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历史的主线原因 记得项羽曾经总结自己的失败时说过:“天要亡我,我复奈何?”或许历史真的有一种叫做“天意”的东西来主导着它的脉络。我们如今是都是唯物主义者,需要用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来看待所谓的“天意”,这里所讲的“天意”也不是我们平常所理解的那个玄幻而没有根据的“天意”,而是历史发展的主线,曹操没有最终完成统一中国的历史任务。恐怕其背后真正的原因是不得不向这条历史发展的主线所做出的无奈妥协。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开篇就在讲“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国时代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建立帝国制度以来第一次长期出现的大分裂时代,历史已经向前推进了四百多年,然而制度还是存留在秦始皇时代,甚至于周礼贵族政治时代而略有发展,历史必须通过一次动荡的改革来重新塑造一种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制度模式。马克思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比如西方经历大航海时代后由于物质基础的丰富就很快就爆发了第一轮资产阶级革命,殖民时代后又爆发了更新一轮且更加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中国的历史同样也受到这一规律的影响,汉帝国经历400年的发展,尤其是西汉和东汉之间的那次大动乱,使得铁器这一重要的生产工具大量地流入了民间,促进了民间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铁器彻底取代了青铜器成为社会化大生产的主力生产资料,使得一批具有经济实力的新贵阶层开始崛起,比如曹操和刘备的起兵都曾得到过这些新贵阶层的经济支持,于是这些新贵阶层需要重新改变生产关系,但是这一举动彻底侵犯了老贵族阶层的既得利益,于是一场大动乱开始,这便是黄巾起义能够迅速波及大半个中国的内在原因,因为无论在新贵阶层还是老贵族眼里,黄巾军和地方军阀都仅仅是被利用来改变抑或维持旧有生产关系的政治工具而已,主导历史发展的永远是要求改变生产关系和抗拒这种改变的新老贵族阶层。同时要求改变生产关系的愿望也是三国分裂时代到来的本质原因,而三国时代以及后来的南北朝时代就是这一生产关系重新分配协调的历史过程,一直延续到隋唐时代,新的生产关系才最终被确立下来,并进入了中国帝制历史的第二次大发展时期。 而这种必然的历史意味对于曹操又产生了那些影响呢?首先肯定的一点是,曹操和黄巾军一样,是新老贵族阶层都想用来达到政治目的的工具,因为有着过人本领的曹操前期得到了新贵族阶层的赏识和重视,打败了代表着老贵族阶层的袁绍集团,曹操迅速取代袁绍成为了历史的宠儿。于是,失去希望又不甘失败的老贵族阶层开始明白一个道理:在此时与其干掉曹操,不如拉拢曹操。于是这些老贵族阶层利用各种机会讨好曹操,新贵阶层此时只能给予曹操智谋上和经济上的支持,因为他们也还在逐步发展,但是老贵族阶层根深蒂固,有实力能够给予在官渡之战后由于胜利过大有些乱了心志的曹操所渴望的地位和荣耀。于是双方一拍即合,曹操开始由先进的新贵族的代表者转而投向了旧贵族的怀抱,但是要命的是曹操此时并不是一超独霸,新贵族阶层可以把目光外延,将希望留给南方的孙权和刘备,并来一场大逆转,重新夺回曹操曾经留给过他们但此时已经逐渐渺茫的希望。历史于是在中国统一的拐点处给本该在长江上打败孙刘联军的曹操开了一个大玩笑,我们看一看三国的历史,在官渡之战时期曹操手下那些运筹帷幄的谋士集团,在赤壁之战中却全都集体哑巴了,提不出任何建设性的建议;相反,孙刘集团的谋士却是一个比一个有本事起来,可见这些新贵阶层的默契程度果然非同一般。 以上是第一层意思,有人说,倘若曹操反过来一直支持新贵阶层是否就一定能够统一中国呢?单单看历史主线这条原因的话,可能答案还是否定的。这就是曹操的双重悲哀,因为新贵阶层之所以依附有些矛盾的曹操,是因为他们此时还不具备全面压倒老贵族阶级的实力,只有依托曹操这样的地方军阀才能有希望完成历史的过渡,到达他们所期望的新型生产关系的全新时代。因此新贵族阶层和老贵族阶层的斗争还必然具有一定的长期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即使曹操做一辈子新贵阶层的代表者,也还是为后来者做好了嫁衣裳,曹操最终似乎也看清了这一点,才会无奈且感慨地说出那句:“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的话,有人说是曹操要学周文王不称帝,在我看来,可能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却最终还是因为时机不成熟而将统一的任务留给了后人。只是不知道那时说这话的曹操究竟是何种复杂的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