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一个在历史上争议很大的人物。有人说他是奸贼,有人说他是英雄。但没有人可以否定曹操是伟大的文学家、军事家和政治家。在文学上,曹操留下了《长歌行》、《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著名诗篇,是建安七子之一。在军事上,缴黄巾、伐董卓、灭袁术、击吕布、败袁绍。统一了中国北方,使中原百姓结束了战乱之苦。这些功绩,即使是反对曹操的罗贯中也不得不承认。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可能是在中国民间流传最为广泛的名著了,而且在邻国日本《三国演义》也是妇孺皆知。在这部书中透露出明确的反曹思想,然而即使是在这本书中赤壁之战之前的曹操基本上还是作为正面人物出现的。此外,他还注释了《孙子兵法》,尽管在《三国演义》中这本《孟德新书》成为张松讥笑曹操的道具,但那不过是小说家的编造罢了。政治上,曹操在北方大力推广屯田,使得百姓安乐,国库充实。屡次颁布求贤令,为国家选拔人才,使当时死气沉沉,为士大夫控制的腐败的东汉政坛注入了新鲜血液。
说到曹操不能不说他的出身,曹操本姓夏侯,他的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曹腾是宫里的太监头目。东汉的政权坏在桓灵二帝之手,这一点在诸葛亮的《出师表》中也有体现。而桓灵二帝宠幸宦官也就是身边的太监。因此当时的人都很痛恨宦官,曹操相当于是太监的孙子,自然当时的人都不大看的起他。曹操二十岁时,举孝廉,担任了洛阳北部尉的职务,由于棒打当时权倾朝野的中常侍蹇硕(中常侍也是一太监官)的叔叔,而被降为顿丘令。这件事在当时影响很大,大大改观了曹操在当时人们心中的映像。后来又被拜为骑都尉,讨伐黄巾军。因为军功被提拔为济南相。到任之后打击贪官污吏,不畏豪强。当地的官场风气好转。《三国志》中记载是的“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后来又当了东郡太守,未到任,辞官回家。冀州刺史王芬造反时曾邀请曹操参加,但曹操拒绝了他们。不久叛乱果然失败。
曹操做的第一件大事,应当是参加了铲除宦官的行动。当时曹操的建议是杀搞乱朝政的太监头目,方法是“以一刀笔之吏”,就是用法律的方法惩治首恶。但当时掌握大权的大将军何进不听。而是招西凉军阀董卓进京诛灭所有宦官。这当然遭致宦官的顽强抵抗。导致何进身亡,董卓控制朝政的恶果。从这里可以看到,曹操的政治手段是极为高明的,击杀作乱的小部分,保护被协从和无辜的大部分。而解决的方法是法律的方法,从而将冲突减少到最小。提出这种方法的依据之一,就是他的出身,他的祖父曹腾虽然也是宦官,但一直致力于调和宦官集团和士人集团之间的矛盾。曹操感觉到宦官之中也有为国之人,并非都是奸恶之徒。身为外戚的何进所想不到的。结果何进身死,朝纲混乱。
为了讨伐董卓,曹操在陈留起兵。由于曹操本人的污浊出身,他对人才格外珍惜,而且打破以往德才兼备的选才模式,提出惟才是举的新观念,这个在当时看起来不为人们所接受的选才方式竟获得了不可思议的效果。不仅招来了实力远远超于名气的军事奇才郭嘉,更招来了名士荀彧,在加上荀攸和程昱。曹操前期的几大参谋都已凑齐。武将方面夏侯敦,夏侯渊兄弟是曹操的堂兄弟,而曹氏兄弟曹仁、曹洪是他的同族兄弟,加上李典、乐进、于禁等人组成了曹操的武将班底。曹操和袁绍等人组成同盟军讨伐董卓,攻破洛阳后,董卓协帝西迁。同盟军各怀鬼胎,不愿追击。只有曹操带手下兵将追击,但终因实力太过弱小,被董卓部将徐荣打败。这次讨伐董卓显示出曹操不凡的胆略,面对比自己强大数倍的敌人,能够以国家为重,奋力追击,尽管失败。但得到了百姓的认同。
知道自己出身低微的曹操能够把握住上天赐给他的最好机会,将汉献帝迎到许都,是他这一生中最终要的政治决策。有了皇帝这张牌,曹操声名大振。在当时皇帝是正统,不论是文人还是武将都以效忠皇帝为荣,有了皇帝,曹操可以更加广泛的获得人才。当然这也有缺点,一是曹操不得不在表面上遵从皇帝的旨意,二是不大清楚招来的人才到底是效忠皇帝还是效忠自己。使自己的幕府中人员的成分复杂,不利于控制。袁绍当时也就是因为这两个原因才不愿接受汉献帝的。但曹操接受了,接受皇帝可以赢得天下百姓的心,虽然会使自己幕府中的人才成分复杂,但却可以大大增加人才的来源,同时也可以借此观看天下人的态度,总的来说,好处大于坏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