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567|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水战请观周郎,陆战请周郎观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09-11 10:0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掐死在摇篮中」下得很好,要是周瑜真能在孙权底下另起炉灶,还组织成集团,总会有人出面掐死。比较一下刘备,如果在其「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所、无立锥寸土时下手歼灭,也不会有以后据荆跨益、称王称帝的发展。周瑜就坏在被掐死,否则以南郡太守周瑜又攻拔成都,形势将会据荆跨益,与曹操、孙权及刘备四足鼎立。
  
  周瑜在理想中可以成为刘备,但是历史上周瑜却选择助人一生,拙文称之「周瑜天生的缺陷」。
  
  赤壁战后,曹操、刘备及孙权皆大有斩获:按战前曹操未能涉足荆州,战后却有荆州文武百官、南阳、章陵及南郡(虽江陵被攻陷,但还留襄阳樊城在);刘备则是囊括武陵、长沙、零陵及长沙荆南四郡;孙权则是占有江夏及南郡部分。就实力来说,曹操的「中国士众」(按:周瑜原话)几无损伤,首先有名有姓(指历史留名)的将领没死半人,难道全死小兵?其次即以火烧船计算,只有水军在船上走避不及被烧,弓马上船被烧的可能极低,或者沿烧营寨也限于临江各团,曹操兵力无太多损失,所以曹操后来能四越巢湖、中间还抽空北伐乌丸、鲜卑及西征马超、韩遂及张鲁,并非像小说所言的曹操再也无力南下或发动战争。
  
  否则守樊城的曹将是曹仁,与守江陵的将领同为曹仁,两人同一人,但是周瑜却不再北伐襄樊,面对昔日的手下败将曹仁,何以周瑜不再出击?莫非赤壁及南郡争战的曹军损失,不如宣传中伟大?而且居然能让敌将率众撤退,不知是曹仁突围太强还是周瑜围城或有疏漏?
  
  后来终东吴一世,再也无法北伐荆州成功,应是曹军兵力太多太强的关系,这种双方兵力对峙,也许起自赤壁战后。
回复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09-11 10:02:00 | 只看该作者
正文
  
  一、赤壁之战的总指挥
  
  纪传体本来即以传主为主,而且讳过扬善,随着写法不同,形容也不尽相同。
  
  可以整理出周瑜为总指挥,也可以整理出刘备为总指挥,争这些微言大义,不过是文字游戏。事实上此战应为孙权与刘备联军共抗曹操,周瑜本是孙权手下,忽视其主子孙权,有点说不过去。再说孙权军也非一将独大,而是三将共领,其中程普与周瑜还「遂共不睦,几败国事。」按《三国志》的记载则是两人为左右督,本是平行关系,而无主从上下,再以《江表传》记载的:「普颇以年长,数陵侮瑜。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这表示周瑜与程普两人若有冲突,周瑜往往退缩忍让,不与计较,否则就是周瑜肚小无量,心胸狭獈。现在回头看孙权军的指挥,应是程普还是周瑜呢?
  
  再比较刘备军,依孔明向孙权请战时估计,刘备至少有二万余人可用参战,而孙权却只给周瑜一万人(详拙文《赤壁三方兵力详析》),乌林之战刘备亲征上阵,冒矢激战,另外对照孙权军初围南郡就被曹将牛金以三百人迎战周瑜数万士兵(后来张辽亦以八百壮士出战孙权十万大军),其中过程周瑜还中箭成疮,后来南郡还围了一年多,还是每攻一城花一年,中国有成千上百城池,周瑜一生无望。
  
  可见水战请观周郎,陆战还是请周瑜观战。
  
  二、赤壁之后的局势
  
  话说孙权攻合肥、张昭攻九江、周瑜及程普攻南郡,结果只有周瑜及程普成功。
  
  除了北不拔合肥,江夏文聘始终如芒刺在背,被孙权长期忽视的荆南四郡也从此未能顾及,然后南郡又舍北伐襄樊发展,就孙权来说,扬州攻略受阻不说,荆北后继无力,荆南又不重视,难道周瑜想收拾完曹操后再来对付刘备?
  
  曹操在赤壁战后,屡次征伐孙权,但是不走荆州改取道巢湖,从建安十七年、建安十八年、建安十九年、到建安二十年及建安二十一年(详拙文《从曹操四越巢湖不成商确甘宁传先后事件顺序》),几乎年年有曹操出兵纪录。建安二十年没来是因为曹操抽空到潼关打马超,临时有事不克前往。曹操的攻击一次比一次猛烈,除了有破击孙权大营,还有俘虏都督的纪录,曹操一直打到孙权遣使投降才中止,这正是赤壁战前曹操南下之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09-11 10:02:00 | 只看该作者
三、南郡争夺战之前周瑜军团的战略部署
  
  程昱为曹操的手下,赞美阿谀之词不必尽信,「曹公天下无敌」的神话不必等周瑜来破。其实曹操向来就是屡败屡战,拙文《检讨曹操的首败》就提到曹操生平第一败就因经验不足而全军覆没、仅以身免,后来「大意失兖州」,更是因为骄傲而被夺根,对吕布、张绣等更是败仗连连。所以对史书断章取义之下,有所得必有所失。
  
  作对的事,比把事情作对更重要。再优良的战术,也挽救不了战略的缺陷。
  
  拙文《取南郡败笔》中提及:「刘备收取荆南四郡,令刘备扎根生基,周瑜苦战之南郡,又被刘备的所野心吞噬。若是改成周瑜攻取荆南四郡,让刘备北攻南郡或襄樊,不但符合孙权与刘备联盟攻曹的初衷,又能趁刘备与曹操鹬蚌相争,可坐收渔人之利。因此可见周瑜的南郡选择目标错误。」
  
  可见周瑜一开始就选错目标,占领南郡的后果是挡住曹操与刘备,有点像保护刘备不被曹操攻击,刘备为了复兴汉室,只好对周瑜动手脚。而周瑜攻南郡也没配套措施,像是继续北伐襄樊,或是袭卷荆南四郡,结果只是单取南郡,然后想孤军讨蜀,无视于北方曹仁卧塌威胁及南方刘备虎视眈眈。万一在周瑜西征取蜀时,小心有人采取吕蒙的白衣渡江提前上演,此时就变成周瑜大意失荆州了。
  
  取南郡竟采攻城最下,要是周瑜身边有军师就好了。
  
  四、考证周瑜军团的战略部署
  
  刘备军对周瑜围攻南郡的效果有多大,史书虽然未明,但是多少可以看得出来。
  
  曹操诸将纷传击败关羽的纪录,但是关羽始终存在,曹军倒底是胜是败已不重要,因为曹仁以兵力过少(因杀伤太甚)而撤退,若是能得到友军来援,当不落此困境。其中勇冠诸将的李通还战到一半而病死,是不是被关羽击毙已无可考。比照后来曹仁在襄樊时,曹操先后派了于禁、庞德、徐晃(途中还有张辽及曹操本人),若是没有这些援军,曹仁再次撤退的可能大增。
  
  周瑜集中兵力攻下江陵即可,另派甘宁偷袭夷陵,又让曹仁分兵反攻夷陵,似乎江陵城内曹仁守军非常充裕,而且周瑜无力吃力江陵,所以欲使曹仁分兵再围攻江陵。城外围攻能让城内突围,不管攻方整体攻击部署几何,主动已在守方,或者攻方无法攻克守方,必须诱使守方分兵才能攻击。对照起杜预围江陵,以大军围攻江陵,断绝所有出路及援军,使东吴江陵督在无援下乞降,典型的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也是另类围城。或者是孙权围庐江,逼到城内妇女吞泥丸,守城军不被攻死也会被饿死,这种雪白血红式的部署,才是围城。
  
  从曹仁能从容支持夷陵,又能退兵遁逃,最后整师回襄樊,似乎展现出曹仁用兵能力,穿插进出周瑜的包围网,来去自如。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8-09-11 10:02:00 | 只看该作者
五、南郡争夺战
  
  关羽截北道只是阻援,为周瑜围城争取时间。
  
  真正的南郡争夺还是要靠周瑜打点,但是成绩是耗时一年有余,与其说周瑜苦战年余,倒不如说关羽也尽力相当。阻援本是副力,打点方为主力,围城不力不能怪阻援未肯尽力,难道没有关羽的协攻,周瑜自己就不能独力攻下南郡吗?
  
  真的要检讨周瑜围攻南郡的话,关羽截北道应予排除,那才是周瑜真正的战力。
  
  六、荆南四郡的归属及战果分配
  
  只有孙权能任命黄盖,周瑜无权任命,因为孙权才有权。
  
  如果黄盖在刘备征荆南四郡之前任职武陵太守,那么向刘备投降的武陵太守就应该是黄盖;如果刘备攻下武陵后任命黄盖为太守,那黄盖就应为刘备的部属。若是孙权能任命黄盖为太守,可比照一下孙权置南三郡长吏被关羽遂回的史例。
  
  刘备依附于孙权只是表面,特别是刘备自携部曲,拥有自己的军队,根本不可能久居人下。曹操在名义上是汉臣,应该是汉献帝的手下,只是这个乱世的枭雄,从来就不可能听命于汉献帝。孙权对手下也是如此,曾着令:「故将军周瑜、程普,其有人客,皆不得问。」所以周瑜才会遇到无粮,结果率众到大户人家「借粮」,要是正常的政治体系,地方有难,当然是向中央请求赈灾,怎会让地方长官自行想办法,中央居然不管地方,放任地方官员鱼肉百姓。当大堆人马前来借东西,拒绝的后果是这些人可能会硬抢(有一年地震,许多人集结到车厂借车、到银行借钱、到粮行借米,最后人去楼空...)。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8-09-11 10:03:00 | 只看该作者
但是若把对话顺序倒过来:
  
  鲁肃先质问刘备穷困潦倒,孙权收容刘备有恩,现在居然刘备霸占土地,怎么对得起孙权。
  
  关羽则回答乌林之役刘备贡献良多,难道不值得占领土地吗?
  
  真正无以答的人应是鲁肃。
  
  后来才有双方和谈,以湘水为界,两家各分三郡土地。这个结果对照起关羽所求「岂得徒劳,无一块壤」,刚好相反,按孙权争三郡,鲁肃质问关羽占地,关羽辩解有功应有地,因此无以答的人才是鲁肃,所以孙权才继续割地给刘备。
  
  否则若以鲁肃质询关羽「(刘备)欲翦并荆州之土」咄咄逼人,不可能有让步还割地给刘备,按孙权嫌刘备占地,所以派吕蒙攻拔三郡,然后刘备命关羽带兵索还,鲁肃也带兵援助,双方大战一触即发,因此鲁肃责关羽占地,当然目的要关羽退兵,以便吕蒙保持占领三郡,使孙权得地;结果鲁肃却协助奉还三郡的零陵,另外还割地南郡,此举有违鲁肃质口中的「(刘备)欲翦并荆州之土」,坐实承认刘备应该有地。
  
  东吴史官杰作既出,没有反证无法相驳,但是端视其内容,却有倒置语气及颠反因果之感。
  
  九、考证「借荆州公案」
  
  奉邑本非郡地,相反的,互有冲突。
  
  太守本来就辖有南郡各地,若是特别指定其中几县特别管理,此亦代表其中几县不属该郡太守所辖。举例,若以周瑜奉邑下隽、汉昌、刘阳、州陵,其中汉昌、刘阳、州陵都在长沙,即使孙权设有长沙太守,此太守亦不能过问此三县,此三县则受周瑜节制。回头看州陵,南郡本来就辖有州陵,特地分给南郡太守周瑜,万一南郡太守后来易人,但是奉邑若仍属周瑜的话,就会变成新任南郡太守管不到州陵。
  
  黄盖任武陵太守已另文叙述甚详,以建安十五年刘备攻四郡前都不适合,因为武陵太守向刘备投降,黄盖可是「病卒于官」。建安二十年的湘水议和已把武陵还给刘备,两家之前势如水火,所以也不适合。要猜只能猜黄盖在建安十五年到建安二十年中偷偷占领武陵,然后又献给廖立,所以符合建安二十年的武陵太守为廖立,方能向攻击长沙的吕蒙投降。
  
  其实都没说到点子,各郡太守是各郡太守的事,孙权借荆州应着重于刘备、孙权与荆州之关系。
  
  十、刘备集团消失的建安十四年
  
  史书未提,所以感觉刘备集团消失,其实人在事亦在。
  
  按关羽与张飞截北道,刘备则南征四郡,既然周瑜围南郡都花了一年多,为何刘备集团不能用同样的时间出没荆州南北?按周瑜并非消失于建安十四年,而是力战难下,另一方面:关羽要连续被曹军诸将击败,刘备要征讨四郡(其中还有杀死武陵太守金旋的记载)、还有张飞及赵云等人,史载不详并非人物凭空消失。
  
  不过此与周瑜无关,可略。
  
  十一、「周瑜军团」成员
  
  军团有意少了一个主子,孙权。
  
  再说刘备集团被周瑜所绑也不尽然,日本人贝冢博士还怀疑周瑜被刘备所杀,因为岳阳巴丘有小乔墓,而周瑜尸体被迎葬还吴,小乔并未随行,最好的理由就是小乔死在巴丘。既然周瑜夫妇双双死在巴丘,这当然是一场意外,而不是得急性传染病猝死,若是像非典这种急病,一但尸体运回,病毒也伴随藏中,等于存心想害死孙权,但是孙权长寿的很,还有庞统也送葬至吴,庞统虽然早逝,死因是流矢,不是病死。
  
  无视领袖存在的周瑜,孙权若不下手,也会有其他忠臣要清君侧。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8-09-11 10:03:00 | 只看该作者
事实上刘备任命赵云为桂阳太守、廖立为长沙太守、郝普为零陵太守,但是孙权却只任命三郡长吏,毫无任命太守的纪录,注意到两人一个任命「太守」,一个任命「长吏」。
  
  千古传说借荆州,连时间点发生在那一年都说不清楚,所借何地也讲不明白,结果当然是一团乱。事实上周瑜及程普攻南郡,刘备攻降荆南四郡,因此周瑜为南郡太守,刘备立足公安(武陵郡)加上辖有三郡,正好占领四郡。
  
  这是因为南郡驻有重兵,四郡兵少将微,所以南郡难攻而四郡易下,结果周瑜硬挑难咽,刘备轻松过关,如果反过来的话,就是刘备疲于南郡围城,周瑜易取四郡,然后刘备与曹仁捉对撕杀,周瑜还可坐收渔翁之利。如果四郡不重要的话,孙权大可不必相争,既然此如重要,为何不一开始就下手?湘水议和还把南郡割给刘备,若是南郡可以轻松送人的话,周瑜也不必冒伤死攻,改成由刘备负伤战南郡,岂不更好。
  
  可惜周瑜总是活雷峰,辛苦自己也要造就别人,徒然让刘备得利盈余,要是周瑜身边有军师那就好了。
  
  七、孙刘密谋,周郎将星殒
  
  刘备诣京见孙权,除了字面上的拜访外,其含义很多:
  
  (1)婚姻:孙权嫁妹,刘备当然要去迎娶新娘。
  
  (2)求督:刘备向孙权要求控制荆州,此含统治周瑜,按南郡为荆州属郡,刘备既得都督荆州,自然可统南郡。
  
  (3)借荆、还荆、告状、忌妒:据说刘备向孙权签合同借荆州(注:演义),或者刘备还武陵给孙权,还是刘备向孙权上眼药,以及刘备猜忌周瑜云云,虽然各皆有本,只是扯不到诣京此时,查无实据为最大的致命伤。
  
  周瑜从演义到正史一直在猜忌刘备,演义有三害刘备不成,正史则有软禁刘备,挟刘备以令关羽张飞的野心,拙文称之《天真的阴谋》。面对刘备这只老狐狸,周瑜总会不小心发生意外。从刘备网罗周瑜的手下庞统,从刘备向周瑜要求割南岸地,从刘备宠络周瑜的家乡数万人,虽可解释成庞统自愿向刘备求职、周瑜奉孙权命交地、周瑜的同乡人宁投靠刘备也不投靠周瑜,只知结果是刘备拥有了周瑜将、又取周瑜地、更拉周瑜人。
  
  刘备是周瑜死亡最大的受益人,除了周瑜生前刘备巧取暗夺外,周瑜死后,刘备透过外交手段,正式取得南郡,那个一场辛苦为谁忙的周瑜,虽浴血硬啃南郡,一切全部归属刘备。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8-09-11 10:03:00 | 只看该作者
八、借荆州公案
  
  东吴史官有意隐暪,后世难得全貌。
  
  刘备既然求督荆州,孙权的反应不外乎赞成或反对,但是居然没有下文,纪录一定未被留下。但是从曹操落笔的反应,显然刘备有所得,曹操才会惊讶震动。此谓从他人记载推论,非为直接证据。否则孙权大可光明正大记载某年月日借某地方给人,何必遮掩又模糊带过呢?
  
  东吴官方史书《吴书》记载单刀会的鲁肃与关羽对话,看起看更有倒错之嫌,关羽的问题像是对鲁肃的回答,换句话,应是鲁肃先问内容,然后关羽答疑,而非现时记载的鲁肃逼人,关羽却无以答。
  
  现时记载如下:
  
  关羽问:「乌林之役,左将军身在行间,寝不脱介,戮力破魏,岂得徒劳,无一块壤,而足下来欲收地邪?」
  
  鲁肃答:「不然。始与豫州观于长阪,豫州之众不当一校,计穷虑极,志势摧弱,图欲远窜,望不及此。主上矜愍豫州之身,无有处所,不爱土地士人之力,使有所庇荫以济其患,而豫州私独饰情,愆德隳好。今已藉手于西州矣,又欲翦并荆州之土,斯盖凡夫所不忍行,而况整领人物之主乎!肃闻贪而弃义,必为祸阶。吾子属当重任,曾不能明道处分,以义辅时,而负恃弱众以图力争,师曲为老,将何获济?」
  
  然后:「羽无以答。」
  
  字面为关羽问刘备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没有苦劳也很辛劳,怎会徒劳无地?但是鲁肃却答说想当初刘备兵不满千(一校以一千人计算),走投无路快要没命,孙权给刘备一口饭苟且偷生就是很大的恩惠,那有脸要土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8-09-11 10:04:00 | 只看该作者
3.结论
  
  抬头为周瑜军团,却未说明周瑜何以组成军团的理由,或者诸将加入周瑜兵团的经过。以为周瑜为赤壁之战总指挥,虽可罗列有利的史料,却也可以反之亦然,罗列不利的史料,反证明刘备是赤壁之战总指挥。这种先有结论,再来找史料,常常可与其他反向史料互为矛盾。
  
  明明讨论周瑜攻南郡,却在关羽及甘宁身上大作文章,主要的描述太少,有点关系叙述太多,旁枝繁多反而压倒主干。虽讲借荆州,结果却在各郡太守打转;既谈攻讨南郡与南四郡,反而未对荆州战略作分析。从所收集资料来看,琳琅满目,的确下了很大的功夫。
  
  赤壁战前孙权拥兵十余万(取《三国吴兵考》),但是却只给周瑜一万(详拙文《赤壁三方兵力详析》),周瑜请战时向孙权要五万,结果孙权杀价砍成三万,而且还打折扣让三将领三万,而非周瑜原先主张的一将领五万。世人常取笑赵云一生没有独当大局,事实上周瑜也差不多,永远助攻一生。这些定性及定量的分析,比较起来更深刻。美周郎美在何方也许想象无限,只是受孙家冷落这种事实,却鲜人承认。从对孙策给兵济粮开始,然后被孙权长期不升官,周瑜退缩得任劳任怨,要是他有刘备或曹操的一半野心,也许下场又不一样。有兵给人不如自用,长期被冷落不如改投明主,立下赤壁之战也才升偏将军,关羽斩个颜良就有偏将军可当,孙策及孙权不是官小,早在建安五年、十三年就升别人当将军或偏将军,但是对周瑜却如此小气。庞统在江东只有当功曹,刘备的见面礼就是耒阳令,然后高升军师中郎将,难怪庞统要弃孙权而投刘备。
  
  这些明显的周瑜仕宦之路很少人注意,周瑜兵团或周瑜帅气等众说纷云,也许印证郑板桥的画鬼容易画犬难,无限想象可天马行空,众所周知则难取遮掩。
  
  因此原文「周瑜兵团」的叙述过少,而不是篇幅长就评之太多,盖其主角周瑜所述不多,反倒对其配角蜻蜓点水五四三:重要的周瑜昔日加入「孙家兵团」不提,或是程普、刘备等人如何成为「周瑜兵团」的关键报告省略,反倒对赤壁之战总指挥、南郡围城及借荆州大作文章,不但无法显出周瑜的定位,反倒是突现黄盖建策火攻、刘备遣将绝北道以及荆南四郡之争。
  
  建安十三年,孙权屠城江夏之役,周瑜为前部大督,可以形容如下: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江东有大将,周瑜作先锋。
  
  孙策洗劫庐江之役,周瑜率二万兵卒参战,以武装士兵对付平民,城中主力已被骗走;另孙权屠城庐江之役,妇女被迫吞泥丸,事后孙权将庐江俘虏交给庐江人陈武指挥,还有庐江人雷绪率万余部曲投奔刘备,按周瑜也是庐江人,怎么不得家乡父老兄弟姊妹的民心呢?
  
  兵团诸将再精彩,毕竟是别人的故事,要是对周瑜本人能多一点描述会更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8-09-12 02:36:00 | 只看该作者

这长,谁看完下面的举手,我是就看了俩眼

[em03][em03][em03][em03][em03][em03][em03]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8-09-12 16:39:00 | 只看该作者
已阅.....了两眼.....[em07][em07][em07]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