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00|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好文共赏】论曹刘汉中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12-05 15:4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曹操刘备会战汉中是关乎蜀汉政权存在与否的一次大战。对于如此重要的战争,史书中的记载不仅很少,而且分散多处。为了充分了解这次战争,不才试作论述。

汉中大战始于建安二十年,直至建安二十四年,历时四年。

先说下汉中的地理形势。汉中处于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之间,是中国西部的战略要地。在中国历史上,南北割据对峙时,通常是,当汉中地区为南方势力所控制时,双方以秦岭为界;当汉中地区为北方势力所控制时,南方只能凭大巴山险要以作抵抗。

汉中作为南北双方的一个中间地带,它夹在关中与四川之间。关中为北方地区的上游,秦岭为关中的南面屏障;四川为南方地区的上游,大巴山脉为四川的北面屏障。汉中就夹在秦岭和大巴山之间。

  形成汉中地位的地形主要是秦岭和大巴山脉。两列山脉平行耸立,东西横亘,将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截断成差异明显的南北两部分。秦岭西抵陇山,东连熊耳山、伏牛山;大巴山延绵于川、陕、鄂边境,与武当山、荆山、巫山等山相连。一般称任河以西为米仓山,以东为大山。秦岭高峻险拔,足以为关中南面屏障;大巴山浑厚绵长,足以为四川北面屏障。几条谷道穿越山岭,成为南北通行的孔道。

  秦岭东端有武关,西端有散关,另有三条谷道穿越秦岭中部,可为汉中与关中之间的通道。它们是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

  褒斜道南口曰褒谷,在今陕西褒城北十里,北口曰斜谷,在今陕西郿县西南三十里,谷道全长四百七十里。战国时,司马错攻蜀,即由此道进兵。

  褒斜道主要是沿褒水和斜水河谷而行。河谷深险,悬崖壁立,通行不易。故历代多治栈道于褒斜道。秦治栈道于褒斜,以通汉中、巴蜀。刘邦就封南郑时曾烧毁;后又予以修复。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利退兵时,赵云又烧毁一段;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兵出斜谷,又曾修复;诸葛亮死后,又被魏延烧断。此后或修或毁,增损不定。

  傥骆道南口曰傥谷,在今陕西洋县北三十里,北口曰骆谷,在今陕西周至县西南一百二十里,谷道全长四百二十里。其中越秦岭主峰一段,盘山路曲折回旋八十余里,共八十四盘,行军不易,易受阻塞。唐武德年间,复开傥骆道,以通汉中、巴蜀。唐后期,关中变故频仍,唐帝每幸汉中、巴蜀以避难,骆谷道是其往来通道之一。五代后,骆谷亦渐荒废。

  子午道南口曰午谷,在今陕西洋县东一百六十里,北口曰子谷,在长安南百里处,谷道全长六百六十里。王莽时修通子午道,东汉时废子午道而通褒斜道。

  三条谷道连通关中与汉中。但以秦岭之高峻,每条谷道都曲折回旋,幽深险峻,不利于人力物力的大规模运动,尤其不利于粮草补给的运输。曹操在争汉中而未得后多次感叹“南郑直为天狱,中斜谷道为五百里石穴耳。” [ 注:《资治通鉴》卷七十 魏纪二 ] 利用这些谷道出奇兵还可以,大规模进兵则不利。南北交争之际,多以散关为要冲。

  汉中与四川之间的通道有二:金牛道和米仓道。金牛道北起陕西勉县,南至剑阁之大剑关口,中间越最高峰曰朝天岭,剑阁为其南端咽喉。金牛道最早为秦惠王伐蜀所开,其后,钟会攻蜀汉、尉迟迥取梁益州、郭崇韬攻前蜀、北宋平后蜀、蒙古攻南宋,都曾由此进兵。

  米仓道以越米仓山而得名。自南郑向南循山岭经喜神坝、渡巴峪关,越山岭之后沿南江河谷至巴中,是为米仓道。由汉中入三巴,此为捷径。

  就汉中与四川的关系而言,因四川的重心在成都,故自金牛道进军要比米仓道捷近;若是南北对峙之际,四川与东南相连,则由米仓道进军,入三巴,趋重庆,可威胁四川与东南的交通线。 这样,处在两个上游地区之间的汉中所体现着的南北利害关系的胶着程度远非淮河所能比拟。淮河南北尚有广阔的地域可作回旋,汉中地区则完全没有回旋余地;南北双方在淮河一线一时的得失不足以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在汉中地区一时的得失即足以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回复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7-12-07 09:26:00 | 只看该作者
努力,争取积分超过漫游!比、学、赶、帮、超。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07-12-07 09:26:00 | 只看该作者
努力,争取积分超过漫游!比、学、赶、帮、超。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7-12-07 09:26:00 | 只看该作者
努力,争取积分超过漫游!比、学、赶、帮、超。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7-12-07 09:26:00 | 只看该作者
努力,争取积分超过漫游!比、学、赶、帮、超。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7-12-07 09:26:00 | 只看该作者
努力,争取积分超过漫游!比、学、赶、帮、超。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7-12-05 15:4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7-12-05 15:45: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五,假设以上疑点全部都不存在,此战例确实发生过,那么此战例中,曹操方面的参战军力多少?赵云围中又有多少军力?云别传说,赵云将数十骑,被曹操军前锋攻击,后曹操军大众至,赵云且斗且退。曹操军败后,又重整,才追至赵云围。如果此战是曹操进攻汉中的全部兵力,参照刘备在汉中布置的军力,曹操至少也要数量相当,如此的话,赵云数十骑能打败吗?所以赵云所遇只能是曹操军小部人马。当时都是部曲制,基本的战术编制是校、部、曲,一校步兵有八百人,一校统两部,一部统两曲,故曹操军此部人马至多一校八百人。那赵云围中有多少人马?假设赵云是空营,只有所将数十骑,那赵云以戎弩(就是诸葛连弩的前身,诸葛连弩是挚张弩,所以推断戎弩也是挚张弩。)射击,几十支弩矢能否引起全军性的恐慌?曹军见赵云仅数十骑于是才追赶至赵云围,看到赵云弩射如此稀落,难道会不知道赵云兵少?(弩的发射频率很慢,如果只有几十个人,那肯定不会形成很大的震慑性威胁。)既然赵云发弩后,曹军恐慌性逃跑,那样只能是赵云围内军力绝不止几十人。既然如此,那赵云为什么不领军主动出击?按照前文所说赵云军的战斗力,如果赵云军力与曹军军力相当,定然会主动出击,别传上说,赵云并没有出击,那么可以说,赵云军力弱于曹军。也就是说,曹军军力不足以进攻赵云围,而赵云军力也不足以击退曹军。那为什么赵云要开寨门,而不采纳张翼的建议?大家知道,诸葛连弩的射程比蹶张弩差很远,所以赵云此举很可能是吸引曹军靠近赵云寨,方便戎弩射击。所以说,此战例中曹军军力和赵云军力都并不很大,曹军军力略多于赵云军力,空寨计一说也就不是正确的了。

第六,假设此战不是在曹操进入汉中时期,而是曹操军完全进入汉中,到达阳平关后的相持阶段,此战是在沔阳县内发生,而且参战的是曹操军主力,赵云军确实仅数十骑,构成空寨计诸要素,这又与三国志记载矛盾。因为曹操进驻阳平关后,屡次求战刘备而不能,最后才鉴于个人健康状况而撤退。如果真是前面假设的空寨计,曹操本就是求战,见此情形应该高兴才对,因为一个寨门大开的营寨,可以说是最利于进攻的时候,那曹操怎么可能会退兵?至少也应该围困起来才对啊。所以说,整个战例完全不符合刘备在此阶段的战略方针。

所以说,云别传记载的站例,很有可能是逸闻,而非史实。就算是史实,也是极为局部的很小战斗,对曹操的损失几乎可以不计。

有人可能会说,此战例是史实,而且正因此战例大量淹死了曹军主力,才造成曹操的短期退军。这也是不可能的说法。因为如果真是如此,那赵云此战可以说是极大的战功,如此战功,为何不见封赏?为何也不见诸史籍?所以说,此说不成立。

纵观整个汉中战役,最精彩的就是黄忠斩夏侯渊、刘备改屯军定军山和张飞宕渠大捷。汉中战后,刘备自封汉中王,拜飞为右将军、假节,拜超为左将军,假节,忠为后将军,赐爵关内侯。黄忠能够担任后将军,也可以说是拜汉中斩夏侯渊的战功吧。这个在三国志费诗传里有记载:费诗劝说关羽,“今汉王以一时之功,隆崇於汉升,然意之轻重,宁当与君侯齐乎!”可作佐证。

汉中战役后,刘备任魏延为汉中太守,在魏延的经营下,汉中成为蜀汉政权的北方屏藩。从这层意义上说,曹刘汉中战役是奠定蜀汉政权的决定性战役。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7-12-05 15:45:00 | 只看该作者
第四亮点是:郭淮在夏侯渊死后,安定军心,稳守阳平关,为后来的曹操出兵保留了汉中前沿的重要据点。根据前面所述汉中地形,如果郭淮丢失了阳平关,曹操要想进入汉中,可以说相当不容易,汉中战役至此就算结束了。所以,郭淮此举奠定了汉中战役下一阶段发展的基础。

至此,汉中战役的第二阶段就以刘备胜利宣告结束。整个阶段,最终以曹操方面统帅夏侯渊被斩而结束,刘备军得以占据汉中。

对于第三阶段,《三国志》中记载:

建安二十四年三月,王自长安出斜谷,军遮要以临汉中,遂至阳平。备因险拒守。夏五月,引军还长安。(武帝纪第一)

及曹公至,先主敛众拒险,终不交锋,积月不拔,亡者日多。夏,曹公果引军还,先主遂有汉中。(先主传第二)

太祖遂自至汉中,刘备保高山不敢战。太祖乃引出汉中诸军,郃还屯陈仓。(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

夏侯渊败,曹公争汉中地,运米北山下,数千万囊。黄忠以为可取,云兵随忠取米。忠过期不还,云将数十骑轻行出围,迎视忠等。值曹公扬兵大出,云为公前锋所击,方战,其大众至,势逼,遂前突其陈,且斗且却。公军败,已复合,云陷敌,还趣围。将张著被创,云复驰马还营迎著。公军追至围,此时沔阳长张翼在云围内,翼欲闭门拒守,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云别传)

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可以看出,第三阶段经历的时间很短,大约只有几个月时间。

曹操方面在夏侯渊被斩失利后,曹操亲征,走的是斜谷一道。前文讲了,关中通汉中,有三条路,分别是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曹操之所以能够通过斜谷顺利进驻汉中,完全得益于郭淮据守阳平关。曹操大军到汉中后,刘备采用坚守不战的策略,使曹操放弃了汉中。(看这段,感觉很像司马懿对付诸葛亮的手段。)

此阶段,曹操几乎不战而退,可以说很意外。纵观曹操一生,这种不战而退几乎没有。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刘备据守不战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曹操的身体状况不佳造成的。次年春,曹操就死了。曹操估计是看到自己方面没有大将可以担负汉中进攻,才放弃了汉中,从这方面,可以看出黄忠斩杀夏侯渊的重大意义。我们完全可以认为,如果夏侯渊不死,曹操决不会如此轻易放弃汉中,夏侯渊之死,对曹操经营汉中攻略造成了致命性的打击。所以,曹操在汉中只待了几个月,就全军退出汉中地区。至此,整个汉中战役彻底结束。

其间,云别传记载了一则战例,此战例被《资治通鉴》采纳。不才认为,此战例存在很多疑点。

首先,此战例发生的时间。云别传说,发生时间是曹操从斜谷进汉中时期。但当时曹操方面占据阳平关,赵云黄忠怎么可能通过阳平关去阻击曹操大军的前锋?如果赵云黄忠可以通过阳平关,到达斜谷,前文说过,斜谷全是栈道,完全不利于大军作战,那为什么刘备军不在斜谷口布置大军,阻击曹操?

其次,此战例发生的地点。云别传说,曹操军在退去时自相践踏,堕汉水中死者甚多。汉水是东西流向,所以战场应该是在汉水以南。但是,阳平关在汉水(汉水即前文所说沔水)以北,曹操前锋怎么可能越过阳平关,而到达汉水以南?

第三,云别传提到沔阳长张翼。《三国志》中记载:“张翼字伯恭,犍为武阳人也。先主定益州,领牧,翼为书佐。建安末,举孝廉,为江阳长,徙涪陵令,迁梓潼太守,累迁至广汉、蜀郡太守。” 也就是说,建安末年,张翼初举孝廉,被任命为江阳长,后升职为涪陵令。江阳(今为泸州),在江阳郡,地理上居巴郡西。沔阳,前文已经说了,在汉中郡,定军山就在沔阳县内。可以说,云别传和三国志对此的记载完全不同。

第四,假设上一疑点不存在,云别传说沔阳长张翼在赵云围内。这样战场应该在沔阳县内,否则张翼为何要离开治所?当时战况危急时刻,作为一县之长,应该组织县内粮草筹集和士卒征募,为什么会在赵云围内?如果战场在沔阳县内,沔阳县在阳平关东,又怎么可能和曹操进驻汉中的前锋相接触?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7-12-05 15:45:00 | 只看该作者
言归正传,刘备听取法正的建议后,全力着手组织汉中攻击。对此,刘备采用了两面出击的战略,在凉州方面,刘备让马超、张飞、吴兰、雷铜等屯武都郡下辨,目的是伺机攻击攻击雍州,同时牵制曹操方面军力。在汉中方面,则是自己亲自率领主力屯阳平关,随行的有法正、黄忠等主要将领。

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刘备获得了战役的最终胜利,但是刘备的两面出击战略失败了。刘备的凉州方面力量被曹洪击破。刘备派遣马超,目的是要利用马超在凉州的声望,但又对马超本人并不放心,于是凉州的军事指挥权是张飞,而不是马超。在凉州战役方面,张飞轻易分兵,调整军力布置,给曹洪了可乘之机。看地图上,固山在下辨北方,吴兰屯军下辨,张飞分兵至固山,扬言打算截断曹洪退路,曹休看穿了刘备方面打算集结固山的意图,突击凉州部的主力部队吴兰部,斩杀了吴兰,张飞、马超见状,退回到汉中。从张飞马超退回汉中,再次证明了刘备对马超的疑心。至此,刘备的凉州方面作战失败。

在刘备的凉州方面彻底失败后,整个战局也就成了夏侯渊和刘备在汉中的正面对峙。刘备在阳平关,张郃在广石。从地图上来看,阳平关在汉中治所南郑西面,两者间有定军山和沔阳县,而且沔水自西向东,横贯其中,可以说地理形势相当复杂。一般而言,地理形势越复杂,对防守一方越有利。事实上也正如此,夏侯渊据守刘备的进攻整整一年。

此后的史料记载就很错乱了,刘备传、法正传中记载是夏侯渊主动进攻,刘备伺机出击,才斩杀夏侯渊。而夏侯渊传、张郃传中记载却是刘备主动进攻,夏侯渊轻兵援张郃,才被黄忠斩杀。我认为,此次战斗应该是一个典型的围点打援战例。可能战局是这样发展的:在对峙一年后,刘备发现夏侯渊在阳平关一线的防御体系太完善了,完全没有漏洞,于是调整进攻方向,将进攻基点从阳平关调整到沔阳西南面的定军山附近。双方此后在定军山附近调整布置军力的时候,刘备利用夏侯渊布置军力的漏洞,集中攻击张郃部,调动夏侯渊主力部队支援,然后命黄忠部阻击夏侯渊,一战斩夏侯渊,彻底的击溃了曹操方面的汉中防御体系。

对于此次战役,出彩的地方很多。首先,夏侯渊能够与刘备部相持一年多,可以说夏侯渊组织阵地防御的能力是相当强的。要知道,刘备是倾全力进攻,而夏侯渊所依靠的仅是汉中郡的力量,这个可以从杨洪传中看出来。夏侯渊的防御体系是这样的:徐晃守马鸣阁道,确保汉中和关中的联系;张郃屯广石,正面对抗刘备军。其间,刘备曾派遣陈式等十馀营(按照当时的军制,一营约八百人,可知刘备派遣了至少八千人进攻马鸣阁道),结果被徐晃击破。正因为夏侯渊的防御体系的完善,才导致刘备放弃阳平关,改屯定军山。而这一行动成就了刘备,毁掉了夏侯渊。这就是此次战役中的第二亮点。

此次战役中的第二亮点是,刘备见夏侯渊的正面防御很严密,于是主动放弃阳平关阵地,渡过沔水,占据了坐落沔阳县的定军山有利地形,按照史书记载,刘备应该是占据了定军山北面较高的地形,从而形成夏侯渊部仰攻刘备部的形势。夏侯渊于是调动张郃,离开广石阵地,与刘备抢夺定军山的制高要点,打算在定军山附近对抗刘备军。此时主客之势顿时逆转,在此以前,夏侯渊部占据汉中有利地形,为主;而刘备部则居于客的地位。此后,刘备占据定军山附近的制高要地,居高临下,化客为主;而夏侯渊部抢夺定军山要地,反而在定军山附近成为客势。这一调整,可以说是刘备取得汉中战役胜利的关键一步。

第三亮点是:刘备在充分调动夏侯渊部后,组织了一次漂亮的围点打援的战例。刘备先是针对夏侯渊部军力分布漏洞,集中攻击夏侯渊新防御体系中最薄弱的张郃部,夏侯渊为避免防御体系崩溃,增兵防御张郃部。此后,刘备根据夏侯渊的性格,预测夏侯渊将亲自援救张郃,提前放火在援救路线之一的走马谷,夏侯渊只能从他道走来援救张郃,而这条路就有黄忠部。(看到这里,感觉很像《三国演义》中华容道一幕。)此时,汉中战役的战略转折就此产生了。从黄忠传中可以看出,双方在山谷相遇,在此处基本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战场。俗话说,狭路相逢勇者胜。双方都是硬碰硬,此时就要看谁对士兵的组织进攻能力强,谁就能获胜。夏侯渊作为主帅,所领部下定然是精锐中的精锐。黄忠能够面对强敌,鼓动士卒进攻,而且并且做到推锋必进,可以说与黄忠的武勇有关,最终能够取得胜利并斩杀夏侯渊,可以说相当不容易。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