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是诸葛亮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诸葛亮由此成为刘备一生中最重要的谋士。这一段故事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被罗贯中传神地演义,成为妇孺皆知的重要情节。他用刘备的礼贤下士,烘托出了一个神仙似的诸葛亮。《三国演义》花了将近两个章节的篇幅来描写刘备与诸葛亮的会见,但是在史书《三国志》中,对于这一段,只有五个字的介绍:“凡三往,乃见”。这就是正史当中的记载,也就是三顾茅庐说。 关于三顾茅庐,史书《魏略》《九州春秋》和诸葛亮《出师表》里的记载大相径庭,不但如此,它还完全颠覆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小说中的三顾茅庐。在《三国演义》里,刘备三次走进卧龙冈,拜访韬光养晦的诸葛亮,最终诸葛亮走出山林,辅佐刘备成就帝业。 长期以来,由于三国故事有浓厚的传奇色彩,也由于刘备求贤若渴、谦逊待人的风度,更符合社会心理,因此“三顾茅庐”说压倒“亮诣备”说而广为流传。至于历史的本来面目究竟如何,还要进行考证。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描写的这个“三顾茅庐”的故事出自诸葛亮自己的说法。诸葛亮曾在出师北伐之前向后主刘禅上过一篇《出师表》,其中诸葛亮提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写得一清二楚,是刘备三顾茅庐才把自己给请出来的。很明显,西晋史学家陈寿在撰写《三国志》的时候就采用了《出师表》中三顾茅庐的说法。据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载:“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这也就是正史当中的记载,也就是“三顾茅庐说”。 但是,比陈寿更早的史家著作之中却有另一种相反的说法,叫做“毛遂自荐说”。据三国时期魏人鱼豢所撰《魏略》记载:曹操统一中国北方以后,荆州成为众矢之的,直接面临曹操、孙权这两方面的军事威胁,荆州牧刘表又缺乏应对之策。被曹操赶出中原地区的刘备此时驻扎在樊城,引起了诸葛亮的注意。为了使荆州免受战火的蹂躏,诸葛亮亲赴樊城去找刘备。见面的时候刘备正在会客,刘备见诸葛亮非常年轻,又素不相识,也没把诸葛亮放在眼里,把他晾在一边。等到会客结束,只剩下诸葛亮一人的时候,刘备还是不理不睬。正好有人送来了一支耗牛尾,刘备只顾自己用耗牛尾结毦(也就是编织饰物)。诸葛亮见此情景,不禁正色而言道:“我以为将军必定胸怀大志,想不到原来却只知道结毦而已。”这才把刘备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身上。经过一番交谈,刘备发现眼前的年轻人的确与众不同,是一位难得的人才,便把诸葛亮留为己用。上述就是最早的“毛遂自荐”的版本。而且,除《魏略》一书之外,后来西晋司马彪在其著作《九州春秋》中也提到了这个内容差不多的故事。 于是,就出现了两个不同的说法,哪一个是正确的呢?而且近几百年来,关于“三顾茅庐”和“毛遂自荐”的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止,就这个问题争论的相关范围越来越广,说法也越来越多样化,有学者甚至认为“三顾茅庐”和“毛遂自荐”兼而有之。针对这些争论,下面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以上的那些观点: 尽管陈寿的《三国志》已被列入“正史”,而鱼豢的《魏略》没有列入“正史”,但就史料价值而言,《魏略》显然高于《三国志》。因为鱼豢是魏国有名的史学家,记事十分认真,他又是与诸葛亮同时代的人物。在《前出师表》还没有问世之前,他已经动手编撰《魏略》,写下了诸葛亮去谒刘备之事。其记事自比《三国志》为可靠。陈寿是比诸葛亮要小五十多岁的后生小子,在七八十年前是否有“三顾茅庐”一事,除了《前出师表》一文之外,他提不出任何旁证。而且,尽管诸葛亮是一代完人,可是谁也无法保证他不说一句假话。 试想一下,假如“三顾茅庐”确有其事,自是蜀汉君臣契合的佳话,当时就会传播开来,而被记入一些公私著作之中。为何从“三顾茅庐”到《前出师表》问世,这20年中没有任何人提到过此事,也没有任何公私著作记载过此事,这不太奇怪了吗!陈寿轻信了孤证,把“三顾茅庐”作为史实写进了《三国志》之中。若以后没有裴松之作注,可能这个错误就会被长期掩盖。正因为《三国志》一书文字过于简略,史事多有疏漏,因此在成书一百多年之后,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又命裴松之为之作注。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裴注”不同于其他各书的注。它不仅仅是解释文字,而重在增广异闻、补证遗佚,裴注的字数比《三国志》正文多出好几倍,真是喧宾夺主。但是,这种喧宾夺主很有必要,因为注文的重要性每每超过正文。也就是说《三国志》的史料价值,注文高于正文,裴松之的史才高于陈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