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种可能(雨纹认为这种可能性大):根据诸葛亮在第一次攻魏失败后上表提到“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诸葛亮说箕谷没有戒备是什么意思呢?雨纹以为赵云以少量的兵力去牵制曹真的大军,决不会马虎到不防备魏军的进攻,而《赵云传》记载“云、芝兵弱敌强”,这明显不是不防备,而是正面交锋;再看《曹真传》中却丝毫未提这事,甚至连与蜀军交战的记载也没有。因此雨纹大胆推测,赵云一直成功的执行疑兵计划使得曹真不敢轻举妄动,但这时祁山前线街亭突然战败,蜀军溃退(按《云别传》记载是“兵将不复相录”),慌乱之极,因此没有及时通知箕谷的赵云兵败和及时撤退;而魏军必定要大举追击,曹真自然也是主力尽出,箕谷蜀军没料到曹真忽然全军而进,兵力上的差距使得赵云只能敛众固守以保证不被大败,在撤退时赵云又亲自断后以保安全撤退;而魏军则以为这么少的兵力只是蜀军的垫后掩护部队(雨纹以为魏国始终对箕谷蜀军的兵力没有完全摸清,这点从曹真总督关右的大军始终没有大举动,直到张颌击败蜀军才有进兵记载可以看出[赵云的疑兵任务是成功完成的]。另外还有一点是赵云的疑兵军队虽然失利,但魏国并不清楚甚至可以说不知道。证据是:1、《魏略》记载的魏明帝在战胜蜀军后的《露布天下并班告益州》上提到“王师方振,胆破气夺,马谡、高祥,望旗奔败。” 2、《曹真传》以及所有魏方的记载都没提到击败斜谷道箕谷蜀军这事。魏国要称颂功绩的话,赵云当是首选,因为他是蜀军两路部队其中一路的主帅[虽然是疑兵,但声势上是一路大军],击败他的功劳是足可以用来夸大、夸耀的,但魏国却没提蜀军一路兵马的主帅赵云,反而着重提个没什么名气的高祥[详][连名字都搞不清的家伙][屯兵柳列城被郭淮击败]来炫耀。由此可见魏方并不知道击败了赵云;雨纹以为因为正好是蜀军撤军时,所以魏军可能以为只是遭遇了蜀军少量的垫后掩护部队,没有当作战胜了蜀军来记载)。 而事后赵云只被贬官两级为镇军将军,也说明责任不在于赵云(汉朝军法苛刻,雨纹仍以李广的右北平之战为例,李广在无所依仗的荒野以四千兵结圆阵向外抵御四万匈奴兵一天一夜,虽损兵过半仍力战,直到张蹇的援军赶来。此战的责任在于失道的张謇没有及时赶到,李广力战敌人应该有功,但因为损兵过多而功过相抵,没有奖赏[雨纹以为在无险可依的荒野,突然遭遇被十倍的敌人围住,只能围成圆阵御敌一天一夜,不全军覆没已是难能可贵了]。三国时期的军法与汉朝的军法基本相近);但蜀军此次战役毕竟是失败了,诸葛亮也自贬三级,牵连的将官也不计其数;赵云虽然没有象马谡一样犯指挥失当的错误,但毕竟是失利了,所以赵云贬官也很正常(诸葛亮赏罚严明,如果错在赵云的话,看看马谡、李严等,作为一路军马主帅的赵云受罚决没那么轻),并不是如有些人认为的是赵云统率能力差才吃了败仗才贬官的。 赵云成为现在的完美化身决不是偶然:看看跟随刘备数十年,无论流离还是发达,无论重用还是冷落,都是忠心不二;看看成都之驳,三国时期有哪个武将会想到百姓的疾苦;看看谏阻伐吴,那是真正的心存汉室,以国为重;看看长坂、汉水以及箕谷之战,智、勇、统率、冷静集于一身;加上没有张扬矜持的个性,没有明显的缺点,和上下级以及同僚都关系良好;这些都是拥有中华传统美德的完美英雄应该具备的,赵云有着被美化的潜力,三国时期再没有任何一个武将同时拥有这么多可以用来艺术升华的特点了。于是经过千百年的流传,最终赵云成为了《三国演义》中的完美武将;然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拥有这些优点的史实赵云。雨纹认为史实的赵云虽不完美无缺,但更真实、更吸引雨纹,完全称得上是良将、是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