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3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赤壁》颠覆了我们什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07-23 11:5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以前我们喜欢听单田方“说三国”,这两年我们跟着易中天“品三国”,

今天我们又被吴宇森拉进电影院“看三国”。

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的“三国”。我们需要多样、包容,这是成熟和文明的必须。

对前人前事的“愚忠”,成了我们与时俱进的滞障。

《赤壁》颠覆的,是我们被“格式化”了的审美视角。

我们知道了,原来“三国”也是横看竖看左看右百看不厌的,是魅力永驻的。

来不想去看,因为一向远离所谓大片。可《赤壁》的海报,偏偏贴进了公寓的电梯。每天出入,好像都在被问:“《赤壁》,你看了吗?”如果说还有别的诱因,那就是网络的助动力了。网上的讨伐声,已经听到不少,也有几分莫名的隐忧,生怕咱家的文学瑰宝被糟蹋得不成样子。

于是,去看了。走出影院的时候,一身轻爽,感觉蛮好。

首先,145分钟的影片,没觉得任何拖沓冗长。这至少说明,影片是很抓人的。甚至片尾“请听下回分解”的“卖关子”也很受用,很吊胃口。这年头,一部影片能到这一步,应该说不易。

我们这一代,是看着“三国演义”的小人书长大的,直到今天,脑袋里还印有不少故事。而影片要抓住人,最主要的,也是把故事讲好。讲得让人听得懂,记得住,千万不能闹腾半天,人家还不知道唱的是哪一出。

要讲三国,谈何容易!这巨作,不仅在于其恢弘浩瀚,更由于家喻户晓,早已融化在中国人民的血液中。谁敢乱动,非跟他急不行!但《赤壁》动了,而且巧妙。恰似“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吴氏单表赤壁之战,大刀阔斧,删繁就简,硬是拉出一条主线,使全片有了灵魂。而围绕这一战,前戏就已经厮杀惨烈,“八卦阵”那场面壮观、震撼,令人过目不忘,也让我想到很久以前的《宾虚》()和若干年前的《拯救大兵雷恩》。

单有灵魂还不够,还要有血有肉。影片要引人,要靠剧中的人物去演示。在这一点上,《赤壁》基本赢得了赌注。我们看到了一个鲜活的三国群体,既有经典的刻画,也有时代的点缀,既有传承的形象,又有意外的发现。无疑,赵子龙的塑造最佳最劲,刘关张总体到位,周瑜略显深沉,而诸葛亮则稍多了些时尚。就是这个诸葛亮,初看很不顺眼,嫌他说话搞笑,眼神暧昧,行走扭捏。而到后来,竟发觉这个诸葛亮也挺有意思,就他吧!难道这便是传说中的Soft Power(软力量)作用?!

吴氏以前的影片看过几部,够黑够狠够硬。而他在《赤壁》中文戏的发挥,确实没想到。那段“对琴”,绝对的中国式经典,奏响了“既生瑜,何生亮”的弦外之音;那只“重任在身”的鸽子,透出刀光剑影中的浪漫气息;而小乔温柔靓丽,足让人感到这“一抹红”的妙用。

如是说,《赤壁》是成功的。那么问题究竟在哪儿?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别扭?到底《赤壁》颠覆了什么,竟引来口水滔天?

要我说,《赤壁》颠覆的,是我们被“格式化”了的审美视角。几乎可以肯定,包括本人在内,遇到改编名著的作品,第一个标准往往是“忠实”原著。而且要绝对忠实,甚至连刘备们编织草鞋多少双也要精确统计到小数点以后。这种对前人前事的“愚忠”,成了我们与时俱进的滞障。这样的实例,实在太多。

不知可否这么说,以前我们喜欢听单田方、袁阔成“说三国”,这两年我们跟着易中天“品三国”,今天我们又被吴宇森拉进电影院“看三国”。不同年代,不同手法,不同方式,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的“三国”。我们需要包容,需要多样,这是成熟、文明的必须。只要不满片尽见胡编乱造,相信“三国”垮不了。

所以,还得感谢《赤壁》,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英雄还是英雄,美人还是美人,更让我们知道了,原来“三国”也是横看竖看左看右百看不厌的,是魅力永驻的。没看到那些走出影院的80后、90后们吗,他们兴奋,他们嬉笑,他们期待早日看到下集。说不定,他们其中一些人就会跑到书店,第一次捧着“三国”开读呢!倘如此,那就是《赤壁》特殊贡献了。

而单就这,也值得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等大片“玩主”虚下心来学一把了。//

注:《宾虚》(Ben Hur),1959年。好莱坞古装史诗巨片,大制作、大规模、大场面。在第32届奥斯卡颁奖礼上,

影片获12项提名,最终获得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11项大奖,首创奥斯卡奖历史上的最高纪录。

回复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07-30 11:50:00 | 只看该作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