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7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从张飞的艺术才华说开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6-06-13 11:0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张飞是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长的就是五大三粗的,加上性如烈火,比较容易冲动,虽然也有粗中有细的时候,但给读者的总体印象是个勇猛有余而头脑不足的莽汉。

正史上的张飞和小说中的描述基本上区别不大。《三国演义》中提到的大闹长坂桥、义释严颜、大败张郃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在陈寿的《三国志张飞传》中历史上的确也发生过。陈寿给张飞的评价是: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不过,通过其它的一些资料,我们可以发现,这位被后世公认的一介武夫也并不象正史和小说中说的那么卤莽,他很有书生气,称的上是个文人,书画方面都很有才华,应该是个文武双全的人物。

梁朝陶宏景在他的《刀剑录》中,就记载张飞擅长书法:张飞初拜新亭侯,自命匠炼朱山铁,为一刀。铭曰:新亭侯,蜀大将也。有人认为这个刀铭就是张飞自己写的。

元代吴镇在《张益德祠》中也提到张飞擅工书:关侯讽左氏,车骑更工书。文武趣虽别,古人尝有余。横矛思腕力,繇象恐难如。

明杨慎《丹铅总录》中说:倍陵有张飞刁斗铭。其文字甚工,飞所书也。

明代卓尔昌《画髓元诠》载:张飞……喜画美人,善草书。

明代陈继儒的《太平清语》中说在四川省流江县有张飞纪功题名。上面写道:汉将军飞,大破贼首张郃于八蒙,立马勒铭。可惜张飞的立马铭经过千百年的风剥雨蚀,已不复存在了,目前尚存清光绪年间的一个拓本。清末胡升猷题识称:桓侯立马勒铭,相传以矛鍮石作家,在四川渠县石壁。今壁裂字毁。光绪七年六月,检家藏拓本,重钩上石。

清代《历代画征录》亦有记载:张飞,涿州人,善画美人。

清纪晓岚亦有诗曰:哪知榻本摩崖字,车骑将军手自书。

另外,六十年代北京出版的一本《标准习字帖》的《编后》中也提到:我国书法家并不限于文人,武将中亦不少,如张飞、岳飞等。

从这么多的资料看,张飞不但不是一个一介武夫,而是文武兼修。这又引申出来了另外一个疑问:为什么会出现最后的这个莽张飞呢?

回复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6-06-13 11:06:00 | 只看该作者

这个问题大概与三国后的民间艺人有关系。陈寿《三国志张飞传》中记载,张飞在长坂桥前一声怒吼: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吓的曹兵敌皆无敢近者,这种举动可能让民间艺人们觉得张飞在长坂桥的那种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近乎疯狂,非智者不能为而唯莽汉为之也,加上《三国志张飞传》中说张飞暴而无恩(这个暴而无恩,指的是张飞有时会体罚和鞭打手下的兵士),说明张飞的言行是比较粗暴,这也让民间艺人们认为张飞更象一位莽汉,于是在他们的民间传说创作中便特意进行塑造和渲染,才会把张飞的形象逐渐的过渡到小说中的样子。这种民间的再创造很早就深入人心,在唐朝李商隐的《娇儿诗》中的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就说明在唐代张飞的形象已经发生了转变,而且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不过,到了宋元时期的张飞已经不仅仅是张飞胡这么简单了,在《三国志平话》中的张飞简直就是乱来了,而且乱来的不合情理。《三国志平话》中描述的张飞先是把太守元峤夫妇杀了,又将督邮崔廉于厅前系马桩上将使命绑缚。张飞鞭督邮边胸,打了一百大棒,身死,分尸六段,将头吊在北门,将脚吊在四隅角上。,最后拉上刘备、关羽,都往太山落草。后来张飞还把袁术的太子袁襄给摔死了。这就不但荒谬无稽,而且有损于刘备、关羽、张飞的形象。

幸好后来罗贯中的出现才使得张飞的形象得到完美的处理,虽然张飞在《三国演义》中还是莽汉一个,但是粗中有细,性格鲜明而又合情合理。尽管罗贯中舍弃了张飞的擅长书画的艺术才华,但却无损于这个人物的形象,也符合史书上说的张飞有国士之风的评价。从这个角度我们也可以看出罗贯中的功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06-06-13 18:33:00 | 只看该作者

这就是戏说所造成的严重混乱后果.

现在的宫廷剧里都说些什么呢?乱七八糟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