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先主(刘备)是否确有此言,众说纷纭。诸葛亮很器重马谡,甚至无视刘备的训诫。但有些学者认为这只是后来的附会。金性尧《三国谈心录》:“《马谡传》(并无独立的马谡传,该传附于《马良传》——袁按)中还有这样的记载:刘备临终时,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不谓然。后人对此事常有引用,《集解》引朱璘云:刘备病危时,与托孤之外,不闻品评一人,何以于马谡如此注意?诸葛亮之事刘备,极其谨慎,平日无一事任意而行。刘备果有是命,必详加审查,‘何至竟云亮不以为然?’朱邦衡云:‘当日托孤,事势危迫,宿将如子龙,时望如陈震、董和,不闻一及。马谡是时名位卑微,亦位显有过失,先主何以预为叮咛?朱氏(璘)之辩甚是。’两论皆甚精当,必是因马谡败事被斩而附会上去的。”刘备长于看人,且看得很准,死前也不只臧否马谡一人。如还称赞向宠,诸葛亮《前出师表》就明确提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於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而刘备对马氏兄弟很熟悉,器重马良,《马良传》:“先主称尊号,以良为侍中。及东征吴,遣良入武陵招纳五溪蛮夷,蛮夷渠帅皆受印号,咸如意指。会先主败绩於夷陵,良亦遇害。先主拜良子秉为骑都尉。”刘备似对马谡无好感,而诸葛亮跟马谡的关系又非常密切,故在其托孤时特意训诫诸葛亮,并非不近情理。
刘备托孤,“顾命大臣”本不只诸葛亮一人,还有李严(后改名平)。《三国志》《李严传》:“章武二年,先主征严诣永安宫,拜尚书令。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刘备如此精心安排,显示他主要倚重诸葛亮的政治才能,却深知他缺乏实际的军事经验。刘备生前,对诸葛亮的战略计策多所采纳,却从未让其单独亲临前线指挥作战;临死,他还是安排李严“统内外军事”。其用意之深,值得玩味。可惜,诸葛亮并无自知之明,未能认真执行刘备遗嘱。诸葛亮五次北伐,均未成功,固然有各种因素制约,但诸葛亮缺乏独当一面的军事才能,难于胜任重大战役指挥,却也是重要原因。于此看来,刘备颇有先见之明。刘备对马谡的批评也不失先见之明。刘备的话明明见于正史的《三国志》,为何有些学者认为这只是“附会上去的”?我想,他们是为了保全诸葛亮的完美形象,长期以来,“诸葛一身唯谨慎”已广为乐道,好心的学者不愿让诸葛亮身负抗主之名,也属可以理解。
同样,很多学者不相信《三国志》关于马谡失街亭后曾有“逃亡”一事。金性尧《三国谈心录》:“《蜀志》《向郎传》记,‘郎素与马谡善,谡逃亡,郎知情不举,亮恨之’。此事亦不确,谡果逃亡,本传中为何未载?就马谡的性格与人品看,尚不至此,何焯、周寿昌皆有辩驳。”我认为金性尧此说可以商榷,所以载于《向郎传》,便是因为马谡畏罪潜逃,“郎知情不举”而被罢丞相长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秘书长)的高官,致使他赋闲二十年。《向郎传》裴注对此深信不疑:“臣松之案:朗坐马谡免长史,则建兴六年中也。朗至延熙十年卒,整二十年耳,此云三十,字之误也。”马谡“本传”中未载“逃亡”,他们所以不信,“本传”却记有刘备对马谡的品评,他们还是不信。
马谡虽然才高,却同诸葛亮一样,缺乏领兵作战经验。因此,他在街亭不听副将王平苦劝,也不顾诸葛亮的再三叮咛,竟屯军于山上,致使惨败。但他罪不至死。首先,他是因为缺乏经验而部署不当,并面临魏军的突袭和火攻时,应变失当而导致失败,并无偷生渎职。再则,街亭失守只是初战失利,导致大军整体溃退,则有诸葛亮总体部署和指挥上的无能,如没有应急措施和二道防线。因此,主要责任并不在他,而是在诸葛亮身上。当时参军蒋琬(诸葛亮亲定的死后继承人)曾劝诸葛亮:“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其时,为马谡求情者当不止少数,诸葛亮完全可以顺水推舟。然而,诸葛亮最后还是选择了斩马谡,则是深有原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