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33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生活知识快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6-01-07 10:5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馒 头 趣 话

馒头是中国的土特产,是我国人民喜爱的一种日常面食。凡餐馆、食堂、家中皆有馒头。君不见晨昏朝暮,街头巷尾,大院门口,炉上锅蒸,屉装筐盛,各色馒头,或圆或长或大或小,或白或黑或红或黄,晶莹光亮,热气氤氲,麦味谷香,弥漫日出月落。松软可口,老少咸宜,久食不厌,经济方便。说馒头是我国最具特色的饮食一点也不为过。
  我国南北对馒头说法不一,《辞海》诠注:馒头本有馅,后北方称无馅的为馒头,有馅的称为包子;吴语区有馅无馅统称馒头。现时馒头一般是指无馅的。
  我国人民食用馒头的历史久远。《事物纪原》卷九有诸葛亮发明馒头的记载:相传三国时期,诸葛孔明进军西南,横渡泸水时,遇毒瘴、毒水,士兵饮水、触水死者不知其数。诸葛亮命人剁牛、猪肉为泥,包在面团中,做成一个个人头形态,投入水中祭鬼神,平息了神鬼作崇。后来,这种面食做法在民间流传开来,始有馒头之说。
  晋朝束皙在《饼赋》中说:“于时享宴,则曼头宜设。”可见当时的宴会上,馒头已是不可缺的主食之一了。
  馒头无馅,据说是进入寺院后的事,而且最先是从日本开始的。元朝时,有个龙山得见的日本和尚来中国学习佛家文化,结识了世俗弟子林净因,两人交往,互为仰慕,结下很深的友谊。后来龙山学成回国,为了友情,也为了学习日本文化,林净因也随同去了日本,禅住奈良寺中。
  林净因是俗家弟子,不仅佛学有一定的造诣,而且烹饪手艺也很高。畜禽山珍、水产鱼虾、瓜果蔬菜,经他精工细作,就变成一桌色香味俱全的佳肴。还能做一手出色的面食,尤其中国带馅馒头做得饱满晶亮,清香诱人。寺院和尚见了馋涎欲滴,因讳荤忌戒,不得一饱口福,只得望馒兴叹。
  为了朋友龙山得见也能吃上自己做的馒头,林净因就改用素菜为馅,有时干脆不用馅。无馅馒头松软可口,龙山得见不但自己喜欢吃,还带回寺院给僧人吃,很受僧人们的喜爱。从此,日本寺院斋饭里添加了馒头。以后又从寺院流入民间,人们称之为“奈良馒头” 。
  现代人将馒头吃出了艺术,越吃越精,越吃越“微型” 。科技的进步,营养的需求,馒头的原料也从单一的麦面,发展到玉米面、高梁面、黑米面或杂面等。做出的馒头,五颜六色,花样纷呈,不下百余种。馒头也越做越小,从民间的四两一个二两一个,到宾馆、美食家手里的一两一个五钱一个,甚至更小,有的将馒头做成雀蛋大小,敷上金箔,名曰“金馒头” ;有的将金戒钻戒裹入“微型”馒头,谓之“幸运馒头” ,更是将馒头推上了顶峰。
  馒头除了是人们的主要食品以外,还有一定的药用功能,具有疗病作用。明代神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述馒头有“温中化滞,养脾胃,益气和血,通水道”的功能。鲁迅在小说《药》中写到用馒头蘸鲜血药用可治痨病事,虽是鞭挞愚昧,不过民间确有此疗法,用的是畜血。
  古籍中关于馒头治疗疾病的记载也不少。《爱竹谈薮》中有用馒头治淋病的案例,宋时,有个叫孙琳的医生,为米宁宗医治淋病,用馒头、大蒜、淡豆豉三种捣烂制成药丸,日服三付,三日病除。时颂孙琳为神医。现在民间多用焦馒头治疗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疗效颇佳。(编者注:馒头究竟能否医治淋病,恐怕尚缺少科学依据)

回复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6-01-07 10:51:00 | 只看该作者

圆明园

圆明园是圆明、万春、长春三园的总称。始建于1709年,历时150年陆续建成。清王朝倾全国物力,集无数精工巧匠,填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集国内外名胜40景,建成大型建筑物145处,内收难以计数的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在这些建筑中,除具有中国风格的庭院外,长春园内还有海晏堂、远瀛观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被誉为“万园之园”。

  令中华民族抱恨千古的是,这一世界园林艺术的伟大杰作,于咸丰十年(1860年10月末)被英法联军野蛮地摧毁了。据史载,园中收藏的罕见艺术珍品被洗劫一空,强盗们又放火焚毁了这座举世无双的园林——圆明园的大火火光烛天,三昼夜不熄……圆明园被毁后,仍为皇家禁园。慈禧太后曾授意同治皇帝择要重修,因财力所限,修复工程时断时续,规模有限。后来,慈禧太后挪用北洋水师经费去修了颐和园。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挟光绪皇帝逃离。圆明园内残存及陆续修复的共约近百座建筑物,又遭八国联军驻军、宫监以及地痞恶霸的洗劫,此后的40多年间,残存下来的木料石材、文物雕刻不断地被拆毁、盗运到各地,使这座世界上最辉煌壮丽的园林成为一片废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圆明园遗址采取了保护措施,1956年起着手在园内有计划地进行绿化,有效地改变了长期以来的荒芜现象。1983年8月,开始对遗址进行整修,修筑了围墙、新园门、部分园路、桥涵,同时疏浚了福海。1987年9月,恢复了长春园的万花阵景区。园内,福海、绮春园山形水系、长春园山形水系均基本恢复原貌。福海中心蓬岛瑶台东岛的"瀛海仙山"亭和西岛庭院、别有洞天的四方亭、绮春园的新宫门、以及西洋楼的欧式迷宫(黄花阵)、绮春园的仙人承露台、鉴碧亭和浩然亭、福海等,均已在原址按照原样修复。圆明园遗址公园的核心部分——西洋楼遗址的西半部,基本保持着残垣断壁的原貌,向世人述说着一代名园的兴衰荣辱,警醒着国人“振兴中华”、“勿忘国耻”……圆明三园整个东半部(200余公顷)已建成遗址公园,向社会开放,成为国内外游人凭吊和游览的场所。

  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写于1861年11月25日就英法联军在中国的暴行致巴特莱上尉的信,是世界上被引用最多的最著名的关于圆明园惨遭劫掠的文字:“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圆明园属于幻想艺术。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汇集于圆明园。圆明园是规模巨大的幻想的原型,如果幻想也可以有原型的话。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物,那就是圆明园。假定有一座集人类想象力之大成的灿烂宝窟,以宫殿庙宇的形象出现,那就是圆明园。为了建造圆明园,人们经历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那么这座像城池一般规模巨大,经过几世纪营造的园林究竟是为谁而建的呢?为人类。因为时光的流逝会使一切都属于全人类所有。……这一奇迹现已荡然无存。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掠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我渴望有一日法兰西能摆脱重负,清洗罪恶,将会把这些赃物交还给被劫夺的中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6-01-07 10:52:00 | 只看该作者

腊八节的传说和各地的习俗

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
疫的仪式)。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
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
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
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
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
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中国各地腊
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
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
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
、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
粥才算熬好了。 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
。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
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然
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像头小狮子。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
子。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
罗汉像。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腊八粥熬好之后
,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
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如果把
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腊八粥在民间还有巫术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种着
花卉和果树,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相信来年多结果实。腊八这一天,除了祭祖
敬神外,还有悼念亡国、寄托哀思。(世界美食网)


腊八粥的传说



腊月初八,我国人民有吃腊八粥习俗。 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
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
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
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
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
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 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
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
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 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
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
粥更相馈, 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
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
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

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旧事
》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 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至今我国江南
、东北、西北广大 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广东地区已不多见。所用材料各有
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 、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
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有营养,确实能增福
增寿。 (中国春节网)


腊八粥各地食俗

农历十二月初八,民俗谓之腊八,是春节前的第一个节令,此后“年味”日渐浓郁起
来。腊八吃腊八粥的食俗,在我国已有千年之久了,别有一番来历。

相传,在古印度 北部,即今天的尼泊尔南部,迦毗罗卫国有个净饭王,他有个儿子叫
乔答摩·悉达多,年轻时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种苦恼,发觉社会生活徒劳无益
,并对婆罗门教的神权极为不满,于是,在他29岁那年,合弃王族的豪华生活,出家修道
,学练瑜珈,苦行6年,大约在公元前525年,一天,他在佛陀伽耶一株菩提树下,彻悟成
道,并创立了佛教。史传,这一天正是中国的农历十二月初八日,由于他是释迦族人,后
来佛教徒们尊称他是释迦牟尼,也即是释迦族圣人的意思。佛教传入我国后,各地兴建寺
院,煮粥敬佛的活动也随之盛行起来,尤其是到了腊月初八,祭祀释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
,各寺院都要举行诵经,并效仿牧女在佛成道前献一种“乳糜”之物的传说程式,煮粥敬
佛。这便是腊八粥的来历。

宋朝 吴自牧撰《梦梁录》卷六载:“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寺等俱设五味粥
,名曰‘腊八粥’。”此时,腊八煮粥已成民间食俗,不过,当时帝王还以此来笼络众臣
。元人孙国敕作《燕都游览志》云:“十二月八日,赐百官粥,以米果杂成之。品多者为
胜,此盖循宋时故事。”《永乐大典》记述“是月八日,禅家谓之腊八日,煮经糟粥以供
佛饭僧”。到了清代,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世宗将北京安定门内国子监以东的府邸改为
雍和宫,每逢腊八日,在宫内万福阁等处,用锅煮腊八粥并请来喇嘛僧人诵经,然后将粥
分给各王宫大臣,品尝食用以度节日。《光绪顺天府志》又云:“每岁腊月八日,雍和官
熬粥,定制,派大臣监视,盖供上膳焉。”腊八粥又叫“七宝粥”,“五味粥”。最早的
腊八粥是红小豆来煮,后经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南宋文人周密撰《
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清人富察敦崇
在《燕京岁时记》里则称“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
枣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
葡萄以作点染”,颇有京城特色。

天津人 煮腊八粥,同北京近似,讲究些的还要加莲子、百合、珍珠米、意仁米、大麦
仁、粘秫米、粘黄米、云豆、绿豆、桂圆肉、龙眼肉、白果、红枣及糖水桂花等,色、香
、味俱佳。近年还有加入黑米的。这种腊八粥可供食疗,有健脾、开胃、补气、安神、清
心、养血等功效。

山西 的腊八粥,别称八宝粥,以小米为主,附加以豇豆、小豆、绿豆、小枣,还有粘
黄米、大米、江米等煮之。晋东南地区,腊月初五即用小豆、红豆、豇豆、红薯、花生、
江米、柿饼,合水煮粥,又叫甜饭,亦是食俗之一。

陕北高原 在腊八之日,熬粥除了用多种米、豆之外,还得加入各种干果、豆腐和肉混
合煮成。通常是早晨就煮,或甜或咸,依人口味自选酌定。倘是午间吃,还要在粥内煮上
些面条,全家人团聚共餐。吃完以后,还要将粥抹在门上、灶台上及门外树上,以驱邪避
灾,迎接来年的农业大丰收。民间相传,腊八这天忌吃菜,说吃了莱庄稼地里杂草多。陕
南人腊八要吃杂合粥,分“五味”和“八味”两种。前者用大米、糯米、花生、白果、豆
子煮成。后者用上述五种原料外加大肉丁、豆腐、萝卜,另外还要加调味品。腊八这天人
们除了吃腊八粥,还得用粥供奉祖先和粮仓。

甘肃人 传统煮腊八粥用五谷、蔬菜,煮熟后除家人吃,还分送给邻里,还要用来喂家
畜。在兰州、白银城市地区,腊八粥煮得很讲究,用大米、豆、红枣、白果、莲子、葡萄
干、杏干、瓜干、核桃仁、青红丝、白糖、肉丁等煮成。煮熟后先用来敬门神、灶神、土
神、财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再分给亲邻,最后一家人享用。甘肃武威地区
讲究过“素腊八”,吃大米稠饭、扁豆饭或是稠饭,煮熟后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
它“扁豆粥泡散”。

  宁夏人 做腊八饭一般用扁豆、黄豆、红豆、蚕豆、黑豆、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
麦面或荞麦面切成菱形柳叶片的“麦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圆蛋的“雀儿头”,出锅之前
再入葱花油。这天全家人只吃腊八饭,不吃菜。

  青海 的西宁人,虽是汉族人居多,可是腊八不吃粥,而是吃麦仁饭。将新碾的麦仁,
与牛羊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经一夜文火煮熬,肉、麦交
融成乳糜状,清晨揭锅,异香扑鼻,食之可口。

在山东 “孔府食制”中,规定“腊八粥”分两种,一种是用意米仁、桂圆、莲子、百
合、栗子、红枣、粳米等熬成的,盛入碗里还要加些“粥果”,主要是雕刻成各种形状的
水果,是为点缀。这种粥专供孔府主人及十二府主人食用。另一种是用大米、肉片、白菜
、豆腐等煮成的,是给孔府里当差们喝的。

河南人 吃腊八饭,是小米、绿豆、豇豆、麦仁、花生、红枣、玉米特等八种原料配合
煮成,熟后加些红糖、核桃仁,粥稠味香,喻意来年五谷丰登。

  江苏地区 吃腊八粥分甜咸两种,煮法一样。只是咸粥是加青菜和油。苏州人煮腊八粥
要放入茨菇、荸荠、胡桃仁、松子仁、芡实、红枣、栗子、木耳、青菜、金针菇等。清代
苏州文人李福曾有诗云:“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

浙江人 煮腊八粥一般都用胡桃仁、松子仁、芡实、莲子、红枣、桂圆肉、荔枝肉等,
香甜味美,食之祈求长命百岁。据说,这种煮粥方法是从南京流传过来的,其中内含若干
传说。

四川地大人多.腊八粥做法五花八门,甜咸麻辣,而农村人吃咸味的比较多,主要是用
黄豆、花生、肉丁、白萝卜、胡萝卜熬成的。异乡人来此品尝,虽入乡随俗,但很难习惯
,现如今城市人吃甜粥的也不少,堪称风味各异。腊八与粥可谓密切相关,而粥喝在腊八
,也算是喝出了花样,喝出了水平。

国人如此钟情腊八粥,食俗之外,也确有些科学道理。清代营养学家曹燕山撰《粥谱
》,对腊八粥的健身营养功能讲得详尽、清楚,调理营养,易于吸收,是“食疗”佳品,
有和胃、补脾、养心、清肺、益肾、利肝、消渴、明目、通便、安神的作用。这些已都被
现代医学所证实。对于老年人说来,腊八粥同样也是有益的美食,但也应注意不宜多喝。
其实,何止是腊八,平素喝粥,对老年人也是大有稗益的。粥的品种也相当多,可因人而
异,按需选择,酌情食用。(福建热线)

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在春节前夕的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前后
,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翡翠碧玉腊八蒜

泡腊八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顾名思义,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
天来泡制蒜。其实材料非常简单,就是醋和大蒜瓣儿。做法也是极其简单,将剥了皮的蒜
瓣儿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类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
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会变绿,最后会变得通体碧绿的,如同翡翠碧玉。


煮“五豆”

有些地方过腊八煮粥,不称“腊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腊八当天煮,有
的在腊月初五就煮了,还要用面捏些“雀儿头”,和米、豆(五种豆子)同煮。据说,腊
八人们吃了“雀儿头”,麻雀头痛,来年不危害庄稼。煮的这种“五豆”,除了自食,也
赠亲邻。每天吃饭时弄热搭配食用,一直吃到腊月二十三,象征连年有余。

腊八面

我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隔天用各种
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