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寻主之路
魏延是刘蜀集团的一个重要成员。据《三国志?蜀书?魏延传》说他原系刘备的“部曲”,可见他是属于亲信将领。建安十六年,魏延“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在这个时候,勇冠三军的虎将赵云亦为牙门将军,二人品位相当。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夺取汉中,称汉中王,准备迁往成都,在出发之前要派一员将领镇守汉中。汉中是益州的屏障,又是刘蜀集团北伐的前进基地,其地位相当重要,留镇的人自然是要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之才。当时,刘备手下的第一员大将关羽已经留镇荆州,“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谁料“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皆惊。”由此便可以看出刘备对魏延是何等的器重了。
其实,赵云为翊军将军,随刘备前往成都,其职责显然不及魏延重要。建兴五年,诸葛亮准备大举北伐,以魏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而赵云则以镇东将军的身份,“随诸葛亮驻汉中”(《三国志?蜀书?赵云传》)。很显然,魏延此时已成了蜀汉的第一员大将,其作用自然更在赵云之上。之后,魏延在诸葛亮几次北伐中,常负先锋重任,曾大破魏雍州刺史郭淮等,因战功“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而赵云到死也没有进封为县侯(仅封为永昌亭侯),直到景耀四年,在他逝世三十二年以后,才被追谥为顺平侯。
总而言之,在二十几年的三国纷争中,魏延长时间肩负重任,出生入死,为蜀汉政权建立了巨大功劳。魏延作为一名历史人物,多年独当一面,“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多谋善断,智勇兼备,确有大将之才;而赵云虽是忠心耿耿,英勇奋发,令人喜爱,却长时间跟在刘备、诸葛亮身边,从没有自己一人独当一面过。可以说,论才干,论对蜀汉政权的贡献,魏延都要比赵云高出一等。
魏延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一书中,其形象也是颇为吸人注目的。
魏延曾是在刘备势孤力薄,惶惶奔走的危难之际才决心加入刘备集团的,他并非是那种趋炎附势,贪图利禄的人。
魏延在小说《刘玄德败走江陵》中第一次露脸,就表现得不同凡响。刘备当时在曹操大军追迫之下,带领大批百姓,撤离樊城,来到襄阳城下,打算和刘琮一起合力抵御曹操。“蔡瑁、张允得知刘备唤门,径来敌楼上说:‘左右与我乱箭射死他!’城外百姓皆望敌楼而哭。忽然后城中一将默然跳起,带领数百人径上城楼,来杀蔡瑁、张允。”这个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将领就是魏延。他“大呼曰:‘刘使君乃仁德之人也!汝等何投曹贼,以图爵禄?非义士之所为!吾今愿请使君,入城诛贼!’轮刀砍死守门将,遂开城门,放下吊桥,大叫:‘刘皇叔领兵杀入城,以讨国贼!’”因刘备不愿乘机入城,转走江陵,而魏延寡不敌众,只得逃离襄阳,投奔长沙去了。虽然此事没有成功,但却表现了他的爱憎分明,见义勇为。
在赤壁之战之后,关羽进攻长沙,与黄忠交战,长沙太守韩玄因黄忠不肯射死关羽而下令将他斩首。魏延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又是挺身而出,“挥刀杀入,砍散刀手,救起黄忠,大叫曰:‘黄汉升乃长沙之保障!韩玄残暴不仁,轻贤重色,今杀汉升,是杀长沙百姓也!愿随者便来!’”接着又“直杀上城头,一刀砍韩玄为两段,提头上马,引百姓出城,投拜云长。”魏延的两次关键时刻的“亮相”,一因刘备仁德,二为长沙百姓,都可以说他情词慷慨,正气磅礴,因而一呼百应,大得人心。我们在这里就可以看出魏延过人的见识和胆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