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511|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转帖]赤壁之战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12-05 15:5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军事历史的角度分析赤壁之战双方的实际参战兵力


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也是三国时期最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此战一举确立了三国分立的形势,统一的步伐到此停止。
交战的双方分别是当时占据北方关东地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和占据江东的孙权与占据荆州部分地区的刘备联军。那么,在此次战役中双方投入的兵力到底是多少,在历史上有不少的争论,本文根据历史的记载和一些分析、推论,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其实,对于孙刘联军的兵力,历史上没有什么争论。主要的争论是曹操的军队到底有多少参加了本次战役?

一. 战前双方态势
曹操方面:北方的袁氏集团已经全部覆灭,东北亲袁氏的乌桓少数民族集团也在远征中遭到毁灭性打击,在北方唯一的危险仅剩下了关中地区的马腾、韩遂集团。在南方则有东南的孙权、南面的刘表对曹操构成威胁。西南的刘璋以及汉中的张鲁则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不构成对曹操的直接威胁。其中马腾集团在当时表面上仍是归顺的,对曹操威胁最大的是荆州的刘表集团。由于得到了刘备的支持,其势力正逐步增强:在曹操进行官渡战役前,刘表消灭了归顺曹操的长沙太守张羡(领长沙、零陵、桂阳郡),占领了三郡;203年又派刘备向北进攻,击败过夏侯敦军。因此曹操的当务之急就是消灭刘表集团。
自200年官渡战役胜利后,曹操又经过7年的征战,才依次消灭了袁谭、袁尚、袁熙和高干的残余部队,自己的实力也得到了较大的增强。

刘表方面:没有明确的战略思想,先是答应了袁绍南北夹击曹操的联盟要求,但又在官渡大战时保持中立。而后又派兵攻打和偷袭曹军,结果是两头不落好。总的来看,刘表满足于保住荆州的地盘,做一个地方割据军阀。

孙权方面:经过多年的经营,兼并了东南地区的各个小割据势力,已经稳固地占有了江东的大部地盘。199年又击败了刘表的大将黄祖,势力延伸到了长江的中游地区,最远已经占领了巴丘(湖南岳阳,由周瑜驻守)。200年孙策去世,孙权以20岁的年纪接过了整个孙氏集团的领导权,经过数年的整顿,在208年再次击败了黄祖,重新占领了长江中游的南岸地区。

根据军事历史地理学的分析,荆州地处长江中游,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它西通益州,东连扬州,北进可直达中原地区,是整个长江下游地区的屏障。自下游进攻荆州很困难,而自荆州顺流而下进攻下游地区则比较有利。因此荆州成为几大军事集团所必争的战略要点。

二. 战前双方兵力部署

刘表、刘备军:根据史书记载:比较明确:刘琮投降曹操的军队为7万人,刘琦在夏口的军队有1万人,刘备的部队有1万多人,合计9万多人。
由于刘表集团处于长江、汉水一带,其水军是主力,但水军在其总兵力中占多大比重,没有任何史料可以说明(估计50%左右)。另外,刘备向夏口撤退时在当阳被曹军击溃,估计损失了数千人,因此在战役开始时,刘氏军队仅有1.5万人左右(位于夏口一带)。

孙权军:历史记载也比较明确:孙权派给周瑜的部队为3万人用于同曹军直接作战。
当时孙权的总兵力估计为7~8万,但由于部队均分散在各地驻守和平定各郡的叛乱,一时很难抽调,加上防御曹军在东线进行的三路牵制性进攻,也需要1万多部队。另外估计孙权自己还带领着2万人左右的战略预备队,位于周瑜的后方(柴桑)。

曹操军:历史上对曹军兵力的说法最为混乱:
1. 根据曹操给孙权的劝降书,说是“今治水军80万众(现在我已经训练了水陆大军80万人),方与将军会猎于吴”,由此衍生出了曹军83万的说法。但是此说法是完全不正确的:第一,它是曹操吓唬孙权的书面文章,希望孙权不敢抵抗而投降;第二,曹操当时占据的北方总共才有300多万的人口,减去50%的妇女,再减去50%的老幼病残,实际能够当兵打仗的人大约只有70~80万,还有各州郡县的官吏,发展生产的人力等,曹操能有35万军队就是极限了。注意这里吹牛所说80万众,是指曹操的全部军队,而不是开到荆州的部队。
回复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7-12-07 09:26:00 | 只看该作者
努力,争取积分超过漫游!比、学、赶、帮、超。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7-12-07 09:26:00 | 只看该作者
努力,争取积分超过漫游!比、学、赶、帮、超。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07-12-07 09:26:00 | 只看该作者
努力,争取积分超过漫游!比、学、赶、帮、超。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7-12-07 09:26:00 | 只看该作者
努力,争取积分超过漫游!比、学、赶、帮、超。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7-12-07 09:26:00 | 只看该作者
努力,争取积分超过漫游!比、学、赶、帮、超。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7-12-05 15:57:00 | 只看该作者
213年,进攻濡须口:曹军号称40万,与孙权7万军隔江对峙,主力没有交战撤兵;
215年,攻取汉中:曹操率数万精兵越山险,击降张鲁;
217年,争夺汉中:曹操率5万多精兵与刘备相持于汉中一带,后自动撤兵。
根据以上所列曹操指挥的历次战役中,除濡须口一次实际兵力失考,其余均不超过6万人。而濡须口一役,曹操的真实兵力估计也就是8万左右(因为其号称80万的大军仅有13万人,而对手孙权为7万)。所以我们总结出;曹操通常只带3~6万精锐部队进行作战。

其次,在当时,曹兵精锐是全国有名的,这可以不止一次的从敌方将领嘴里得到证实:官渡战役时,袁绍主要谋士沮授说:曹操兵精,利在速战。袁绍大将张郃说:曹公兵精往必破之(其估计曹操率5千兵深入袁绍后方作战必定能击败淳于琼的1万多人)。而刘表军不见有什么部队精锐的记载。

再次,曹操此次南下作战,原本是要讨伐刘表与其儿子(见《资治通鉴》汉记五十七——“秋,七月,曹操南击刘表”),只是后来刘表病死、刘琮投降,才变成了进攻刘备的战役,最后由于孙权的出头而演变为与整个江东的对抗。因此曹操在南下时的对手只是刘备和他非常看不起的刘琮(见资治通鉴记载“生子当如孙仲谋,如刘景升儿子,豚犬耳”)。
刘备虽然是雄杰,但当时兵力只有1万人。
通过这一分析,我们可以明白:曹操率领中原精锐部队来进攻这样的对手(兵力8~9万人),根本不需要15~16万,8~9万就绰绰有余了。这才符合曹操的用兵规律和军事常识。

第三,结合周瑜说此话的前提来进行判断。
周瑜说这段话是针对曹操劝降书中的“今治水军八十万众”这句话而为孙权解疑的。所以如果曹操说的是全国的总兵力,那么周瑜所讲的也应当是曹操的全国总兵力。
根据《高级汉语大词典》的解释,“今治水军八十万众”中的“治”在这里是训练的意思(不是统领的意思)。这句话翻译过来是“现在我已经训练了水陆大军八十万”,非常明显是指全部的水陆大军,因为训练的部队不是就要全部带到荆州来的。而且水军八十万必不是专指水军,因为众所周知曹操当时的军队以陆军为主,仅是在当年才开始训练水军,不可能几个月就有了如此多的水军——而是指水陆大军(其实自己训练的水军还没有呢)。

根据上述论点,可以认为周瑜当时所说的是曹操的全部中原部队不过十五六万人。

注2:根据《官渡战役双方实际参战兵力分析》一文中的数据。
注3:根据《资治通鉴汉记五十七》中的记载,曹操在208年春开始在邺城造玄武池训练水军,但是当年7月就开始进攻刘表,以当时的技术水平半年时间不可能既挖池又完成训练水军的工作。因此,在曹操进攻刘表时,没有带自己训练的水军是比较合理的。因为当时刘表的主要地盘如襄阳、江陵、樊城等均在长江以北,曹操只带陆军就可以达成战役目标——击败刘表。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7-12-05 15:56:00 | 只看该作者
唯一的疑问:曹操的北路军当时干什么去了?比较合理的解释是:曹操的北路军是与西路军安排好的,准备同时到达江夏。由于周瑜军是迎上前来,结果西路军先开始了作战,而北路军还在汉水一带向南开进途中。
不过,即使北路军在赤壁,估计曹军也无法赢得胜利,只能是增加部队的损失,因为北路军的水军更弱。而在长江沿岸地区作战,水军不行,就等于失去了作战的主动权,只有被动挨打的份儿了。

最后的总结是:

整个荆州战役曹军动用了12.5万人的兵力,即:
西路进攻兵团:4.5万人,其中水军2.5万(新降军);
北路进攻兵团:4.5万人,其中水军1万(新降军);
荆州防御及后勤部队:2万人;
东线牵制性进攻部队:3个方向,1.5万人;
(荆州新投降陆军:3.5万,在进行整编中,没有参加作战的迹象,其陆军大将蒯越也不在任何一支部队中,而是被曹操升官调到朝中去了。)

整个荆州战役孙刘联军动用了7.5万人的兵力,即:
周瑜军团;3万人,其中精锐水军1.5万人以上(用于直接迎战曹操西线兵团);
刘氏兵团1.5万人,其中水军近1万人(用于防守曹军沿汉水的进攻);
孙权的支援部队2万人(战役预备队);
东线防御部队1万多人(分别抵抗曹军的三路牵制性进攻部队)。

在赤壁之战中,曹军的参战兵力是西路进攻兵团4.5万人,其中新投降的荆州水军2.5万人。孙刘联军为周瑜军3万人,刘备军没有参战(仅在曹军撤退时才投入追击)。

而得出这一结论的最关键一点,就是曹操带到赤壁的直接领兵的将领太少。只要比较了解军队的指挥体系,就不难明白这一道理。其实,有一些历史学家已经发现了这个现象——即曹操带到赤壁的将领(军长、师长)很少,但是由于不太了解军队的指挥体系,还是认为曹操亲自带领到赤壁的是20万大军。
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非常重大,但仅从纯军事角度来看,并不是一次非常经典的战役。它只是在一场实力基本相当的战斗中,状态更好的一方击败了另一方而已。
以上是我的一些分析和观点,请专家、学者多多指教。
附录:荆州战役形势图

注1:关于周瑜论述的曹军中原部队数量
在赤壁之战时,关于曹操所率中原部队的数量,现今的史书和相关资料,基本都是根据资治通鉴中周瑜对孙权的谈话内容得来的。周瑜的原话是:“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阐明了当时曹操的中原部队和刘表降军的数量。
对于刘表的降军数量,基本没有什么争论,在7~8万,有些怀疑就取7万左右吧。
对于描述中原部队数量的这句话,由于“中国人”的前面少了一个定语,其结果是可以有两种理解:
一种理解,认为定语是“南下”,即“曹操所率领的南下中原部队不过十五六万,”
一种理解,认为定语是“全部”,即“曹操所率领的全部中原部队不过十五六万,”
目前的史书均赞同第一种理解:主要原因是由于曹操号称大军80万,所以都以为曹操即使没有80万大军,那怎么也得有20~30万人。除此之外,好象也没有什么更合理的解释。
但是经过对有关资料的分析,本文认为应是第二种解释才更加符合当时的情况。说明如下:

第一,在本人的另一篇文章中(见《官渡之战双方实际参战兵力分析》),已经详细叙述了这一时期曹操军队的发展情况,从官渡战役时的不到7万人,经过7年的不断征战和发展,到208年具有16万的军队是比较合理的。具体过程参见前文。这是其一。

第二,关键是曹操率领多少中原精锐部队南下进攻刘表,更符合当时曹操的用兵习惯和军事规律。我们来看:

曹操这个时期的用兵规律。曹操在这个时期所亲自指挥的重要战役有:
200年,官渡战役:曹操率3万精兵大破袁绍10万北方陆军;
207年,讨伐乌桓:曹操率3万精兵一举消灭蹋顿等2万多骑兵;
208年,讨伐刘表:曹操兵力?
211年,进军关中:曹操率5万多精兵一举击败马超、韩遂的7万(号称10万)凶悍西凉兵;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7-12-05 15:56:00 | 只看该作者
第三, 曹操所犯的错误是:没有想到孙权会如此迅速的帮助刘备出头,来迎击曹军的进攻。刘备的防地在孙权的西面,曹军本应先遭遇刘备军,而后才能与孙权部队相遇。根据当时的实力分析以及以后的历史发展,都证明:没有刘备的帮助,孙权凭自己的实力一样能够守住江东的地盘;而刘备如果没有孙权上前挡住曹军,他必然是被消灭或流亡到苍梧之类的偏僻地区,再想东山再起就基本不可能了。这也就是刘备为什么天天派人站在樊口(当时刘备的驻地)的长江边上,盼望着周瑜军早日到来。因为如果是曹军先来,刘备就只能自己与曹军作战,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第四, 曹操为防止孙权可能帮助刘备,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给孙权写劝降书,夸大自己的兵力,企图吓住孙权,使其至少暂时不敢帮助刘备来迎战;其次又在东线派出三路部队作出攻打孙权后方根据地的样子,希望孙权收缩兵力自保;另外曹操在自己还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就匆忙开始进攻,也是为了赶在孙权帮助刘备之前就将其消灭掉。

曹军在此次作战中损失如何呢?分析认为:
第一, 曹操的西路有4.5万人参战。此战中,水军2.5万基本全军覆没是没有问题的:战船全部烧光(周瑜烧的加上自己烧的),水军又是新投降的,估计除了被烧、杀死和俘虏的以外,其余的都四散逃命了;2万中原陆军是曹操的精锐,不会溃散,估计被烧、杀、病死、被俘以及逃跑途中践踏而死的有4~5千人,总计3万人。
第二, 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是曹军损失大半即三分之二左右。这与上面的分析很吻合——4.5万的三分之二大约为3万。
第三, 如果这个“大半”是指曹操全军,那就太不可思议了:首先荆州和北方的防御部队根本就不在作战地域,也就不会有损失;其次,曹操的北路军还没有与孙刘联军交战也不应有什么损失。
第四, 而如果是曹操全军22万人损失大半,将只剩下7万多人,估计曹操就该得到与前秦符坚一样的下场了。之所以曹军很快又恢复了元气,在荆州和淮南一线打退了孙权军趁势发动的反攻,第二年就再一次大军南下,并在2年后就西进关中消灭了马超、韩遂集团,就是因为赤壁之战并没有对曹操的陆军造成重大的损失。
第五, 整个荆州战役的损失还包括:水军的运输船队,以及后来江陵攻防战的损失数千人。
所以说,曹军在赤壁之战中的实际损失为3万人,整个荆州战役的损失为3.5万人。即使这样,这也是曹操一生中损失最大,失败最惨的一次战役了。

为何曹操在损失了3万人后就放弃了南进的想法回北方了呢?主要原因是:
第一, 曹操撤到江陵后,统计损失发现:进攻江东必须的水军损失了2.5万人,仅剩下不到1万新投降的水军是无法再向江东进兵了。这是停止进攻的最关键原因。
第二, 精锐的陆军虽然损失不大,但经过此战发现他们不适合南方的气候和地形。
第三, 曹操在一生中最得意的时候遭此大败,有些心灰意冷。

从曹操后来的部署来看,他还是准备积蓄力量后再发动进攻的。根据军事地理学的观点,如果要进攻江东(即长江下游地区),则必须占据荆州的江陵。因为占据江陵,长江天险就不再是下游独有的,而是共有的。而且自江陵顺流而下对下游地区占据地利的优势,这是下游地区所不能容忍的。
这就是为什么当曹仁坚守江陵一年多,而周瑜则一直不停地进攻之原因。
其实,这也是后来孙权偷袭关羽的最根本原因:当刘备很弱小时,关羽占据江陵不构成对江东孙权集团的威胁;当刘备占领了四川,具有了与孙权相当的实力时,这种威胁就显现出来了。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有的学者不理解孙权为什么要无缘无故地偷袭关羽,主要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军事地理学。(决不是因为不娶女儿、抢了一些粮食这等小事,以孙权的胸怀是不会因这些小事与刘备翻脸的)。
在曹操决定放弃江陵北撤后,就等于暂时放弃了继续进攻江东的想法。因为襄阳是保卫中原的第一道防线,但不是进攻长江以南地区的理想基地。周瑜在夺取江陵后也不再继续进攻——因为对江东的威胁解除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7-12-05 15:55:00 | 只看该作者
满宠——三国志满宠传:“从太祖征荆州。大军还,留宠行奋威将军,屯当阳。”
乐进——三国志乐进传:“后从平荆州,留屯襄阳,击关羽、苏非等,皆走之。又讨刘备临沮长杜普、旌阳长梁大,皆大破之。”
张辽——三国志张辽传:“时荆州未定,复遣辽屯长社。”后受都督护军赵俨节制。
于禁、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受都督护军赵俨节制。
文聘——三国志文聘传:“使与曹纯追讨刘备于长阪。乃以聘为江夏太守,与乐进讨关羽于寻口,有功,加讨逆将军。”
李通——时为汝南太守,未见任何参战记载。估计可能参加粮草运输工作。

曹操的军队是按以上所述进行部署的吗?分析如下:

曹军的西路兵团:曹操在西路的重要将领仅有曹洪、乐进和满宠,其余的重要将领均不在曹操身边。另外就是宿卫军了。宿卫军大约有5千人(由曹纯、曹真、曹休带领,曾经一昼夜行军300里追赶刘备。许褚当时不知为何不在军中),加上曹洪、乐进、满宠的各5千人,因此西路的中原精锐陆军仅有2万人。曹操的西路还有两位将领:荆州水军的蔡瑁和张允。此二人带领的都是水军,不会是曹操从中原带来的精兵。我们假设刘琮的7万军队中有一半的水军,则投降的水军共有3.5万人。荆州水军的三员大将是蔡瑁、张允和文聘,因此他们每人带领1万多的水军是比较合理的。另外荆州水军三分之一弱在汉水,三分之二强在长江也比较合理。所以曹操西路兵团的水军大约有2.5万多人。
故曹操的西路兵团构成为:2万中原精锐陆军加2.5万新投降的水军,共4.5万人(与北路差不多)。

曹军的北路兵团:部署位置史料没有准确的记载,但必定是在距离曹操较远的地方。因为根据《三国志赵俨传》的记载,为了统一协调、指挥此路7位重要的将军,曹操特地委派赵俨担任护七军的职务。如果这七位将军是部署在曹操附近,曹操完全可以亲自领导,而不必再派护七军了。7位将军每人带领5千中原精锐陆军,加上文聘的近1万水军,共计4.5万人。估计他们正准备自襄阳沿汉水南下,但是距离赤壁还很远,而且中间也没有道路,故没能参加此次作战。

曹军在江陵、襄阳、樊城、当阳一线的守备军及运输部队:曹仁、徐晃、李通3位重要将领各5千兵,加上粮草使夏侯渊的5千人(见《三国志曹仁传》),合计2万人。
东线牵制性进攻部队:3员将领分三路各5千人,合计1.5万人。
曹军的北方留守部队:
中原许昌留守荀彧:5千人,防备关中的夏侯敦军5千人,合计1万人。
兖州和徐州地区留守:约1万人。
新收复的北方四州留守部队(估计):并州刺史梁习5千人,幽州焦触、张南1.5~2万人,冀州高览、贾信等1万人和青州5千人,合计3.5~4万人。
另外,估计荆州新投降的陆军3.5万人,因战斗力差正在进行整编训练,没有参加作战。

以上部队共计为22万左右。因为前面分析过,曹军中原部队的兵力是在15~16万,加上荆州的降军,总兵力为22~23万,是非常吻合的。以上基本包括了当时曹操手下的所有统兵大将。

五. 新的观点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认为,就局部的赤壁之战而言,双方的实际兵力对比为4.5万比3万,曹军占优(如果刘备军主力参战,就不是曹军兵力占优了)。但曹军的2.5万水军是新投降的,军心不稳、士气和战斗力都不高,而战斗力强的2万中原陆军又不善水战还得了瘟疫(可能是血吸虫病)。失败就是必然的了(当然还有许多其它的因素,因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暂不涉及)。

为什么以善于用兵著称的曹操会只带很少的部队去进攻呢?分析原因是:
第一, 曹操根本不是想与孙权军作战。曹操历来的战法是先挑弱的打。曹操很明白,在当时根本没有战胜孙权军的把握:其自己训练的水军还没有达到实战的水平,仅仅依靠新投降的荆州水军是打不过孙权的(年初,孙权刚刚击败了刘表大将黄祖的水军)。
第二, 曹操知道,如果不能在刘备弱小的时候将其消灭,必成心腹大患。因此,曹操此次作战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两路夹击江夏的刘备。由于刘备仅有1.5万人,加上刚刚在当阳遭到惨败,曹军的两路大军9万人是完全可以将其消灭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