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能干,二十岁出头儿就落了一个小霸王的美号。放到现在,肯定是一个能评上十大杰出青年之类的人物。可惜,孙策短命,《三国演义》里没写了他几回。 数来算去,孙家父子里,还就是属孙策能干。
孙坚留给孙策什么了?没有存款,没有房产,也没有地盘。除了那一块有价无市的玉玺之外,就没什么值钱的了。孙策接班后,全都得自己白手起家。先破扬州,再攻吴郡,后克会稽,轰轰隆隆,拳打脚踢,三下五除二,占了江东六郡。这才有了小霸王的响当当称号。正要大展宏图之时,可惜,他在西山打猎时,被人暗算身亡。时年仅二十六岁。读到此处,让人掩卷叹息。
后人设想,如果孙策不是早早去世,三国鼎立的局面,肯定会重新改写。至少孙策不会像后来孙权那样一贯采取保守主义,偏居一隅,心满意足地过起了小日子。曹操敢不敢挥师南下?有没有赤壁之战?还真都是问号呢。
这话有些抬杠,看怎么讲,谁能保证孙策二十多岁英雄,三十多岁之后还英雄?四十多岁还英雄?他会不会变得狗熊了呢?年龄永远是一道未知的长河,许多人或许会在这条长河里的某一个时候翻船落水呢。有些人早年窝窝囊囊,可是到了中年之后就飞黄腾达了呢。这样的例子不少。如何就有大器晚成这一说呢。有些人早年是英雄好汉,可是到了中年,或者晚年之后,就变成坏蛋了呢。这样的例子也不少(林彪就是一个例子)。白居易有一首诗,大概就是讲这方面现象的,记得其中有几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需待十年期。倘若当年身先死,一生真伪有谁知?这是讲人生不可预知性。所以讲,谁谁将来会怎么着?这种话少讲为佳。人的潜力是无限的,人的变化也是无边界的。
扯远了,打住。继续说孙策。
孙策是子承父业的一个典范。外国企业界里有一个统计数字,叫做7:3。什么意思?说能把父辈的事业(大都指企业)发扬光大的,十个里有三个,剩下的七个肯定是败家子。国外的遗产税,大概也是根据这个数字制定的。与其让后人败家,莫不如让当事人留下一些产业,造福于社会。避免一些钱让后人花天酒地声色犬马吃喝嫖赌给糟蹋了。但这是指父辈已经有了很大的成就,手里有成千上万而且上亿的动产与不动产。后人一接手,便是大老板了(还别不承认出生决定论,你生在比尔盖茨那样的大老板家里,是一个活法儿;你生在卖炊饼的武大郎家里,又是一个活法儿。能一样吗?这不是血统论,这是“继承论”)。人人平等,是一句理想的话儿,您可别太相信了。人生下来就不在一个起跑线上,这可是实实在在的。您得正视。如果是跑百米,您在起跑线上跑,人家在五十米处起跑。你跑得过人家么?您得除了服气,您还得加劲儿追。
而孙策却没有能幸运地出生在像比尔盖茨那样的大老板家里。当然,他也没有很不幸地出生在武大郎那样的小买卖人家里,他出生在孙坚将军的家里。可孙坚这个将军是个穷将军啊,除了给孙策留下了一点虚名(孙将军的儿子嘛),没有留下什么能过日子的遗产。孙坚去世时,江东没有地盘是孙家的。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孙坚揣着全部本钱兴冲冲地去了,却赔了个底儿掉回来了,并没有捞着什么稻草。唯一的收获,他就是乘乱从井里捞出了那一块玉玺。除了这块石头,他给孙策留下的,就是几个残兵败将。以至最后孙策能把这点原始本钱一点点做大,滚动发展,实在是不容易。或许孙坚九泉之下也没有想到,孙策起家的本钱,也就是那块玉玺。这也是孙策先送进当铺里,换了些许本钱,才去发展的。
可一开始这当铺也不好找啊。哪家当铺能认当这块石头呢?
咱们从孙策起家说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