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擂台赛后期的隆中对可谓人气涣散,人心不定,由于官方认定东方部落和清风团擂台赛假打,做出了两团和关联团不得同时参赛的决定,(虽然官方有官方的考虑,但是就现在正在举行的秋猎来看,其实并没有禁止关联团的放水,这和当时擂台赛认定的假打其实没有任何分别)(但是这件事情的经过却是一波三折,如果隆中对像群英赋这样有名,那应该是轰动全服的大事件了,有机会我会专门用其他的篇幅来描述)清风和东方的合作关系也宣告破裂,清风团团长负气离开,东方部落的团长几经反复,也最终离开了游戏,两个大团的没落给了海浪,凤舞军团,以及后来从隆中对1合并过来的的A级通缉令,天下战盟更多参与的机会,而原来两团的精英也在待机而动,择团而入。
由于机缘巧合,在东方部落的团长傲风笑剑离开游戏的日子里,我在东方部落当过一任团长,因此兄弟们认为我还是有一定想法和能力来组建和管理一个军团的,包括那时候的好友白云,虚空飘影,凌战天,灿烂一生等,于是我们除了在群英中相邀战斗就是讨论建团的问题。当时我认为建团的几个要素还有所欠缺,主要表现在(1)隆中对的战功和策币虽然不高,但是一个新的军团要想进入排行榜并不容易,靠大家捐献的策币在短时间内不能维持军团去参加官方比赛;(2)由于本人技术上并不突出,虽然当时算好的(在东方部落的选拔中也是凭本事在单挑赛和组队赛中杀出来的),但从我对我心悠悠长篇回忆录的研究结果觉得虽然军团长的技术不一定很好,但是一个高水平骨干的加入是初期吸引人气的关键,而在当时公认水平较高的是诸葛孔明和赵云子龙两位了,但是两人追随傲风笑剑,不会轻易离团,且在处事方面得罪人颇多,并不为很多人看好;(3)当时在东方部落继任团长的人选上,我始终是第一人选,东方部落在战功,策币,人员和军团宝物上都有很好的底子,放弃了当然可惜。所以大家一直都在议而未决。
这个时候隆中对1和2合服,大江东去这个策3的老鸟出现了,他和傲风笑剑也是素识,合服后加入东方部落一起参加了擂台赛,虽然个人屡屡取得胜利,但是所在军团却总没有取得胜利,但是其为人和技战术已经为人称道,真正体会到其大局观和技术优势是在后来加入A级一起打的最后两场擂台赛上。当然在到A级打擂台赛之前我们通过很多次的谈话,已经产生了合作建军团的想法,在第一场比赛取得胜利之后,我们已经基本决定放弃东方,因为当时我已经得到承诺可以拿到东方的策币和宝物,当然在这之前大江已经和彤彤有了出枪的约定,除了得到政治点以外,我们将获得300W的策币。
下面简单描述一下这2场可以说决定军团命运的擂台赛。第一场是将天下战盟打下擂台,大江,白云和我,当时打的祁山地图,我刘备雍州在梓潼,大江凉州在犍为或合江,白云益州孙权在临江,对方交在江油,凉在巴西,另一家在武山。局部对我并不利,因为我处于2家夹攻,而且骑,弓并不好防守,我正在思索,这时大江说了一句,出兵下成都,迁进来。那时的感觉真是一言惊醒梦中人,虽然参加了几次比赛,当时的我从来没有想过一开始就迁主。我一指到了关羽,分马出刘备直扑棉竹,第三月打了一下关;第二季出关羽,31,41建阵,连军师都没有任命。果然,第二季第一月,敌人2铁弓,1铁骑就出现在了视线范围内了,我刘备分别在当季下关和成都,关羽先跑出主的范围,成功地在第二季第三月站在了22位置,虽然关羽已经被打掉气了,但是仍然迁主成功,剩下的战斗简直就是例行工事了,大江2骑出棉竹,把对方的弓和骑打回了家,白云水刀准备就绪,连出3刀踩阵下了巴西的这家,而我出了诸葛亮,张飞偷袭江油,虽然并没有成功,但是在大江下梓潼后骑射就解决了江油,剩下的这家这时候刚到剑阁,已经只剩下象征性地抵抗了。第二场对现在的海浪,打的赤壁地图,我在随县,大江襄阳,白云郦县,孙权汝南,另一家在上蔡,还有一家骑在当阳或者南郡。我司马带了张辽让我欣喜若狂,随即出兵准备去偷孙权,大江在襄阳准备抗住另一家骑,并随时支援我们。当我在第二季做好偷的准备时,大家同时意识到孙权可能直接来我主了,当时我已经下了南阳和桐柏,大江下了新野,我完全可以迁或者防守,我最后选择了防守,但是由于已出兵准备偷,还查了上蔡,所以只剩一指出了个垃圾妖。事后回想起来,一是对8级宝贝的认识不足(那时候8级宝基本已经是最好的了),而我带了3个加6的马已经很快了,二是存在了很大的侥幸心理,想着我会比他快;第三季,白云告诉我汝南孙权无阵无兵,我在上蔡也只看到了一阵,这时我已经没有任何喜悦,因为对方已经连阵都不想建了,肯定觉得会先下我了。果然,这季的第一月两120攻击左右的兔子铁刀围了我的主城,也砍掉了我的垃圾妖,我在第一年就出局了。当然就现在的游戏里,这样的事情也许不会发生了,就当是一个反面的经典战例吧。当然后面的战斗非常惨烈,因为我在出局的刹那听到大江说,白云下长安迁进来,果然经历了漫长的2个小时,他们以少胜多战胜了海浪,据说海浪的有一家还迁了三次主,这在当时绝对是很少见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8 11:20:39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