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078|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蓝调灯塔 也谈哲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06-12 21:1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天蓝,海蓝、蔚蓝、淡蓝、蓝是我喜爱的颜色,蓝调布鲁斯又有着一种忧郁的韵味,就象哲学去洞悉人世、人性后的某种忧伤,不过蓝色也是希望的色彩,在希望中寻找快乐和光明……

我们常说,朝闻道,夕死足矣!其实人生短暂,短短的人生又充满疑问、思索,哲学好像能从接近本质上,给生命一个模糊的答案,从而从精神上得以解脱,使灵魂更自由,挺早的时候看《培根论人生》,隐隐约约的感受到某种力量在脑中生根发芽,若干年一晃而过,当今日再思索,已经模糊一片。上网查,良久找到,但与标准译本尚有差距只好,凭记忆、理解,稍加整理,不使过于拗口、费神,不过功力有限,难免牵强附会,望文生义,希望观者包涵。

其实,没有完美的理论,只有更接近我们、更适用于我们的,一些言论对自己是美酒,对他人也许是毒药,反之亦然。写在这里,希望有兴趣的朋友旁征博引,溶百家之言,最终找到我们需要的,各取所需,在耕耘论坛精神园地的同时得到收获……

培根对于人生的思索可能不完善,但朴素的思想更接近世事的本质,其人并不完美,但他对于社会人性各个层面的论证于我而言,获益颇多,拿到这里,希望共享。《论人生》共59论:一 论真理 二 论死亡 三 论宗教的统一 四 论复仇 五 论逆境 六 论掩饰 七论子嗣 八 论婚姻和独身 九 论嫉妒 十 论爱情 十一 论高位 十二 论大胆 十三 论性善 十四 论贵族 十五 论叛乱 …… 以后 陆续帖出,逐步完善

今天先贴出 论美 论爱情 论厄运 论求知 四论,欢迎朋友们进行指正……

回复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7-06-12 21:14:00 | 只看该作者

《论美》

才德有如宝石,用素净的东西镶嵌,更能显出美。无疑地,才德如果是在一个容貌虽不姣丽,然而形体闲雅,气概庄严的身体内,也能焕发美德光彩。过于追求美的人们,多半在别的方面没有什么大的才德;因为造物是吝啬的,给与此,便不给与彼。因此,那些很美的人们多是容颜可观而心大志;他们所研求的也多半是容貌而不是才德。但是这句话也并不是永远是真的,因为奥古斯塔斯大帝、泰塔斯·外斯帕显努斯、法王腓力普、英王爱德华第四、雅典人阿尔西巴阿底斯、波斯王伊斯迈耳都是精神远大,志向崇高的人,然而同时也是当代最美的男子。
论起美来,状貌之美胜于颜色之美,而适宜并优雅的动作之美又胜于状貌之美。最美的是图画所不能表现,而是造物精巧的组合,各有各的动人之处。曾有好事者是要根据几何学上的比例来画美,从不同的面容中采取其最好的部分来合成一个最美的脸面。象这样画来的人,可能只有画者本人喜欢。画家画出一张美的面庞,应该抱着一种求幸运的心态做成这事(如一个音乐家之构成优美的歌曲一样)而不应该借助于一种公式。我们都曾看到过一些人,他们的局部并不出色,但组合在一起,确显得美丽生动。
假如美的主要部分果真是在美的优雅举动中,那就无怪乎有些上了年纪的人反倒显得非常可爱了,“美人的秋天也是美的”。年轻人如果不懂得内在的修养,而仅是将青春作为资本,那种美丽是持续不了太长时间的。美有如夏日的水果,易于腐烂,难于持久;并且就其大部分说来,美使人有放荡的青春,愧悔的晚年;可是,无疑地,假如美运用得当的话,它能使美德更为光辉,而恶行更加汗颜。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7-06-12 21:16:00 | 只看该作者

《论爱情》

舞台上的爱情胜过生活中的爱情。因为在舞台上,“爱情”长期可以供给喜剧底材料,有时亦可供给悲剧底材料;但在人生中,“爱情”只是招致祸患;它有时如一位惑人的魔女,有时似一位复仇的女神。可以看到,所有伟大的人物(无论是古人今人,只要是其盛名仍在人记忆中者,呵呵徐志摩除外)没有一个是被爱情诱到热狂的程度:可见伟大的人与重大的事能排除这种柔弱之情。不过必须把曾统治一半罗马帝国的安东尼和十人执政之一的立法者阿皮亚斯·克劳底亚斯作为例外;前者是一个好色而无度的人;后者却是一个严肃而有智的人;所以爱情不但是会进入 坦露的心胸,并且在把守不严的情况下也可进入壁垒森严的心胸。 “人生就是一个舞台”——这句话真的经不起推敲,好象万灵之长的人类不应该做别的,而只应跪在一座小小的偶像前面,充当耳目色相的奴隶,上帝给人眼目应该有更高贵的用途。
可见,这种过度的情欲,会欺凌其他事物的本性及价值,长期夸张的言辞惟有在爱情的言语中是最合适的,而在其他的事情中总是不合时宜。不仅言语如此,爱情更是一个为首的谄谀者,一切连锁的品行都随着变异,而使一个人彻底自我;无疑,情人是比这为首的谄谀者还厉害,因为无论一个多么骄傲的人,也会跟着情人的眼光走来走去。所以古人说得好。“要恋爱又要明智是不可能的”。
这一种弱点也不是仅仅在旁人眼中看得出来,而在身心其中的人也能有所察觉,在被爱者的心里、眼中是最为清楚,除非被爱者也深陷其中。爱情的规律永远是这样,得不到回爱,就会从一种内心深处产生轻蔑。由此可见,人们还应适当的提防这种情欲,因为它不但使人失去别的事物,简直连自己也保不住。至于其他的损失,何马史诗说的最透彻:选择海伦的人曾舍弃了攸诺和派拉斯底的赏赐,无论谁过于重视爱情,就悄悄地放放走了财富与智慧。当爱情泛滥的时候正是在人心里极脆弱的时候,就是在一个人最繁荣或最困厄的时候——虽然困厄是不甚受人注意过的。这两个时候都是燃起爱火并能非常热烈的,夸张一点说“爱”是“愚”后代。
有些人,在心中有爱情的时候,仍能约束它,并且把它与生活中其他事物严格分开,这些人做事都非常沉稳;因为“爱情”若一旦参与世事,就要扰害人们本该有的福利,并且使他们无法坚守自己的目的。不明白为什么,可是从武的人最易堕入爱情,可能和他们喜欢喝酒一样,因为危险的事业多需其他的补偿(三国策虚拟的玄机)。人性之中有一种隐秘的爱他人的倾向和趋势,这种倾向若不消耗在一个人或少数人身上,将很自然地普及于众人,并使人变为仁慈的,也就是传说中的博爱,例如在僧侣之中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情形。

夫妇之爱,使人类繁衍,朋友之爱使人完美,但是无度的淫爱则使人败坏并卑贱。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7-06-12 21:17:00 | 只看该作者

《论厄运》

“好运是每个人渴望的;但是抗争厄运更令人惊奇叹赏”,如果奇迹的意思是“超越自然”,奇迹多是在厄运中才会出现。还有一句更狠的话 “,能有神仙的自在无忧,勇于面对,那就是真正的伟大”。这句话如果在诗里更好,因为高夸的说法在诗里更被人许可。——当赫克里斯去解放普罗密修斯的时候,就是坐在一个大瓦盆里飘洋过海,以血肉之躯抵挡世间波涛。这种平凡的伟大在故事中生动得以描述。用平凡一个凡人面对厄运的话来说,幸运所生的德性是节制,厄运所生的德性是坚忍;在伦理上讲起来,后者是更为伟大的一种品德。
幸运是《旧约》中的福祉;厄运是《新约》中的福祉;而厄运所带来的福祉更大,上帝所诏示的恩惠更为明显。在《旧约》之中,聆听大卫的琴音,听见与欢颂一般多的哀歌;而圣灵的画笔在形容约伯的苦难上比在形容所罗门的幸福上致力得多。幸运并非没有恐惧与烦恼;厄运也并非没有许多的安慰与希望。在刺绣中,我们常见,以暗淡的背景衬托明丽的花朵,比用明丽的背景衬托明丽的花朵要更为悦目;这是从这眼中的乐趣去推断心中的乐趣吧。

无疑地,美德有如香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所以幸运最能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7-06-12 21:19:00 | 只看该作者

《论求知》
读书可以娱乐、装饰和增长才识。可幽居养静;可在装饰辞令;更可以增长对事务的判断和处理。因为富于经验的人善于实践,能够对个别的事情一件一件地加以判断,但有关大体的议论和对事务的计划与布置,还要通过学识来驾驭。但在求知上倾注太多时间就有偷懒的嫌疑;为装潢修辞来求知是自欺欺人;时间过久容易产生书呆子的怪僻。学问锻炼天性,而其本身又受到经验的锻炼。人的天赋有如野生的花草,需要用求知来修剪;而求知本身,如果不经受实践的框架,就过于笼统。狡诈的人渺视学问,愚鲁的人羡慕学问,聪明的人运用学问;因为学问本身并不教人如何用它们,这种运用的方法在学问以外,是凌驾在学问以上的智能,通过观察体会才能得到的。不要为了辩驳而读书,也不要信仰盲从;也不要为了高谈阔论而读书;要以权衡轻重、审察事理为目的。
有些书浅尝则止,有些书要细细品味,咀嚼消化;这就是说,有些书只要读读其中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速读,但是不必过于细心;还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全读,勤读,而且用心地读。有些书也可以请别人代劳,请朋友标出重点,但是这种办法只适于一般的书籍,否则重要的文字就像喝蒸馏水一样,淡而无味。
求知使人充实,交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因此,如果一个人写的很少,那末他就必须有很好的记性;如果他很少与人会谈,那末他就必须有很敏捷的机智;并且假如他读书读得很少的话,那末他就必须要有很大的狡黠之才,才可以强不知以为知。

读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慢慢的演化成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腹中有书气自华“学问变化气质”。不但如此,精神上的缺陷没有一种是不能由相对的求知来补救的:就如身体上各种的病患都有适当的运动来治疗。跳跃有益于结石和肾脏;射箭有益于胸肺;缓步有益于胃;骑马有益于头脑;诸如此类。同此,如果一个人精力不集中,他可以研究数学,因为在数学的计算过程中,如果稍有分神,就必须从头再做不可。如果不善于辨别事态的异同,最好研究经院学派著作,因为这一派的学者是教人条例分析的;如果不善于推此知彼,旁征博引,最好研究律师们的案卷……
如此看来,各种的缺陷都可以找到对应的补救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7-06-12 21:24:00 | 只看该作者
如果,有好的哲学论述,欢迎跟贴。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7-06-13 10:03:00 | 只看该作者

《论真理》

彼拉多曾戏谑说:“真理是什么呢?”说完之后并不需要回答。世上人喜欢把意见变来变去,并且认为固定了一种信仰即等于上了一套枷锁,因而在思想上和在行为上都不能彻底的自由。虽然这派的哲学家已成过去,然而仍有大量的追随者——虽然这些人比起古人来血性薄弱了点。但是人们回避真理喜欢想当然的原因,不仅是找寻真理的艰难困苦,也不是怕找寻到真理后真理加于思想的约束,而是一种天生的,劣根性的,对于似是而非的爱好。希腊晚期哲学学派有人研究过这个问题,他不懂得谬误之中有什么东西竟会使人们如此的爱它,因为谬误既不能像诗引人入胜;也不能像商人一样用之获利……

“真理”像无隐无饰的白昼之光,世间的那些歌剧、扮演、庆典在日光下所展示,远不如舞台灯光下显的华丽夺目。真理在世人眼中的价值象珍珠,在日光照耀下更为晶莹剔透;但是它比不上那些在各种不同的光线下的钻石和宝石眩目,搀上一点谬误的道理总是给人增添很多乐趣。如果人们抛去虚无的自以为是,自欺欺人的希望,错误的评价,武断的猜想,就会使许多人变得可怜、渺小,充满忧郁和疾病,连自己都讨厌自己。

早期的哲学家曾经很严厉的批评诗为“魔鬼的药酒”,因为诗能占据人的想象……,害人的不是那从心中经过的假象,而是那沉入心中,盘据心中的谬误。上帝创造宇宙的时候,所创造的头一件就是感官的光明,最后一件东西理智的光明;并以他的圣灵昭示世人。

有一派哲学在别的方面没有大的作为,可是其中一位诗人却有着经典妙语,他曾说:“站在岸上看船舶在海上簸荡是一件乐事;站在一座堡垒看下面的战争和残酷的种种经过最一件乐事;但是没有一件快乐能与站在真理的高峰目睹下面谷中的错误、漂泊、迷雾和风雨相比拟”;只要看的人对这种光景永存恻隐而不自满,那么以上的话可算是说得好极了。一个人若能以仁爱为动机,以天意为归宿,并且以真理为核心而动,那这个人的生活就算在人间也可胜过天堂了。

从教义中的真理到哲学中的真理再到到世事上的真理。即使那些行为并不坦白正直的人也会承认坦白正直地待人,人性所存的光荣。而真相、假相混杂,有如金银币中掺杂了铅,也许可以使金银用起来更“方便一点”,但却把品质彻底弄贱了。这些曲曲折折的行为可说是蛇走路的方法,蛇是不用脚而是很卑贱地用肚子走路,或许正是为伊甸园所犯错误的代价。

没有一件事情能和被人发现虚伪欺诈使人蒙羞。所以蒙泰涅在他研究为什么说谎是一种羞辱,一种可恨之极的罪责的时候,说得很到位,他说:“仔细考虑,说谎时他对上帝很大胆,对世人很怯懦,因为怯懦而用谎言掩饰,瞬间的强悍可以无视真相的存在”。因为谎言是直对着上帝而躲避着世人的。

曾经有个预言,说基督重临的时候,他将在世间找不到信实;所以谎言可说是请上帝来裁判人类全体的最后的钟声。对于虚假和背信的罪恶再不能比这个说法揭露得更彻底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13 10:05:05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7-06-13 14:46:00 | 只看该作者

论猜疑

心思中的猜疑有如蝙蝠,他们永远是在黄昏中起飞。猜疑确是应当制止,或者至少也应当节制的,因为这种心理使人精神迷惘,疏远朋友,而且也扰乱事务,使之不能顺利有恒。猜疑君主易行虐政,丈夫产生嫉妒,有智谋者寡断而抑郁。猜疑不是一种心病,而是一种脑疾,即使天性极为勇健的人也会生猜疑的思想。英王亨利七世,世间从没有比他再多疑的人,也没有比他更勇健的人,在以他特殊的地位和修为,猜疑尚不是危害很大,因为他有一种气质,对于种种的猜疑不会贸然接受,而是考察其是否可能。猜疑在胆小的人心里滋长最快。很多人疑神疑鬼,主要原因是因为自己见识太少,因而,人们应当仅多的接触一些事物,知道事情多了自然会释疑,而不应当苦思冥想,让猜疑窒息自己。

人们为什么会产生猜忌,难道以为他们结识交往的人都是圣人吗?难道每个人都不会为自己打算,并且不是以自己为出发点而忠诚于他人吗?因此,最好的办法是,先设置一个疑念并调剂,认为真实的同时并严加节制,一如假定的疑念完全不真实。因为预先防范很重要,如果所疑是真,则自己不受其害,猜忌的有用之处就在于此。自己心理上所生的疑念不过是牛芒的嗡嗡声,如果不采取果断的措施,猜疑就会生出毒刺。所以,在猜疑之林中最好的清道方法,就是开诚布公地与所疑的一方相见,这样,一定可以知道得比以前更全面的信息,同时又可使对方留意以免遭到更多人的猜疑。但是这种办法对于性格懦弱卑污的人是行不通,因为这样的人,如果发现他们有一次受质疑,将永远作伪。意大利民谚:“疑心解除忠实的责任”,疑心给了忠心一张护照许他离去似的。其实疑心时更应当燃起忠诚火焰,祛除胆怯的猜忌。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7-06-14 13:26:00 | 只看该作者

《论家庭》

父母的欢欣隐藏在心底,忧愁、畏惧也隐藏在心底。他们的欢欣无需去说,而忧惧则不能对子女说。儿女使劳苦变甜,也使不幸更苦。他们增加人生的忧虑,但是也减轻对死亡的恐惧。由繁衍而传种是所有生物共有的,但是名声、德行与功业则是人类特有,但最伟大的事业通常后继无人也确实可见;儿女是父母的躯体影象消失后,精神影象的继承,所以,无后代的人倒成了最关心后代的人了。首先建立家庭的人是对于他们的儿女最为纵容也最为严厉,他们把子女看做自己的延续、一切的延续、生命的延续续,父母更愿意把子女看作自己留在世间的珍品。

父母对儿女的关爱往往是不平均的,而且有时是不合理的,尤其以母亲的爱最为明显;如所罗门所说:“智慧之子使父亲欢乐,愚昧之子使母亲蒙羞”。常见在一儿女满堂的家中,长子、长女受尊重、还有最小的受宠爱;但是居中的好象被人忘却了似的,而他们却往往最有成就。父母对儿女不应该在金钱上过于吝啬,这是一种有害的错误做法,这使得他们卑贱、使他们学会取巧、使他们与下流人为伍、使他们到了财富的时候容易贪欲无度。因此为父母者应该在管理子女方面严密,而在钱包上宽松,能产生好的结果。人们有一种不明智的习惯,就是在子女童年的时候,在他们之间培养一种的争竞,其结果往往在他们成人的时候,弟兄不和,并且扰乱家庭。意大利人的民俗挺好,所有孩子放在一起养,子女、侄甥无所分别、只要他们是本族,即令非己身所出、也不介意(回想一下《教父》)。其实,自然规律也能找到论证,我们看见有时侄子侄女象叔伯父或姑姑,而不非常象自己的父亲。为父母者当及早的发现子女的潜质,着手开始职业的知识灌输及训练,因为在小的时候他们最易引导;同时为父母不能强加给子女自己的理想倾向,误以为自己最喜欢的倾向就是子女心中所最喜欢的。如果儿女在某一方面确实能力超群,最好不要拂逆他。有句话讲的好“选择最适合子女天性的职业或训练,习惯会使它得心应手而更显得容易”。兄弟中,年少地多半结局良好,但长兄那个被剥夺或削除继承权,往往会一事无成,完全继承也是一种负担。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7-06-15 19:05:00 | 只看该作者

《论友谊》

“喜欢孤独的人不是野兽便是神灵”,有人如是说。因为,一个人心里如果有了一种天生的、隐秘的、对社会的憎恨,就不免带点野兽的气质;但神灵就很少见了,有一种情况较为接近,那就是当这种心理不是出于对孤独的爱好,而是想退出社会以求更崇高的心灵生活的时候,可能具备某种神的品质,而基督教会中许多的古隐者和长老有这类人。但多数人并不大明白什么是孤独以及孤独的范围,在没有“仁爱”的地方,再多的人也仅仅是一系列的空洞图像,而交谈也只不过是铙钹叮当作响,用拉丁成语略能形容这种情形:“繁华的都市如同荒芜的旷野”;因为人越多,人的距离反倒越来越远,不象在小一点的城镇里,交情更深一点;但不妨更进一步并很真实的断言,缺乏真正的朋友就是最纯粹最可怜的孤独;没有友谊则人生不过是一片荒野;我们还可以更有想象力的解释“孤独”,但凡是隐藏自己,仅为一己私利,存有害人之心不能坦诚的面对世人,其性情可说是接近猛兽,来自猛兽而不是来自人类。

友谊的主要效用之一就是在人心中的充满愤懑抑郁的时候,得到宣泄放松,而不平之气是各种情形、情感都能引发的。闭塞的顽症对人最凶险,对人的身心都有伤害。打个比方,撒尔沙可以以通肝,钢化物可以通脾;硫华可以通肺;海狸胶可以通脑,而除了真心的朋友没有一样药剂可以通心!对一个真心的朋友你可以倾诉你的忧愁、欢悦、恐惧、希望、疑忌、建议,以及压在心头的任何事情,就像在教堂外忏悔一样。

许多伟大的君主对于友谊的效用就非常重视,这种渴望是我们所难以理解的。他们对待友情,往往不顾自己的安全与尊荣,屈尊而求。帝王由于他们与臣民间地位上的悬殊,是不能享受友谊的,所以他们会把好友擢升到某种高位,而这样做的结果往往都是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象这样的人现代语叫做“宠臣”;好象他们之所以能到这种地位仅仅是由于君臣之间的亲近。然而罗马语把这种人的真正用途及擢升的根源表达出来了——Participescurarum“分忧者”,这是君主友谊的根源。懦弱易感的君主、有智有谋的君主,都与臣下结交,呼之为我的朋友,称谓和普通人一样。

苏拉为罗马底独裁者的时候,为了维系友谊,曾忍耐过庞拜语言上的冒犯,庞拜曾说 “朝拜朝日的人自然多过崇拜夕阳的人”;布鲁塔斯被恺撒在遗嘱中立为次承继人,也正是这个人把恺撒置于死地……。后来,复仇的安东尼将布鲁塔斯称为“妖人”,好象他用邪术迷惑了恺撒。阿葛瑞帕与奥古斯塔斯,泰比瑞亚斯与西亚努斯,塞普谛米亚斯·塞委与普劳梯亚努斯都是如此,真正的友谊出最善良的心田。这些君王都是有智谋、精神强健而严厉,并且都极端自爱,常规的幸福已经达到人间的极峰,但没有友谊,这种幸福终是残缺不全。友谊是妻、子、亲属所不能代替的。

毕达哥拉斯底格言虽难解却真确,他说,“人不要吃自己的心”。确实地没有朋友可以倾诉心事的人,可说是吃自己心的野人。友谊同时妙不可言,一个人向朋友倾诉事情能产生两种相反的结果,使欢乐倍增,使忧愁减半。欢乐成了两份,忧愁成了一半。友谊对于人的价值,像炼金术士点金的宝石一样。

友谊的第二种功用就是保护并支配理智,像保护并支配感情一样。感情方面使人从烈风暴雨到雨过天晴,理智方面使人从黑暗茫然到白昼光明。通过与朋友讨论,使心智与理解力变为清朗、思想的动作更灵活、排列更有秩序;一小时的谈话比一天的沉思更有收获。 “言语有如张挂展览的花毡,其中的图形都是显明的;而思想如卷折起来的花毡,朋友使他展开”。

“有时看看镜子,而不久就会忘了自己底形貌的”。但好朋友又是镜子又是提醒者,对个人是强力的辅助。心情上的平和与理智上的扶两种高贵的功效之后,还有最末的一种功效:这种功效有如石榴的多籽。朋友对于一个人的各种行为,各种需要,都有所帮助,有所参加。若要把友谊的多种用途显明、生动地表现出来,最好的方法是计算一下,看看一个人有多少事情是不能自己去办理的:这样计算一下之后,我们就可以看得 “朋友是另一个自己”还远远不够;人的生命有限,有许多人在没有了却很多心愿——如子女底婚事,工作之完成等等——之前就死了,要是有了一位真心的朋友,他就安心而去,有些朋友会把这些事情做得更好。一个人像有两条性命一样。一个人只有一个身体,有所限,但如果朋友多,朋友可以代办。还有,有多少事是一个人为了颜面关系,不能自己说或办的!一个人不能自夸从朋友嘴里说出来却是很好。类此,一个人会有许多身份,不能弃置不顾。例如,一个人对儿子讲话,就不能不保持父亲的身份;对妻子讲话就不能不保持丈夫的身份;对仇敌讲话就不能不顾虑自己的体面:但朋友却可以就事论事,而不必顾虑到人的方面。这一类的事情要一一列举出来是说不完的;总之,一个人若是有某种事自己不能很得体地去做时,朋友都可以代劳,他如果没有朋友的话,那么只能送他一句话——认倒霉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