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381|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荐]一代军神李牧之死:口衔宝剑撞柱而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09-09 11:4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让他死是件很简单的事儿

  

  当赵迁仅凭其母亲妖冶的姿色和香气袭人的枕头风,不费吹灰之力就搞定了哥哥赵嘉的太子之位,在国王宝座上与郭开之流声色犬马到第七个年头时,叱咤风云的一代名将李牧突然间就死了。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一生戎马倥偬、从未打过败仗的李牧,不是死在抵御外敌侵略的浴血疆场,而是死在自己执掌帅印的中军帐内。他既不是死于敌国刺客的暗杀,也不是被自己的部下谋害,更不是寿终正寝无疾而终,他是自己把自己杀死的。

  

  李牧打了一辈子仗,杀敌无数,但要把自己杀死,还真有点儿难为他。按《战国策》的说法,李牧天生残疾,右臂伸不直,甚至在向那个混蛋国王赵迁下跪时,右臂够不着地,不得已做了个假肢,以表示对国家元首的尊重。不料,这个假肢却被赵迁身边的小人韩仓诬陷为谋反的凶器。赵迁他爹赵偃在世时,就有中敌人反间计、听信小人谗言的嗜好,使赵国永远失去了起用廉颇的机会。把“有其父必有其子”套用在赵迁身上,简直是毫厘不差。这位倡优调教过的继任元首,与其父相比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竟毫不含糊地重蹈了他老爹的覆辙,在赵国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再次中了秦国的反间计——听信内奸郭开、韩仓的谗言,以谋反罪令李牧自裁。

  

  在雁门关领兵守关时,韬略在胸的李牧宁可下岗也不听国王赵丹的瞎指挥,这回赵丹的孙子赵迁说要带走他的小命了,他却不折不扣地照办了。他拔剑自刎却够不着自己的脖子,便毅然决然地口衔宝剑撞柱而亡。

  

  在李牧慷慨悲壮地吞剑自裁时,秦国大将王翦率领的虎狼之师,已被李牧指挥的大军死死挡在井陉关外一年有余。兵临邯郸城下的秦将杨端和,也因为李牧的存在,只能在邯郸城外望城兴叹,一筹莫展。李牧死后,赵国的黎民百姓都哭了,秦国的上上下下都笑了。王翦和杨端和也得意地蹦了起来,他们立马挥师攻赵。在没有李牧的赵国,他们杀赵葱,败颜聚,如入无人之境,仅三个月就扫平了赵国,攻克了邯郸城,提溜走了那个败家误国的赵迁。

  

  李牧拼命苦苦支撑的赵国,从此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李牧在,赵国就在;李牧死,赵国也就亡了。李牧是赵国名副其实的擎天柱,却稀里糊涂地成了赵国的袁崇焕。赵迁并没有崇祯的血性和廉耻,他也不会自觉自愿地去上吊自杀,而是规规矩矩地把邯郸地图和价值连城的和氏璧高高举过头顶,跪在了嬴政的脚下,彻底称臣了。最后他被赢政流放到了房陵(今湖北房县)。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不过赵迁的羞耻之心未泯,他不像傻小子刘禅那样乐不思蜀,而是整天在他的流放之地以泪洗面。直到这时他才良心发现,没有李牧的赵国,也就没有了他赵迁的声色犬马:“使李牧在此,秦人岂得食吾邯郸之粟耶?”

  

  使李牧不在的恰恰是他赵迁,吃不上邯郸粮食的也活该是他老兄。他每天只能在异国他乡面对房陵的石室和流水,忏悔悲鸣:“良臣淹没兮,社稷沦亡。余不听聪兮,敢怨秦王!”

  

  此时沦为“流亡政治犯”的赵迁,终于彻底醒悟了,这事儿不能怪秦王,只能怪自己的昏庸无道。但这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后悔曲儿没唱几天,这个混蛋就因悲伤过度,一命呜呼了。

  

  政治上率真可爱的将军

  

  可叹李牧将军,他能把雁门关打造成铁壁铜墙,令匈奴闻风丧胆,不敢越雷池半步,却对背后自己人射来的暗箭、戳来的冷枪,没有丝毫的防范能力;他能一次次挡住秦国百万之众的虎狼之师,却挡不住混蛋赵迁乌鸦嘴中喷出来的一句疯话;他的残障躯体能于千军万马之中纵横驰骋而不倒,却在郭开谗言鼓噪的阴风中不堪一击;他力挽狂澜救得了偌大的赵国,却救不下自己的性命。

  

  手握重兵的李牧为何落得如此窝囊的结局?他能否真正称得上人们交口称赞的一代叱咤风云的军神将仙?这得从李牧的身上找问题。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首先得怪李牧太自负,也太单纯,在波诡云谲的官场大染缸中太没有政治头脑。

  

  至少从赵丹那一代领导核心开始,年轻的李牧就提着脑袋东征西杀,身为一介布衣却满脑子的军事韬略,把剽悍的匈奴牢牢地挡在雁门关之外,以一次次无可争辩的战功,升任威震匈奴的边关大将。这一切虽然得益于李牧个人的高超军事指挥才能和不怕死的硬骨头拼命精神,但他不谙官场人情世故,对提拔过自己的各级领导从未有过什么感谢之类的表示和举动。相反,当大老板赵丹命令其对匈奴主动出击时,他却公然违抗元首指令,依然故我地按照自己的一贯韬略,按兵不动,一再纵容匈奴的频繁挑衅和掳掠。

  

  作为赵国手握重兵的边关大将,对大老板的指示置若罔闻,单凭这一条,李牧就犯了独裁者的大忌,按一般规律就该杀头。还好赵丹也算大度,仅将李牧撤职,却未查办。对其犯上举动,老板虽然嘴上没说,但其心里肯定恼怒万分,猜忌和提防从此时刻萦绕心间。

  

  而当派去接替李牧的老板亲信屡屡败于匈奴之手时,赵丹不得已又三番五次屈尊请李牧二次出山,重返雁门关,为赵国的北部长城遮风挡雨。恃才自傲的李牧,对赵老板的浩荡龙恩非但不感激涕零,反而一再称病婉拒,甚至固执己见地和老板讨价还价:“王必用臣,必如前,乃敢奉命。”

  

  李牧非逼着老板同意他的既定的对匈防御方针,连个台阶也不知道给老板下。

  

  李牧不仅手握赵国北部的边疆重兵,而且拥有雁门关与代郡的赋税和财政收入的支配大权。作为赵国如此炙手可热的封疆大吏,他既不向邯郸城中的王亲国戚、达官贵人进贡行贿,更不把巨额财富据为己有,而是每天杀牛宰羊,犒劳手下的三军将士;减租减息,厚待边关的黎民百姓。他派出的大量情报人员,深入大漠敌后,刺探敌情,而对邯郸城内的官场行情,却毫无兴趣,漠不关心。

回复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9-10-10 07:53:0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9-10-10 07:53:0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9-09-20 15:37:0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9-09-08 16:33:00 | 只看该作者

ding ding ding ding ding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9-07-05 21:01:0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9-04-13 09:13:0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09-04-13 01:05:0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8-09-18 18:47:00 | 只看该作者
[em01][em02][em03][em04][em05][em06][em07][em08][em09][em10][em11][em12][em13][em14]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8-09-18 13:16:00 | 只看该作者
亡魂.............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