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365|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曹操为什么会被大梨树吓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03-28 08:4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的官场有一个怪现象:小贪易倒,大贪难撼!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从李真案扳倒了程维高,从赖昌星案扳倒了李继周,但在反腐战线上,小腐败分子们如过江之鲫,纷纷落网,而捕获的如李继周、程维高、陈希同似的大个鲸鱼、鲨鱼却寥若晨星。为什么?因为凡大个的腐败分子,都如长了数百年的参天大树,根深叶茂,尤其是土层以下,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岂能轻易撼动焉?找出小腐败分子背靠的大树,挖出小腐败分子背后的保护伞,于是便成了反腐的攻坚任务。历史重担谁能当之,董正封是也。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相传在宋朝,显谟阁待制董正封,主持荣州军政事务的时候,荣州官署有一座很高的楼,可以极目远望,却被一棵高大的梧桐树遮挡,视野很受妨碍。于是董正封下令把它砍去。官吏们一听,围着他下拜,请求留下这棵梧桐,说:“这棵树是我们荣州镇风水的宝物,已经历时二百年之久,有神物住在上面,很有灵验。平时烧香磕头,不敢怠慢。如果砍掉它,一定要引起大祸,而且也未必能够砍掉。”董正封性情刚强暴烈,叱退众人,亲自率领工匠,挥动斧头,从早干到晚,梧桐树终于被砍倒了。这时,忽然一阵狂风迷雾从树根而起,把屋顶上的瓦席卷而去,四下飞扬。刹时间,雷电交加,天昏地暗,暴雨倾盆。董正封和家里人聚集在一间屋里,只听得房上好似奔驰的烈马在拼力腾踏,又仿佛猛兽恶鸟伸出蹄爪,就要穿透屋顶椽箔,大有把人攫去之势。全家老小都很恐惧,哭叫声响成一片。董正封却安然不动。未时三刻左右,终于风平雷息,内外平安无事,没有什么扰乱。荣州人这才赞叹董正封决断英明。

如果把那颗大梧桐树比做腐败的恶势力、保护伞,挡住了荣州前进方向的话,董正封无疑是身正不怕影子歪的勇者。众多的官吏都与这树有关,他却全然不理会众人的求情,扳倒了这颗大树。大树疯狂地报复,但他镇定自若,临危不惧,终于换来海晏河清的清平世界。和他相比,还有一位欲扳倒大树的“强者”曹操,树未砍倒,他却几被当场吓死。

曹操欲砍伐跃龙潭旁的一株大梨树以做宫殿的栋梁之材,回报此树锯解不开,斧砍不入,很多人跟他说“此树已数百年矣,常有神人居其上,恐未可伐。”操不信,说:“吾平生游历,普天之下,四十余年,上至天子,下及庶民,无不惧孤,是何妖神,敢违孤意!”用剑亲自砍之,铮然有声,血溅满身。夜梦一神指操喝道:“吾乃梨树之神也,汝盖建始殿,意欲篡逆,却来伐吾神木,吾知汝数尽,特来杀汝!”,以前他杀的伏皇后、董贵人、二皇子,并伏完、董承等二十余人都前来索命。曹操惊惧,最终惊吓而死。

抛去故事的神话色彩,如果把这个故事当做寓言的话,大梨树和荣州的大梧桐一样,也可比喻成腐败恶势力的代表。本来嘛,已长了数百年,吸了多少日月的精华,费了人民的多少血汗,却一点不想当做建筑宫殿的栋梁之材,反而天天受人们的顶礼膜拜,何功之有?真与硕鼠一样的贪官污吏无异。曹操是想改变这一状况,铲除这一恶势力的。他本来不信邪,亲自持剑而上,却溅了一身血。何故?因为曹操和董正封不同,并非胸中坦荡荡的君子,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曾杀过伏皇后、董贵人、二皇子、伏完、董承等人,是有污点的人,再有,他盖宫殿,是为自己盖别墅之用,为自己的小集团、小利益着想,并非为了人民的利益,既便是铲除邪恶,也得不到人民的拥护,所以遭到了大梨树的疯狂反击,大梨树虽然受伤,曹操内心有鬼,也吃惊不小,并因此丧命。

当前反腐进程,用谁为先锋能顺利进行?我想应该用董正封这样的人,这样的人,活得清清楚楚,坦坦荡荡,没有一丝一毫的小辫子抓在别人手里,且又嫉恶如仇,面对腐败分子的疯狂反扑面不改色,所谓邪不胜正,这是多么强大的恶势力也不得不怕的。用曹操这样的人就不行。原因有二:一是因为他也有污点,一旦被对方抓住小辫子,就很难脱身。不是向对方投降,与对方同流合污,就是被对方的凶恶气焰吓倒,变成缩头乌龟,这样的人当反腐先锋,是不可能彻底解决问题的。二是曹操当反腐先锋可能盘算的是个人的小利益,得不到人民的拥护。有的人把反腐当成一派整垮另一派的工具,为了自己的小算盘,玩起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把戏。既便是反腐成功,人们也觉得“别管谁当官,换汤不换药,”,心灰意冷,于是贪官成了养肥了的猪。曹操就是这样,砍树为了自己盖别墅,当然没有人拥护他,吓死才活该呢!台湾的马英九与陈水扁的斗争就那样,你告我贪污,我告你腐败,实际上都是为了拉选票。最后谁是真正的大梨树,只有他们心里自己明白。

中国反贪之难,大树难扳,是曹操的阴暗心理症结做祟,还是从来就把反腐当成了可耻的政治阴谋?曹操在举起反恶利剑时,实际上被自己的污点吓死了,他惟恐自己有朝一日也成为剑下之鬼啊。唉,这世上,谁知还有没有包公、海瑞似的两袖清风人物为民除害呀?扫平寰宇,惩奸除恶,董正封似的人物又何时才能出头呢?
回复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03-28 08:43:00 | 只看该作者

曹操是个历史上的人物,是枭雄。然有个特点,常常失败,却又常能从失败中吸取点什么,几乎每次失败,都能从中领悟点什么,也仅此而已。曹操的世界,从来就没有“联系”一词。这也难怪,他那个年代,还没有发现辩证唯物主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03-28 08:44:00 | 只看该作者
我读“青青子矜悠悠我心”诗句最初在早先抄来的曹操诗《短歌行》中,其实后来才知道原来还有更早得出处,但是对《短歌行》的感觉一直很好,用易中天先生的话讲“......(曹操)是个好老板!”所以,我总结其实这首诗很商务。但凡是想做点事情,成就事业的人也许都喜欢有这样一位老板把?九型人格中典型的第3种和第8种的结合,而且曹操的一生恰恰说明了九型的一个经典观点--同一种人格有正负!这都在他身上表现了......
收回来说这两句诗,“青青子矜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轻轻的你的衣襟阿,悠悠的是我的心,只是因为你的缘故,让我思念到如今......这也是易中天老师的讲解,同样很商务。
要是你能多看这个解释一眼,不正好是在描述一种现代管理人员中一个群体的心态甚至是他们的工作方式么?
貌似是语言者内有满腹经纶,外有豪情万丈,英雄盖世但只道是没有几个知己不能按照自己设计的方式实现远大的抱负,因而叹息自己的潜在知己何在?理想何在?--这也是本人认可或赞同的。
曹操的战略甚至中短期设想实现了么?没有,很多没有实现。统一全国没实现,因而就没有称帝最根本的资本;当朝和谐么?不和谐,君臣之间(特别是与重臣)的关系一直存在芥蒂,因此要佯称睡觉好杀人;家庭和睦么?不和睦“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就戏剧性出在这非文既武的豪门世家。--这些,亲爱的曹员外不会不知道。家、国、天下三者历来是递进关系,其中的逻辑在千年中不停的被验证。是不是可以做这样的假设?曹老板,确实有英雄气概--文,通博古近;武,三分之一的十八搬兵器样样精通。而且根据当初的形势,已经有了清晰、可进行量化细分的战略构想和中期规划,资源支持已经能够支撑他的构想......
但是,从实施计划的第一天起就是胜负参半,论智--三笑过,只是越笑逃的越狼狈;论勇,一群“猛将”护驾,被马超逼得割胡子,脱衣服。有第八型人格的人是以此为耻的,奇耻大辱,当以案例写进家族史解教育后代。再一再二不再三四,他脑子里大概是勾勒了一位或几位文可敌卧龙、雏凤,武可败马超、吕布的标准化人才。估计即使是那时候的人也知道这个人是没有的,因为这是一个完美,而完美的本身就是不完美。
曹操只有在做梦时候才能看到的人,在当世也只能找一个团队来凑合,而团队的人都是有任期的,任期满了有的还没满就被他做掉了,这样团队又有了缺陷。哪里才能找到具有绝对独当一面的呢?向往、迫切、急迫、无奈、失落会一一的被他体会到。人还是要继续杀,招聘广告也是要继续贴,来等待那位可以帮他救市的人。这两句,从他一生来看大概就是这样了。可贵的是,这两句乃他用情真诚的年代写的,因此感觉很正,后面的“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完全是由此引出,有人说后面是精髓,本人看能引出精髓的才是精髓中的精髓。
那么,为什么说“青青子矜悠悠我心是一个管理者的良好心态呢?以下几点:
千金散尽还复来。一个老板说“青青子矜 悠悠我心”,一个职工也可以说“青青子矜悠悠我心”,味道都是一样的,都是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感!可经纬一城者就能称得上是奇才,因为有一般的人才不同嘛,可经天纬地的呢?应该称旷古奇才把!?实际上,一个城就是一个国家的缩影,从这个层面上开始规则就不是老板选择员工了,而是员工在挑选老板。这个道理春秋时代就演绎开来了,老板可以把员工分个三六九等,员工也可以把老板分个上中下游,在他们看来这是很简单很必要的事情,别人在这里贡献的东西是现在,我们贡献的东西是未来--未来的某一部本就在我的手里!
这个自信不是随便说说的,也不是可以随便拥有的。拥有者的经历不写在脸上,但是却是职业忠诚的一种表现,正因为是要为你做贡献所以才自信,只是看老板让不让作这个差事。
始终如一。自信过而谓之自负,何为自信何又为自负?没人能说出个数字结果。原则也就变得难以坚持,而这两句如果说描绘的自信是隐晦,那么它的悠闲、轻松、和睦气氛却跃然纸上。工作有时是心态的问题,好的心态就导致好的氛围,而好的氛围是好的成果的基础。一个有好的心态的人,不会有有意识的作不正确的事,并且会正确的做事。管理者的最大作用是什么?服务作用。“青青”“悠悠”不正是描述了这样一个理想的意境么?
情感与理性的统一。说到这话就又要多了,我年少时做家教,先给孩子的父母说我的思维方式是发散式的,孩子可能不适应,要是真那样就不要让我教了--因为天下的道理就只有那么一点点,而很多人不能体会反而越来越乱。《指环王》影迷们一定对里面描述的精灵种族印象深刻--高贵、典雅、智慧、公平,是一个很高尚的种族。在西方高层次的文化正是以这些为特征,人们的理想是这样,而称社会为世俗。精灵族强大过,但是衰落了,为什么?不知道,也许正是因为他们的灵性纯度过高而缺乏情感的调和。但是,说清楚,情感起的作用是调和而不是主导。“青青子矜悠悠我心”,给管理人员倡导的正是如此。也许你从这句话体会到的是强烈的休闲气息,但是这个体会休闲的资格,却是你要足够的理性和智慧,要不然这个休闲气氛将永不靠近。大智之后,必定若愚,这个人不会犯一个低级错误去和人们争执一个基本的问题。因为,在他看来出现任何一种状况都在意料中,并且如果能和他讨论,他或很乐意告诉你每种状况的前提和结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8-03-28 08:45:00 | 只看该作者

--曹公篇

短歌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闊談宴,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8-03-28 08:48:00 | 只看该作者
曹操此人,从小就奸诈狡猾,有大志,不过他的聪明才智不得不让人佩服!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这是曹操的格言。
曹操为人心狠手辣,昔日,因为误听了一句话,竟将好心收留他的伯奢老汉一家斩尽杀绝,包括打酒回来老汉伯奢。俗话说,受人点水恩,应当涌泉报,这话在曹操这里肯定不是完全行的通的,于己无害,报报也无妨,如若于己不利,那肯定是万万行不通的。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陶谦为了结交曹操,好心接待路经豫州的曹操一家老小,临行是并派人护送,可谓照顾周到,没想到由于用人不善,反而引出一场杀人之祸。派去护送的人抢夺了曹操一家老小的财务并杀光了所有人。曹操一怒之下,连夺了五座城池,所过之处鸡犬不留,并一定要活捉陶谦,千刀万剐,可谓心狠手辣到了极点。
曹操惜才爱才,尤其是对待关公,真是掏心掏肺!也正是由于这样,关羽才在华容道放走了曹操。关于曹操在赤壁之战中败走华容道而得以脱身的说法众说纷纭,有的说诸葛亮也不是神机妙算呀,除了用错马谡外,华容道也派错了关羽呀!但是我不那么认为,试想,如果诸葛军师把派出去的人马顺序颠倒一下,比如最后守华容道的不是关羽而是张飞,或者赵云,任何一人都可以轻而易举的把曹操抓回来或者斩杀了,但是如果真的是这样,结果呢?会怎么?当时的刘备羽翼尚未丰满,还有东吴这样一个劲敌,曹操一死,东吴必定没了后顾之忧,一定会转手来攻打刘备,那时刘备定无招架之力,还怎么谈成就大事呢?不如先好好教训一下曹操,这样东吴还会受到牵制,自己还可以腾出时间来整顿军马,所以诸葛军师才把最后一关交给了重情重义的关公来把守,因为他料定以关羽的为人一定会放了曹操,即使是立了“军令状”可见诸葛亮的料事如神其实是建立在对人的性格的完全了解的基础上的。
曹操的另一特点就是喜怒无常,让人摸不透,也许正是这一点才能让他成就大事吧,让人琢磨不透,当然也就找不到他的弱点,也就无从下手了,这是不是成大事的应该具备的一个特点呢?未可知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