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护装具主要是让穿戴使用的士兵能够避免受到直接的杀伤,主要的防护装具有:甲、胄、盾。
在春秋时代,一名战士所穿戴的防护装具合称“甲胄”,甲就是护身甲、通常是用来指称“皮甲”,胄就是头盔。进入战国时代,铁制装具开始用来装备士兵,因此护身的金属装具被称为“铠”,所以,直到隋唐之前,士兵的护身装具依材质不同有甲(皮革)和铠(金属)两种,直到隋唐之后才打破这种划分,以“铠甲”称之。胄在战国时期出现以铁铸成的铁胄,因为形似锅子,所以胄又被称为兜鏊。三国时代士兵的配备,防护装具是做为头盔的‘兜鏊“,兜鏊主要由一个半圆型的铁制砵状物护住士兵头部,在兜鏊的后部有用铁片编成的「顿项」以保护后脑、脸颊与颈部。
而用来保护士兵身体的护身铠甲,在三国后期是流行被称为”筩袖铠“的铠甲,外形就像是一袭现代的短袖套衫,主要是由一片片的铁片编成。因为铠甲带袖,所以可以连带保护士兵的上臂与腋下。在汉代刘胜墓中有出土一套类似的铠甲,不过汉代的铠甲胸前可开襟,穿戴方式很像在穿衬衫,而三国的筩袖铠胸前不开襟,以增加防护力,所以穿得时候要像现代穿ㄒ恤一样从头套入。
除了筩袖铠外,三国初期已经开始出现其它型制的铠甲,以曹植的《先帝赐臣铠表》为例,文中就提到了黑光铠、明光铠、两当铠、环锁铠、马铠等五种,由于上述五种铠甲流行于南北朝甚至部份还一直流行至唐朝,所以学者推测,三国时代可能已出现了新的铠甲,只是制作费时又花钱,只有王公贵族才穿戴得起,直到南北朝时才逐渐普遍流行于军队中,例如,有可能三国末期的骑兵已经小规模穿戴便于在战马上厮杀的两当铠。
盾是士兵用来防止刀矛矢石伤害的手持防护装具,最初叫做“干”,后来叫做“牌”,使用材质通常是木、藤、竹、皮革等,秦汉之际开始出现铁制的盾,但是并未普遍使用。
三国时代的士兵所使用的盾,一改两汉士兵常用的上短下长梯形盾,其外形通常为长六角形、盾面中脊微凸,饰有兽面纹,可以用木柱支撑立于地上。三国时代的盾并没有实物出土,现存的实例是来自敦煌莫高窟的西魏壁画中。
还有另一种小型的盾称为“钩镶”,这是一具附有长铁钩的小型铁盾,主要是用来对付使用长戟的敌人。使用时,士兵一手拿钩镶一手拿环首刀,当敌人的长戟刺(或劈)过来时,就以钩镶上的长铁钩勾住敌人的戟头,再冲过去给敌人一刀。如果有必要,也可以直接使用钩镶上的长铁钩来杀伤敌人。钩镶出现于东汉,不过三国时还是有士兵在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