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9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谈谈马谡与赵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02-25 15:4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谡与赵括有不少的共同点,他们在参谋的位置上都取得不错的成绩,他们都是由参谋直接担任大部队主官的,他们都因为自己的错误导致战争失败,他们都被后人笑曰“纸上谈兵”。可是,在他们身负千古骂名的背后,其实还有大家都知道但却故意忽略掉的事实。

先说赵括指挥的长平之战,大家普遍认为廉颇接战“数战不利”之后,就筑垒坚守跟秦军打消耗战是致胜之道,因为秦军补给线相对远赵军补给线相对近,事实也确实如此。可是,大家都忽略了这一对峙从公元前262年到前260年,几十万大军对峙了近三年之久!结果秦军还没拖垮!而赵国却已有向燕、魏、韩等国借粮的记载了!赵括率20万大军加入上党战场并代廉颇主动出击并不是赵括一个人的责任也不是他一个人的主张,事实上非常可能是赵国整体决策层迫于形式的决策。消耗战打得秦不愿在对峙下去,赵也不愿甚至对峙不下去了!消耗战先受不了的反而是赵国,因为两国的经济能力相差太大而已。第二个大家忽略掉的事实,就是赵军45万固然全军覆没(其实投降坑杀的并没有40万,具体多少不可考,但是远少于40万是公认的),但是秦军损失极为惨重“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其实赵括并非没有能力,他被人笑骂千年“纸上谈兵”的原因无非三条:

第一、他口才比较好,谈起兵法头头是道
第二、他的军事才能不如白起
第三、他打了败仗

再看看马谡,守街亭之前的才华表现就不说了,反正大家都知道。街亭之败也不细说,大家都烂熟呢。我只提醒大家没有注意到的事实。第一、马谡和张合的兵力对比是多少?张合带步骑5万,以张合的兵力守一个城,大家想一下能保险一定守住吗?更何况是野战守住大路?如果马谡当大路下寨,是否就一定能守住?第二、马谡没有保护自己的水源吗?或者说大家相信马谡弱智到展开兵力不以重兵保护水源。历史记载并不详细,我宁肯相信张合在成功“绝其汲道”之前是经历了激烈的战斗。第三、“凭高视下,势如破竹”“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些虽然是教条,但是并没有错,但是都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下,就是我方士兵的精锐程度要强于或至少不亚于对方。当时并没有证据表明蜀军要比魏军精锐得多,所以马谡确实犯了错误。他要占据制高点下寨于高处,有他的考虑,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错误。第四、对整个北伐失败负主要责任的诸葛亮,他的责任仅仅是用人不当吗?张合虽然兵力比诸葛亮少,但是张合是集中兵力攻其要害而来。那么诸葛亮的应对是不是应该暂时放弃围天水抢地盘,先集中兵力先打败张合集团再说?所以,第一次北伐失败的主要责任,在于诸葛亮的作战方针,而不是用人不当(这也是个错误)。面对敌人集中兵力而来,不先打败对方的野战集团而忙于抢地盘,犯了“我分而敌专”的错误。马谡跟赵括一样,都是在本方总体决策错误的情况下,因个人的失误当了整体失败的替罪羊!

大家是否有下意识地弱化诸葛的失误,而夸大马谡的错误,进一步把整个北伐失败的责任推到马谡的身上?这很不公平。所以马谡被骂无能,被骂纸上谈兵也无非是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马谡做参谋很出色(很自然不知不觉采用的逻辑就是做主帅肯定不出色)。
第二、马谡的才能不如张合。
第三、马谡也打了败仗。

其实,不经过基层直接指挥大军作战的可不老少(如孙膑,诸葛亮,虞允文等等等,只要去找,能找不少),成功了的是名将,失败了的就是因为没经验,纸上谈兵,世人逻辑大体如此。

赵括,马谡,千古奇冤啊!
回复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