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411|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蜀之人物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6-05-06 13:0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些是我的转贴`只不过把他们编辑成一个贴~也是为了让喜欢三国的朋友看起来方便一点`呵呵~下面主要说的是有关蜀国的人物~
回复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07-08-10 16:32:0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06-05-11 18:57:00 | 只看该作者

雷哥~大架光临~已经让我这小地方蓬荜增辉了~又何必那么客气`咱俩是一个站队的~就免了这些世俗之理吧~我的一腔感激之情还不知道怎么表达呢`~你对我的支持和关爱`让我感激不尽~谢谢~

希望我们合作愉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6-05-11 17:44:00 | 只看该作者

佩服肥肥,你研究或者射猎的真广、真细、真偏啊!

我有一篇《诸葛亮传》,但粘不过来,气我

只有顶你,方能表达我的一番敬佩之意啊

没法,顶顶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6-05-09 03:37:00 | 只看该作者
这个象是三国志的白话版,有时间看看,便于更好地了解三国历史和三国人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6-05-06 14:03:00 | 只看该作者

附加~赵云的一生及评价                           赵云是三国时期蜀汉仅有的十二位被赐予谥号的大臣之一①,但他在名位上远远不及其他十一位大臣,为什么年资在前,仕宦却不及诸人呢?我们将从历史的角度来对其一生进行探讨和给予评价。

  赵云本来是奋武将军公孙瓒的部下,公孙瓒派遣别部司马刘备跟随自己私自署置的青州刺史田楷与冀州牧袁绍争夺青州,赵云从这时起被划拨到刘备的麾下,被刘备任命为主骑。②在从龙之臣中,资历仅次于关羽、张飞。

  刘备在青州因军功升至平原相,关羽、张飞为别部司马,分辖军队③,而赵云未见升赏。东汉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司空曹操表荐刘备为左将军,关羽、张飞为中郎将④,而亦未有赵云。后来曹操派刘备到徐州讨伐僭号的袁术,冀州牧董昭劝阻曹操委派刘备,也只说“备勇而志大,关羽、张飞为之羽翼”,不曾提起赵云,可见赵云不为时人所重。按说此时刘备南征北战,戎马倥偬,赵云不可能没有机会立功受赏,那么唯一的解释就是赵云担任的主骑一职,不是从事冲锋陷阵,而是作为刘备的侍卫长,保护刘备的安全。

  但是赵云终于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时来运转。曹操平定了盘踞冀、青、幽、并四州的袁氏父子,自为丞相,南征荆州。刘备仓皇南撤,被曹操骑兵追上,不得不丢弃妻子儿女逃跑。赵云保护刘备身边唯一的儿子刘禅及其母甘氏,得以免难。因此在刘备平定荆州江南诸郡以后,封拜元勋,提拔赵云为牙门将军⑤,赵云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统率的军队。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刘备受益州牧刘璋邀请入蜀,讨伐割据汉中的张鲁。以军师中郎将诸葛亮,襄阳太守、荡寇将军关羽留镇荆州,赵云则被划归到诸葛亮的麾下,受其节制。第二年,刘备南攻刘璋,召诸葛亮和南郡太守、征虏将军张飞入蜀,参与平定益州。由于诸葛亮从未指挥过作战,因此从鱼复到江州都是由张飞指挥。从张飞对巴郡太守严颜的生杀予夺的处置权上,可知其并不受制于诸葛亮,二者地位略等⑥。平定江州以后,张飞与诸葛亮分定各郡,张飞从江州溯嘉陵江北上,攻克垫江,再从这里溯涪江而西攻克德阳,最后在成都与刘备会合。⑦诸葛亮、赵云从江州溯长江而西攻克江阳,诸葛亮继续西溯长江平定僰道、南安、武阳,而分遣赵云从江阳北上平定汉安、资中、牛髀,在成都归还到诸葛亮的建制。⑧益州平定以后,诸葛亮晋升为军师将军,署理左将军府事,负责处理政事。赵云晋升为翊军将军,不再受诸葛亮节制。

  蜀汉建兴元年(公元223年),诸葛亮执政,以赵云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不久又升迁为镇东将军⑨。或许诸葛亮很看重赵云,但赵云似乎辜负了他的期望。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春,诸葛亮北伐魏国,扬言将从斜谷道攻取郿县,魏明帝派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诸军屯守郿县。诸葛亮派赵云和中监军、扬武将军邓芝为疑军,据守箕谷,抵御曹真;自己亲率主力进攻祁山,陇右三郡纷纷响应诸葛亮,魏国朝野震动,魏明帝西镇长安,以左将军张郃驰援陇右。诸葛亮以丞相参军马谡守街亭。马谡部署错误,不据守街亭城,而是依山为营。张郃断绝其水道,蜀军缺水大乱,被张郃大败。而赵云、邓芝疏于戒备,在箕谷与曹真对垒时以优势兵力失利,烧毁褒斜道赤崖以北的阁道,迫使魏军停止追击。

  诸葛亮退回汉中,上表自劾,对于北伐失利的原因进行总结,马谡是“街亭违命之阙”,赵云是“箕谷不戒之失”,而自己则是“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马谡的失败导致陇右三郡得而复失,而且军队损失惨重,被处死;赵云虽然战败,但军队损失不大,贬为镇军将军;诸葛亮以用人失察,贬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

  建兴七年(公元229年),镇军将军赵云去世。终其一生,他的业绩很平凡也很普通。甚至后来追谥了五个将军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也没有赵云。时朝野舆论认为赵云曾经救过刘禅,应当赐谥,最后终于成为十二个大臣中最后一个被赐谥的大臣。

  ①《三国志·蜀书·赵云传》:“初,先主时,惟法正见谥;后主时,诸葛亮功德盖世,蒋琬、费祎荷国之重,亦见谥;陈祗宠待,特加殊奖,夏侯霸远来归国,故复得谥;于是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及云乃追谥,时论以为荣。”

  ②《三国志·蜀书·赵云传》) “本属公孙瓒,瓒遣先主为田楷拒袁绍,云遂随从,为先主主骑。”

  ③《三国志·蜀书·关羽传》:“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

  ④《华阳国志》:“先主还得妻子,从公还许,为左将军。公礼之甚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又拜关羽、张飞皆中郎将。”

  ⑤《三国志·蜀书·赵云传》:“及先主为曹公所追於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迁为牙门将军。”

  ⑥《三国志·蜀书·张飞传》:“先主入益州,还攻刘璋,飞与诸葛亮等溯流而上,分定郡县。至江州,破璋将巴郡太守严颜,生获颜。飞呵颜曰:‘大军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战?’颜答曰:“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飞怒,令左右牵去斫头,颜色不变,曰:‘斫头便斫头,何为怒邪!’飞壮而释之,引为宾客。”

  ⑦《三国志·蜀书·张裔传》:“张飞自荆州由垫江入,璋授裔兵,拒张飞于德阳陌下,军败,还成都。”

  ⑧《三国志·蜀书·赵云传》:“先主自葭萌还攻刘璋,召诸葛亮。亮率云与张飞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县。至江州,分遣云从江阳上外水,与亮会于成都。”

  ⑨《三国志·蜀书·赵云传》:“建兴元年,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

  ⑩《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于是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6-05-06 14:01:00 | 只看该作者

三国 蜀之马谡马谡是三国有争议的人物。刘备认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亮评价为“匡世奇才”。后马谡刚愎自用,街亭失守,使得一向倚重马谡的诸葛亮对其有所疑惑。在人们心目中,马谡几乎成了“言过其实”“纸上谈兵”代名词。而真实的马谡,其实是一个难得的高级参谋和战略型人才。

  据史载:马谡自幼熟知兵法,才气过人。诸葛亮十分敬重他,行军打仗,二人常常促膝常谈,彻夜谋划。针对南人难以驯服的特点,马谡提出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攻心策略。这一策略被诸葛亮实施为“七擒孟获”,保证了南方边境的长治久安。针对蜀国“兵马疲蔽”,民怨沸腾,马谡适时提出“只宜存恤,不宜远征”的休养策略。北伐前夕,靠马谡的计谋,诸葛亮成功地离间魏国曹睿、司马懿君臣,为北伐奠定了胜利基础,才使得诸葛亮败夏侯,收姜维,破羌兵,灭王郎,紧接着连克南安、安定、天水三郡,曹魏举国震惊。

  善于小征小战的能手不一定是个运筹帷幄的将军,一个运筹帷幄的将军也不可能是个能征善战的将士。汉高祖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人各有其才,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方面 ,马谡是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高参。

  正如毛泽东思想里,包含着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思想一样,诸葛亮的智谋,很大一部分里包容了马谡的聪明和智慧。“三个臭裨将,顶个诸葛亮”的典故,就说明了这一点。在群体皆曰马谡该杀的时候,参军蒋琬说:“昔楚杀得臣而文公喜。今天下未定,而戮智谋之臣,岂不可惜乎?”刘禅更为冷静,他说:“胜败乃兵家常事。”

  事情的发展,恰恰证实了蒋琬的“冷静”的正确。马谡死后,诸葛亮用兵打仗远不如以前,原因就在于身边缺少了善于谋划的智囊型人才。因为少了心腹马谡参与,晚年的诸葛亮食少事繁,事事躬亲,最后凄惨地劳累而死。以至于临死之时,诸葛亮发出了“吾遍察诸将,皆无人可授”的悲叹,可见诸葛亮对马谡情有独衷。

  因而,诸葛亮评价马谡“匡世奇才”并不过分。过分的是作为上级领导的诸葛亮明知马谡缺少一线的经验,却不顾众人的反对,违反常规,硬要马谡这个机关兵一线挂职锻炼。培养人才的主观愿望是好的,但好心办坏事,结果导致人才严重 错位 。

  出任先锋总司令一职,理应由久经沙场的老将魏延、吴懿、赵云等人担当。诸葛亮不顾众人的反对,“逆天行事”,一意孤行,让一个没有实战经验的机关兵担任先锋军总司令,同魏国名将司马懿的大军对阵,显然有点以卵击石的味道。由于魏军来势凶猛,东线老将赵云尚且抵挡不住,马谡失街亭亦势所难免。诸葛亮听不进马谡“不宜远征”的忠告,楞是以弱谋强,即便不失街亭,诸葛亮也不会有大作为。街亭失陷与其说是马谡咎由自取,倒不如说是诸葛亮战略失误的必然。马谡的悲剧,一定程度地掩盖了诸葛亮战略失误的悲剧,使一代悲剧的制造者成为一个完人。

  追究马谡错位悲剧的社会根源,就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失街亭之前,刘备、诸葛亮为了调动将领的积极性,偏爱刺激法。激将法在激励人才自我表现的同时,也助长了将领们不切实际地好大喜功倾向。

  关羽、赵云、黄忠、魏延等人为了抢头功,也都有动辄拿人头担保抢签军令状的经历。成事,签订者大捞资本;败事,也没有人认真追究。所以,在一定程度地助长了盲目签订责任状的恶习。受大气候的影响,作为没有一线资历的马谡,比任何蜀将都急于捞取一线的资本,加上马谡同诸葛亮非同一般的关系,错位的马谡“明知山有虎,偏上虎山行”,也就不足为奇了。

  凭着多年默默无闻地为诸葛亮甘当绿叶这一情份,事前事后的马谡都没有预料到诸葛亮会对自己依法处置。而事实上的诸葛亮,也并非不想从宽处理马谡,只是自己违规拔谡,将军们多有情绪和猜疑。在 斩或留 问题上,众将官不满情绪无疑成了诸葛亮执法的准绳。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与其说是执法严明,倒不如说不得已形势下的无奈之举。

  张心阳说:“在中国官场似有一种‘责文化’就是从部署一项工作任务开始,就言必称‘不成任务,我拿你是问’,‘拿不下城池,就提头来见’。他将一切责任推给下级,而从不检验自己的决策是否周密。”一旦下级圆满完成任务,便是自己英明果断,否则便是下级刚愎自用,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在独裁制度下,人才错位的始作俑者是他的上级。

  事业的成败往往并不取决于人才的得失,而在于人才的有效使用。世上只有错位的人,但没有无用的才,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使用量材使用人才。

  刘邦在评价张良、萧何、韩信等人才,说过:“此三这,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得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假若诸葛亮真能做到知人善任,各得其所,怕马谡、魏延、李严、杨仪等人才也不会是因错位而落到悲惨凄凉的结局。如果董卓、袁绍、曹爽善待谋士,不搞越俎代庖的话,怕三国的历史将会改写。

  赵括错位,导致四十七万赵国子弟兵,被杀的被杀,活埋的活埋,重大事故,难道问题的根源仅仅是赵括纸上谈兵缘故吗?!避讳领导重大责任而不追究而专门干“舍卒保帅”的勾当,是我们历史悲剧的悲剧,也我们不断重复历史悲剧的根源。解放后,几十万知识分子被打成右派,接受人民的再教育,难道这么多人错位也应该由知识分子承担吗?!

  马谡该死,罪在错位。假如因为马谡错位,而把他的功绩一笔勾销,显然不是公正地看待历史人物。为何在我们眼里只有失街亭的马谡,而没有智慧过人的马谡呢?!我不禁要问:社会颠倒了,还有历史来评说,那么历史颠倒了,又有谁来评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6-05-06 13:55:00 | 只看该作者
三国 蜀之庞统 法正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也。少时朴钝,未有识者。颍川司马徽清雅有
知人鉴,统弱冠往见徽,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夜。徽
基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渐显。后郡命为功曹。性好人伦
,勤于长养。每所称述,多过其才,时人怪而问之,统答曰:“当今天
下大乱,雅道陵迟,善人少而恶人多。多方兴风俗,长道业,不美其谭
即声名不足慕企,不足慕企而为善者少矣。今拔十失五。=,犹得其半,
而可以崇迈世教,使有志者自劢,不亦可乎?”吴将周瑜助先主取荆州
,因领南郡太守。瑜卒,统送丧至吴,吴人多闻其名。及当西还,并会
昌门,陆绩、顾劭、全琮皆往。统曰:“陆子可谓驽马有逸足之力,顾
子可谓驽牛能负重致远也。”谓全琮曰:“卿好施慕名,有似汝南樊子
昭。虽智力不多,亦一时之佳也。”绩、劭谓统曰:“使天下太平,当
与卿共料四海之士。”深与统相结而还。
先主领荆州,统以从事守耒阳令,在县不治,免官。吴将鲁肃遗先
主书曰:“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
。”诸葛亮亦言之于先主,先主见与善谭,大器之,以为治中从事。亲
待亚于诸葛亮,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亮留镇荆州。统随从入蜀。
益州牧刘璋与先主会涪,统进策曰:“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
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先主曰:“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
可也。”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
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
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
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
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
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
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若沉吟不去,将致大困,不可久矣。”
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成都,所过辄克。于涪大会,置酒作乐,
谓统曰:“今日之会,可谓乐矣。”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
者之兵也。”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
不当,宜速起出!”于是统逡巡引退。先主寻悔,请还。统复故位,初
不顾谢,饮食自若。先主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统对曰:“
君臣俱失。”先主大笑,宴乐如初。
进围雒县,统率众攻战,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先主痛惜,
言则流涕。拜统父为议郎,迁谏议大夫,诸葛亮亲为之拜。迫赐统爵关
内侯,谥曰靖侯。统子宏,字巨师,刚简有臧否,轻傲尚书令陈祗,为
祗所抑,卒于涪陵太守。统弟林,以荆州治中从事参镇北将军黄权征吴,
值军败,随权入魏,魏封列侯,至巨鹿太守。
法正字孝直,(右)扶风眉人也。祖父真,有清节高名。建安初,
天下饥荒,正与同郡孟达俱入蜀依刘璋,久之,为新都令,后召署军议
校尉。既不任用,又为其州邑俱侨客者所谤无行,志意不得。益州别驾
张松与正相善,付璋不足与有为,常窃叹息。松于荆州见曹公还,劝璋
绝曹公而自结先主。璋曰:“谁可使者?”松乃举正,正辞让,不得已
而往。正既还为松称说先主有雄略,密谋协规,愿共戴奉,而未有缘。
后因璋闻曹公欲遣将征张鲁之有惧心也,松遂说璋宣迎先主,使之讨鲁,
复令正衔命。正既宣旨,阴献策于先主曰:“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
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以响应于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
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先主然之,溯江而西,与璋会涪。北至
葭萌,南还取璋。
郑度说璋曰:“左将军县军袭我,兵不满万,士众未附,野谷是资,
军无辎重。其计莫若尽驱巴西、梓潼民内涪水西,其仓廪野谷,一皆烧
除,高垒深沟,静以待之。彼至,请战,勿许,久无所资,不过百日,
必将自走。走而击之,则必禽耳。”先主闻而恶之,以问正。正曰:“
终不能用,无可忧也。”璋果如正言,谓其群下曰:“吾闻拒敌以安民,
未闻动民以避敌也。”于是黜度,不用其计。及军围雒城,正笺与璋曰
:“正受性无术,盟好违损,惧左右不明本末,必并归咎,蒙耻没身,
辱及执事,是以捐身于外,不敢反命。恐圣听秽恶其声,故中间不有笺
敬,顾念宿遇,瞻望恨恨。然惟前后披露腹心,自从始初至于终,实不
藏情有所不尽,但愚暗策薄,精诚不感,以致于此耳。今国事已危,祸
害在速,虽捐放于外,言足憎尤,犹贪极所怀,以尽余忠。明将军本心,
正之所知也,实为区区不欲失左将军之意,而卒至于是者,左右不达英
雄从事之道,谓可违信黩誓,而以意气相致,日月相迁,趋求顺耳悦目,
随阿遂指,不图远虑为国深计故也。事变既成,又不量强弱之势,以为
左将军县远之众,粮谷无储,欲得以多击少,旷日相持。而从关至此,
所历辄破,离宫别屯,日自零落。雒下虽有万兵,皆坏阵之卒,破军之
将,若欲争一旦之战,则兵将势力,实不相当。(各)[若]欲远期计粮
者,今此营守已固,谷米已积,而明将军土地日削,百姓日困,敌对遂
多,所供远旷。愚意计之,谓必先竭,将不复以持久也。空尔相守,犹
不相堪,今张益德数万之众,已定巴东,入犍为界,分平资中、德阳,
三道并侵,将何以御之?本为明将军计者,必谓此军县远无粮,馈运不
及,兵少无继。今荆州道通,众数十倍,加孙车骑遣弟及李异、甘宁等
为其后继。若争客主之势,以土地相胜者,今此全有巴东,广汉、犍为,
过半已定,巴西一郡,复非明将军之有也。计益州所仰惟蜀,蜀亦破坏;
三分亡二,吏民疲困,思为乱者十户而八;若敌远则百姓不能堪役,敌
近则一旦易主矣。广汉诸县,是明比也。又鱼复与关头实为益州福祸之
门,今二门悉开,坚城皆下,诸军并破,兵将俱尽,而敌家数道并进,
已入心腹,坐守都、雒,存亡之势,昭然可见。斯乃大略,其外较耳,
其余屈曲,难以辞极也。以正下愚,犹知此事不可复成,况明将军左右
明智用谋之士,岂当不见此数哉?旦夕偷幸,求容取媚,不虑远图,莫
肯尽心献良计耳。若事穷势迫,将各索生,求济门户,展转反复,与今
计异,不为明将军尽死难也,而尊门犹当受其忧。正虽获不忠之谤,然
心自谓不负圣德,顾惟分义,实窃痛心。左将军从本举来,旧心依依,
实无薄意。愚以为可图变化,以保尊门。”
十九年,进围成都,璋蜀郡太守许靖将逾城降,事觉,不果。璋以
危亡在近,故不诛靖。璋既稽服,先主以此薄靖不用也。正说曰:“天
下有获虚誉而无无其实者,许靖是也。然今主公始创大业,天下之人不
可户说,靖之浮称,播流四海,若其不礼,天下之人以是谓主公为*贤
也。宜加敬重,以眩远近,追昔燕王之待郭隗。”先主于是乃厚待靖。
以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一餐之德,睚眦之
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已者数人。或谓诸葛亮曰:“法正于蜀郡太纵
横,将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斯之时,
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
行其意邪!”初,孙权以妹妻先主,妹才捷刚猛,有诸兄之风,侍婢百
馀人,皆亲执刀侍立,先主每入,衷心常凛凛;亮又知先主雅爱信正,
故言如此。
二十二年,正说先主曰:“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
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邰屯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
足也,必将内有忧逼故耳。今策渊、邰才略,不胜国之将帅,举众往讨,
则必可克之。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
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
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先主善其策,乃率诸将进兵汉中,正亦
从行。二十四年,先主自阳平南渡沔水,缘山稍前,于定军(兴)[山]
势作营。渊将兵来争其地。正曰:“可击矣。”先主命黄忠乘高鼓噪攻
之,大破渊军,渊等授首。曹公西征,闻正之策,曰:“吾故知玄德不
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
先主立为汉中王,以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明年卒,时年四十五。
先主为之流涕者累日。谥曰翼侯。赐子邈爵关内侯,官至奉车都尉、汉
阳太守。诸葛亮与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亮每奇正智术。先主
既即尊号,将东征孙权以复关羽之耻,群臣多谏,一不从。章武二年,
大军败绩,还往白帝。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
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评曰:庞统雅好人流,经学思谋,于时荆、楚谓之高俊。法正著见
成败,有奇画策算,然不以德素称也。囗之魏臣,统其荀玉之仲叔,正
其程、郭之俦画邪?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6-05-06 13:52:00 | 只看该作者
三国 蜀之姜维秋风五丈原,诸葛归天,从此,姜维独自擎起了支撑蜀国残破江山的重任,也昭示着他悲剧结局的到来。
在“三国”中,美维堪称是一个非凡的英雄,他不仅文韬武略,智勇双全,堪称为一个全才,而且对蜀汉忠心耿耿,尽心竭力,真正的做到了死而后己。作为诸葛亮惟一的学生,他尽得先生平生所学,而且也尽得诸葛亮一生抱负的精神,明知蜀汉之事不可为而强为之,一人独撑了蜀汉风雨飘摇的残破局面。
姜维作为一代名将,蜀国后期的统帅,其忠于蜀汉事业的思想确实表现得是十分突出的,为了表现姜维的人物英雄气概,在他未降汉之前就与以了充分的表现,常胜将军赵云在《三国》里可谓无敌于天下,可是在天水姜维面前,也不得不大惊,称“其枪法与他人大不相同”,他两次杀败了诸葛亮的军马,最后虽然中了诸葛亮的反间计,被杀得只剩下匹马单枪,但仍然投奔天水郡来,但他的忠心换来的却是“乱箭射下”使他有国难报,有家难归,不得不投到了诸葛亮的门下。
从此,姜维成了兴复汉室、诛讨逆贼的忠实追随者。此后,他献计取天水,诈降赚曹真,九伐中原,屯田避祸,对蜀汉事业忠心不贰,独自支撑着武侯去世后蜀汉的残破局面。
尤其感人的是,刘禅投降之后,蜀汉之亡既已成为现实,但姜维仍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假意与钟会结为兄弟,利用钟会、邓艾的矛盾,想一举毁灭钟、邓二军,甚至在这时,他还密与后主书曰:“望陛下忍数日之辱,维将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必不使汉室终灭也。”
事情败露以后,他又骗过钟会,“领武士在杀众魏将”,魏军来围攻他,他“拔剑上殿,往来冲突……仰天大叫曰:吾计不成,乃天命也!遂自刎而死”。在西蜀破灭之时,象姜维这样忍辱负重、殉于国难的巨子确实己为数不多了!所以,在他身上,我们不仅能清楚地看到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影子,而且也能清楚地看到先帝刘备“忠义昭烈”的遗风,甚至可以说,刘禅降魏,蜀国并没有真正的覆灭,而姜维的死的一刹那,蜀国的悲剧才算真正地演到了尽头。
在《三国演义》中,姜维大智大勇的性格特征表现得十分突出,背水破大敌、斗阵破邓艾、弃粮胜魏兵等一系列表现姜维智勇过人的情节,在某种程度上姜维最大限度地继承了诸葛亮智慧的余威,这不仅因为姜维在诸葛亮死后独当了北伐的重任,而且还因为姜维是被诸葛亮任用提拔的人才。在继承师学,以智破敌的问题上,姜维丝毫没有辜负诸葛亮的心意,他在谈笑之间,杀的那魏兵弃甲抛戈,各逃性命,其指挥若定、料事如神的本领,简直与诸葛亮相去无几。
按理说,西蜀后期有了象姜维这样尽心竭力的智勇之士,无论如何也该重振雄风,有一番做为了吧?可是,事情恰恰相反:姜维不仅没有挽回西蜀的败局,自己也不免落得个“自圳身亡”的悲剧下场。
可以说,造成姜维命运悲剧的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西蜀后期,尤其是诸葛亮死后,刘备精心培养和选拔出来的良将忠臣已经基本上丧失殆尽,西蜀灭亡已经是大势所趋。这时,无论姜维有天大的本事,他也再无力支撑起“大厦将倾”的局面。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姜维在蜀国后期举步维艰,基本上可以认为是先帝刘备的西蜀政权与曹魏政权忠奸斗争、“忠不胜奸”的继续;姜维自杀而亡,只不过是彻唱完成了这场悲剧而已。
其二,姜维和诸葛亮虽然都是尽心竭力地为西蜀政权服务,但刘备活着时候的西蜀政权与后主刘禅当政时的西蜀政权在本质上已有了很大不同。先主君臣精诚团结,共扶大业,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体现了一种“明君贤臣”的政治理想,而后主刘禅则荒淫腐败、懦弱无能、任用奸臣、排斥忠良,不但根本不能体现“明君贤臣”的政治理想,反而和姜维之间形成了一种新的“忠奸”矛盾。尽管姜维在前线为西蜀政权效命,但却抵不上宦官黄皓受宠,黄暗受邓艾贿赂,散布谣言,“说萎维怨望天子,不久投魏”,于是姜维便星夜被宣入朝,不得不放弃与魏军斗争的有利局面,受制于小人。这样,除了与曹魏忠奸斗争、“忠不胜奸”的悲剧之外,姜维之死的第二重含义就是与后主刘禅以及宫中小人斗争,“忠不胜奸”的悲剧。
纵观《三国演义》全书,其宗旨是揭示了‘刘汉’正统的忠,与‘曹魏’的奸的斗争,如果说,蜀汉衰败之后,蜀国的灭亡是“忠不胜奸”,也就是英雄事业后继无人的话,那么,姜维最后的自身灭亡才真正是刘、关、张“明君贤主、忠臣良将”悲剧思想的扩展和继续,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悲剧。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6-05-06 13:51:00 | 只看该作者

三国 蜀之黄忠大凡言三国武将,必及吕布、马超、关羽、张飞、赵云、典韦、许褚等,似乎前几名总也排不上黄忠。大家也跟诸葛亮一样,觉得黄忠这把年纪,能忝列五虎大将之四,已经很不错了,还想咋样?估计黄老将军也不会想咋样,也就是我这样想了。黄老将军生平事略可考的也就是人生的最后八年(建安十七年至建安二十五年),这也是他老人家最辉煌的八年。刘备自立汉中王,封黄忠为后将军,第二年,老将军即辞世。他老人家的一生,可以说是光辉清朗的一生,再无一点耿介和瑕疵。看官发话了:你如此不遗余力地推崇黄老将军,可有什么说头?看官勿急,且听我仔细道来。
凡人之武力,与年龄有必然关系,此乃常识。黄老将军年逾古稀,仍然驰骋沙场,“勇毅冠三军”,不能不令人惊叹。由此可以想象,黄忠年轻时该是多么勇猛!顺带提一句,黄忠可从来没有靠什么宝物来提升武力。只是他年轻时未遇良主,英雄无用武之地,故未有壮举,大器晚成。
我们要想知道黄老将军有多勇猛,首先要知道他的年龄。
据三国志卷三十六黄忠本传记载,黄忠于建安二十四年斩杀夏侯渊,“迁征西将军。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诸葛亮劝说刘备,怕关羽不悦,但刘备没听,“遂与羽等齐位”。三国志卷四十一费诗传说:“先主为汉中王,遣诗拜羽为前将军,羽闻黄忠为后将军,怒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受拜。”当时关羽五十八岁,被五十八岁的人嫌老,按照正常的心理,估计黄忠当时年纪不下于七十岁。另外,黄忠“自霞萌受任,还攻刘璋”时是建安十七年,已称老将,刘备卒时六十三岁,尤未言老,可见当时黄忠至少有六十五岁。综上所述,大致可以确定黄忠卒时至少有七十三岁,姑且定为七十三岁。也就是说,黄忠斩杀夏侯渊时年已七十二岁!而且按照三国志黄忠本传记载,黄忠并非杀了夏侯渊个措手不及,而是“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震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三国志卷三十七法正传说:“渊将兵来争其地,。。。先主命黄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渊军,渊等授首。”可见当时夏侯渊并非在马下休息,那是罗贯中的小说描写,留给夏侯家族一个面子。正是黄忠斩杀夏侯渊和张飞宕渠击破张合这两次战役彻底锁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即使按照三国演义的描写,黄忠与关羽战了个平手,那也是一场花甲老头与盛年壮汉之间的比斗!想想吧,你七十岁的时候能干些什么?呃!
我替黄忠说:“要是在俺年轻的时候。。。哼!”
现在我们感兴趣的是黄忠年轻时在干啥呢?可不能瞎猜。
案三国志黄忠本传:“曹公克荆州,假行裨将军,仍就故任,统属长沙太守韩玄。先主南定诸郡,忠遂委质,随从入蜀。”曹操克荆州时为建安十三年,黄忠六十一岁。曹操也没有看上他,这当然是因为黄忠太老了(这时我想到英明的刘备,慧眼识英才啊)。更早些,“荆州牧刘表以为中郎将,与表从子磬共守长沙攸县。”刘表执政荆州达十八年之久,荆州相对较安定,我可以较肯定的设想:黄忠的大半辈子都是在荆州度过的。本传说他有一个儿子,早没。可能他的妻子也较早去世,他后来也一直是一个人过。甚至可以讲,他有相当一段时期是呆在长沙攸县,与刘磬在一起。刘磬是刘表的侄子,与黄忠交情甚好,黄忠还向刘备推荐过他。
现在我要说说刘磬这个人。三国志里只有一处讲了他的事迹。卷四十九太史慈传:“刘表从子磬,骁勇,数为寇于艾、西安诸县,(孙)策于是分海缗、建昌左右六县,以(太史)慈为建昌都尉,治(建首府的意思)海缗,并督诸将拒磬。磬遂绝迹不复为寇。”现在我们应该明白了,刘磬之所以骁勇,那肯定是因为有黄忠在身边,所以给东吴的边境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其实刘磬和黄忠倒不一定是要抢东吴的地盘。而孙策、孙权只好派出太史慈这样的猛将(手下还配了一帮将领,当时孙策手下的猛将只有太史慈了)才得以保住边境。当时太史慈三十来岁,而黄忠已年过半百。我完全可以设想,当时黄忠和太史慈交过手,而且不止一次,应该打个平手。太史慈“猿臂善射,弦不虚发”;黄忠则是开二石弓,百步穿杨。两个人应该有经常比划比划。
让我们列个时间表。
中平元年,黄巾起义大爆发,黄忠三十七岁。显然,黄忠并没有参军打仗,黩立功名,不然以他的武艺,早就出头了。他已经过了二十几岁血气方刚的年龄,也成家立室了,不会想去打仗的。可能在这个时候,他为了躲避战乱,携家移居到荆州的。
初平元年,董卓擅朝政,孙坚杀荆州刺史王睿,刘表继任刺史,黄忠四十三岁。
初平三年,曹操破黄巾,黄忠四十五岁。
现在,我们大致可以对黄忠的一生作简要的描述:
黄忠,男,南阳人,姿容英俊,为人忠厚。他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妻子贤惠漂亮,儿子活泼可爱。两口子男耕女织,其乐融融。虽然经济拮据,但一家人很幸福。后来战火烧起,黄忠不得不背井离乡,带领全家逃亡来到安定的荆州,谋了一份武职。后来儿子不幸染病夭亡,两口子痛不欲生,其妻因伤心过度,加上身体虚弱,不久亦撒手而去。从此黄忠便没了快乐,人生失去了意义。看到黄忠这个样子,刘磬便经常邀他出去打猎,或骚扰东吴,以此散心。黄忠武艺高强,罕有敌手。他在战斗中才稍找回一点点感觉。但他出身平民,不受重用。贫乏无聊的日子一天天的过,黄忠早已心灰意懒,也准备就这样了此余生。一直到刘备发现了他,他已年逾花甲,白发苍苍。行将锈腐的宝刀终于在他人生的最后阶段,闪耀出熠熠逼人的光芒,为刘备奠定蜀汉立下赫赫战功。建安二十五年,老将军因病医治无效,在成都逝世,享年七十三岁。追封刚候。
黄老将军是纯粹的武将,是真正的勇夫。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