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106|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关于刘备托孤真正之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11-04 09:2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看了许多,发现很多人都以刘备的遗言来说诸葛亮的不是,说刘备的不是。
其实,这一切都是扭曲历史的结果。
尤其是那易中天,不知道他那教授是怎么得来的。
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这是原文,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话是其中关键。
古人说话很有研究,如其不才,君可取之,这话的意思是如果刘蝉不才,你可以取而代之。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之,这也是如果刘蝉不才,你可以取而代之的意思。
但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意思恰恰相反。古代,取有选择、取舍的意思,也有得到、取而代之的意思。
回复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11-04 09:27:00 | 只看该作者
但自取却非取而代之,而是选取之意。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话真正的意思是如果刘蝉不才,你可以选取一位世子担任。
这事情大汉霍光就曾经干过。
再来,看看诸葛亮的反映。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如果一个君王质疑属下的忠诚,或者说将天下送给属下,那么惶恐是一定的。
而诸葛亮却非惶恐,他是感恩带德泣声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刘备在死前给予了诸葛亮至高的权力,可以废皇。
古人是士为知己者死,刘备因此信任,诸葛亮感动万分,才大哭道:“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以此来抒发心中的感激。
这个问题,我曾问过北大的文学教授许渊冲。
许渊冲说刘备这个取是选取之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08-11-04 11:35:00 | 只看该作者
[em76][em76][em76][em76][em76][em76][em76][em76][em76]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08-11-11 16:28:0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3 11:13:00 | 只看该作者
刘备回到永安以后,由于疲困、惭恚各种情绪的侵袭身患重病,以及防御虎视耽耽的吴国,没有再回成都。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春,把丞相诸葛亮从成都召来,嘱托后事。
  《蜀书.诸葛亮传》:“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帝城托孤。刘备对诸葛亮的寥寥数语,充分表达了他对诸葛亮的倚重和信任。一个饱经世事沧桑的国君,面对着自己才智不足的嗣子,并不是交给他用各种权术保住皇位,而只嘱咐他想儿子对父亲那样听从老丞相(时诸葛亮四十三岁,刘禅十七岁)的指引,意念不辨忠奸,危及大业。假若儿子不能继承基业,与其把国事弄坏、社稷丧掉,还不如把皇位让给”功德盖世“的老丞相好呢!这种语言应是出自刘备的内心深处,不仅表达了刘备的意向和情款,而且也是可以理解的最好的处置方法。而诸葛亮在答语中所表现的忠贞无二,以死相报的口吻,同他以后不畏艰险、鞠躬尽瘁的伐魏事迹,前后掩映,令人感到他们君臣真是如同水乳交融、珠联壁合。非此君不能地此臣,非此臣不能答此君。这样的“君臣际会”,怎能不得到人们的同情与赞扬呢?无怪乎陈寿说这是“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为《资治通鉴》作注的胡三省也认为“自古托孤之主,侮辱昭烈之明白洞达者”。清人赵翼在《二十二史札记》也评价说:“千载之下,犹见其肝膈本怀,岂非真性情之流露”。在这种罕见的君臣关系下,人们对诸葛亮的歌颂已经达到极高的程度,可是对刘备的托孤,人们还缺乏足够的重视和评价。甚至有个别人认为刘备托孤之语只是一种权术,这种看法未免流于狭隘和猜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3 11:13:00 | 只看该作者
刘备在军事上,诚然不具备第一流的韬略,他之所以能有三分基业和长期受到人们喜爱,还是因他善于用人和具有较佳的作风。“三顾茅庐”和“永安托孤”,就是以上两个优点加在一起的表现。刘备的用人待士,前面已经提到一些事实。总起来看,刘备的用人有以下的长处和特点:  
   刘备比较能知人,善于发现人才。例如庞统、邓芝、马忠等都因跟刘备谈话而受到赏识。刘备仅于马忠谈过一次话,就对尚书令刘巴说:“虽亡黄权,复得狐笃,此为世不乏贤也。”(《蜀书.马忠传》:“马忠……少养外家,姓狐,名笃,后乃复姓,改名忠。”)
  “世不乏贤”这句话看来简单,但非善于知人者是不能道出的。那些庸碌或多仪的军制就经常感叹无才可用,或用而疑之。刘备临死时,告诫诸葛亮说:“马夙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可是诸葛亮不以为然,后来诸葛亮初次伐魏,即用马谡为先锋,结果招致了街亭之败。说明刘备在知人方面,确实有高明之处。  
   刘备不只善于发现部署的才能,对于人的品性也有很强的辨别能力。例如刘备被曹操在当阳击溃,有人说赵云已经北降曹操了,刘备立即用手戟扔向那个进谗的人,说:“子龙必不弃我走也。”不久,赵云果然抱着刘备的幼子阿斗回来了。又如刘备领益州牧,有人诬告李恢谋反,刘备却“明其不然”。后来更提升李恢为庲降都督,李恢终于在南中立下了很大功勋。  
   刘备对部属往往能体贴照顾,全其孝道。例如刘备投靠公孙瓒的时候,渔阳人田豫“时年少,自托于备,备甚奇之。”后来刘备担任豫州刺史,田豫因为母亲年老,求归故里,备涕泣与别,说:“恨不与君共成大事也。”又如刘备在新野时,很器重徐庶。徐庶跟随刘备逃跑时,母亲被曹操追兵抓获,徐庶因此向刘备请求到曹操那边去。刘备体谅其母子情深,还是忍痛割爱,放徐庶北去。  
   刘备用人注重德才兼备。刘备进去刘璋时,梓潼县令王连守城不降,刘备“义之,不强逼也。”及刘璋投降,刘备对王连甚为重用。刘备对忠孝卓著的早死将领霍峻甚为悼惜,曾“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  
   刘备同其部属的关系,比曹操、孙权跟家诚恳和互谅。刘备个人的作风也较检点。清人赵翼说:“亮第一流人,二国俱不能得,备独能得之,亦可见以诚待人之效矣。”刘备在对待部署、百姓上,未见其有屠城与,灭人三族之事。至于曹操、孙权乃至司马懿均不能免此。如前所述,在赤壁之战前,曹操已据有中夏,孙权亦有江东,而刘备“众寡无立锥之地”。假若不是刘备在用人和作风方面有较好的表现,恐怕是不能成就其三分基业的。故我们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刘备是以用人和作风定三分的。  
   刘备在历代帝王中,具有显著的特色。他之所以为后人所熟知并有教佳印象,并非处于偶然因素。他的军事才略虽不突出,但在用人待士方面,在历代帝王中是罕见的,对后世亦具有广泛而有益的影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9-03-08 14:13:0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