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论
人常赞诸葛武侯之忠义而惜其功业未成,大志未遂,遂托之他故。或云:倘吴于蜀西出祁山之际北向淮徐,魏必首尾不顾而为蜀所破,不教后人空吊于隆中也。吾独不然,曰:吴之不助蜀者,是不能也,非不愿也。
孙坚、孙策、孙权,皆英雄也。父子相继,兄弟相承,三代之间,开吴国百年之基。孙吴创业,宿将之功也。人主累替而宿将扶焉,遂多予封邑一安其部曲。封邑益则部曲众,故孙吴之卒,渐散入部曲中矣。吴主欲用兵,需征诸将之意,诸将各安封邑而鲜进取之徒也。故曰:吴,守成之国。当国家存亡之时,诸将之地有虞,遂上下一心,戮力死战。故以曹孟德之众,刘玄德之精,克之不得,大败以归。由此观之,吴之军善守而不善攻也,不足为虑。司马仲达知之,以举国之兵周旋于祁山,却孔明七年而无大失。
诸将各恃功劳,仗甲兵,互不相服,须得才能功勋皆长者统之,方敌诸中国西蜀。公瑾、子敬、子瑜、子明、伯言相继,君臣相得而当战乱之时,各立大功于国家以镇诸将,虽天下英雄若曹刘者,无以下之。俟国士故去,诸葛恪、顾雍、步鹭各怀长才,然东吴无战,功绩不显,无以服诸将,虽怀进取之心,无得地之力。
刘备、曹操累年出入于千军万马,起居于矢石刀枪,习兵戈之凶险而世子早定,虽丕、禅之庸而得其位。孙仲谋坐庙堂之上数十年,子孙以十计,太子之位,犹豫不决而时有废立,遂伏其百年后东吴内变屡兴之因。孙吴君臣劳于皆党排异,遂无暇于外务。是故吴虽大国而弱于蜀,晋灭之如破竹。
呜呼!世人多言魏、蜀有进取天下之机,吴亦未尝无也。使孙吴君臣齐心合力,整军修武,弃分封而全国家,当可毕乱世,以南统北,不教朱氏专美于史也。
纵观三国之失,其过即其得。故吾每道:蜀亡于诸葛,魏亡于门阀而吴亡于部曲。夫诸葛、门阀、部曲,三国之所兴者也,而始知所得必有所失,兴衰一也。
嗟夫,世人利所得而略所失,未知兴衰相遂,上至国家,下至庶民,略得中之失、兴中之衰而败者,恒河沙数。吾偶得之,不忍其没,乃作三国得失之论,以刺于当世。冀为人主所知,令史家弗复书相似之笔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