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老曹和豆芽的话我可都记着了,到时候我可要大肆剥削呀.......
先献上一篇小帖以庆新春.
三国策三大境界之王国维《人间词话》版
在三国策大地上,从未啸傲过,却也流浪了;从未巅峰过,却也攀登了;从未被人称做元老过,却也流连徜徉1年了。抚今追昔,蓦然觉得,世间事竟然会如此相合。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说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恍惚间,三国策的生活仿佛正是沿着王老先生指引的轨迹前行着。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初初接触三国策,生疏自不必再说,但在“莽莽江湖我独行,弹剑高歌笑平生,江山万里任驰骋,来如飞羽去如风”的日子里,自有一种自由与洒脱,现在回想起来,就连为了多一点属性点而进行的刷分,都显得不那么令人厌恶了。随着一天天的过去,不知不觉中也熬到了5星的级别。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组织,在君临的日子里,我得到了最大的快乐,对于“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乎”有了最深的感悟,君临和煮酒的兄弟们如果没忘的话,应该还会记得有那么一段时间我平均每周至少通宵3-4宿,精神愉悦了,肉体确实憔悴了,甚至还病了一场,掉了近20斤体重,算是意外的收获。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走过最初的心动,经历途中的疯狂,最后必然是内心的沉淀。网络间的精神需求永远也比不上现实中的物质需要,为了现实中生活得稍微舒心一点,只有暂时先放下对三国策时间投入,但是,每当有空闲,每次上网,我都会进游戏看看,到论坛看看,只要君临还在,朋友还在,兄弟还在.........
(年底工作比较忙,没有太多时间雕琢,只有滥竽充数先发个帖,个人认为玩三国策的朋友就整体素质而言比其他的游戏要高,从上一篇“十大名剑”到这个“三大境界”,羽风一直在作一个把三国和历史文学经典联系起来的一个尝试,如果显得不自量力,大家不要见怪呀,)
补充资料: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伯隅,号观堂、静观,浙江海宁盐官人。清秀才。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世代清寒,幼年苦读,为秀才。早年屡应乡试不中,遂于戊戌风气变化之际弃绝科举。
二十二岁起,他至上海《时务报》馆充书记校对。 在罗振玉资助下于1901年赴日本留学。 1902年王国维因病从日本归国,执教于南通、江苏师范学校,讲授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复埋头文学研究, 1906年随罗振玉入京,任清政府学部总务司行走、图书馆编译、名词馆协韵等。 1911年辛亥革命后,王国维携生平著述62种。(收入其《遗书》的有42种,以《观堂集林》最为著名。) 眷随儿女亲家罗振玉逃居日本京都,从此以前清遗民处世。 1916年,应上海著名犹太富商哈同之聘,返沪任仓圣明智大学教授, 1922年受聘北京大学国学门通讯导师。 1924,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逐溥仪出宫。王国维引为奇耻大辱,愤而与罗振玉等前清遗老相约投金水河殉清,因阻于家人而未果。
1925年,王国维受聘任清华研究院导师,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李济被称为“五星聚奎”的清华五大导师, 1927年6月,国民革命军北上时,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地再辱”的遗书,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 在其50岁人生学术鼎盛之际,为国学史留下了最具悲剧色彩的“谜案”。
作为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从事文史哲学数十载,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和方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又是中国史学史上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开创者,确立了较系统的近代标准和方法。这位集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考古学家、词学家、金石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于一身的学者,生平著述62种,批校的古籍逾200种。(收入其《遗书》的有42种,以《观堂集林》最为著名。) 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梁启超赞其“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而郭沫若先生则评价他“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29 16:16:31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