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由六:为求自保,误杀好人(相似)
[传说]韩信与曹操不仅好的方面相似,就连干的错事都如出一辄. 传说韩信逃离楚营后被楚军追杀.在逃的过程中,韩信迷失了方向.眼前是一条岔路,而且指向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如果走错了,就只能是死路一条.此时,一个樵夫正好出现在他跟前,韩信从樵夫的口中,得知了通往汉营的道路.韩信谢过樵夫,正准备走.突然,心思缜密的韩信停住了,他想:这真是一个善良的农夫啊!可是,如果楚兵追到时,他也"善良"地告诉他们我逃跑的方向,那不就……韩信的内心起了矛盾.但是,人在千钧一发的时刻总是会想到保全自己.于是,韩信的良心遭到了蒙蔽,拔起配剑,杀死了樵夫.
"曹操杀人"的故事就更脍炙人口了,下面我引用《三国演义》第四回的相关文字. ——"行了三日,至成皋地方,天色向晚.操以鞭指林深处谓宫曰:'此间有一人姓吕,名伯奢,是吾父结义弟兄;就往问家中消息,觅一宿,如何?'宫曰:'最好.'二人至庄前下马,入见伯奢.奢曰:'我闻朝廷遍行文书,捉汝甚急,汝父已避陈留去了.汝如何得至此?'操告以前事,曰:'若非陈县令,已粉骨碎身矣.'伯奢拜陈宫曰:'小侄若非使君,曹氏灭门矣.使君宽怀安坐,今晚便可下榻草舍.'说罢,即起身入内.良久乃出,谓陈宫曰:'老夫家无好酒,容往西村沽一樽来相待.'言讫,匆匆上驴而去. 操与宫坐久,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二人潜步入草堂后,但闻人语曰:'缚而杀之,何如?'操曰:'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获.'遂与宫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搜至厨下,却见缚一猪欲杀.宫曰:'孟德心多,误杀好人矣!'急出庄上马而行.行不到二里,只见伯奢驴鞍前鞒悬酒二瓶,手携果菜而来,叫曰:'贤侄与使君何故便去?'操曰:'被罪之人,不敢久住.'伯奢曰:'吾已分付家人宰一猪相款,贤侄,使君何憎一宿?速请转骑.'操不顾,策马便行.行不数步,忽拔剑复回,叫伯奢曰:'此来者何人?'伯奢回头看时,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宫大惊曰:'适才误耳,今何为也?'操曰:'伯奢到家,见杀死多人,安肯干休?若率众来追,必遭其祸矣.'宫曰:'知而故杀,大不义也!'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默然."
[评论]这两个故事常被作为"恩将仇报"的代名词.但是,无论是从两个故事知名程度还是从韩信和曹操的残暴程度来看,曹操似乎都更胜一筹.——传说中,韩信虽然杀死了樵夫,但是他给人们留下的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印象:他的"一饭千金"和"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的壮士格言被称为诚信和忠心的象征性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