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信步漫游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俺打天下的那些岁月——刘备正传》

[复制链接]
71#
 楼主| 发表于 2008-07-14 14:07:00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五回:三入徐州(2)
     
  刘备每次入小沛的情况都有所不同。第一次入小沛,是作为援军,奉陶谦之命,西备曹操;第二次是丢了徐州,作为败兵被吕布安置在小沛,也是防御曹操;第三次是作为客军被曹操派回来的,是对付吕布的;第四次则是刘备自己当家作主,不仅坐拥徐州,并把小沛作为前进基地。
  我们已经记不清刘备这是第几次重聚人马了。不过刘备最大的特点就是人缘好,一时间又徐州小沛一带闹得声势浩大。刘备敢于前出小沛,摆出挑战姿态,也可证明他手里的本钱确实不少。可他照旧犯了老毛病,手里始终攒不下一支骨干力量,人马还是半生不熟,战斗力几乎不值一提。不过也不能完全怪他,因为老天始终没给他太多的时间。
  转过年来,已是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的正月。袁绍在去年冬天已向兖州迫近,兵锋甚至渡过了黄河。由于曹操将防御线部署于官渡一带,袁绍攻势受挫,于是暂时按住兵锋,隔着济水与曹军对峙。董承他们见袁绍攻势甚是顺利,于是被假想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加紧了颠覆活动,最终事情败露。曹操没有敢动谋主小皇帝,而将董承、王子服和种辑三人毫不客气地夷灭三族(父族、母族、妻族)。那时,跟袁绍相比曹操似乎处于下风,朝中众臣都人心惶惶,甚至与袁绍暗通款曲,曹操不下辣手是不行的了。
  在黄、济之间,曹操与袁绍陷入胶着状态,但袁绍的处境显然更不利。事实上,假如袁绍未渡黄河,排兵布阵、运草屯粮也许更加便捷。但现在,不知是曹操诱敌深入,还是误打误撞,袁绍反正是身陷黄、济之间的狭小地带,既不利于速战速决,粮草运输又非常困难。为了应对一场持久战,袁绍只好在这一带建立辎重粮草基地。这本是正确的抉择,但地点却选择错了。袁绍愚蠢地将基地建在了靠近济水的乌巢一带,此地距离曹操的战线太近,而且是一个无险可守的四战之地,极易受到攻击。袁绍本以为自己的攻势会很顺利,为了便于下一步转运粮草辎重,于是将基地靠前而建,有点准备随时渡河而运的意思。但他想不到正是这个错误,使他永远过不了济河了。
  这是一个间不容发的时刻,谁是英雄谁都要裹进来,对官渡战局乃至三国全局产生影响。事实上,牵一发而动全身,互相牵制,互相制衡,这是三国时代政治军事斗争最妙曼之处。那时,小霸王孙策见曹袁对峙,自然知道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时机,于是也立即准备发兵奇袭许都,火中取栗。尽管他未必会真心帮助袁绍,但肯定是要反曹的,毕竟皇帝在曹操手里,要是曹操胜利了,势力会一头独大,便会趁机挟天子以令诸侯,诸侯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可惜的是,英雄出师未捷身先死,小霸王不久就死于已故吴郡太守许贡的门客之手。假如他不死,官渡之战的进程肯定要改写,三国的历史也有可能要改写。
  现在,南边各路诸侯都自顾不暇。刘表正忙活攻占长沙,刘馥在平定扬州,张鲁正要拿下汉中,刘璋在益州平赵韪之乱,而南阳张绣和庐州刘勋也都投降了,现在有能力有机会配合袁绍,夹击曹操的,仅剩下一位英雄了。不是外人,正是本书的主人公——刘备刘玄德。
  现在,刘备浑水摸鱼、称王图霸的雄心绝对是有的,而且绝对不亚于江东小霸王,这一点丝毫不用我们怀疑,否则他也不会把诺大的徐州拽给关羽,自己前出小沛,虎视眈眈地进逼曹操了。但问题是,眼下的刘备也是家大业大的主了,他不能轻易耗费自己的本钱,要为自己从长远着想。目前,似乎是曹操处于下风,假如立即帮助袁绍夹击曹操,战局估计会呈现一面倒的态势,那时中原皆入袁绍之手,但这并不是刘备想要的结果。对于刘备来说,现在还不能轻动,最好的出兵时机,显然是袁曹二虎相争、两败俱伤的时刻。现在要做的,就是作壁上观,赶紧稳固地盘,扩充人马。
  唯有英雄惜英雄,唯有英雄了解英雄。曹操如何不清楚刘备打的算盘,曹操如何不知道刘备的能量,曹操又如何咽得下刘备在关键时刻背叛自己并背后捅刀子的这口气。于是,他要在官渡之战的白忙之中,置袁绍于不顾,决心先灭了刘备。
  众将一听曹操要率一支主力亲征刘备,都急了:“现在袁绍大军在前,情势危急,您怎么能脱离主战场去打刘备呢?假如袁绍听到消息,乘虚而进,我们该怎么办呢?”曹操胸有成竹地说:“袁绍算个屁,他哪有这个心眼。刘备这小子才是真英雄真豪杰呀,现在不把他灭了,再给他喘息时间,他立马就人多势众了。到时他再领兵前来,我们的麻烦就大了。”足智多谋的郭嘉自然领会并赞成曹操的主张,也说道:“你们真不明白主公的用心呀。袁绍性子慢,娘儿们气气的,多谋寡断,你让他做个决断没个十天半个月肯定下不来,等他乘虚来袭,估计得猴年马月了。刘备就不同了,猴精猴精地,狡猾狡猾地,今天不把他办了,那就是养猴成患。可以这么说,官渡事小,徐州事大。袁绍不过是头老牛,刘备才是一只恶狼。现在他刚占据徐州不久,人心未附,赶紧去打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这小子必败。这是俺们生死存亡的时刻呀,不先灭刘备,咱们等着受死吧。”
  众将听了曹操和郭嘉的一番谈论,终于转忧为喜。事不宜迟,说干就干,曹操当夜就亲率领数千精骑偷偷离开官渡前线,人衔枚、马勒口地走出数十里,然后全军撒了欢地纵马疾驰,一路杀奔小沛。官渡前线距离小沛也就是数百里,按照当时骑兵急行军的速度,也就是一天的时间便可到达。很有可能曹军在到达小沛前稍事休息,待哨探报知刘备毫无防备后,立即挥大军直接向小沛掩袭而去。
  刘备手里的人马,大概跟朱毛红军差不多,临战时才会集中起来,平时也要到各地开辟和巩固根据地啥的。结果,尽管小沛不是一座空城,但肯定是没有什么防备,结果刘备被结结实实地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跟曹操对阵,刘备向来就会一招——一触即溃,这次尤其是这样。因为,刘备这回在曹操对敌斗争形势最严峻的节骨眼上杀车胄、夺徐州,把曹操算是得罪到家了,要是被曹操逮住,很有可能跟吕布一个下场。没办法,只有一个字,跑!刘备,管了不了那么多了,第三次扔掉老婆孩子,单身独骑落荒而逃。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第十六回:转战官渡。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72#
发表于 2008-07-16 18:50:00 | 只看该作者

看了

好雷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73#
发表于 2008-07-17 10:53:00 | 只看该作者
全部飘一遍..[em113][em113][em113][em113][em113][em113]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74#
 楼主| 发表于 2008-07-19 09:47:00 | 只看该作者
第十六回:转战官渡(2)
  
  
  袁绍对刘备的看重,显然不全是看着刘备久战江湖、名声显赫的履历,而是因为刘备身上所具有的英雄的气概。袁绍虽贵为一路诸侯,但他几乎不清楚战阵之事,更没有与一干兄弟同甘共苦出生入死的经历。他从一起兵就有无数袁家的门生故吏跟随左右为他出谋划策,有无数的精兵强将为他冲锋陷阵左挡右杀。当他在官渡与曹操对垒时,袁绍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外甥甚至分领四州。而刘备现在所有的一切是跟兄弟们一道浴血拼杀来的,他的草莽气质是袁绍所不具备的。
  成于斯,也必败于斯。一上来就家大业大的袁绍,最终也败在家大业大上。七嘴八舌,人心不一,加上袁绍又多谋寡断,对付个有勇无谋的公孙瓒还能顶一气,但遇到硬手,焉能不败。
  刘备的到来,让袁绍看到了新的希望,至少可以换换手气了。于是他让刘备带领文丑和数千精骑上路了。
  刘备有个特点,用借来的部队向来胆大,好像是捡来的钱不是钱一样。刘备和文丑率领大队人马,急追曹操大队,一直追到延津以南。这时曹操领中军五、六百骑扎营在白马山上,山下堆满了从白马运出来的粮草辎重。见远处征尘大作,站立山头的曹操却毫不慌张,下达了一个奇怪的命令,让士兵们都解鞍放马。
  曹军诸将见袁军大集,觉得要吃亏了,都纷纷劝说曹操回营据磊坚守。曹操却连连摇头。还是谋士荀攸知道曹操的心思,于是对众将说道:“好戏才刚刚开始,怎么能回去?不这样,袁军怎么能上钩?”闻听此言,众人心下稍安。
  但袁军越来越多,骑兵少说也有五、六千,后面跟进的步兵更是黑压压的看不清楚。曹军众将见势不由得又慌了神,都想上马准备拼杀。曹操却说:别着急,再等等。众人不知道还要等上马,但很快他们发现追来的袁军竟然放弃攻击小小的白马山,而是蜂拥到满布山野的辎重前面争抢起来。
  是时候了。曹操一挥手,六百骑兵飞身上马,向山下猛扑而去。骁悍的六百曹兵挥舞着短刀杀入不成队伍的六千袁军,像猛虎冲进羊群一般,只杀得人仰马翻,血流成河。袁军被突如其来的冲锋吓傻了,还没明白过味来,就被彻底击垮了。后面的步兵还不知道前面出了什么状况,就被败退下来的骑兵冲得七零八落,也丢兵弃甲地掉头就跑。
  在兖州东挡西杀的时代,曹操承担了最重的担子,经历了最奇幻的变局,最残酷的作战。但历史不会亏待他,在官渡他只有用两个小小的计策,就轻描淡写地解白马之围,又以少胜多料理了十倍于己的追兵。天道酬勤,此言非虚。
  有趣的是,在这次战役中,关羽没有出现。但他的搭档张辽不仅出现了,而且还立下了大功。前几天关羽刚斩了颜良,而此役张辽也毫不示弱地斩了文丑。
  跟袁绍比起来,刘备绝对是个老兵油子了。但只要跟曹操为敌,输的总是他。不过,无数次失败的战例至少教会刘备一样,那就是安全第一,保命要紧。刘备也许不知道如何取得胜利,但显然他对败局的到来明察秋毫,也洞察逃跑的时机与路线。文丑糊里糊涂地死了,但刘备却安然逃脱。关羽大概也是在这个时候得知刘备正在袁军的,也正是在此后不久,关羽逃归刘备处。没有过五关斩六将的神话,关羽与刘备近在咫尺,甚至在此役中还打过照面。真正的故事,其实是他们兄弟二人分属不同阵营,却都被对方的主公所倚重。
  两次遭遇战,曹操都获胜利。但袁绍家底太厚,而且双方战线很长,这两次战役都不具有太大战略意义,因此对峙的局面继续维持。刘备回到袁绍身边,而关羽来到袁绍大营。此时袁绍应该知道关羽正是杀害颜良的凶手,不过不知者不为罪,看在刘备的面子上,袁绍还是绕过了关羽。
  由于刘备并没有亮出过人的本领,关羽反倒在曹操帐下立下奇功,因此袁绍对刘备的器重和信任都打了折扣,不能再派给他正经差事了。假如袁绍心胸再大点,他应该重用刘备和关羽。但袁绍就是袁绍,他没有进行别的选择。
  双方对峙,都不敢轻易动弹。这时一个突发事件影响了局面,也使刘备暂时离开了袁绍。欲知后世如何,请看第十七回:攻略汝颖。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75#
 楼主| 发表于 2008-07-19 09:47:00 | 只看该作者
第十六回:转战官渡(1)
    
   曹操以闪击战在小沛击溃刘备,并趁势在下邳打败关羽收复徐州,这一仗从出兵到还军官渡,只不过十来天的工夫。曹操的胜利,是因为打了刘备一个措手不及,但刘备及关、张的领兵能力也实在不能恭维。毕竟他们手里少说也有万把人,但这些人马在他们手里却无法形成较强的战斗力。只有在面对马贼、黄巾和一些三流将领时,刘关张才能大显身手。一旦遭遇曹操这样的强手,他们只有望风而逃的份。
  这一仗,刘关张哥仨被打散了。但战况未必惨烈,因为他们本未合兵一处,战役前正分兵经略各地。刘备爱民如子,估计爱兵也差不多,军律肯定不怎么严苛,因此士卒一触即溃,保命第一,死伤未必众多。
  关羽是被世代传诵的忠义典范,但恰恰是在这一仗,战败后投降了曹操。是,他绝对不是真心降曹(《三国演义》还给了他一个“降汉不降曹”的台阶),而且降曹的时间也很短(前后数月),但毕竟是投降。为保护刘备家眷而降曹的理由也是站不住脚的,曹操要是有动刘备家眷的心思,恐怕一个关羽是拦不住的。尽管很快关羽就逃归刘备,但他在投降的那一刻,的确是为了求生。在白门楼上,关羽曾亲眼目睹了忠义的高顺和投降的张辽是怎样的下场,他清楚如何抉择的自己的命运。以今天的观点来看,关羽求生并不可耻,但古人却将他树为忠义典范,就有些搞笑了。大概这就是中国式的“坏事变好事”的一个经典个案吧。在若干年以后,诸葛亮刚一闭眼,忠心耿耿的魏延即遭小人暗算,而且背着“谋反”的罪名身首异处。关羽“忠义”,魏延“谋反”,这两个故事堪称绝对。
  在兴平元年(194年)的烈日炎炎的夏天,刘备与关羽、张飞、简雍率领一千鲜卑骑兵和数千灾民从青州来到徐州。六年后,在建安五年(200年)的寒风凛冽的正月,刘备单身独骑仓皇逃离徐州。从刘备此后斗志昂扬的履历看,他现在没有哭。丢了老婆不值得哭,丢了队伍也不值得哭,丢了地盘更不值得哭,这些都不是一次两次了。刘备最担心的,也许仅仅是关羽、张飞、简雍的安危,这些兄弟要是挂了,以后东山再起就难了。
  这一年,按照传统算法,刘备正好是四十岁。在这个不惑的年纪,刘备想也没想,打马便向北方驰去。刘备清楚,袁绍现在需要他,而他自己也不舍得离开中原。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来。现在要是离开中原征战之地,就无异于自动出局,但刘备岂能跟曹操善罢甘休?刘备知道自己并没有输,虽然现在手里没有一兵一卒,但身负的无形资产却比六年前不知翻了多少番,自己已经是一位久经江湖名满天下的大人物了。但刘备的小弟们,却未必有这个胆识。现在,刘备的生死与去向都是未知数。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关羽投降了曹操,而张飞远远地跑到了汝南。
  刘备来到了青州,现在的青州之主是袁绍的长子袁谭。在名义上,刘备是袁谭的老师。虽然袁谭未必稀罕,但袁谭的党票和学历的确都是刘备赐予的。刘备来到青州的消息,早有飞马报知袁绍。刘备在青州也不耽搁,便往官渡前线赶,他要助袁绍一臂之力。袁绍闻听刘备已经启程,不禁大喜过望,立即派亲信去迎接。随即,袁绍觉得这样还不足以表达自己的诚意与期盼,于是自己离开官渡前线,带领一干文武大员,亲自去迎接刘备。袁绍这一迎,竟迎出了两百里,终于与刘备相会。
  已成光杆司令的刘备,值得袁绍如此兴师动众待若上宾吗?那是当然的。三国时代是一个以力相争的时代,但在实力的构成中,声望是一个重要因素。而刘备最重要的实力就是享有的巨大声望。刘备的到来,不仅给袁绍增添一位干将,更重要的是给予袁绍以重大的道义支持。袁绍是一个没有主意而有好面子的老公子哥,刘备这个坚强战士的到来,给予袁绍心理上的安慰和鼓励是不可估量的。
  如果说刘备夺徐州之举使自己走进三国时代的中心,而此时则使自己卷入三国历史的核心,尽管他只是袁绍的一个客将。有趣的是,刘备的兄弟和最重要的手下关羽,现在也来到了官渡,不过正好在敌对的曹操阵营。关羽被曹操封为偏将军,随军也来到官渡。
  袁绍和曹操分别收留了刘备、关羽,心情都不错,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于是官渡之战于建安五年(200年)寒冷的二月正式打响。袁绍人多势众,粮草充足,攻势甚猛,郭图、淳于琼和猛将颜良渡过黄河,包围白马。
  对于曹操来说,白马是不能丢的。因为白马是兖州东郡的西大门,一旦失守,东郡难保,兖州也将门户大开,全局危险。于是曹操要亲自领兵去解白马之围。谋士荀攸赶忙拦住说:“主公,不可。咱们人少,袁绍人多,您要是去解围,人家巴不得跟咱主力决战,咱们恐怕不是人家对手。唯今之计,不能力敌,只能智取,咱们这点兵得省着点用呀。关键是如何分散敌人兵力,各个击破。我看不如这样,敌人最大的问题是背河而战,补给困难,最怕咱们切断退路。我们不直接救白马,干脆直插西面的延津,假意要渡河袭击他们的后路,袁绍不能不派兵来救,咱们再趁机奇袭白马。如此,白马可解,颜良可擒。”曹操闻言,连呼妙计,立即兵发延津。
  也许只有处于劣势的一方,才会想到动用阴谋诡计。也正因为如此,古今中外历史上的绝佳战例,大多都是以少胜多的。也似乎可见,以少胜多不是不可能的,多一份危急,就多一份心思,也就多了一份胜利的机会。
  袁绍从白马分兵去救延津,曹操闻讯亲率数千精骑奇袭白马,张辽和关羽这两个降将成为这支奇兵的先锋。关羽和张辽是徐州混战时代的老相识,又同是并州(今山西)老乡。都是失去主公的人,现在正好做了知己。让降将做先锋是最合算的,这样既示以信任尊崇,又没有给予过多的兵力,既可以让他们卖死力,又不怕他们反叛,他们即使生了二心,也不会惹出太大的乱子。
  曹操率领的这支轻骑兵,一路向白马而来。这支小部队也许太出乎袁军意料了,直到还有十余里就到颜良的大营了,才被发现。颜良仓促应战,大概队伍还未列好,张辽和关羽带着由百十个弟兄组成的先锋营已猛扑过来。关羽立功心切,望见颜良的中军大旗,便不要命地冲了过去,不一刻便于万众之中闯开一条血路,单刀匹马地杀至颜良的中军旗下。颜良是与文丑齐名的河北最厉害的猛将,却从未见过有这样不要命的人,不仅微微错愕。说时迟,那时快,关羽的大刀已照着颜良拦腰劈来。颜良的身体被斩为两半,上身掉在地上,而下身兀自坠在马鞍子上被拖出很远。袁军将士见主帅顷刻之间就被劈为两截,不由得惊骇万分,顿时失去了斗志,袁军一时间就土崩瓦解。此时,曹操挥大队人马也赶了上来。经过好一阵追杀,袁军远遁,白马之围就被这样轻轻巧巧地被解了。
  在刘备的手下,关羽从来没有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有了曹操杰出计谋和坚强大军作依托,关羽一战成名,俨然为天下名将,曹操也因此立即表奏关羽为汉寿亭侯。
  刘备势力在官渡之战时,继承吕布之遗志,继续完成“搅合”的使命。吕布死了,但刘备和关羽却分别投向两个敌对阵营。不为别的,就是为了让历史更热闹些。
  此时,即使曹操取得了初战胜利,斩了袁绍大将,并解了白马之围,但要从军队数量上来看,还是处于劣势。因此,他下一步要做的是带着白马的老百姓沿着黄河向西撤退。这个举动,即是示弱,又是挑战。这说明他没有确保白马乃至东郡的决心,却有护送老百姓撤离的胆量。
  曹孟德欺人太甚,袁绍被激怒了,准备以六千主力骑兵追击护送百姓的曹军。派谁去呢?袁绍这时想起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老兵油子刘备。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76#
发表于 2008-07-20 15:02:00 | 只看该作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77#
发表于 2008-07-20 15:02:00 | 只看该作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78#
 楼主| 发表于 2008-10-04 14:15:00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七回:攻略汝颖
    
  袁绍以粮草充裕、兵力优势的情况下,却在官渡一带与曹操陷入僵持,优势却无法转化为胜势,这反映出袁绍集团上层的无能。
  白马之战,是袁绍发动的一次强大攻势,但随之而来的两次战役却输得很惨。问题还不仅仅是连折两员大将,最关键的是曹操竟是以轻描淡写、游刃有余的作战方式赢的他,简直是把袁军视为稚子婴孩,这既让袁绍愤懑,更让他胆寒,于是不得不采取了稳步推进、围而不打的战略,这很有点像后来国民党在戡乱后期对付中共的态势。自然,这个战略首先是因为袁绍没有取得攻势作战胜利的把握,而结局自然是拉开架势等着曹操来打。曹操大概是念袁绍是自己的发小和老大哥的情分,一开始就退避三舍,采取了攻势防御,直到粮草即将耗尽才图穷匕现,下了死手。
  现在,袁绍束手无策地耗着,曹操则是别有用心地耗着,双方固守战线,不再轻易对阵交兵,僵持数月。这时,袁绍突然接到一个利好消息——曹操的后院起火了。
  曹军的主力本是收编的黄巾军,号称青州兵。他们是曹操的铁杆庄稼,但也不是铁打一块。豫州汝南一带是曹操较晚平定的,那里的草头王是黄巾贼刘辟。曹操日理万机,大概没有更多的时间将他们改造为人民子弟兵,就把汝南交给了刘辟。刘辟投降曹操很可能是迫于形势,实力却未大损,现在看曹操倾巢而出并陷入僵局,于是立即揭起反旗,向曹操的老巢许昌发起攻击。
  袁绍临阵指挥、克敌制胜的本事不大,但纵横捭阖,耍政治手腕的本事却不小,当年赢公孙瓒就是靠七分政治、三分军事的招数。一听这个消息,袁绍不禁大喜,立即派刘备和韩荀分兵两路绕过官渡战线,前去支援刘辟,以构成对曹操的夹击之势。这个举措不可谓不正确、不及时,但袁绍用的这俩人却都不是硬手,使得这个战略流于形式,而无法收到实效。问题是在袁绍手下,还能找到哪个独当一面的人物呢?刘备就已经是上佳人选了。
  刘备从东路直奔汝南,因为所过之处就是他转战过很多年的徐州地界。刘备打仗不行,但收买人心、招兵买马的本事却无人能及。这种活刘备干了不是一次两次了,最近的一次是奉曹操之命到小沛夹击吕布。刚到汝南,立时让刘辟归心,各县归附,一时间许昌以南全线震动。
  曹操是在中原一带的血海腥风里滚过来的,什么招不会,什么招不防?官渡之役虽然倾巢出动,但他并没有孤注一掷,把兵力都押在官渡一线,而是在南线留下重兵。他以亲信干将夏侯渊为颖川太守,与蔡阳等领万余兵力防备荆州刘表;以满宠为汝南太守,与裨将军李通等领六到八千兵力防备江东,确保东南。此外,在许昌、陈留、孟津、鄄城、东平、琅邪、广陵等地也都留有不少兵力。应该说该防的都防到了,基本上没有给袁绍和其他势力什么机会。
  对于刘辟造反和刘备助攻,一开始曹操就不以为意,他对部下说:“南线诸县之所以有所反复,是顾虑我们大军不能及时相救,但刘备领着那些袁军不可能有什么战斗力,别看他们来势汹汹,但费不了什么事就能摆平。”曹操没让南线各地驻守军出马,而派一线的总预备队的曹仁所部前来镇压。果然,曹仁的骑兵一到,刘备一触及溃,仓皇向北撤退。
  曹操派总预备队前来平定汝南之乱,也是对袁绍的蔑视,因为算准了他在官渡战线不会有太大作为。假如袁绍趁曹操南线有事而展开攻势,曹仁焉能轻动,曹操必陷入两面作战的险境。可惜的是,袁绍没有如此胆识。曹仁轻松地打败刘备,收复诸县,又趁势收拾了西线的韩荀。韩荀所部也是不堪一击,南线之乱很快就被曹仁扫清。此时,关羽正在刘备的队伍之中,但奇怪的是并没有再次上演温酒斩颜良的神武故事。
  刘备带着残部败归官渡大营。尽管是再次失利,但好歹也是出生入死地替袁绍打拼,袁绍也没有理由责怪刘备。但问题是,现在袁绍不怪罪刘备,但刘备对袁绍却有些失望了。一年来,袁绍坐拥优势兵力却一筹莫展,刘备尽管遇到曹操就没辙,但那种屡败屡战的精神却是袁绍所不可比拟的。
  正像以前在许昌一样,现在刘备又一次想到了脱身。于是,他向袁绍提出南联刘表对曹操进行战略围困的建议。不想,袁绍也正有此意,于是刘备顺利地成行了。自然,袁绍能够这么爽快,也再次证明他对正面战线直接取胜没有信心,否则他哪有闲心走这步闲棋。
  不过,刘备这次离开袁绍完全是为自己考虑。假如袁绍输了,他不想给袁绍陪葬;假如他们拼了两败俱伤,他就有了浑水摸鱼的机会。
  这是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的秋天,刘备离开了袁绍,带领不多的人马第二次前往汝南。这时刘辟早被打跑了,但黄巾余部还在,那就是龚都。刘备和龚都兵合一处,人马一在子又有了好几千。
  这时,官渡之战进入了决战阶段,曹仁的总预备队也派不出来了,曹操只好派叶县守将蔡阳前来“剿匪”。刘备闻听三、四流的将军蔡阳前来,不禁豪气大发,立马来了句名言:“俺现在虽然没啥势力,但凭你蔡阳,就是带了百万人马来,也就是给俺打打牙祭”,这句话要是说到这就好了,不过后面还有半句:“不过要是曹操亲自来,即使单枪匹马,俺也得给面,一个字:闪!”
  这时的刘备,除了怕曹操及其一流将领,其他人还真不放在眼里,这也算是知彼知己吧。结果刘备没让自己的豪言壮语落空,一战而胜,刀斩蔡阳。
  但刘备的豪言壮语还有后半句,为了进一步验证这句话的正确性,曹操在打败袁绍之后,亲自领兵来会刘备。刘备说过要给曹操面子,结果未及交战,望风而逃。这是建安六年(201年)官渡决战刚刚结束的事了。
  至此,刘备在北方打拼了二十年,最终还是没混上个地盘。不过,他并不是一个全然的失败者,有多少英雄把命丢了,袁家现在也坐待夷灭,而他刘备还在继续战斗,而且已成了拥汉反曹的一面旗帜。自然,跟其他的军阀一样,所谓的拥汉也许仅仅是割据的借口,但只要曹操没有最后完成统一,那么拥汉就在理论上是成立的。
  但又一次赔光了本钱的刘备该何去何从呢?他此时已经四十一岁了。欲知后事如何,请看第十八回:《蛰居新野》。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79#
发表于 2008-10-13 23:36:0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