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67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诸葛亮的政治斗争-刘备时期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07-28 17:2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诸葛亮的政治斗争-刘备时期篇
诸葛亮在蜀汉重臣群中,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作第一顺位的,比如陈寿做《三国志》时,就是把武侯列在第一重臣的位置予以立传的。不过细察武侯的仕途会发现,其仕途并非如一般所想象的一烦风顺,在刘备的心目中的地位其实是有起伏的,而且变换的程度是相当大的,不过透过武侯自身的努力与排除异己,武侯最后仍是占上第一要员的位置,得以专擅蜀汉大权,也就是史载之「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01)的局面。

武侯刚出山的时候,刘备集团的成员并不复杂,大抵上只有关羽、张飞、赵云、简雍、孙干、糜氏兄弟等自北方南下的成员,所以武侯很快的就凭借着《隆中对》的规划实力,占上刘备心中的第一顺位,从史载之「(刘备)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02)的纪录来看,当时的诸葛亮确实是刘备的最爱。

诸葛亮跟刘备之间的蜜月期到底维持了多久呢?史无明载,不过个人从《隆中对》规划与实行上所发生的问题来看,诸葛亮失去刘备心目中第一顺位的位置当发生在进攻益州的时候。为什么这么说呢?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益州的描述如下,「刘璋闇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03),把取益州说的跟吃豆腐一样,不过刘备在进攻益州的时候,就发现不是这么样一回事了。

刘备在进攻益州的时候共占有两大优势,第一是张松、法正的内应,史称「(刘)备前见张松,后得法正,皆厚以恩意接纳,尽其殷勤之欢。因问蜀中阔狭,兵器府库人马众寡,及诸要害道里远近,松等具言之,又画地图山川处所,由是尽知益州虚实也」(04),由于张、法二人的内应,所以在对蜀地的地形与军情的掌握上,刘备可谓占尽便宜;第二是刘璋的邀刘备入蜀,所以「前后赂遗以巨亿计」(05),这点也解决了刘备军补给上的问题,让刘备军无须为粮运不继而担心。刘备军虽然占有这么大的优势,不过刘备取益州仍然花了将近四年的时间(自建安十六年到建安十九年),中间还折损了一个军师庞统,这说明刘璋并不是如诸葛亮所说的那么「闇弱」,而且在刘备军进围成都的时候,从成都城内「吏民咸欲死战」(06)的情形来看,也说明了刘璋并非如诸葛亮所评得那么不得人心。另外,在刘备进围成都时,曹操也已经准备攻打汉中,若刘璋采郑度之计,以「坚壁清野」(07)的方式来对抗刘备,只怕刘备还没打下成都,曹操已经来个「黄雀在后」了。正因为刘璋抱着宁可败给刘备,也不愿意扰民的想法(这样的刘璋似乎跟诸葛亮所谓的「不知存恤」更有一番距离),刘备才能顺利接手益州(基本上这是属于运气好的范畴而非规划好),并转而北上对抗曹操。

透过取益州的过程,刘备大概发现诸葛亮在军略方面应变不够灵活的问题,而且在评估对手上似乎也犯了「书生论兵」的情形,所以在靠运气好取得益州之后,诸葛亮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就被法正给取代了。

法正是刘备取蜀的第一大功臣,功成后被封以「蜀郡太守、扬武将军」(08),史载当时其「外统都畿,内为谋主」(09),可谓当时刘备集团内的第一大红人。从当时几件事情来看,可以看出当时法正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已经超过诸葛亮。第一,处理刘璋旧部的人事问题,如许靖的任免与否(10),就是由法正建言而非由诸葛亮就可以看出一点征兆;第二,刘备的家务事方面也是由法正去处理的,刘备的纳吴壹妹为后一事就是采法正的意见(11),由此可以看出法正在刘备心中的地位;第三,在处理北伐汉中的问题上,由于汉中跟蜀地的关系是彼此休戚与共的,这点相信是所有刘备集团的成员都可以充分认识到的,而当时诸葛亮领军师将军职,所以法正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忽略诸葛亮的存在而自行拟定北伐汉中的策略,但无论诸葛亮参与多少,最后向刘备提出建议的就是法正(12),不但证明了法正「内为谋主」的地位,也说明了法正当时的发言权威都不是诸葛亮所能比拟的。第四,法正在蜀地「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13),可谓大大的扰乱了蜀地的法制,于是有人跟诸葛亮投诉法正的行为,这人或许是诸葛亮的亲信,也看出了诸葛亮的不满,才敢如此露骨地批评法正「法正于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14),而一向标榜法治的诸葛亮却以「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15)来回答,可以很清楚看出诸葛亮的无奈,正是由于法正之于诸葛亮更见宠于刘备,所以尽管诸葛亮有心,却无力去处理法正的「乱法」,也因此诸葛亮只能劝诱部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16),一付「时机未到,不宜妄动」的态度。

诸葛亮这时期的地位上虽然不如法正,不过诸葛亮并没有因而气馁,而在其它的地方跟法正较劲,不过诸葛一生惟谨慎(17),行军治政如此,在斗争上也是如此。既然在「法」上面不能够扳倒法正,诸葛亮就从别的地方着手,以图分掉法正的权力。建安二十一年,刘备采法正之言,进军汉中与曹操进行对抗,并让诸葛亮「镇守成都,足食足兵」(18),担当后援,不过这时却发生了一出诸葛亮夺权的戏码。

事情是这样的,当时刘备与曹操对抗于汉中,可能是兵力不足或是发生史未载明的原因,于是刘备要求诸葛亮「急书发兵」(19)。时诸葛亮坐镇成都,任务便是对前方进行补给,即缺粮补粮,缺兵补兵,因此当刘备要求补给的时候,诸葛亮理当第一时间进行。不过诸葛亮却没有这样做,反而是慢条斯理地问于杨洪,谈论汉中是否该争取,等到杨洪说Yes后,才又表杨洪为蜀郡太守后,方对汉中进行补给(20)。

从这段史实中,很明显地透露出了诸葛亮企图与法正争取蜀郡太守的用心,为什么这么说呢?第一,虽然争取汉中是法正建议的,一旦刘备同意后,这就是国策了,何以刘备要求诸葛亮发兵,诸葛亮不照办反而要先问于杨洪,诸葛亮之心实在可议;第二,诸葛亮上书刘备,要求以杨洪替代法正为蜀郡太守而后发兵,这文书一来一往需花费多少时间,而且当时刘备在汉中已是十万火急,诸葛亮此言实带有「你不任杨洪为蜀郡太守,我就不发兵」的味道,逼迫刘备不得不改杨洪为蜀郡太守,这跟韩信的「逼宫称齐王」实有异曲同工之妙;第三,若说因蜀郡太守法正随军出征,诸葛亮要对前方进行补给的话,需要蜀郡太守配合,才上书以杨洪代之的话,那诸葛亮何以在刘备决定带法正出征时,不提出要他人代任蜀郡太守,出征后也不提,偏偏在刘备「急书发兵」的时候才提出呢?基本上诸葛亮的任务就是「镇守成都,足食足兵」,结果借前方危急之时,要求撤换法正之蜀郡太守一职,实在令人怀疑诸葛亮的用心。

不过法正也不是好欺负的,刘备更因此事看穿了诸葛亮的用心,所以在汉中之役结束后,杨洪就从蜀郡太守的宝座上被踢下来,迁为「益州治中从事」(21),并且在论功行赏时,大大的封赏法正。时刘备称汉中王,便封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22),而诸葛亮仍维持军师将军的位阶,可以看出两者明显亲疏有别。为什么这么说呢?基本上法正因军功而升,而诸葛亮无军功自当未升,单单以升迁与否来谈两者的亲疏似乎是不公允的,不过重点在于「尚书令」一职,法正得获此职才是两者之别。

在中国的首辅制度中,丞相在汉初制度中算的上是百官之首,「秉社稷之重,总百僚之任」(23)即为丞相的权力写照。到了汉武帝时,由于武帝喜欢「游宴后庭」(24),于是任用尚书、侍中等内官直接襄赞书奏处理朝政,为内朝之始(25),于是丞相等外朝官员于此开始失去决策的机会,而只能奉命办事。内朝之中,以尚书为首,职司出纳王命,内朝诸曹皆为其所管(26),于是尚书成为当权者必兼之职,如昭帝时,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27)的头衔辅政,权势极大,对丞相车千秋说:「今光治内,君侯治外」(28),言虽如此,实际上却是「政事壹决于光」(29)。由于内朝的抬头,于是外朝官员只有加侍中、给事中头衔后方能参与决策。东汉时,光武帝鉴于西汉三公失权造成的祸害,于是「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30),由此,尚书正式变成决策中心,章奏诏命(31)、选举诛赏(32)皆由所出,三公形同虚置,必加「录尚书事」(33)衔方可参与国政,杜佑言「(尚书)至后汉则为优重,出纳王命,盖政令之所由宣,选举之所由定,罪赏之所由正」(34),就是这个时候的情形。灵帝时,尚书形成独立机关,称「尚书台」或「中台」,其首长即称「尚书令」(35)。

由汉制的承延可以看出,尚书令已经取代丞相成为百官之首,因此谁能担任尚书令,谁就是君主的首席心腹,进而掌握政治大权。刘备在即汉中王之位后,于尚书令一职上不选诸葛亮而就法正,其亲疏已然明显有别。不但如此,刘备还让法正担任护军之职,让法孝直蜀汉执掌军权,政军集于一身,为日后的尚书令李严「统内外军事」(36)的军政合一开了先例。刘备为什么要这么做呢?理由在于诸葛亮羽翼已丰,不得不如此。

当时刘蜀政权之中,派系主要分为三股,以关张为首的北方派系、荆楚派系与益州派系,在诸葛亮刻意以不同的手段经营下,三大派系都对诸葛亮的感觉很好。首先是北方派系,「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结果关羽看信大悦,趾高气扬的把书信展示宾客(37)。关羽本身已经存有骄傲自大、刚愎自用的严重缺点,即「刚而自矜」(38),结果诸葛亮并不设法压抑反而以褒美回复,此举固然全了组织内的和气,也赢得关羽的好评,却也助长了关羽的骄焰,种下日后「大意失荆州」的远因。又如张飞的「暴而无恩」(39),「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40)为极明显的缺点,刘备尚且时常劝戒之,诸葛亮却未曾尝发一语,以避免得罪,也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北方派系是采取敬而远之、迁就纵容的态度以获取好感。

再来是荆楚派系,诸葛亮是以布衣之交的交情予以建立的。由于诸葛亮长期隐居在襄阳隆中,有刻意地与荆楚派系人士结交,比如「诸葛孔明每至德公家,独拜床下」(41)、「(庞德公)子山民,亦有令名,娶诸葛孔明小姊」(42)、「(马良)与亮书曰:闻雒城已拔,此天祚也。尊兄应期赞世,配业光国,魄兆见矣」(43)等等,都可以看出诸葛亮跟荆楚派系间的交情极为深厚。最后是益州派系,诸葛亮是以拢络的态度去建立关系的。诸葛亮在这时期与益州派系的连结上是史无明载的,不过从日后诸葛亮掌权时任用了大批益州派人士一事来看,一些亲善关系当建立于此时,比如杜微就是最好的例子。杜微为一聋老头子,是处理不了政事的,刘备时期并不出仕,等诸葛亮掌权时,就以「君但当以德辅时耳,不责君军事」(44)的说法把杜微请出山,一方面可以看出诸葛亮跟杜微的交情当时已经很好了,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武侯完全是当杜微作鱼骨头使用,用意在于拉拢蜀地豪族(连有聋疾的益州老汉都如此厚遇了,况乎其它?),使其站在自己一边。

诸葛亮在行使诸般手段后,终在三大派系中站稳脚步,然后开始向刘备争取更大权力(如荐杨洪任蜀郡太守)的行动,这样的行为刘备是看在眼里的,所以自汉中回来后,马上把杨洪改迁为益州治中从事,并升法正为尚书令兼护军将军,用意在于要法正利用尚书令的行政掌握权来牵制诸葛亮的扩张。不过很不幸地,法正担任尚书令的第二年就死去了,刘备于此的布局也就失去用处了,也只能「为之(法正)流涕者累日」(45)了。法正死后,诸葛亮理当就是尚书令的不二人选了,不过刘备却是擢刘巴为尚书令(46),其抑诸葛亮之心已经昭然若揭了。

章武元年,刘备称帝,「以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47)。看起来诸葛亮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似有爬升,不过要注意的是,诸葛亮这时所任的丞相跟曹操所任的丞相,两者在权力上是完全不同的,曹操的权力是建立在军事上的,而当时诸葛亮是没有武力背景的;另外,蜀汉承汉制,汉制的司徒亦为丞相:汉哀帝时改丞相为大司徒(48),汉光武时又易大司徒之名为司徒(49),此为汉丞相制之特色之一。刘备以诸葛亮为丞相,兼以许靖为司徒,味道上有点像秦武王、汉惠帝分置左右二相,两者相制且相辅,并为外朝之首。不过蜀汉亦有置尚书台与尚书令,是属于内朝统领外朝的政治生态,所以诸葛亮必须加「录尚书事」(50)后才能够参与国政的参议,某个程度来讲,此时的诸葛亮甚至还要受刘巴所辖。诸葛亮也很清楚此时他的政治地位低落,虽任丞相,实际上却只是职衔上的虚有其名罢了,因此这阶段的诸葛亮也比较低调,比如章武二年的刘备伐吴这件事,诸葛亮名为丞相兼录尚书事兼司隶校尉(51)等重职,却未曾发一语就可以看出诸葛亮当时的心态了。

从建安十九年入蜀,到章武年间称帝的这段期间,算是诸葛亮于刘备心中地位的黑暗期,虽然在政治的地位上,并未被贬抑反见荣升,不过在权力上无法完全贴近蜀汉的中心也是事实,对于「治实不治名」(52)的诸葛亮而言,实质权力的外落是很痛苦的。诸葛亮也很清楚刘备的想法,要东山再起到入蜀前的荣光只怕不易,因此诸葛亮就采取了一些行动,帮自己的权力铺路:第一,是拉拢蜀汉各大派系的支持,这点前已谈过,兹不赘述;第二,韬光养晦,尽量不要让刘备有借口可以削弱自己,比如征吴不发一言,就是如此;第三,力保刘禅的地位,刘备已老,只要刘禅登基,身为太子师的自己就有乌龟翻身的机会了,所以诸葛亮才会把「朱紫难别」(53)的刘禅,说的天花乱坠,让刘备感到「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54)的满足,目的即在保刘禅的太子位与自己未来翻身的机会;第四,借刀杀人,排除异己,以确保自己的权位之路,最明显的例子即在刘封、彭羕身上。

刘封是刘备养子,「有武艺,气力过人」(55),二十多岁时,随刘备入川,自葭萌攻打刘璋,带兵「俱与诸葛亮、张飞等溯流西上,所在战克」(56),可见其才能与受刘备重用。后关羽兵败被杀,刘封回成都,刘备「责(刘)封之侵陵达,又不救羽」(57),责而未刑。但诸葛亮「虑(刘)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58),遂趁此一契机,「劝先主因此除之(刘封)」(59),于是刘封自裁而死。从这件事的发展可以看出,刘封之死并非因其「侵陵达,又不救羽」当诛,而是出于诸葛亮之言,而诸葛亮所虑「难制御」之言,再对应到日后诸葛亮掌权又不还政于刘禅的做法(后论)来看,诸葛亮之建言杀刘封有相当程度是为了自身的权势之路的。这点在孟达与刘封书中,说的一清二楚,「恐左右必有以闲(刘封)于汉中王(刘备)矣」(60),孟达可谓诸葛亮的知己。
再来是彭羕。彭羕是很有才华的,不但名与诸葛亮相亚的庞统极为赏识,史称「(庞)统大善之」(61),连刘备的首席心腹兼智术名人法正都大为赞赏,而「致之先主」(62),刘备见过彭羕后,「亦以为奇,数令(彭)羕宣传军事,指授诸将,奉使称意,识遇日加」(63)。彭羕的受重用就让诸葛亮备感威胁,因为时已有一个法正位居高位,再来一个彭羕,将对诸葛亮的执掌蜀汉政权道路上形成一大障碍。于是诸葛亮一方面「外接待漾,而内不能善」(64)维持亲善关系,一方面「屡密言先主」(65)中伤彭羌「心大志广,难可保安」(66),终使彭羕无端被降为江阳太守,促使彭羕心怀怨言而拘捕入狱。诸葛亮的表面功夫想来做的很好,让彭羕认为其可托付,所以彭羕入狱后还写了一封信给诸葛亮请为之求情,却没想到这是「托鬼买药」,彭羕终被诛杀,死时恐怕还无法发现他就是死于「好友」诸葛亮的密谗,也才有「(彭)羕竟诛死」(67)的记载。后代评史者多认为彭羕死于骄傲,实则是死于诸葛亮之手,是作为诸葛亮执掌蜀汉政权道路上的一大障碍而被清除掉的。

尽管诸葛亮一方面巩固自身权位,一方面排除异己障碍,努力地为自身的权位铺路,不过诸葛亮还是有所漏算,那个人就是李严。

按刘备的思路,要抑制诸葛亮的扩张,掌握行政大权的尚书令是制衡关键,所以刘备任内的三位尚书令,初任法正,法正死刘巴继,刘巴死李严接续,基本上都非诸葛亮派的人。李严的受重用是很快速的,一方面跟他自己本身的实力有关,另一方面刘备有心扶持则是另一个关键。先说李严的才干,李严最著名的事迹发生在建安二十三年,当时刘备尚在汉中跟曹军对抗,结果资中县盗贼数万人兴起,干扰后方,李严不等刘备或诸葛亮的指示,直接统领郡士五千人平乱(68),不但展现了行军战阵的将才,更表现出李严遇事果决的气魄,这与当时的诸葛亮相比下,无疑是天壤之别,所以刘备不但不怪罪,反而「加辅汉将军,领郡如故」(69),颇有重用的态势。李严从建安二十三年到章武二年间的事迹,史无记载,无法明述刘备对李严究竟是如何提拔的,不过从李严自镇守一方的郡守与郡军统领,才过了四年的时间,就被拔擢到统掌蜀汉行政大权的尚书令来看,这段时间内他的升迁想必是相当快速的,看在诸葛亮眼里想必是很吃味的。

章武三年,刘备客死永安,遗诏诸葛亮(外朝之首)与李严(内朝之长)共辅刘禅,并安排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70)。关于刘备的这封遗诏,古来争议颇多,多着眼于诸葛、李严间的权力配置,却很少人从头开始思考。其实若从这封遗诏一直追溯到汉中之役的话,刘备的整体想法就很清楚了。第一,李严在汉中之役后,是一直向上攀升的,从郡守到尚书令,再来是顾命大臣,兼统内外军事;而诸葛亮呢,汉中之战后法正先受任为尚书令兼领军职,执蜀汉的军政大权,法正死后,诸葛并未接替其职,反而是刘巴接任,到了刘备登基之前,诸葛亮仍是军师将军,其后当了与司徒并列的丞相,还是没当上尚书令,刘备死时,虽然受任为顾命大臣,没有任何职务的改变。可见诸葛亮在汉中之战后,一直都是被刘备所制衡,没能接近蜀汉军政的核心区域。第二,李严任尚书令,统内外军事的安排,其实是刘备用法正制衡诸葛策略的自然延续,这种策略早在汉中之战结束后就开始了。刘备这样做,最重要的目的是希望自己死后,在幼主当政下,不会出现任何一派独大,因为一旦出现权臣,刘蜀将会出现何种局面,曹操之于献帝已经给了很清楚的答案了。时诸葛亮已与三大派系亲善,势力稳固无比,只能藉由赋予法正、李严高官强权来予以制衡诸葛派的坐大。可惜的是,最终刘备的算盘还是落空了,李严虽为将材,斗争上却非政治长才诸葛亮的对手,李严终被剥权流放(71),由于诸葛亮很高明的「国不置史」(72),后人对诸葛时期的蜀汉情况知之甚少,但是从残留的只言词组,还是可以看到诸葛亮一步步击败李严然后夺权的痕迹。

回复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7-07-28 17:21:00 | 只看该作者
注:
(01)语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02)同上
(03)同上
(04)语出《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斐注引《吴书》
(05)语出《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06)语出《三国志蜀志二牧传》
(07)语出《三国志蜀志法正传》
(08)同上
(09)同上
(10)详见《三国志蜀志法正传》
(11)详见《三国志蜀志二主妃子传》
(12)详见《三国志蜀志法正传》
(13)语出《三国志蜀志法正传》
(14)同上
(15)同上
(16)同上
(17)语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18)同上
(19)语出《三国志蜀志杨洪传》
(20)详见《三国志蜀志杨洪传》
(21)语出《三国志蜀志杨洪传》
(22)语出《三国志蜀志法正传》
(23)语出《汉书孔光传》
(24)语出《汉书萧望之传》
(25)详见《汉书刘辅传》注引孟康言。
(26)详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27)详见《汉书霍光传》
(28)语出《汉书车千秋传》
(29)语出《汉书霍光传《
(30)语出《后汉书仲长统传》
(31)详见《通典职官典职官四」《尚书省》篇
(32)详见《通典职官典职官二》《三公总叙》篇
(33)语出《通典职官典职官四》《录尚书》篇
(34)语出《全唐文》《尚书省官议》
(35)语出《通典职官典职官四》《尚书令》篇
(36)语出《三国志蜀志李严传》
(37)详见《三国志蜀志关张马黄赵传》
(38)语出《三国志蜀志关张马黄赵传》之陈寿评语
(39)同上
(40)语出《三国志蜀志关张马黄赵传》
(41)语出《后汉书逸民传》注引《襄阳记》
(42)语出《三国志蜀志庞统传》斐注引《襄阳记》
(43)语出《三国志蜀志马良传》
(44)语出《三国志蜀志杜微传》
(45)语出《三国志蜀志法正传》
(46)详见《三国志蜀志刘巴传》
(47)语出《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48)详见《汉书哀帝纪》
(49)详见《后汉书百官志一》
(50)详见《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51)同上
(52)语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斐注引《袁子语》
(53)语出《三国志蜀志董允传》
(54)语出《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斐注引《诸葛亮集》
(55)语出《三国志蜀志刘封传》
(56)同上
(57)同上
(58)同上
(59)同上
(60)同上
(61)语出《三国志蜀志彭羕传》
(62)同上
(63)同上
(64)同上
(65)同上
(66)同上
(67)同上
(68)详见《三国志蜀志李严传》
(69)语出《三国志蜀志李严传》
(70)同上
(71)详见《三国志蜀志李严传》
(72)语出《三国志蜀志后主传》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