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818|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杨修、夏侯渊殒命之地,马超、魏延、诸葛亮的长眠之地----汉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08-07 09:1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武侯墓,即诸葛亮墓,在勉县定军山脚下。
  诸葛亮(公元181年制公元234年),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东汉末,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协助。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刘备据其谋略联孙攻曹,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占领荆,益,建立了蜀汉政权。曹丕代汉后,他帮助刘备称帝,任丞相。建兴元年(公元223年)刘禅继位,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论大小,都由他决定。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传说他革新连管,能同时发射十箭,又制造“木牛流马”,有利于山地运输。曾五次出兵攻魏,争夺中原。建兴十二年,与魏司马懿在渭南相抗,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葬定军山.
  武侯墓区,岗峦起伏,山环水抱,素有“陕南天然公园”之称。
  墓上和庙内的建筑,多是明、清两代一所三院并连的大庙,围有垣墙,面积约45000平方米。入陵园大门,一片汉柏古松,清幽、古朴。大殿院中,有许多历代歌颂诸葛亮的诗词和复修墓庙记文的石碑。
  大殿龛上,端坐着诸葛亮的塑像,纶巾,羽扇,鹤氅,方据,神态庄严。关兴、张苞,侍立左右。
  墓在大殿之后,南北向,头北脚南,取北顾中原,南立蜀国之义。墓周砌以砖墙,其圆周为60米。墓冢为覆斗形,高约6米。墓前有一小亭,号曰“墓亭”,内竖石碑一通,上刻“汉诸葛忠武侯之墓”。墓后有古桂两株,高大,繁茂,浓荫如盖,传为“汉桂”,号曰“护墓双桂”。双桂之后有诸葛亮的“寝宫”三间。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回复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08-07 09:19:00 | 只看该作者
马超墓祠与武侯祠相距约1公里处,是马超真墓。

马超是三国时蜀国的五虎上将之一,位列关羽、张飞之后,名列第三位,武艺高强,人称“三国英雄数马超”。
刘备称帝后,升马超为骠骑将军,领凉州牧,镇守阳平关(即现勉县老城)。公元222年病逝于勉县,并安葬在此。
马超墓北依雷峰山,南临汉江河,隔江与定军山下的武侯墓相对应,千百年来负有盛名,香火不断,但与对面的武侯祠相比,又是另一番景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08-07 09:19:00 | 只看该作者
魏延死后被污蔑为蜀国叛臣,祸灭三族全家抄斩,一些魏延手下的士卒冒着生命危险为他收尸,葬在南郑城外的荒野之中,即现在陕西汉中市北门外2公里的石马乡,然后定居下来为将军守墓。墓前有两个下跪石马,指害死魏延的两个小人杨仪,马岱。石马乡因此得名,现在当地的老百姓还亲切的称他为魏大将军
墓前还曾经立有一文官石像,手拿汉中地图低头向魏延将军做忏悔状,指诸葛亮不听子午谷计划后悔终生
现在二石马,一残破一完整,于1973年移至汉中市博物馆保存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8-08-07 09:20:00 | 只看该作者
三国演义》的说法,杨修死是因为“恃才放旷”,又遭曹操忌才,所以在征汉中的时候为曹操借口“鸡肋”一事被杀于南谷口(今汉中褒谷口)。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8-08-07 09:20:00 | 只看该作者
建安廿年,即公元215年,曹操平汉中,并派大将夏侯渊、张颌等留守,驻兵定军山和天荡山各隘口。刘备趁曹操立足未定,同年率将进兵汉中,老将黄忠打败了驻守天荡山的张颌后,又奋勇取定军山,经法正指点,夺得定军山以西的挡箭牌山的山头,踞高临下,直取夏侯渊,夏措手不及,被黄忠腰斩,从而夺得了定军山。定军山,天荡山之战以后,诸葛亮把定军山作为六出祁山的基地,因而留下了许多神奇美谈,从此定军山也就闻名于天下。
贴子相关图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8-08-07 09:20:00 | 只看该作者
在赤壁大战后,刘备集团组织了四次大规模战役,前后是入蜀战役,汉中战役,荆襄战役和猇亭战役。这四次战役除了第一次入蜀战役是为了获取刘璋之益州,最后一次猇亭战役是对东吴背盟偷袭荆州的报复性战役外,汉中战役和荆襄战役都是对曹操所发动的。而这两次战役,先后在东西两端进行,汉中战役获大胜,斩曹操手下大将夏侯渊,获得汉中,而荆襄一战初期关羽俘曹军数万并曹军名将于禁,关羽威镇华夏,如不是被吕蒙偷袭,也可说是战果赫赫。这两次战役,并非是毫无关系,而是相当的密切,甚至可以认为,这是刘备集团有意策划东西策应的两次大规模战役。
  
  在汉中战役之前,刘备军的精力主要集中在对荆州的经营和对益州的讨伐之上,对曹军并没有太大的攻势,这一方面是实力所限,另一方面也是刘备集团所处的位置关系,刘备军与曹军的接壤主要在荆北地区,曹军与刘备军来回的拉锯作战,尽管都有所斩获,但是规模有限,因为无论是刘备曹操孙权这三大集团的首脑人物都没有在此用兵,参与的兵力,战役的规模自然都受到了限制,(三国的大规模战役往往发生在首脑人物至少有一方出征的情况下,如官渡曹操与袁绍,赤壁有曹操,关中征伐马超和汉中征伐张鲁都是曹操领军,后期三国时代因为早期乱世杀出来的诸侯大都逝去,新皇帝不善用兵而不得不依赖手下大将,但是在大规模战役中也常常是由实际掌权者如蜀汉一方诸葛亮亲自带兵。在乱世下,各路诸侯都是杀戮场中存活下来的,在乱世中存活下来的诸侯自己带兵都有一套,如曹操刘备都是如此,用兵之上远过于手下诸将,这也是历代开国皇帝的写照,刘秀,刘裕,朱元璋,都是一代名将,只是因为做了皇帝而被人自动遗忘了,还没有哪个开国皇帝不善用兵只善于用人就能取得天下的,不善带兵者却能获得天下那只能出于演义评书中了。而且,在乱世之中,将大军交付他人之手也不可能放心,,在攻打蜀汉的一战中,司马昭虽然以钟会统大军,还要率军跟随其后,所以首脑人物亲自出征所带必然是大军,而一般性的将领所带大军都有限制,当然,前期三国中有一次是一个例外,便是荆襄大战,这也和关羽独镇荆州的身份有关。)在这种情况下,也没有一方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而期间刘备入蜀,曹操攻伐关中汉中,双方在除荆北外没有大的交锋。
  
  但是到了建安二十年曹操获取汉中后局势发生了变化,刘备在前一年已经获得了益州。于是在荆州之外的第二战场便开辟了,上一回演义中的张飞与张郃在巴西一战便是其中的小插曲。
  
  刘备在攻取益州之后,实力大涨,已经有实力与曹操正面交锋,而汉中对益州的重要性又使其必须获得汉中,建安二十三年,刘备率众将进兵汉中,汉中战役开始。
  
  在说汉中战役之前,我们先由汉中向东,关注一下荆州,在上文我们提到在刘备入蜀曹操得汉中前,刘曹两军的交战主要集中在荆北,而其指挥作战的主将便是被刘备封为襄阳太守的关羽,在三国志文聘传乐进传中便可以看到关羽与两人在这时期作战的描述,而在刘备入蜀之后,将荆州交由关羽董督,而关羽在这段时期做的十分出色,金祎耿纪韦晃等人在建安二十二年在许都起事,便是因为此时关羽强盛,准备获天子百官后南投关羽。(所以说刘备任免关羽镇守荆州确实有他的道理,在被吕蒙偷袭荆州前,关羽经营荆州可说得上有声有色。)
  
  而在曹操方面,在为魏公后曹操建安二十一年又称魏王,其篡汉之心已经昭然,不满曹操心怀汉室的属下纷纷谋划作乱,而因为曹操连年用兵,徭役过重,民间作乱者纷起,其中多与关羽沟通之,曹操内部并不稳定,拿不出太大的力量以应对益州的刘备,在如此状况之下,对汉中进行攻伐便更加顺理成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8-08-07 09:21:00 | 只看该作者
汉中之战分三阶段,其一:建安二十三年前,刘军与曹军进行一系列的前哨战,其中张飞在巴西击退张郃,而后派遣张飞马超吴兰等人屯兵下辨,与曹洪相持,吴兰被曹洪所杀,张飞马超退兵,这是一系列的前哨战,双方各有胜负,张飞在巴西一战中占得上风,而曹洪据守也斩杀吴兰,汉中局势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这只是大战之前的开胃菜而已。
  
  其二:建安二十三年,刘备统领众将入汉中,与夏侯渊徐晃张郃等人相持,夏侯渊等人据守不能下,刘备令在成都的诸葛亮增兵,和演义中汉中之战一直在刘备身边谋划军事的诸葛亮不同,史实中诸葛亮一直在后方负责后勤,并无参与汉中之战,在刘备身边参谋的是法正。当然在汉中之战中诸葛亮的角色也是很重要的,保证前方足兵足食,这为汉中之战的获胜奠定了基础,其作用不下于演义中的诸葛亮。在曹军方面,曹操得知消息,率兵西征。
  
  其三:建安二十四年初,刘备攻打夏侯渊,在定军山黄忠奋勇向前,一战而斩夏侯渊,刘备在汉中一战获得了主动,曹军残部退兵与曹操率领的大军会合,然此时汉中各要地已被刘备占据,曹操大军前来,刘备据守,不与交锋,曹军中多有死者。几十日后,曹操退兵,刘备乘势遣刘封等人攻取上庸,至此,汉中战役结束,刘备获得汉中。
  
  在汉中战役中,后勤和距离成为了关键性要素,在夏侯渊据守的情况下,前方的刘备军便需要打一场长期的消耗战,诸葛亮在后方的足兵足食为刘备的最终获胜提供了保障。而曹操方面,汉中距离中原太远,在夏侯渊战死,刘备获得地利之后,曹操也无法以汉中为资,在这种情况下,曹军进退维谷,尤其曹操屡次远征,使得民众怨恨,纷纷起事,荆州关羽又虎视眈眈,这使得曹操大本营中原受到了威胁,在这样的情况下,汉中便如曹操所说成为了一个鸡肋,在没有胜利的希望下,回军保障自己在中原的利益成为了曹操的选择。
  
  汉中一战与之前的入蜀战役是演义中刘备手下五虎将事迹的集中点,五虎将除了关羽一人在荆州没有参与外,其他四人都参与了战役中,除了马超只是在入蜀战役的最后和汉中战役的初始有所表现外,其他三人,张飞入蜀收服严颜,巴中一战击败张郃,赵云救援黄忠,开营大战曹军,被刘备称为“子龙一身都是胆”。而其中表现最佳者当为黄忠,黄忠入蜀一战多为前锋,而在汉中更是斩杀夏侯渊,立下首功,刘备任其为后将军,与关张马同列,当可为识人也,可惜早死。(黄忠在受封为后将军的第二年便死了,所以他和关羽一样,都没有活到刘备称帝的时候,更不用说是被东吴所杀了。)
  
  五虎上将其他四人已经建功,而身居其首的关羽自然不会寂寞,他马上便要开始一次对三国影响甚大的战役,便是建安二十四年的荆襄战役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8-08-07 09:21:00 | 只看该作者
群雄逐鹿话汉中
作者:杨东晨


《三国演义》是根据历史事实经过艺术加工而写成的,和《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构成我国古代四部历史小说名著,集中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艺术天才,因而它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而且在东南亚、日本、朝鲜等国也妇孺皆知,其地位和影响远远超过了史书《三国志》。这是文学艺术形象描绘的魅力,也是它具有七分历史事实(这是指整个《三国演义》而言,有的章回虚构多一些,有的又少一些)的感召力使然。

一、形胜之地汉中

汉中地处陕西秦岭南部偏西,南接四川,西临甘肃,东临陕西安康,地处汉江上游。它辖有汉台区、南郑、留坝、城固、勉县、宁强、略阳、佛坪、西乡、洋县、镇巴等1区10县。其地势北高南低,中部为波状丘陵,南部为汉中盆地,系冲积平原,属亚热带气候。汉江由西向东穿过,褒水由北向南流入汉江。它南控巴蜀,北扼关中,西通甘陇,东通豫鄂,自古就是经济、军事重地,又是南北经济、文化交汇之区,在陕西历史上享有重要地位和光荣的一页。至于汉中、汉水、褒水等地名的形成,历史亦很悠久,又与族名相关。

汉中历史悠久,经济、文化开发较早。《尚书.禹贡》云:“华阳黑水惟梁州。”梁州之名因古梁部族的一支迁居于此而得。汉水初名漾水,后因帝尧长子监明(字汉)的汉部族(以其字命名)封迁于此,故改“漾水”为“汉水”。又因监明子刘式(本为姬姓,因居刘地而改姓刘)在此建立部落大汉国(以人身材高大而加大为冠),其族人部分南迁于蜀(广汉、汉源等名均因汉族而得),汉江上游的大汉国地居中央,故又称“汉中”或汉川;黄帝后裔勉部族的一支迁居汉水上游后,又称“汉水”为“沔水”(沔与勉同音),称其居地为勉(今勉县);禹治水时,其族的一支褒人随往,后留居勉人之地,又称居地为褒,水为褒水。可见勉、褒之名均因氏族名而来;舜帝后裔商均族的一支和尧后裔丹朱的一支结合,因居于苍野(今商州)而称苍梧族。他们的一支迁于汉水的中、下游一带,和良人结合(良人因居汉水旁故又称浪人)称“苍浪族”,故“汉水”又有“苍浪水”之称。夏代建立后,汉中的禹之后裔褒国人又称为夏人,且因褒国吞并了附近一些小部落古国,地域较广,所以又称汉水为“夏水”。《尚书.禹贡》所说的“沔”水,《集解》郑玄说的“汉阳西”、“汉水”、“汉嘉县”等,均因汉人古氏族而名,且很古老。三代时汉中为王朝辖区,南郑(今汉台区)城的始设,相传为周厉王时,部分人徒入此地时营筑。周幽王曾伐褒国掳褒姒。春秋的巴、蜀地,战国楚设汉中郡,治所在南郑(今汉台区东),公元前312年秦惠王又置。秦汉为汉中郡,东汉末为张鲁农民政权所在地。汉王刘邦居汉中、张鲁都汉宁和刘备在汉中称王,是汉中三国前地位最为重要的三个阶段。曹操与刘备对汉中地区的争夺,就发生在张鲁农民政权之时。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

“建安二十年(215年)三月,公西征张普,至陈仓(今陕西宝鸡),将自武都(今甘肃成县西)入氐;氐人塞道,先遣张、朱灵等攻破之。夏四月,公自陈仓以出散关,至河池(今甘肃徽县北)。氐王窦茂众万余人,持险不服,五月,公攻屠之。西平(今青海西宁)、金城(今甘肃永靖西北)诸将演、蒋石等共斩送韩遂首。秋七月,公至阳平(今陕西勉县西)。张鲁使弟卫与将杨昂等据阳平关,横山筑城十余里,攻之不能拔,乃引军还。贼见大军退,其守备解散。公乃密遗解 、高祚等乘险夜袭,大破之,斩其将杨任,进攻卫,卫等夜遁,鲁溃奔巴中。公军入南郑,尽得鲁府库珍宝。巴、汉皆降。复汉宁郡为汉中;分汉中之安阳、西城为西城郡(治所在今陕西安康市西北,辖境相当今石泉至安康间汉水流域一带),置太守;分锡、上庸郡,置郡尉。”

《三国演义.第六十七回》云:

“却说曹操兴师西征,分兵三队:前部先锋夏侯渊、张;操自领诸将居中;后部曹仁、夏侯,押运粮草。早有细作报入汉中来。张鲁与弟张卫,商议退敌之策。卫曰:‘汉中最险无如平阳关;可于关之左右,依山傍林,下十余个寨栅,迎敌曹兵。兄在汉宁,多拨粮草应付。’张鲁依言,遣大将杨昂、杨任,与其弟即日起程。军马到阳平关,下寨已定。夏侯渊、张 前军随到,闻阳平关已有准备,离关一十五里下寨。是夜,军士病困,各自歇息。忽寨后一把火起,杨昂、杨任两路兵杀来劫寨。夏侯渊、张急上得马,四下里大兵拥入,曹兵大败,退见曹操。操怒曰:‘汝二人行军许多年,岂不知兵若远行疲困,可防劫寨?如何不作准备?’欲斩二人,以明军法。众官告免。操次日自引兵为前队,见山势险恶,林木丛杂,不知路径,恐有伏兵,即引军回寨,谓许褚、徐晃二将日:‘吾若知此处如此险恶,必不起兵来。’许褚曰:‘兵已至此,主公不可惮劳’。次日,操上马,只得许褚、除晃二人,来看张卫寨栅。三匹马转过山坡,早望见张卫寨栅。操扬鞭遥指,谓二将曰:‘如此坚固,急切难下!’言未已,背后一声喊起,箭如雨发。杨昂、杨任分两路杀来。操大惊。许褚大呼曰:‘吾当敌贼!徐公明善保主公。’说罢,提刀纵马向前,力敌二将。杨昂、杨任不能当许褚之勇,回马退去,其余不敢向前。徐晃保着曹操奔过山坡,前面又一军到,看时,却是夏侯渊、张二将听得喊声,故引军杀来接应。于是杀退杨昂、杨任,救得曹操回寨。操重赏四将。”

下边又用2400多字的篇幅才叙述完上边《三国志》中的一段说,所用笔墨是《三国志》同文的9倍多。

曹操进军汉中事,志书写得简要,小说写得比较详细,且基本上符合历史事实,加之艺术、形象地刻划人物,感染力超过志书数倍。正因为它是在尊重历史真实基础上的加工和提高,所以就有长久的生命力。电视剧《三国演义》民众爱看,史学研究者也爱看,既有艺术享受,又有知识可取。毫不讳言,目前港、台拍的某些历史电视剧,只图票房价值,以武打引人,有的只有三分或二分历史事实,七八分都是虚构,其艺术的生命力也就是逗人一笑而已,更不用说历史真实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8-08-07 09:21:00 | 只看该作者
二、蜀汉治理汉中及其归魏

公元前218年刘备称汉中王后,不久就回到了成都。汉中、西城、上庸三郡,以汉中郡最为重要,刘备称帝(221年)前后都派重要官员或大将驻守和治理汉中。后主刘禅即位后亦是如此。《三国志.蜀书.魏延传》载:“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诸葛亮、蒋琬、费祎、姜维等都先后镇守过汉中。曹魏亦曾几次派兵攻过汉中,均未得手。《三国演义》则对这些记载均予省略,却用大量笔墨描述了诸葛亮以汉中为根据地6次夺取关中之事中的几件。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由斜谷取道(今陕西眉县)时,绕道今甘肃天水,“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欲战于街亭(今甘肃秦安县东北)。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九十六回几乎用了两回的文字写这件事,将诸葛亮、马谡的心理、表像写得淋漓尽致。至于后几段写诸葛亮在西城县(今安康西北)设“空城半之事,则完全是为表现诸葛亮镇定自若的性格而虚构。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今眉县),以木刻像吓退司马懿之故事,《三国志》根本无记载。汉中失于魏事,《三国志.魏书.钟会传》云:景元三年(262年)冬,“以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会统十余万众,分从斜谷、骆谷入。先命牙门将许仪在前治道,会在后行,而桥穿,马足陷,于是斩仪。仪者,许褚之子,有功王室,犹不原贷。诸军闻之,莫不震竦。蜀令诸围皆不得战,退还汉、乐二城守。魏兴太守刘钦趣子午谷,诸军数道平行,主汉中。蜀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兵各五千。会使护军荀恺、前将军李辅各统万人,恺围汉城,辅围乐城。会径过,西出阳安口(今勉县西北山),遣人祭诸葛亮之墓。”《三国演义》却用第一百十六回的篇幅描述钟会率军取汉中的过程,并虚构了诸葛亮托梦让钟会勿滥杀汉中之民的细节:

“次日,钟会备祭礼,宰太牢,自到武侯墓前再拜致祭。祭毕,狂风顿息,愁云四散,忽然清风习习,细雨纷纷,一阵过后,天色晴朗。魏兵大喜,皆释谢回营。是夜,钟会在帐中伏几而寝,忽然一阵清风过处,只见一人,纶巾羽扇,身衣鹤憋,素履皂绦,面如冠玉,唇若抹朱,眉清目朗,身长八尺,飘双然有神仙之概。其人入帐中,会起身迎之曰:‘公何人也?’其人曰:‘今早重承见顾。吾有片言相告:虽汉祚已衰,天命难违,然两川生灵,横很兵革,诚可怜悯。汝入境之后,万勿妄杀生灵。’言讫,拂袖而去。会欲挽留之,忽然惊醒,乃是一梦。会知是武侯之灵,不胜惊异,于是传令前军,立一白旗,上书‘保国安民’四字;所到之处,如妄杀一人者偿命。于是汉中人民,尽出城迎拜。”

这显然为歌颂诸葛亮爱民而设的情节。但它又以诸葛亮生前的品德为依据,故读起来也颇有直实可信之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08-07 09:2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