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543|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陆逊和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分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07-29 08:2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陆逊作为三国时期著名将领,其战略思想却鲜有发掘。而且陆逊不象诸葛亮一样有隆中对这样的系统化的战略论述。但是作为孙吴政权的一名军事家政治家,我们却可以从陆逊的诸多书信和言论中将其战略思想归纳总结出来。我们择其典型者分析一二。

黄龙二年(230年)春,孙权欲派军队取夷州(今台湾)、朱崖(今广东徐闻及海南岛),曾征求陆逊的意见。陆逊都认为不必,上书说:“臣愚以为四海未定,当须民力,以济时务。今兵兴历年,见众损减,陛下忧劳圣虑。忘寝与食,将远规夷州,以定大事,臣反覆思惟。未见其利,万里袭取,风波难测,民易水土,必致疾疫,今驱见众,经涉不毛,欲益更损,欲利反害。又珠崖绝险,民犹禽兽,得其民不足济事,无其兵不足亏众。今江东见众,自足图事,但当畜力而后动耳。昔桓王创基,兵不一旅,而开大业。陛下承运,拓定江表。臣闻治乱讨逆,须兵为威,农桑衣食,民这本业,而干戈未戢,民有饥寒。臣愚以为宜育养士民,宽其祖赋,众克在和,义以劝勇,则河渭可平,九有一统矣”。

此番上书可谓字字珠玑,鞭辟入里。陆逊准确把握了时局。此时的东吴政权兵兴历年,见众损减,诺大的江南鱼米之乡,三州之地,人口不过二三百万而已 ,地广人稀,物质基础更是极端薄弱。东吴问题不是缺少地盘,而是辽阔的土地无法得到开发的问题。此时远规夷州虽然可以拓张声势,但是珠崖绝险,民犹禽兽,得其民不足济事。夷州之民远未开化,欲由乱而治绝非一蹴而就的事。夷州孤悬海外,不会对东吴政权有任何威胁,这和山越叛乱的情况不同。平山越叛乱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所得远大于所失,是一本万利的好买卖。而将兵力投向夷州,所得难补所失,若再不自知,就有深陷泥潭,徒耗国力的危险。而国力的降低必将影响到吴魏主战场的实力,最终坐收渔翁之利者,曹魏而已。

公元227年,曹丕死后,陆逊向孙权上表,讨论魏国形势,认为魏明帝即位以后,“选用忠良,宽刑罚,布恩惠,薄赋省役,以悦民心,其患更深於操时。认为魏吴形势到了更严峻的时候,比曹操时还要厉害。

针对陆逊的看法,孙权也向诸葛瑾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孤以为不然。操之所行,其惟杀伐小为过差,及离间人骨肉,以为酷耳。至於御将,自古少有。丕之於操,万不及也。今睿之不如丕,犹丕不如操也。

在君臣二人的此番分歧中,陆逊再次准确把握了时局,表现出了政治家的高瞻远瞩的特质。而孙权仅以御将之能来衡量为君之曹睿,则显出作为政治家他的视野还不够开阔。

越研究陆逊越为陆逊识人断事之明而深深折服。然最令人称奇的却是陆逊那份冷静和理智。请注意上面两份上表的时间;公元227年,230年。在这期间正是白衣渡江之后,又取得夷陵之战和石亭之战两场大捷,东吴的军事胜利达到顶峰的时候。在连番胜仗之后,陆逊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没有信心膨胀,而始终保持着冷静和理智,这种特质即便是在当代的政治家中也是难能可贵的。
回复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07-29 08:29:00 | 只看该作者
现在再来说说诸葛亮,提到诸葛亮就不能不说隆中对。我对隆中对的看法:不愧为千古奇策。至今对隆中对的诸多责难,我认为多半站不住脚。当今被广泛引用的毛某人的理论: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其实,隆中对中虽有: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之言。但是作为一个前瞻性的战略规划,隆中对还远不到确定细则的时候。所谓二路出兵,不过是指出了荆`益两个出击点而已。而中国兵法中自古就有奇正一说,到时候究竟是两路并出,还是一奇一正,还是一攻一守,都只能是根据当时的情况来决定。这怎么能够作为隆中对失误的证据呢。而拥有两个出击点就可以拥有多个复合选择,肯定比只有一个出击点要好的多。

当然,隆中对固然具有惊人的预见性和巧合性。但将其无限拔高也是不对的。有人认为没有隆中对也就没有三分天下,其实这是不对的。没有隆中对刘备也一样会夺荆入川!此乃时也`势也。刘备夺荆的关键是赤壁之战后的利益分配。入川的关键则是张松`法正等人的引狼入室。如果没有这些因缘巧合,则隆中对恐怕难免落得一场空论。而诸葛亮在刘备正当见底反弹之机介入,时局的发展又恰好符合了他的隆中对的战略规划,因缘巧合若此,亘古少有。

诸葛亮五出祁山,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他的动机何在?有很多说法,大致有:权谋说,避祸说,以攻为守说,还有更恐怖的蜀汉必亡说,等等。其实这些都是后人的主观猜度,未免失于离奇。如果诸葛亮真是因为以上的几说才北伐的,那他就根本不配作为一个政治家了。尤其那个蜀汉必亡说:反正守也是死,攻也是死,不如攻出去过把瘾再死。如果一个最高领导人在制定战略规划时是基于认定国家必亡的观点的话,那这个国家还能有好吗?

我认为诸葛亮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政治家,他一直是在很认真的进行决策。如果我们结合他首次北伐的时间来看,那诸葛亮五出祁山的动机之迷也许就可迎刃而解了。公园228年。曹丕已死,曹睿即位的第二年。也正是孙权陆逊对时局看法发生分歧的那段时间。看来诸葛亮也和孙权得出了相似的看法,认为今睿之不如丕,犹丕不如操也。并由此而认定北伐时机已到。但是诸葛亮和孙权一样都没能全面的认识曹睿其人,和天下大势.其实曹睿确乃一时明主也。文韬武略犹胜其父,即便御将之能不及曹操,但也不见得差,况且他还具有其父祖所不具有的一些品质。魏国在曹睿的主持下不仅没有衰落,反而欲显强大。曹睿在位期间吴蜀虽多次征伐,但除石亭之战外,余则了了。

诸葛亮对曹睿的错误判断,我们再结合他对马谡`姜维等人的错误重用上,也许可以看出诸葛亮在识人上可能确有不足,而识人上的不足,又直接导致了他制定战略规划时出现了巨大的偏差。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07-29 08:30:00 | 只看该作者
陆逊那些算不上战略吧,要说战略的话,像
  
从事沮授沮音葅。说绍曰:“将军弱冠登朝,则播名海内;值废立之际,则忠义奋发;单骑出奔,则董卓怀怖;济河而北,则勃海稽首。振一郡之卒,撮冀州之众,威震河朔,名重天下。虽黄巾猾乱,黑山跋扈,举军东向,则青州可定;还讨黑山,则张燕可灭;回众北首,则公孙必丧;震胁戎狄,则匈奴必从。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众,迎大驾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以讨未复,以此争锋,谁能敌之?比及数年,此功不难。”


彧曰:“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将军本以兖州首事,平山东之难,百姓无不归心悦服。且河、济,天下之要地也,今虽残坏,犹易以自保,是亦将军之关中、河内也,不可以不先定。今以破李封、薛兰,若分兵东击陈宫,宫必不敢西顾,以其闲勒兵收熟麦,约食畜谷,一举而布可破也。破布,然后南结扬州,共讨袁术,以临淮、泗。若舍布而东,多留兵则不足用,少留兵则民皆保城,不得樵采。布乘虚寇暴,民心益危,唯鄄城、范、卫可全,其余非己之有,是无兖州也。若徐州不定,将军当安所归乎?且陶谦虽死,徐州未易亡也。彼惩往年之败,将惧而结亲,相为表里。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略之无获,不出十日,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耳。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无降心,就能破之,尚不可有也。夫事固有弃此取彼者,以大易小可也,以安易危可也,权一时之势,不患本之不固可也。今三者莫利,愿将军熟虑之。”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取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如果把陆逊那些也算成战略的话


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

估计也能算战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08-07-29 13:06:00 | 只看该作者
[em69][em70][em71][em72][em75]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8-07-29 14:34:00 | 只看该作者
[em69][em70][em71][em72][em75]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8-07-30 08:59:00 | 只看该作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