少效益;甚至适得其反,因为它已经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凭借。
迅速的决断不仅可以抓住最好时机,而且可以冲破传统的消极观念,教育那些暂时不理解者,极大地动员下属的热情,坚定下属实施方案,争取胜利的决心。要使别人坚定,首先得自己坚定。决策者在关键时刻模棱两可,优柔寡断,就要涣散下属的情绪,瓦解队伍的士气。
“敢断”、“善断”来源于决策者的魄力和鉴别力。大事当前,如果象袁绍,何进那样,缺乏进取精神,没有独立的见解和判断力,就会畏首畏尾,逡巡不前,就会人云亦云,成为下属意见的“墙头草”,沦为别人意见的俘虏,糊里糊涂地铸成大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46#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1 12:50:00 | 只看该作者
8.“非学无以广才”——高层次的管理者要具有“T”型战略性知识结构
对于一个高层次的管理者,除了具备上述几种能力之外,还应该掌握制定决策方案本身的具体本领。
一是运用先进手段和掌握决策技术的能力。决策既是一种科学,是由原理、理论、体制、程序等综合而成的系统整体;又是一门技术,需要运用科学的手段,借助科学的方法,特别是现代的决策行为。作为一个决策者,应该掌握有关的决策技术,了解决策所使用的手段和工具。
二是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能力。从认识论的角度讲,决策又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选择目标和行动方案的认识过程。决策的对象,不论是社会、军事,还是生产经营,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涉及多方面领域,体现种种属性和特点,尤其是具有丰富感情和心理活动的人的参与,更增加了系统的综合性、复杂性和动荡性。了解决策对象的各个要素,认识系统本身,是正确决策的基础。作为认识过程,决策首先需要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深刻的理解能为;其次需要准确的判断能力,深入的分析能力,横向综合把握整体的能力;还需要辩证思维、抽象研究,从而揭示客观事物规律的能力。此外,它还要求具备清晰的表达能力,包括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明快的写作能力,以便准确、高效地传递信息和动员下属。
上述种种能力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知识,二是实践。其中知识是决策能力的基础。决策者只有具备丰富的知识,才能视野开阔,才能综合分析,才能联想,才能发挥。
《三国演义》所塑造的高明决策者,在当时历史的层次上,都是好学不倦、博学多才的典型。
在罗贯中的笔下,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预测未来,决策定计妙不可言,真是“盖天下一人也” 。他的本领,正如他在第l09回里致曹真的信中所说的:“窃谓夫为将者,能去能就,能柔能刚,能进能退,能弱能强。不动如山岳,难测如阴阳;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太仓,浩渺如四海,眩耀如三光。预知天文之旱涝,先识地理之平康;察阵势之期会,揣敌人之短长。”他的知识,正如他在第46回中对鲁肃所说的:“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这些虽有文学家的艺术渲染,但也是以生活的真实作为依据的。从现有的《诸葛亮集》里可以看到,诸葛亮对经史子集、天文地理、兵书器械、农工计算、医卜星相等,都相当精通,多有所著述。他何以如此多才多能?在《诫子集》里写道:“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可见,这是他长期专心致志、刻苦读书的结果。而且,他学习的指导思想是学以致用,即为了“治性”、“接世”。他不仅要做辩士,而且要做豪杰;不仅要成为博学家,而且要成为实干家。他学习的方法是“独观其大略”,反对“务于精熟”(《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魏略》),即不主张采取拘泥一家的纵向式方法,因而做到了涉猎广,领会深,有独到见解,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为我所用,有所创新。他在《论诸子》一文中,曾以寥寥数语,精辟地褒贬了百家之学:“老子长于养性,不可以临危难。商鞅长于理法,不可以从教化。苏(秦)、张(仪)长于弛辞,不可以结盟誓。白起长于攻取,不可以广众。子胥长于图敌,不可以谋身。尾生长于守信,不可以应变。王嘉长于遇明君,不可以事暗主。许子将长于明臧否,不可以养人物。此任长之术者也。”(《诸葛亮集》)在这里,他所评论的,既有先秦时代的老子,商鞅、苏秦、张仪,白起等人,又有稍前于他的哀帝时以敢谏闻名的丞相王嘉,还有他同时代的那个曾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许劭(字子将),从而使他能取人之长,避人所短,成为智慧、道德的一代楷模。正是根据以上事实,《三国演义》的作者才创作了“舌战群儒”这场精彩的好戏。当严畯以挑战口气问诸葛亮“治何经典”时,诸葛亮回答:“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兴邦立事?且古耕莘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弇之辈,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审其生平治何经典。——岂亦效书生,区区于笔砚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已乎?”批驳得严畯低头丧气而不能对。当程德枢讥笑他:“公好为大言,未必真有实学,恐适为儒者所笑耳”时,他痛快淋漓地斥责了那种“惟务雕虫,专于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不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的“小人之儒”,指出这种人“虽日赋万言,亦何取哉!”正如毛宗岗在这里所批注:“看低天下多少文人,学土。”诸葛亮的勤学,善学,使他独步云霄,技压群芳,成为一代知识分子的骄子。
吕蒙是继周瑜、鲁肃之后,东吴最突出的一员将领。他曾为孙权、鲁肃屡出良谋,特别是乘关羽北上围攻樊城时,决策、指挥了偷袭荆州的战斗,为东吴夺回了长期费尽心机与刘备争夺,并为之付出惨重代价的荆州,拔掉了东吴的眼中钉——关羽。孙权曾夸他:“设计定谋,立取荆州,胜子敬(即鲁肃),周郎多矣!” 但是据史书记载,这个吕蒙在很长一段时间并不高明,他的长进与读书学习有着很大关系。他出身贫寒,没有文化,后来投靠姐夫入伍打仗,作战非常勇敢,立了不少战功。在征黄祖一战中,表现尤为突出,被孙权提拔为横野中郎将,赐钱万千。他满足于自己的作战经验,仍不注意学习,一些人不免看不起他。孙权针对这种情况,劝他读点书。孙权说:读书才能求得更多的知识和更大的进步。可吕蒙推托军队里事情太多,每天忙不过来,没有时间读书。孙权进一步开导他说:我难道要你精研经书去当博士吗?但普遍知识总得具备啊!你说忙,难道比我还忙么?我小时候读过《诗经》、《书经》、《礼记》,《左传》,《国语》等,只是没有读过《易经》。自当政以来,温习温习历史,读了读诸家兵书,获益不浅。你很聪明,只要肯学,一定很容易见效。应当赶紧读读《孙子》,《六韬》等兵书和《左传》,《国语》等历史书。汉光武帝即使在戎马倥偬中,也不忘学习,经常手不释卷,曹操也自称老而好学。你为什么偏偏不能抓紧时间坚持自学呢?吕蒙听了这一番话,很受感动,从此孜孜不倦地读书,进步很快。一次,代都督鲁肃巡视吕蒙的住地陆口,吕蒙问他:和关羽为邻,你打算如何又联合他又警惕他,有没有考虑过?鲁肃满不在乎,而随口应道:没有考虑过,到时看着办,吕蒙严肃地提出批评,然后滔滔不绝地分析了双方形势,并当场提笔,写出五条良计。这使一向看不起吕蒙的鲁肃大为吃惊,赶紧离座走到吕蒙跟前,抚着他的背说:我以为你只懂武略而已,现在学识如此渊博,已不是过去的“吴下阿蒙”了。吕蒙笑道:“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三国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吕蒙成长的过程说明,一个人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认真地读书,把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就会取得长足进展,增加画谋决策的本领。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45#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1 12:49:00 | 只看该作者
6.“随机应变信如神”——高层次的管理者要具备应变能力
《三国演义》第21回描写,刘备寄居曹操篱下,为怕引起曹操的猜疑,实行“韬晦”之计,在自己的住处后园里种起菜来了。不料曹操和他青梅煮酒论英雄,一语道破他“英雄”的真面目,刘备惊慌失措,手中筷子不觉落在地下。恰巧这时老天作美,雷声大作,刘备急中生智,以雷声巧妙掩饰而过,在这里是随机应变的能力救护了他。
《三国演义》第71回,描写了赵云临敌应变以“空营计”吓退曹兵的故事。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魏国大将夏侯渊在定军山被黄忠斩杀,曹操得知后亲率大军20万杀奔汉中,要为夏侯渊报仇。黄忠自告奋勇深入敌后去夺取曹军粮草。诸葛亮放心不下,令赵云也领一支人马同去。黄忠在北山脚下被围,苦战多时。不得脱身,赵云见黄忠去后许久不归,急忙披挂上马,前去接应,曾先后两次杀入重围,救出黄忠及其部将张著。曹操在高处看到赵云东冲西突,所向无敌,愤然大怒,自领左右将士追赶。眼看大军追到蜀营军门以外,守营将领张翼看到敌我悬殊,情势危急,慌忙要关闭营门,赵云喝止,一面将弓弩手埋伏到寨外,一面令大开营门,偃旗息鼓,自己单枪匹马立于营外,魏将张郃、徐晃先到,看到这番情景,疑心设有伏兵,不敢向前,曹操到后,却催督众军,大喊一声,杀奔营前,这时,赵云大智大勇,依然纹丝不动,魏兵以为确有伏兵,转身就往后逃。赵云乘机把枪一招,蜀军鼓声震天,杀声动地,强弩硬弓一齐射出,魏兵心慌意乱,只顾逃命,互相践踏,死伤累累。拥到汉水边时,又互相争渡,落水淹死者无数,大批辎重器械丢弃,蜀军无一伤亡,取得了出乎意料的胜利,刘备得知后,亲到现场了解作战经过,非常赞扬地对诸葛亮说:“子龙(即赵云)一身都是胆也!”在这个战例里,看不到、也不可能有任何牵强附会、袭人故技的痕迹,所有的只是赵云的英勇气概和随机应变、创造发挥的能力。
《三国演义》中表现随机应变的例子还很多,曹操拔刀行刺董卓,被发觉后借物随机,顺势改为献刀;曹操马惊踏农田,灵机一动来了个“割发权代首”等,无不闪烁着随机应变的智慧之光。《三国演义》还有人竟以这方面的专家自居,那便是大名鼎鼎的庞统。当孙权问他:“公平生所学,以何为主”时,他不无得意地回答:“不必拘执,随机应变”。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高层次的管理者必须具备这种随机应变的能力,因为低层次的管理者主要对上级的决策负责,而高层次的管理者却要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必须学会管理变动。
应变是闪烁着才能、机智、胆略之光的高超艺术,好比曹操的“割发权代首”,人们尽可以驰骋自己的想象,但是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惟有曹操在这种特定的环境里,才能急中生智,想出这个两全其美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一种极富个性的艺术表演。可见,应变没有统一的模式可循,没有固定的规律可依。随机的“机”是多种多样的:有天时,有地利,有人物,有事件,有情况,有势态,……应变的“变”也是千姿百态的:可以迎难而上,可以另找新路,可以寻求支援,可以等待时机,可以顺水推舟,可以置之不理……。究竟如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里的共同点在于,都需要快速灵活的反应,都需要急中生智和临场发挥。
应变的艺术虽然妙不可言,但也不是九天上的烟云,不可企及和获得,它来自一个人广博的知识,卓越 的见识,乐观的个性,非凡的性格,尤其需要长期的实践锻炼。当刘备和刘璋翻脸时,庞统很快就指出三条可供选择的计策,这是他经验、才智在一瞬间表现出的合力。他早以才学著称于世,并且在赤壁大战和耒阳县当县令期间,得到了实际的锻炼。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44#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1 12:49:00 | 只看该作者
5.“三杀”、“三气”之类的启示——高层次的管理者必须具备创新能力
一部《三国演义》,描写了无数次大小事件和大小战争,计谋各有千秋,取胜彼此不同,摇曳多姿,不落窠臼。比如在赤壁大战中周瑜对诸葛亮有“三杀”,在荆州的争夺中诸葛亮对周瑜有“三气”,以及后来诸葛亮的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六次撤退,姜维的九伐中原等,写得各有特色,毫不雷同,充分反映了决策制胜必须有创新能力。
诸葛亮其人尽管后期决策定计过于谨慎,但总的来说并不循规蹈矩,因常袭故。书中描写,他在茅庐之中,便经常笑谈风月,抱膝长吟,自比管仲、乐毅,那姿态,那言谈,真是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即使现代的中国国民,又有多少敢如此“狂妄”?!他不拘于儒学经典,鄙睨那经学博士,痛斥小人之儒,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真是标新立异,离经叛道,他决策和导演的“草船借箭”、“空城计”、“死诸葛能走生仲达”(即司马懿)等等妙戏,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千古绝作,是在特定环境中匠心独运的艺术创造!
我们赞赏和推祟诸葛亮等人的创造能力,因为这种能力是一个高层次管理者必需具备的重要能力。
创新是大树之秧,创新是鲜花之蕾
生物就是在新陈代谢中成长,企业只能在除旧创新中前进。创新才能领先,创新才能取胜,创新才能大步发展。对一个企业来说,产品需要不断更新,技术需要不断更新,管理方法要新,职工的知识要新,经营思想、经营领域、经营方法都不能囿于旧习。管理的决策正是为了达到这些新的目标。它是在特定环境中通过对未来的预测做出来的,它要解决的是将要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因而它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未来性。它虽有共同的规律可循,但总是面对特殊,面对未来,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抄袭照搬。在这里,普遍适用的方案是不存在的,固定不变的方案是解决不了具体问题的。因此,决策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这就要求,决策者要有解决新问题、拿出新办法的使命感,敢于冒险和勇于进取的精神,创造和开拓的强烈意识,冲破旧框框、走出新路子的勇气。
作为一个管理者,要创新,要改革,就得不唯上,不唯书,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在别人不敢走的路上走出一条路来。
不唯上
诸葛亮臣服了西南后方的孟获等部落后,准备北上进取中原,但鉴于镇守雍、凉二州的司马懿深有谋略,成为难以对付的劲敌,便派人到魏城洛阳等地散布流言,声言司马懿欲反,魏主曹睿果然中了“反间”计,起了疑心,司马懿被收回兵权,削职为民,闲居宛城。于是诸葛亮率三十万大军,兵出祁山,一路上屡获胜利,夏侯楙、曹真先后被他击败,蜀军直指长安。曹睿不得不一面派人星夜到宛城召回司马懿,一面“御驾亲征”。这时,镇守魏国西南金城等地的原蜀将孟达和诸葛亮暗中取得了联系,准备乘曹睿不在洛阳之际起事,攻下洛阳。这个消息恰巧被司马懿获知。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鉴于往日魏主对父亲的猜忌,主张先写表章到长安奏明魏主,请到圣旨后再采取行动。司马懿认为:“孟达一举,两京休矣”,形势十分危急,时间刻不容缓,“若等圣旨,往复一月之间,事无及矣,正中诸葛亮之计”。于是不避嫌疑,果断决策,星夜起兵,并且要求部队“一日要行二日路”。正当孟达庆幸“吾大事成矣”之际,司马父子的大军如自天而降,孟达措手不及,城破被杀。
不待圣旨而先动,这在《三国演义》中是破天荒的事情,可以说是司马氏的一大创举。它说明,一个优秀的决策者,不能只考虑个人的得失进退,一味消极地迎合和等待上司。上司的意见,往往只能规定一个大的方向,还需要进行艰苦细致的创造性贯彻落实。在有的时候,上司的意见可能不对,决策者只能把它作为信息的一种,必须经过自己的处理、筛选、加工。可见,懒于思考、奴性十足就难以创新。
不唯书
书本是前人和别人经验的总结。读书是为了增加知识和见识,提高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不是为了作茧自缚。因此,决策者必须根据实践对书本知识进行修正、补充、发展和创新,而不是机械地照抄照搬。“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遇事念“本本”,决策看“条条”,活人做死人的奴隶,是不合格的决策者。
《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个遗笑千古的反面教员,那便是马谡。马谡自告奋勇守街亭,而且立下了军令状,以全家性命担保。临行之前,诸葛亮叮嘱再三,并制定了“下寨必当要道之处,使贼兵急切不能偷过”的正确决策,但自以为“素读兵书”的马谡,却教条主义地照搬。“凭高视下,势如劈竹”和“置之死地而后生”等书本知识,忽视了双方力量的对比,不顾地形水源等重要而具体的因素,违背诸葛亮的正确意见,拒绝王平的苦苦相劝,采取了在道旁孤山上立寨的错误主张,结果丢失了街亭这一咽喉要道,不仅葬送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一路战果,而且断绝了30万蜀军的退路,如果没有诸葛亮随机应变,意气自若,巧施“空城计”,诸葛亮及其诸将,庶几成了司马懿的俘虏。
要自信
美围有个心理学家认为:“你想成为怎样的人,你就能成为怎样的人;你认为你能做什么事,你就能做。”此话虽然有些失之偏颇,但他强调积极的自我塑造,颇有见地。开启创新能力的第一步,是对于自己的创造能力充满信心。
要变革思维方式
传统的思维方式是孤立的、线型的、一维的。它可能实现思维的小的延伸,但不能实现思维的突破。创新是一种突破。创新需要跳跃式思维的能力,它包括诸葛亮预设“锦囊妙计”式的纵向超前思维能力,诸葛亮集百家之长而又迈越百家的横向综合思维能力,还包括三维的、立体式的思维能力。
跳跃式思维是思维的突破和飞跃,表现为思维进程的超阶段,思维方式的多维和多层次,思维结果的新奇和水平。它象诗人的灵感一样,有时突然而至,有时戏剧性诞生,有时出现在朦胧的半睡眠状态,有时产生于从事其他活动期间,霎时把苦思冥想的诗人,带入一个豁然开朗的崭新境地。记得有个智力游戏,要求三刀把一块蛋糕切成八块。如果只在二维空间上横切竖切,充其量只能得到六块而已。这里需要的是三维思 考。只要从蛋糕的半截处拦腰一刀,问题便迎刃而解。许多棘手问题的解决有赖于这种思维能力,比如赵云使的“空营计”,诸葛亮用的“空城计”,无不是这种思维的结果。
发挥潜意识的作用
潜意识是一种本能冲动,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人的动机、意图的源泉。意识有时会限制人的想象,压抑本能的冲动。而潜意识却暗中支配意识,从而可以加快达到预期的目标。
当你对某一问题迟迟思索不出答案时,不妨暂时转移一下思考的焦点。你可以去散散步,聊聊天,听听音乐,经过一段时间的精神松弛,疲劳可以解除,新的思想萌芽便会重新油然而生。庞统扶醉坐公堂,“手中批判,口中发落,耳内听词,曲直分明,并无分毫差错”,不到半天,审断了百天案卷,李白酒后出佳句等,正是这种潜意识在发挥作用。当然,现代的管理者切不可食古不化,好酒废事,更不可有不劳而获、守株待兔的幻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43#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1 12:48:00 | 只看该作者
4.“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的再思考——高层次的管理者要有民主作风
“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从用人角度讲,表现孙氏家族信赖和善用人才;从素质上讲,表现了孙氏家族高度的民主作风。
高层次的管理者之所以要有民主作风,是因为他对全局和长远负有重大责任。只有充分发扬民主,他才能充分发挥“外脑”或叫智囊人物(或机构)的作用,从而保证决策的科学化。所谓“外脑”,就是决策者本人之外的,协助决策者进行决策的个人或团体。他们通过主动建议或接受咨询,将其知识、智慧和经验应用于决策过程之中,用输出智力成果的形式为决策者提供服务,帮助决策者做好决策工作。
决策者利用“外脑”,就等于延伸了自己的神经,扩大了自己的头脑。这样,第一,可以拓宽专业领域和知识范围。决策的对象不论是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大多需要广博的知识。作为个人,竭尽毕生精力,也不能成为真正的“通才”,严格地讲,只能成为相对广博的“偏才”。而许多人的综合,却能够弥补个人知识的不足,为正确进行决策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有利于掌握和加工信息。决策需要掌 握大量信息。如果这些信息都靠决策者自己去搜集、整理,贮存,记忆、处理,无论怎样精力充沛和博闻强记的人,都是不能胜任的。这就要求一个决策者善于利用“外脑”扩大自己对信息的贮存量,并通过“外脑”对信息进行初步加工,自己最后再做出决断。第三,作为“外脑”,大多是某一方面的专家,利用“外脑”,可以大大弥补个人能力的不足,堵塞思维的漏洞。决策需要考虑诸多方面,需要处理诸多联系,需要安排好各个环节。“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一贯正确的领导者是不存在的。在这种情况下,“外脑”可以补漏,可以矫枉,可以纠错。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利用“外脑”特别要注意听取和运用他们的反面意见,是十分重要的。有句格言说得好:“测验一个人的智力是否属于上层,只看他脑子里能否同时容纳两种相反的思想。”民主作风,是一个高层次管理者真假聪明的试金石。我国古代有所谓“文死谏;武死战”之说,正是把敢于直言君主的错误作为智囊人物的职业道德。同时,我国古代还有“从谏如顺流”的说法,把纳谏作为衡量君主是否贤明的重要标准,要求一个决策者有闻过则喜,闻争则喜,从善如流的好品质。
利用“外脑”帮助决策,古今中外同此一理。横看魏、蜀、吴,都罗致和集中了大批智囊人物:魏国先后有郭嘉、荀彧、荀攸、程昱、刘晔、贾诩,司马懿等。蜀国先后有诸葛亮、庞统、马良、蒋琬、姜维、董允、费祎等,吴国先后有周瑜、鲁肃、张昭、顾雍、吕蒙、陆逊等。综读《三国演义》,利用“外脑”,做出高质量的决策而取得胜利的,俯拾皆是;不纳良言,压制和迫害智囊人物从而导致决策错误,遭致失效的,不胜枚举。东吴的孙策临死之前嘱咐:“倘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刘备得诸葛亮,自比“犹鱼之得水”,提出“智赖孔明”,言必听,计必从。可见他们对“外脑”在决策中的重要作用,给予了高度重视。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42#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1 12:47:00 | 只看该作者
2.“既得陇,复望蜀”——高层次的管理者要有永不枯竭的进取精神
决策者要有永不枯竭的进取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永远进击,才能临机决断,他所作出的决策也才富有价值。
进取精神首先表现为永不满足的事业心
有个成语叫“得陇望蜀”,源于东汉初年刘秀给大将军岑彭的一封信。其意是鼓励他乘胜前进。
《三国演义》曾反其意而用之,将其视为贬义。那是曹操刚刚平定汉中之后。当时司马懿建议:“刘备以诈力取刘璋,蜀人尚未归心。今主公已得汉中,益州震动。可速进兵攻之,势必瓦解。智者贵乘于时,时不可失也。”刘晔也支持司马懿的建议,认为:“若少迟缓,诸葛亮明于治国而为相,关、张等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守关隘,不可犯矣。”曹操却感叹:“‘人老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耶?”从而拒绝了司马懿的建议。
曹操的意思是告诫别人切勿贪心不足,其实需要深刻反省的应该是他自己。蜀国的法正后来对此曾评论:“曹操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乃留夏侯渊、张郃二将屯守,而自引大军北还:此失计也。” 刘备、诸葛亮对这段议论也“皆深然之”。可见当时确是一次攻击西川的好机会。曹操由于一时的满 足现状和畏缩不前,留下了无穷的后患。如果曹操“既得陇,复望蜀”,则刚刚入川的刘备恐怕又会逃奔起来了。
《三国演义》还塑造一个不求进取的典型人物,那便是刘表。建安12年春,曹操正统兵北征乌桓,刘备建议他乘许昌空虚率荆襄之众袭之。这个好建议刘表毫不感兴趣;理由是:“吾坐居九州足矣,岂可别图?” 象这样胸无大志,无心进取,怎能临机决断,雷厉风行?虚有其名的刘表,坐吃山空,只能等待别人来收拾自己。
《三国演义》所提供的教训,启发现代的决策者:万万不可满足于一得之功。满足,智慧的泉水就要枯竭;满足,前进的动力就会丧失;满足,可以霎时熄灭事业的火焰;满足,可以一笔勾销成功和胜利。
进取精神,还体现在不折不挠的意志。由于决定胜负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许多因素不可预测和控制,因此战场上的失败在所难免。多算,可以多胜,但不能必胜、全胜。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是规律。甚至屡战无功,这也并不足奇。有时失败正是胜利的转机,咬着牙坚持下去,胜利的曙光就会出现,这样的事屡见不鲜,如果一蹶不振,事业便从此终止。所以贝多芬说:“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战场上的最后胜利者都有前仆后继,失败了再干的毅力。进取,必须面对失败;进取,必须战胜失败!
千百年来,人们为诸葛亮的忠贞而注情,为他的智慧而神往,也为他矢志不渝执着于统一大业而壮怀激烈。为了实现隆中决策制定的目标,他以九分之一的兵力,北伐强魏,大有“饮马河洛之志”。他六出六退,屡挫屡起,最后死在前线。这是多么坚韧不拔的毅力!姜维继承诸葛亮的遗志,北伐中原,颇称壮举。由于种种原因,他们都没取得根本性胜利,但这种波澜壮阔的进取精神,永远值得人们学习。
强烈的进取心也表现在紧迫感上
姜维首议北伐,尚书令费祎劝阻他“只宜待时,不宜轻动”。姜维回答:“不然。人生如白驹过隙,似此迁延岁月,何日恢复中原乎?”人生有限,时光流逝,这是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人生百年几今日,今 日不为真可惜!”古往今来的事业家,都很懂得时间的价值,争分夺秒,惜时如金。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41#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1 12:47:00 | 只看该作者
3.“平生谨慎,必不弄险”对吗?——高层次的管理者要有冒险精神
诸葛亮是个十分了不起的人物,但如通常所说,他也并非完人。性格上的过于谨慎是他的一个弱点。他六出祁山而无大的建树,与此不无关系。
在他第一次进兵中原时,魏延曾经献策,愿领精兵五千,分道由子午谷进兵。这是一条捷径。如能得手,“不过十日,可到长安”。但诸葛亮认为,这一方案风险很大,不是“万全之计”,是过低估计了对手,“欺中原无好人物”(第92回)。于是谨慎行事,依法进兵,从陇右平坦大路逐步推进。不久,司马懿复出,街亭失守,败局已定,只得退兵。这次兴师,虽然擒了夏侯楙,败了曹真,但对魏国并无多大挫损。
根据某些军事家分析,从当时敌情、地形、路线等情况来看,魏延的建议颇有见地。如果诸葛亮采纳这条建议,很可能一举夺下长安,收复三秦。司马懿后来有段话对此作了证明。他说:“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他非无谋,但怕有失,不肯弄险。”(第95回)诸葛亮弃捷径而兜大圈子,延缓了进攻时间,难以出敌不意,而且导致疲众劳师,结果等来了劲敌司马懿,苦心准备多年的进攻告吹于一旦。
诸葛亮的失当告诫了现代的决策者,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几个关系:
冒险和谨慎
冒险和谨慎似乎对立,其实作为成功的因素。它们又彼此统一。成功需要谨慎,但也需要冒险。谨慎固然可取,但要依时依地而行。在行动准备阶段,比如调查研究情况,制定初步方案,对比优选方案,要力求谨慎。但最后的决断和执行又要敢于冒险。因为决策者所面对的有一大批变化着的未知因素,同时主客观条件也只能是相对成熟而已。决策者不能无限期地等待。当成功的可能一旦闪现,就应该果断行动。谨慎不等于万无一失,不等于因常袭故,不等于保守等待。
官渡大战前夜,形势对曹操十分不利。袁绍消灭了困守在易京的公孙瓒,占有幽、冀、青、并四个州的广大地盘,军队达到几十万,成了北方势力最大的割据集团。正如《后汉书·袁绍传》记载:“合州之地,收英雄之士,拥百万之众”,被称为“一时之杰”。处于明显劣势的曹操,心有犹豫,难以决策,完全合情合理。听了郭嘉分析后,曹操下定决心,在袁绍十倍于己的兵力面前,毅然应战,终获胜利。这说明曹操善于处理谨慎和冒险的关系。
经营的决策与此一脉相通。一旦看准,就大胆行动,是许多成功企业家的经验之谈。
冒险和收益
冒险和出奇相联,出奇和胜利相生。战场上的危途险地,常常被人们看作与胜利绝缘,因而正是敌人将帅思惟判断的死角和不虞之地;进而也变成了敌人防御上的“空白点”。出奇意味着担风险,闯难关,但“幸运喜欢照顾勇敢的人”(达尔文语),地狱的入口处正是通往天堂的大门。险中有夷,危中有利,越大的危险往往含有越大的胜利。倘要创立惊人的战绩,必须敢于冒险,邓艾偷渡阴平迅速逼降蜀国,就是一个典型的战例。
冒险和勇气
从认识论的角度讲,冒险就是勇于探索,勇于实践;从决策定计上看,冒险则是一种勇气、魄力。诸葛亮心理特征上的过于谨小慎微,源于思想上的压力。他蒙受刘备知遇和托孤之恩,执掌蜀国军政大权,年复一年惨淡经营,以冀完成统一大业。而对手又是强大的魏国。大概就是这种在严峻形势下的超常报效心和责任心,使得他在自己的事业面前,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但怕有失,过于小心谨慎,他的事必亲躬与此也有关系。至于说他平生如此,也并不准确。在他事业的前半生,他先是孤身入吴,继而取西川、夺汉中都表现了大智大勇。他的过于小心,从时向上看是在刘备死后,从事业上说,表现在历次北伐之上。即使这时,他也还是有隙必乘,有利必取,进则使敌不敢战,退则使敌不敢追,始终掌握着战场上的主动权。
现代的经营者,也常常失落在种种局限之中。面对着风险,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敢于冲刺。不管客观上的原因有多少,思想上的弱点是导致保守经营的根本原因。冒险难免遭受失败,冒险的成功率有多少谁也不能断定,但“你若失掉了勇敢,你就一切都失掉了!”(歌德语)心存杂念胆必怯。只有执着追求事业而又不过于计较成败得失,才能有敢于冒险的英雄主义精神。
冒险和科学
冒险需要勇气,但仅此还很不够。一个人既要敢于冒险。又要善于冒险。冒险不等于蛮干,冒险不等于否定科学。只有讲究科学,才可以提高冒险的成功率。魏延对第一次北伐路线的建议,正是建立在对当时各种因素比较切合实际的分析上。邓艾的奇袭,也是抓住了蜀国防守上的漏洞。
冒险不等于意气用事。刘备为了报自己兄弟的私仇,一定要出兵伐吴,进行了战略上的一次大冒险,结果惨败。在这里,是感情的潮水摧毁了他理智的思维。它提醒后人,决策者要首先战胜自己!在重大问题上,决不能凭自己一时的感情冲动而贸然行动。为了一时之气“拔剑而起”,“挺身而斗”,乃匹夫之勇。真正的大英雄, 应该是“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在企业之间激烈的竞争中,有时可能落后,有时甚至遭受失败。是为了争面子、睹意气而不顾一切去冒险? 还是冷静思考,找出原因,采取措施,超过和战胜对方? 明智的管理者,必然选择后者。须记住莎土比亚的一句话:“人的感情和炭相同,烧起来,得想办法叫它冷却。”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