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战役是蜀汉建兴九年(魏太和五年)(公元231年)二月,诸葛亮围祁山(雨纹私自称为二出祁山)。《三国志》《诸葛亮传》上这场战役只有短短二十五个字:“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给人的感觉就是:诸葛亮又无功而返了。但是,这二十五个字并不能完全反映这场大战的真实情况,陈寿不敢详写这场战役的原因是因为这时诸葛亮的对手由曹真换成了司马懿——陈寿写三国时的皇帝的爷爷,更因为皇帝的爷爷被诸葛亮大败;陈寿虽然是优秀的史学家,但不会随意拿自己的性命和前途当赌注,当然也不愿歪曲事实,所以他选择省略了一大块内容。就如雨纹前面说的诸葛亮早就在准备伐魏了,在建兴七年春天攻下武都、阴平后就开始准备了,当中即使有魏国大举来犯也没有停止伐魏的准备;而且和一出祁山不同,诸葛亮将后方的事完全放手,让李严全权管理,自己则专心致志伐魏。可以说在准备了两年,又没有后方政事来打扰的情况下,诸葛亮是要大干一场了。魏国这时也起了变化,大司马曹真正生病,新的三军统帅便换成了大将军司马懿。战争的经过,雨纹是参考裴松之引注的晋朝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以及《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基本上是抄录《汉晋春秋》的,没有什么大的改动)。诸葛亮围攻祁山,司马懿奉命率军抵御,到达上邽后,司马懿留费曜等率四千精兵守上邽,自己率军去西救祁山。从这里开始司马懿先生的一系列行为令雨纹不解,而且有些啼笑皆非。诸葛亮听闻司马懿到来,留兵攻祁山(雨纹以为留的兵不会少,因为祁山的祁山堡是有名的易守难攻,所以诸葛亮分兵至少是对半吧),自己则率军向东来找司马懿。可是一直到达上邽竟然都没遇到司马懿,而费曜等却来迎击诸葛亮(看来诸葛亮带来的军队数量不足以吓住四千魏国精兵,雨纹想费曜等如此嚣张不会是诸葛亮只带了一万兵吧),于是诸葛亮顺便摆平了费曜等四千所谓的精兵占领上邽(真轻松)(司马先生在干什么?)(此战蜀军的战果是得到了渭水上游的天水郡重镇上邽,所以诸葛亮最后一次出兵可以直接出斜谷攻到郿西南的武功,因为他可以通过上邽顺渭水而下运粮,不再需要打下陈仓了),并收上邽周边的麦子补给军粮(司马先生究竟在干什么?),再向东走才在上邽东面碰到司马懿,原来司马先生是往东走的。雨纹真是莫名其妙啊!!!!!司马懿果然是高人,雨纹这种智商是理解不了他的高深的谋略,真不知道要西救祁山怎么会往东走?难不成司马懿先生知道地球是圆的,所以打算绕到蜀军后面夹击?司马先生遇到诸葛亮后敛军依险,不打;诸葛亮不想再理这位“高深莫测”的司马先生,回军了。司马先生又跟着诸葛亮要打(虽然好象是追赶,但按张颌的话却是“进前而不敢逼”,只是保持一定距离跟着,或许是毛主席的“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战略吧,哈哈);等到“追上”诸葛亮后,司马先生“又登山掘营,不肯战”(雨纹以为应该是诸葛亮停下来等或回头迎司马懿,所以司马先生才慌忙登山掘营,依险固守)。等到手下的将官都觉得太窝囊,纷纷指责司马懿胆小要求出战,司马懿才下令在五月辛已这天分两路向蜀军发起进攻(不会是用激怒兵将的计策吧,不过即使是,也似乎没什么用呀),结果是魏军大败(虽然雨纹说的简单,但这是双方统帅的指挥能力、军事才能的对比结果),司马先生逃回大营继续固守。按照《汉晋春秋》上所记,诸葛亮得到的战利品是:“甲首三千级(是三千大大小小魏军军官的首级!!!),玄铠五千领(这可不是普通士兵穿的),角弩三千一百张(光看这些数据就可推测魏军的兵力了)(这场战役在《晋书》中的记载反而变成司马懿大败诸葛亮,斩蜀军万余人。雨纹以为如果真是如《晋书》所写,那这是场可以媲美街亭之战的大胜利了,陈寿在《三国志》的魏书中不可能不记载,而《汉晋春秋》的作者习凿齿是晋朝人,应该不会、也不敢故意把司马懿的胜仗说成是败仗。因此雨纹认为房玄龄等人的这段记载参考的内容可能是晋朝官方美化过的记载,不可信。而司马光等人的看法或许与雨纹一样,所以《资治通鉴》是采用了《汉晋春秋》的记载而不用《晋书》的记载)。 雨纹认为,二出祁山诸葛亮的实际作战能力、军事指挥能力应该得到肯定了。交战双方的具体兵力是多少,雨纹没有找到具体的记载,但是从魏军将官们认为不出战是耻辱以及费曜等四千兵就敢迎击诸葛亮来看,蜀军兵力应该不多,而司马懿的兵力肯定是多于诸葛亮的甚至是数倍。另外裴松之引注了《袁子》的话“亮率数万之众”(袁子又说诸葛亮用兵“止如山,进退如风”,古之帅才、将才有几人能被如此形容?),以及吴国大鸿胪张俨的《默记》中《述佐篇》论诸葛与司马的文章,其中提到 “提步卒数万”、“兵不满五万”(四万多兵士,而且兵种基本只有步兵)。雨纹以为,袁宏是晋朝人(是司马氏坐天下时的子民),张俨可以说是与诸葛亮同时期的吴国人,两人都即不是蜀国人又不是魏国人,所说的应该比较客观(另外裴松之注引的郭冲的第五事中说司马懿有兵三十余万,诸葛亮只有八万,虽然郭冲说的五件事就都如裴松之所驳的一样不太可信,但郭冲是西晋初年的人,与他谈论的又是司马懿的后代扶风王司马骏等人,所以这兵力的数目或许还是可做参考的)。所以雨纹以为诸葛亮六次战役中带的兵应该在四万到八万左右,传说的“十万兵”可能是虚张声势的“号称”或是魏国的夸大(刘备大举亲征东吴的兵力也只有八万余人[雨纹根据的是《刘晔传》中裴松之引《傅子》的记载。这是交战的蜀吴两国外魏国大臣刘晔说的话,应该比较符合事实],而且是全军覆没,留给诸葛亮的会有多少呢。另外根据《后主传》中裴松之引《蜀记》的记载,蜀国灭亡时全国也只有“带甲将士十万二千”[虽然姜维屡次攻魏以及汉中失守可能损失了不少,但姜维损失的最多二三万,并且应该也有所增兵弥补;而刘禅没听从姜维的意见增加汉中的守备兵力,那汉中兵力最多应该在一二万左右,所以总共损失最多也不过四五万],诸葛亮时期的兵力应该也差不多,所以诸葛亮不可能带兵十万。四万多的说法雨纹以为最为可信,以此推之,蜀军除去留攻祁山的部队外,与司马交战的兵力最多不过二至四万)。魏国的军队有多少,雨纹以为决不会少于蜀军。一出祁山时曹叡带兵五万镇长安,曹真、张颌有多少兵虽无记载,但曹真奉命都督关右,张颌奉命督诸军,两人相加的兵力也不会少,所以总共至少也有十万左右;司马懿的兵不会有三十万那么多,不过他是在最后两次与诸葛亮交锋的,魏国对蜀国的警惕度都是超过前几次的,而且在二出祁山之战中遭遇如此惨败后仍有足够兵力固守并在诸葛亮撤军时追击,兵力应该也不在十万之下。在兵力有不小差距的情况下,让敌人不敢交战只能固守,或只要敌人与他交战,就能战胜敌人的人,还是指挥能力有问题的人吗?还不能被称为优秀的军事家吗?难道一定要去用所谓的“奇谋”去冒险才算优秀的军事家,才算是指挥能力优秀吗?雨纹有点疑惑某些论点。 本来二出祁山是有大作为的,但这时蜀国后方出现了问题,李严派人通知诸葛亮说因为大雨不断,难以运粮,所以让诸葛亮赶快撤军。诸葛亮听说粮草难以运达,就撤军了,并在途中设伏将追击蜀军的张颌击毙(说说轻松,做起来可难,张颌是久经沙场的魏国名将,虽然《魏略》中说他本不想追击,是司马懿强令追击的,但即便如《魏略》所说,张颌也不是会轻易中伏的人。而且三国时使用防止敌军追击的埋伏之计的人很多,但雨纹没看到有谁能击毙敌军带队将领的,只有诸葛亮两次击毙敌军带队将领[王双、张颌]。雨纹以为这说明设伏的人了不起,这并不是没有指挥能力和军事才能的人所能做得到的,也不是一般的将才所能轻易做得到的)。可是等诸葛亮在撤军的途中,李严却又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并且上奏后主说诸葛亮是“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李严是 “欲以解己不办之责,显亮不进之愆也”;而《资治通鉴》上说李严“又欲杀督运岑述以解己不办之责”。雨纹认为李严的表现说明:1、军粮是充足的(李严自己也说了)。2、下大雨或许有些影响运粮的时间或人力财力,但没有到李严所说的难以运粮(所以李严要杀运粮官岑述灭口)。这两点都是马上可以查出来的,所以李严在乘诸葛亮回来之前,忙不迭的先为自己开拓,然而李严的方法太笨拙,诸葛亮一出示李严写给他的信,李严就不能自圆其说了。雨纹真不知道李严为什么这样做,而且方法太愚笨(雨纹猜测是李严与诸葛亮同为刘备托孤的重臣,刘备给二人的分工是李严管军事,诸葛亮管政事,现在诸葛亮却一手全抓了,李严或许已经有些不平衡了,再加上诸葛亮二出祁山节节胜利,大败司马懿,眼看要成大功了,李严有些嫉妒了,嫉妒的人做事往往是不顾后果的;当然这只是雨纹的猜测,是一家之词, 究竟如何只有李严自己知道了)。 雨纹这里又要扯远话题了,大多数朋友都说诸葛亮不会用人,而首先提到的必是马谡。不错,用马谡或者没有正确使用马谡的确是诸葛亮的过失,但人不可能没有过失,雨纹以为即便是用人颇受肯定的刘备也有用人不当,譬如这李严。李严真有才能,这不否认(马谡也有才能,也不能否认),不过他在运粮这件事上的表现却像个笨蛋(雨纹觉得他的借口就象是小孩耍赖,不象是有头脑人做的事),雨纹以为光从这件事来看,李严也是个言过其实的人,刘备也是用错了人(按《李严传》中诸葛亮的上表来看,李严还曾经两次在诸葛亮出兵前留他镇守后方时,乘机要挟诸葛亮,要求升官加权;此人如此不顾国事只重名利,玄德真是看错人了);而李严这次让蜀军在大好情况下撤军,从某种意义上说和马谡的过失是一样的,区别在于马谡使蜀军溃败,而李严只是使蜀军放弃了有利的形势;不过李严是有意让蜀军撤军,马谡的愿望并不是让蜀军败退,性质又有不同。所以雨纹以为老抓着诸葛亮的一次失误批评他,对诸葛亮是苛刻、不公平的(诸葛亮对李严的重用不仅是李严的确有才能,更因为相信刘备;而或许因为马谡的原因,诸葛亮更加坚信了刘备的识人能力,二出祁山时诸葛亮完全将后方的军政两方面大事都交给了李严,交给了刘备看重的人,自己一心一意去作战。可是结果很让人失望,正是这个刘备重用并用来帮助诸葛亮的人,使诸葛亮的北伐大计又一次破产了。雨纹认为正是因为李严的低级行为使得谨慎的诸葛亮更谨慎,使得诸葛亮更加不敢放手权力,也使得诸葛亮感到了茫然无助,在最后一次出兵时他不得不即管前线又顾后方,“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直至累死;诸葛亮之前虽然操心却还不至于此。所以雨纹以为诸葛亮累死很大原因是李严)。其次大多数人认为诸葛亮没有选拔出什么人才,对他的用人能力有所质疑。雨纹以为三国鼎立后,三个国家都没选拔出什么特别的人才,所用基本上是老臣旧将的后代。雨纹认为这是因为当势力形成一定规模,局势进入相对稳定的情况后,当权者几乎就没什么机会接触中低层的人才了,就不太可能出现刘备得关张的情况了;而得到人才的另一主要途径是通过大臣的推荐,但这时的有权力向当权者举荐的大臣也很少接触中低层的人物,多只能接触同是达官贵人的子弟亲属(达官贵人的公子很少有真正的人才吧,只能相对而言或有人才,如陆抗、钟会之类);另外所谓的孝廉之类的推荐,多数也演变为推荐官宦子弟以博取上司的欢心这种情形。这样的情况下,也就不太可能出现司马徽谈卧龙凤雏,荀彧举郭嘉,周瑜荐鲁肃等的情况了;而所谓的乱世出英雄也就是这个道理吧,历朝历代都是如此(许多英雄都只是中低层的人物,曹操勉强只能算是中层人物;刘备虽是皇亲实际却只能是下层人物;诸葛亮隐居时,是一个二十多岁从没任何工作经历,只在家务农的人,虽有个当官的哥哥也只能算下层人物吧)。再加上人们口中的人才多指打仗的人才,而三国鼎立后,战争减少,这些作战人才也就没有什么表现机会了(若非姜维屡动干戈,邓艾的才能只怕就埋没了),所以也就很少能发现什么军事人才了。诸葛亮提拔的蒋琬、费祎、姜维、邓芝、王平等等都是不错的人才,只是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罢了。所以批评诸葛亮不会选拔人才是不客观的,雨纹认为历朝历代到了中后期(不少还是初期)就没什么人才了(即便有也是偏向政治型人才而非军事型人才),这是选拔人才的机制问题、是相对稳定的政局的通病问题,并不仅仅是某个当权者的能力问题(要知道兼备文武者到底不多,雨纹认为文武兼备有两种理解方式,一是政略、将略兼备之人,二是策略、武略乃至大局战略等兼备之人。前者[其中的将略可等同于后者]可称为广义的文武兼备,后者则是狭义的文武兼备即所谓的帅才。雨纹以为三国时期可称得上狭义文武兼备的只有曹操、周瑜和诸葛亮,鲁肃、陆逊之流勉强而已,张辽、吕蒙、关羽之流还够不上,最多称为将才;而称得上广义文武兼备的,综观三国只有曹操和诸葛亮,周瑜、鲁肃没有政绩,东吴一定要弄个代表的话,那陆伯言勉勉强强。雨纹认为不是要文武双全才算人才吧,只要有一技之长皆可为人才。不过以上仅仅是雨纹的个人意见,有不同意见的朋友不必气急)(象天变雨纹这样喜欢乱发表议论的人,一定不会被诸葛亮欣赏的,只会像廖立、来敏等人一样被诸葛亮处罚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